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

《爬天都峯》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一、以讀感悟,體驗“高、陡”

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由於教室的多媒體不能使用,無法展示天都峯的圖片,課前讓學生蒐集資料瞭解,課堂上我就和學生談了談這個假期爬黃山的感受,讓學生有個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然後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

 二、研讀對話,揣摩心情

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爲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三、發揮想像,進行補白

在學習爬天都峯這一部分內容時,課文抓住“我”爬山時的動作詞進行了描寫,而沒有描寫老爺爺是怎樣攀登的,然後讓學生聯想老爺爺會怎樣爬山,用上“一會兒……一會兒”。有的孩子說:“老爺爺一會兒拄着柺杖,彎着腰向上爬,一會兒手扶鐵鏈向上爬。走走停停,十分艱難。”有的說:“一會兒手扶鐵鏈向上爬,一會兒手放在膝蓋上支撐着向上爬。”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了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了語言,思維更加活躍。

四、教學中的不足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剛剛開學,學生上課發言不夠積極,以後還要多運用一些方法激勵孩子多思考,多發言。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對於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反思。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2

《爬天都峯》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如果能上遠程教室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爲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爲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爲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峯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峯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峯。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峯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說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於在測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3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這裏重點說一直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於“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這裏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後我希望通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通過這裏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通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助才能行!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4

今天上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爲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後爲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

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爲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5

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爬天都峯》一文,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爲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積極情感化爲己有,並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裏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以達到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於語文的海洋。

言爲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通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6

多相鏈接,給詞語教學添活力

在教學《爬天都峯》一文,引入課文的環節,我問學生去爬過山嗎當學生興致勃勃地舉起手錶示去過之後。我立刻切入正題:有一位小朋友有一天去爬了黃山的天都峯。這是怎樣的一座山呢然後出示關於黃山天都峯的一段視頻。這段視頻多角度,細緻地展示了天都峯的高和陡。有的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出驚歎,有的則神情誇張地瞪眼。

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之時,我結束了視頻播放,趁熱打鐵,讓他們說說自己看了以後的感受。學生說出了"天都峯真高啊!"我便啓發:你知道有哪些成語形容山的高學生列舉:高入雲霄,高聳入雲,我補充:高不可攀。學生又說了"天都峯真陡啊!"。我又板書了"陡"字,請學生認讀,識記。

隨後,就安排學生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眼裏的天都峯是怎樣的.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學生迅速瀏覽之後,提煉出"筆陡"一詞。我以這個詞語爲中心點,作了詞語輻射練習。出示一幅公路圖讓學生填空:筆()。討論爲什麼填成"筆直",是否合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含有"筆X"的詞語。學生說了"筆挺",還有人用這個詞語說句子。後來,大家一起總結出來這樣一個規律:這三個詞語中的的"筆"字,都含有十分的意思,但比"很X"這類的詞語要新鮮有趣得多。同學們在學習中思考,理解和運用,都學得興趣盎然。

反思: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教師要深刻認識"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四度空間’——觸摸詞語的溫度,點燃詞語的亮度,開掘詞語的深度,提升詞語的效度,讓詞語成爲學生言於表現的鮮活元素。我們平在的詞語教學中不妨加點"佐料",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多種感官,來點"詞語串串燒",使詞語教學多相鏈接,讓每一個詞語散發出生活的氣息,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這樣學生不但樂意學,而且學過的詞語記得牢,用得靈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