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熱門】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熱門】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酸的和甜的》一課中有四個小動物,他們身上都有着各自的優點,有着他們的可愛之處,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重點朗讀,那麼,教學時,我便以學生的興趣爲基點,以他們喜歡的小動物爲切入口,變序進行朗讀指導。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自編課本劇的表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設計本課時我先在黑板上畫了葡萄架,並準備了小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圖片。首先讓學生觀察葡萄架上的葡萄,說出自己的體會;然後播放童話故事的朗讀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找出故事中的小動物;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是誰先發現那大大的、紫紅紫紅的葡萄的?先教學小狐狸部分;以學生的興趣爲主線教學其他部分;最後,在對課文內容熟悉的基礎上,讓學生表演。

興趣是成功的祕訣。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精心準備了教具、課件,並畫了簡筆畫,在課堂上確實激發了學生聽課的興趣。但由於自己對課堂的整體把握不足,課件、教具的運用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以後在這方面要加以改進。

朗讀是低年級的.訓練重點。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在學生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他們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讀出不同的情感體驗。我將重點句子做成課件投放到屏幕上,讓學生重點朗讀,但是卻忽視了課本的運用。低年級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朗讀要以課本爲依託,而我在教學時只注重了學生的視覺感知,忽視了課本的重要性。

備課時,總覺得什麼都考慮到,所以總是很自信地走進教室。但是講完課之後,總會發現許多失誤之處。教學來不得半點馬虎,課前準備的再多也不過分。今後的教學中還有許多需要改進。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青松教學反思:葉聖陶老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詞析句,往往對詩的意境領會不深。但是變換了角色,你就是詩人,你就處在詩中情境,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會被激活,他們幼稚天真的話語,往往自然地把詩的意思吻合了。教學的時候,學生讀詩後提出的問題和預想的相差無幾。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鬆高潔”不明白。教學前做了充分估計,也設想了引導的辦法。

但是,受《登顴雀樓》教學時讓學生扮演王之渙父子能迅速進入詩境的啓發。我在教學時,注重了讓學生角色的進入。當學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時,我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結合插圖,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說出了雪雖然大,但是松樹能挺住,有的說出了松樹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們意會了,但不能言傳。我告訴學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後問誰能做個挺且直的動作,結果,多數孩子都站了起來。他們挺着胸,擡着頭,一幅雄糾糾的樣子。我讓學生說說此時的感覺,學生說,雪太大了,落在我頭上,壓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們就讀一讀,老師聽一聽,是這樣嗎?本來“大雪”讀得虛一些效果纔會有,可是孩子們不管這些,喊破了嗓子在讀大雪,我也沒“指正”,我知道這時候講朗讀技藝是多餘的',孩子們已經是小松樹了。“鬆高潔”理解起來確實有難度,引導學生看圖,想想雪化之後松樹葉子的變化,學生說出葉子是鮮亮鮮亮的,“鮮亮”這個詞我也沒想到,看來,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在網上曾看過花開的聲音老師設計的一個讓雪和松樹對話的環節。

還是讓孩子們做松樹吧!“大雪就是想壓折你們,可是你們卻堅強地與他較量,你們會說些什麼?”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是豐富:“雪,你來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陽曬化就會變成水,讓我喝了,我會更漂亮、更堅強!”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秋遊》是本冊書繼識字後面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情景交融,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生活積累,我將開學初設計好的教案作了以下調整:

一是導入部分,不以教師的激情描述和指導看圖導入,而是從孩子的生活入手,帶着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在自己的切身感受秋天的美景後,一邊吟唱《郊遊》,一邊利用複習成語作爲課的入口。複習完跟秋天有關的四條成語後問學生:“在你腦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學生有的說:“我腦中的秋天很美麗!”有的說:“秋天是金色的。”此時,學生對秋天的印象還比較侷限,只停留在很膚淺的視覺、聽覺、嗅覺的感官上,而從自己的情感內心和表達上還沒有更深切地感受。我順勢將話題一轉:“今天我們再跟着課文〖感謝您瀏覽!請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

中的孩子一起去郊遊。”這樣,課文被自然地出示出來,也將課引入了新課。

二是對圖的利用稍作簡化。在這裏,圖主要用作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睜眼時進入一個全新的美麗環境中,然後讓他們簡單描述看到的孩子們的歡快情景,對環境作整體感知,靠近課文內容。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再現當時開心的場面,起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所以孩子們在課文學完之後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說:

“我似乎看見了藍藍的天空和秋天美麗的田野,我還看見了劉徐偉(我班學生)在忙着逮螞蚱。”

“我覺得我來到了草地上,小朋友正在追我呢!”

