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品15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品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品15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樂遊原》

古詩本身的特點就是詩情畫意,在教學時要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在詩境中分享美,理解美,進而能欣賞美,感悟美。在本首詩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張開想象的翅膀。在學習這首詩時,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將詩句在腦海裏形成主體畫面。如,教學“夕陽無限好”時,我抓住“無限”引導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同詩人一起盡情領略古原日落的優美景緻。通過讀、聽、品,讓學生用自己的'縱情想象去填補詩句留下的空白。

2、激發情感。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和活力。學生主要通過情感體驗參與詩歌的學習,從而沉浸在詩歌的情境中,樂讀古詩、善讀古詩、美讀古詩。在詩中引導學生交流情感,感悟情感,表達情感,體會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和擔心美好事物逝去的感嘆。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燕子》一課是本學期語文課教學的開篇課文,同學們經歷了近一個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剛回到學習狀態中,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還沒回過神來。爲了順利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非常注重新課的導入:

1.讓學生從生活中瞭解燕子的特性引入。從平時觀察到的燕子的特點,瞭解燕子飛回北方的使命標誌春天到來;

2.讓學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個非常美麗動人的故事導入;

4.從圖入手。

先把這些美的物、事賦予學生,讓他們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觸課文、學習課文,這時,同學們的心境就會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從他們朗讀時入情入境的聲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不是單純地在學習文中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體現不出是在學習本學期的開篇課文,甚至效果比以往還好。

我認爲這樣的設計並不光想到讓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學習,也是讓學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與文中的人、事、物進行的一種心靈上的碰撞,情感上產生共鳴,更好達到學習語文、提高他們的素養的目的。這也是我在把握生與師、生與文本對話的尺碼的體現。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教育,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啓迪智慧。在談及知識與智慧二者關係時,有人說:“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知識是理會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觀。”擁有知識的人只能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同樣,一個概念就是一個概念,一道公式就是一道公式……而擁有智慧的人卻能在一塊石頭裏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裏發現光輝,在一個概念裏尋覓靈魂,在一道公式裏追索真理……因此,我們應基於知識,爲奠基智慧的人生而教育。

滲透思想方法我們常說,數學教學內容中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很明顯的知識線索,如概念、法則、公式、性質等,這是一條有形的線索。另一條是隱性的數學方法線索,它是蘊涵、滲透在知識體系中的,是一條無形的.線索。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慧,必須善於揭示知識中所包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學生一旦掌握了它,將終身受益。學生擁有了這些數學的思想、數學的精神,纔會自覺地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

珍視獨特感受“教育是人的個性的營養鉢。”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才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有意啓發並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每一種想法都蘊含着一種極富個性的思維,這些不同學生表現出的不同思維過程,正是每個學生學習數學的生長點,是學生面對一個問題最自然、最真實的感受。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張揚個性,彰顯潛能,我們的教育才稱得上是有智慧的教育。

關注人生體驗蘇格拉底說:“最高的知識是關於善與惡的知識,是關於生活智慧的知識。”從知識學習到做人學習,體現了對現實整體世界的關注和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更能指向教育的本質。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有收穫”,收穫不僅包括認知的,也應包括態度、價值觀的改變、豐富與提升,精神的陶冶、。心靈的淨化、人生的感悟等等。“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問:教學《凡卡》這篇小說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凡卡是一個9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麼能給爺爺寫信呢?我只好解釋說:這是小說,可以虛構。這樣解釋妥當嗎?

又:“凡卡”爲什麼又稱“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說可以虛構來解釋見卡會寫信,不夠妥當。小說裏的人物、事件、情節確實可以虛構,但是,虛構的情節必須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說,藝術的真實必須以生活的真實爲基礎。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備會寫信的條件,作家也不應當這樣寫。

那麼凡卡會寫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說縮寫的。凡卡9歲前是否上過學,小說沒有交代,但我們不能只根據他家裏窮就斷定他沒有上過學。小說雖然沒有交代凡卡是否上過學,但是他能夠寫信的條件還是可以從小說原作中的一些情節中看出來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奧爾格·伊格納捷夫娜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這一情節沒有納入課文,可以參見《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國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愛稱,類似我們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愛小說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愛稱來稱呼他。按照俄國的習慣,姓名的全稱只在正式場合使用,平時用省略的說法。晚輩對長輩自稱,只稱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自稱“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晚輩稱呼長輩,只稱呼長輩的名字和父名,不稱呼姓氏,所以凡卡稱呼爺爺“康斯坦丁·馮卡里奇”。