“我看見小鳥了,我對着小鳥大聲喊,叫小鳥小鳥快下來和我做朋友。”

“我對着藍天亮開了嗓子……”

三是將課堂的重點轉向學生朗讀的訓練。抓住重點詞語反覆品味朗讀,從而體會秋天的美麗。體會孩子們面對秋天美麗變幻無窮的天空和色彩斑斕的天也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第一自然段雖然內容很簡單,但是要重點理解“漸漸”和“郊外”不可以生硬,“郊外”一詞從抓住導入時候的唱歌“郊遊”引開,秋天到郊外去遊玩便是“秋遊”,又點明題意,又理解詞義,自然而不做作呆板。在通過教師朗讀故意遺漏“漸漸”,在幫助別人中孩子們發現了這一個詞的重要,感受到秋風初起,天氣漸漸變涼。

第二自然段,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藍天白雲的變幻無窮,因爲自己課前有深刻的體驗,於是美麗的雲彩在孩子們的.頭腦中變成了可愛的圖像,再也不侷限於課文中的白兔和綿羊,他們頭腦中勾勒的具體畫面全部展現在大家面前,孩子的朗讀興趣自然被激發,朗讀情感被調動,可愛、調皮的白雲成了他們的朋友。而對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際,孩子們很難感受,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天空的無邊無際,同時又積累了詞語。

第三自然段,讓學生通過想象練說農田裏稻子黃了,黃得怎麼樣?高粱紅了,紅得怎麼樣?感受農田的色彩斑斕的美,進而進入豐收的愉悅。然後在反覆朗讀,比較朗讀中體會“黃了”“紅了”“白了”中農民伯伯的豐收喜悅之情。

四是注意課內與課外互動,教材向閱讀積累延伸。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讓孩子帶着課堂學習的好奇心走進大自然,走進課外閱讀這纔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目標。侷限於課本的學習永遠是封閉的學習。學習中讓孩子在課內和課外中互動,課內所學的知識、情感在課外充分的展現,孩子們在課外積極的表達,展示自己的情感,他們對着藍天高喊,他們看見每一種農作物都驚呼不已,他們看見桂花就深情地呼吸,作滿足陶醉狀,然後裝模作樣地吟上一首自創的小詩或想到一個詞。看見芝麻忍不住去摸一摸,然後交換自己所瞭解的芝麻。看見蘆葦就想起了《小池塘》,說這是大眼睛的長睫毛……

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愛護孩子們從小自帶的那麼一點“閱讀好奇心”應該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那麼小心翼翼。於是,孩子們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詞語,在課堂上我讓他們在表達中嚐到擁有知識的自豪,於是導入時個個都積極地舉手把積累的秋天的詞語彙報。在學習第三自然段中,孩子們不滿足於教材中只描寫的農田的美景,他們想到了果園的芳香:蘋果紅了,梨子黃了,葡萄紫了,石榴露出了笑臉……於是他們想到了兒歌《秋天到》,情不自禁地背誦起這首詩。於是他們想到了“瓜果飄香”“豐收在望”等詞。

學完課文,在將課後閱讀與積累在課堂上展現,把平時讀到的描寫秋天的兒歌讀出來,背出來,於是孩子們背起了《識字一》,記起了《秋天的信》,讀起了《秋天到》,想起了《秋葉飄飄》……我也適時推薦幾篇充滿童趣的描寫秋天的詩歌。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無疑很濃厚,同時更激起了孩子課後閱讀的慾望。

我以爲課堂只是孩子學習的起點,孩子語文學習的主陣地不在課堂,而是在生活的點滴,自己去閱讀中學習,自己去生活中閱讀,在平時經歷的點滴中有情感有表達的慾望,這纔是真正的學習。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慾望和過程還是清晰可見的,而且已經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地完成。但課堂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可充裕些。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連貫訓練常規過程中學生學的情感線和教師。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識字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本課是由五則諺語組成。它的教學目標是在識字和寫字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收集諺語的興趣。對於本課的構思,我是這樣思考的:

一、創設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程改革的經驗告訴我們應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開課以拔河的形式進入,創設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走入“諺語王國”,先感受諺語告訴我們的道理,再學習諺語。識字中,通過各種方式的讀,正音。這種教學情境的設立,學生有了一種“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感覺。他們主動地學習,又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課堂上,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利用多媒體,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感悟。讀書形式多樣,鼓勵學生創新,想出與衆不同的趣味讀書方法。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課堂中,我不斷地讓孩子們總結出好的學習方法,如好的預習習慣,多方面蒐集資料的能力等。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設計得比較新穎,課堂效果也不錯,但細細品味,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如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教學機制還有些缺乏等等。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把語文課上得更好,更出色。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秋遊》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美,易於模仿,所以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三次說話訓練。

第一次是在第二自然段,練習用“有時……有時……”來說話,孩子們發揮想像,說出了一些精彩的句子。如:“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幾隻白鴿,有時像一羣白鵝。”“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一根棉花糖,有時像胖胖的麪包。”……最後還有一個孩子說:“天空真像一個魔術師。”這句話總結得真好!

第二次是在第三自然段,先讓學生換詞語,“稻子黃了”可以把“黃”換成“金黃金黃”、“黃燦燦”;“高粱紅了”可以把“紅”換成“火紅火紅”、“紅彤彤”;“棉花白了”可以把“白”換成“雪白雪白”。 然後擴充這一句話,變成:“農田裏,稻子黃了,就像……;高粱紅了,就像……;棉花白了,就像……”孩子們說得也不錯,他們結合我出示的畫面展開聯想,也有同學運用課外閱讀的積累將句子補充完整了。

最後是模仿第四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學生結合自己遊玩的感受做了補充。

由於二年級開始對寫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平時在課堂上需要多一些語言組織和表達的訓練,鼓勵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這樣纔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書面表達。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生動曲折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被水彩筆弄髒了,傷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啓發下,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最後整幅畫變得更加漂亮了。

識字部分,我通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多種識字方式,讓學生記憶生字。同時利用小組比賽的方式,鞏固識字。學生整體掌握還不錯。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變化是線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話點明瞭整篇課文的主題,“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讓學生能夠聯繫實際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這也是本文的難點。很多學生能夠理解故事內容但是不能聯繫實際,不能舉出相似的實際的生活例子。於是,我設計通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小故事來幫助孩子理解,讓他們明白壞事有時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導學生要樂觀面對一些問題。讓小組進行討論探究,說一說自己周圍發生的'類似的事情,加深他們對爸爸最後兩句話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會變成好事的道理。

這篇課文講述的道理,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不僅是爲了加深理解,同時也是引導學生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習亦是如此,不僅要學會,更要會用。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童話中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東西還不止這些呢!再讀讀故事,有沒有自己讀書所得而又希望與大家共享的呢?”一石激起層層浪,孩子們又去讀書思考了。不長時間的寧靜之後,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

“小馬很願意幫媽媽做事,熱愛勞動。”

“從小馬對牛伯伯說的話,我看出小馬很有禮貌。”

“雖然松鼠對小馬說得不對,但它是爲了小馬好,它很善良,有一顆愛心。”

……

“老師,我想提個問題?”

“好啊,什麼問題?”

“如果水真的很深,小馬一試,結果掉進河裏淹死了怎麼辦?”

“老馬知道水不深,不會淹死,才叫小馬去試的.。”“如果水很深,老馬不知道,她叫小馬去試試,小馬不就淹死了嗎?”

我想起了剛從網上看到的一個假設:天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了很多,小馬又要過河,它該怎麼辦呢?

是該動動腦筋了。課讓學生帶着問號結束了。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過程中,我有不少收穫,也遇到了不少問題,特作反思如下:作爲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課改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課改就像一把鑰匙,開啓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門。課改需要加強老師之間的交流、探討。課改,當前來說,缺少成功的經驗、樣板。課改途中困惑多,疑難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對共同的處境,老師們應該羣策羣力,加強課改經驗的交流。例如:多組織研討和現場聽課、評課等活動,這些使得課改理念真正體現在課堂教學,紮根於課堂教學中,作用於每一個學生。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交流對話中大家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開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決定課改教育的前途。