下面是來自《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歲,家裏很窮,又沒有讀過書,他怎麼能給爺爺寫那樣長的信呢?另外,凡卡又爲什麼不會寫信封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原因一,課文是經過編者刪節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說原文,有這樣一段被刪去的話:“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着,在老爺家裏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筆者注:其人是老爺家的小姐)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閒着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可是等彼拉蓋雅一死,孤兒凡卡就給送到僕人的廚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後來又從廚房給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亞興的鋪子裏來了……”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至於小姐爲什麼喜歡他並樂意教他,這又和凡卡的母親曾是小姐寵愛的女僕有關係。

原因二,俄語是拼音文字,和漢語不同,俄國孩子學俄語讀寫要比中國孩子學習漢語容易得多。凡卡雖沒有上學讀書,但很小的時候小姐就教他念書、寫字;另外,凡卡的爺爺也識字(可以從文末的夢境描寫中看出),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也曾教過凡卡,因此,凡卡會寫信應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氣,用詞淺顯,近乎是一般兒童口語的實錄,所以,這對於凡卡來說只會寫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學會寫字卻不曾學過寫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寫錯了是可能的。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中年級的語文教學識字量很大,針對從低年級剛升上讀三年級的學生的特點,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在具體的識字教學中採用如下的方法:

一、教學中,明確目標,“會認、會寫”各有側重。

一般來講,在閱讀中識字,包括如下環節:認識讀音——瞭解字義——記憶書寫字形——拓展運用。“認和寫”這兩類教學對象,需要明確各自的目標,分清層次來做具體處理。

認讀讀音環節的教學要把“會認”字當作重點。重點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問同學等方式,解決要“認”的“生”字的讀音。至於要寫的字,一般不做認讀教學處理。瞭解字義環節就把“會認”、“會寫”的漢字中字義或者詞義影響了閱讀理解的當作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式來理解“字”或者“字所在詞語”的意思。記憶書寫和拓展運用環節,要重點處理的是“要求會寫”的字,指導他們分析、記憶要求會寫的字,練習書寫並進行拓展性運用練習。

二、識字教學要堅持“音——義——形”分步走,並把字義教學抓紮實。

中年級的識字教學經常採用的是集中識字的方法,即:在閱讀理解課文之前,指導學生“認讀生字讀音”,結合具體的詞語或者句子來理解生字的字義或詞語的意思,馬上進行“如何記憶”的分析指導。等到課文學完以後,安排書寫練習。

在閱讀中識字,我試着訓練學生分“音——義——形”三步走,就是在閱讀課文之前,先解決生字讀音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在深入理解課文之前,理解生字生詞的意思,也屬於讀懂課文的範疇,有的詞語在深入理解課文之前來理解,藉助理解來讀懂內容,有的生字詞在深入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要作爲關鍵的字詞來理解);全文理解完畢,在安排記憶字形、書寫生字的指導。

這裏強調要把“字義”教學抓紮實並且放在“字形記憶指導”前面,是因爲學生在課文時把字放在了一定的背景當中理解了以後,再進行字形記憶相對容易,掌握得也相對牢固。通過一個學期的試驗:“結合理解課文充分感受了字義、詞義的基礎上進行字形分析記憶的練習”。要比“閱讀理解之前安排記憶字形的練習”的記憶效果高。

三、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獨立識字的意識和習慣,老師抓住重點進行指導。

學生到了三年級,已經具備了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學中,我把“識字任務”放給學生自己來完成。課前預習解決讀音的問題,嘗試着結合上下文、查字典、問同學和家長來弄懂生字在課文詞語中、句子中的意思提出一些問題,自己對字形進行分析,結合詞語和詞語的意思來記憶等。

教師的指導在學生獨立自學的基礎上抓住重點來進行。“認讀指導的重點”是學生多數讀起來比較困難的、離學生已有生活實際教遠的字,在認讀上要作爲重點;“理解字義或詞義”的重點,一般是學生自己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在課文的表情達意中起重要作用的。“字形記憶與書寫指導”的重點是那些筆畫比較多的、容易出現筆畫錯誤的或者日常閱讀書寫出現相對較少的。其他的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己來完成。