課改需要加強教材、理念與家長的對話。課改涉及千家萬戶,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改不僅對老師提出要求,也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許多家長不理解,常常反應“孩子回家怎麼不做作業了?”“這樣的教學,孩子能學到啥?”。讓家長了解新課程,取得家長對課改的支持,是課改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我採取了多種辦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新課程是怎麼一回事,教師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麼想的,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在對話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把話說完。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最近教了《假如》這篇關於“關愛他人,關愛環境”的課文,下面總結一下學習這篇課文的一些做法:

一、學習課文中的好詞語,注重語言的積累

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範的詞、詞組。這篇課文,生字和詞語的教學主要把教學着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穀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構建好新的語言圖式。另外,積累了好幾對反義詞:“寒冷——溫暖、縮——伸、遙遠——附近、哭泣——歡笑、不幸——幸福”。

二、感悟課文中體現的關愛他人和環境的願望

《假如》這首詩表現的是對弱勢羣體的關愛,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反覆讀這篇課文,就會感受到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這首詩,是一首愛的讚歌。“愛”是情感中最美好部分,因此把“關愛他人、關愛自然環境”作爲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詩的學習起點是《神筆馬良》的故事。聽故事是孩子的共同的愛好,因此,把這個故事引進課堂,由此來拉開本詩學習的序曲。然後圍繞“愛”展開教學,朗讀這首詩,學生會產生許多共鳴。要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那些飽含真情的語句,反覆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帶領學生感悟教材,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

 三、聯繫生活實際,充分發揮想象,拓展延伸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兒童的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少年兒童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這些是成年人無法比擬的。針對他們的這個特點,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抓住課後第四節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些什麼?”沒想到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精彩:1、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盲人們畫上一雙雙好眼睛,讓他們重見光明,親眼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2、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親愛的奶奶畫許許多多的好衣服,讓她穿得舒舒服服的。3、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雲南災區的人民畫上一箱箱甘甜的礦泉水,讓他們不再冒着烈日到處找水喝,讓他們不用再喝那髒髒的黃泥水。4、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舟曲災區的人民畫一道道安全的堤壩,爲他們阻擋住泥石流,讓他們平平安安地生活和工作。……孩子們有着無窮的想象力,孩子們有着熾熱的真情,孩子們心裏裝着無數美好的願望,孩子們的心地最善良美好!

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不少令人遺憾的地方,如學生的朗讀還須加強。在語文課堂中應該有琅琅的讀書聲,只有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的課堂纔有了語文的色彩。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以畫爲媒激發興趣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一成不變的學習模式,千篇一律的課堂形式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容易疲勞,注意力易分散。而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把學生喜歡的音樂、美術、體育引進課堂,能使語文教學更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蘇教版第三冊有一課《雲房子》,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一幅一幅展示小鳥們造的雲房子,當學生看到真的像花兒、大冬瓜、大禮堂一樣的雲房子,都忍不住“哇”的一聲驚歎,深深地喜歡上它們。學生在朗讀時自然而然流露出內心的喜愛、高興的情感。欣賞完小鳥造的雲房子,學生們餘猶未盡,我就讓他們畫一畫,畫出自己喜歡的雲房子。學生太高興了,他們海闊天空地想,自由自在地畫,興致勃勃地說,孩子們始終處於最佳狀態。隨着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插上了聯想、想象的翅膀,一個個小畫家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雖然孩子們繪畫表現手法還很稚嫩,但一幅幅形象的畫無不透露出兒童特有的靈氣和童趣,無不表現出兒童特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有的畫成了一條龍在天上自由自在的遊,有的畫了兔媽媽在給小兔講故事,還有畫成了一艘輪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駕駛船兒在天空自由飛翔。他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自由中促進個性的發展,在創造才能得以施展的同時,孩子們也享受到了創造成功的`歡樂,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習與創造的熱情。

美術走進語文課堂,使學生在感受藝術的同時,能體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感悟到語言的深刻內涵,享受到成功的無比愉悅。美術走進語文課堂,使語文在美麗中變得更精彩。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通過引導,同學們開始由一人讀,到兩個讀,最後到4個小組讀。漸漸地終於有幾個小組爭着要上臺表演,氣氛熱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他們不但能大膽地分角色朗讀,而且還能用不同的語氣邊讀邊做動作,讀出反問句和感嘆句,爲了讓學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我還將自己早已準備好的,可以捲起來觀看天大小的'紙張發給沒有紙張的同學,讓他們嘗動手的樂趣,使他們融入班集體中來,使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由於我爲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表現自己的平臺,學生們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觀察時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對“坐井觀天”一詞的理解。並從中悟出道理來,知道此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見識有限,眼光短淺。”學生想像力豐富,真令人驚訝呀!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看雪》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共11個自然段,講在冬天,我國臺灣省很難看到雪,北京卻能看到雪,通過看雪表現了寶島臺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着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願。

本課從內容上來看,理解似乎不難,可是臺灣看不到雪,還有兩崖兒童盼統一對於孩子來講都比較陌生,教學中如果不能處理好這層心理距離,就很難把課上好。

所以,教學中設計“零距離”的情景對視,是教學關鍵。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寫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隔。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本段設計,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學生在體驗臺灣的孩子們看的是“櫥窗裏的雪”和老師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正是課文“情”線產生的“源”,牽好了這條線,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這節課教寫“爭先恐後”,是堅持每節課都有指導寫字的過程,指導書寫的時候,這四個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點上相似,指導起來學生收穫的快。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臺灣島圖,出示詩句: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

這節課中,很多發言的同學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說明孩子如果調控的好,他們還是有學習的興趣的。這需要我再次地審視自己的教學。

從閱讀期待的課題來說,這節課在閱讀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還不夠,語文的思維方面落實的還不紮實,如何形成教學的常態,形成語文的創造與思維,是下一步需要討論的問題。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朗朗上口的詩歌,反映了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鄉下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在農村廣闊天地裏,自由地嘻戲,快樂地勞動,健康地成長。學生在想象農村生活時,有的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說自己的農村生活,與詩歌中的鄉下孩子進行比較。有的學生鄉下生活缺少,我展示課文中的圖畫再增加一些小貓小狗小雞等可愛的小動物,學生看得明白,對農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瞭解。

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描寫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時,我重點讓學生抓住幾個動詞“捉”“含”“挖”“逮”,結合課後的連一連,學生能正確地使用動詞。藉助這幾個動詞,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還可以搭配什麼詞語,需要符合鄉下孩子生活,學生能盡情地發揮,如:捉蟈蟈,捉蜻蜓,含柳葉,挖土豆,挖紅薯……學生對鄉下孩子的.那份快樂與無憂無慮,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明白了 。對於優秀的學生,我讓他們模仿課文說說城裏孩子,學生從動詞入手,展開說,寫得很精彩,如:滑一次旱冰,驚呆了路邊的老奶奶。彈一曲鋼琴,吸引了玩耍的小弟弟。多麼生動的生活畫面,在孩子的筆下生動地展示了。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讓孩子做個有心人,相信他們筆下的生活會更精彩。讓每個孩子在說的基礎上多動筆,會正確地運用語言。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核心提示: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學者文人作品中影響極大,學生喜歡,我也喜歡。在《文化苦旅》裏邊,我尤其喜歡這篇《道士塔》。當初在教讀這篇作品時,我讀的慷慨悲憤,學生聽的義憤填膺。在品味語言時,學生的發言更是積極踊躍...

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學者文人作品中影響極大,學生喜歡,我也喜歡。在《文化苦旅》裏邊,我尤其喜歡這篇《道士塔》。當初在教讀這篇作品時,我讀的慷慨悲憤,學生聽的義憤填膺。在品味語言時,學生的'發言更是積極踊躍,很有見地。

這篇散文,文學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和複雜的情感,成了這一課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強了朗讀的分量。在分析語言時,我着重圍繞一個“恨”字設疑,較好地實現了長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討時,我不但組織、參與,而且結合文本描寫的歷史事實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導,激發同學們的憂患意識和報效國家的責任意識。

實踐經驗一再證明:要想讓學生喜歡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重要,選材更重要。語文課本里面的文本,文學性應該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學性不強,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別說學生不愛學,老師也不愛教。看來,喜歡是硬道理;要喜歡,就得有魅力。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儘可能的將“喚醒、點撥、啓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理解、體會、體味、感悟”教給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就是紮紮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但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再造想象,對三種自然現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並通過極具個性化地朗讀向別人表達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激發想象和自主朗讀慾望,從而達到理解、領悟、深化的教學目的。這應該

就是語文基礎的滲透性教學,就是關注學生語感的能力培養,就是“讀”與“練”的.有機整合吧。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猜出“我”就是水,但是對水的各種形態的變化認識的還不夠。特別是“雲”,有的同學不明白雲是水蒸氣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太少,很多學生都見過水的變化但是說不出來,應教育學生多留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