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發現教師應該抓重點指導,也要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指導他們自己來學習認讀、理解和記憶運用,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

四、開展趣味性的識字活動,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興趣。

要達到會認會寫,就要安排大量的讀和寫的實踐;要記憶字形,離不開對生字的書寫練習。在“認”和“寫”的練習方式的趣味性上面下功夫,學習效率會比較高。比如:針對要學習、鞏固的生字安排的“每篇課文的生字教學值日小組”、“爲指定範圍的生字書寫競賽作準備”、“我找出來的容易寫錯的字”等鞏固性和拓展性練習,通過趣味性的識字活動,調動學生自己獨立識字的積極性,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即教前、教中、教後都有深思,有思考就有不同的心路歷程,我將在思考中前行,在摸索中成長。

一、 壓力倍增的準備期

(一)立馬行動比胡思亂想會更好

自從在校長傳達教學計劃時,得知要上公開課,我頓感壓力萬千,一是新苗課的陰影猶在,害怕再次掉鏈子,不敢面對一個自卑感叢生的自己;二是三個老師一起上課,教學水平的高低一目瞭然,我不想是墊底的,由此向來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負擔。

當得知本週後半周要上課時,我當時很慌亂,怎麼這麼快啊,可是該來的還是要來的,勇敢地面對吧。我第一時間告訴組長我要上課了,她告訴我認真選課,選擇自己喜歡的,自己先備課週一回來後再集體教研。回家以後,我選擇了《秋天的雨》,由於三四單元中只有這篇文章不但文章寫得美,而且思路清晰,比較好講。但是當時我最大的感受是這節課適合溫柔的HF老師,而我是熱血奮戰的人,去年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我風格的寫照,不過,又一想嘗試一下不同風格的課文也好。

(二)博衆人之長是明智的選擇

週末,我認真地看了教參,分析了教學重難點,在網上也下載了很多《秋天的雨》的教學視頻,有於永正老師的,也有很多省級優質課。看了這麼好的資源,我對這節課的信心突然增多起來。於永正老師的課我認認真真地聽了兩遍,第二遍我一個字一個字地都寫下來了,當時聽了之後感慨頗多,也獲得了很多靈感,這次公開課上的很多語言都是借鑑於永正老師的,“五彩繽紛”有讓顏色動起來也是借鑑他的。校長之前就說過很多次,上每一次課都要把課文背過,起碼得滾瓜爛熟,我差不多背過了,但是我怎麼讀怎麼背,也讀不出美來,乾巴巴的,而且還感覺這篇課文很酸,而自己沒這方面的細胞。

週一回來後聽說週三就上公開課,當時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暴風雨來得真快啊!我當時在網上精心找了49頁的教案,因爲很多環節我知道怎麼進行,但是我不會組織語言也不會引導學生,博採衆長吧,就這樣在辦公室呆到八點多回家,從那一刻起,我心中就像有一種東西堵着,欲罷不能。

回家之後,我修改了於永正老師的教學設計,因爲於老用時一個小時,所以一些環節我刪除了,再把網上找來的一些資料認認真真地看一遍,增加了一些爲我所用的東西,最後再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制定了我的教學設計。雖然本次我是用我的嘴說別人的話,但是我覺得收穫很多,怎麼評價學生,怎麼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環節,如何指導朗讀等,寫完教學詳案之後已經十一點了,我小睡了一會,週二的三點鐘起牀之後設計了課件,當時的課件也是借鑑他人的取長補短,然後配上一些合適的音樂。其實設計課件也是一門學問,不僅僅是美觀大方,激發學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增加語文味。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其實忙了一晚上,教案連背都沒背,一點也不熟。

(三)成功是留給那些99次都失敗了100次還會繼續挑戰的人

週二到校,組長得知要上課之後,說要我第二節課馬上試講,組裏的老師都去聽了,試講的時候我的感受是沒進入狀態,很緊張,只是在那裏走教案,並且拖堂了十分鐘。第三節課評課,組裏老師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比如,Z老師說我處理字詞時間太長了,學生朗讀得少,教師牽引的痕跡較重,一定要將秋天的顏色談透後再讓孩子們朗讀,其他兩部分以讀代講;M老師建議我使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自由討論,並且說學生們讀完後可以試着讓孩子們背誦課文,而且還說可以我自己錄製有關秋天的詩歌鍛鍊學生們的聽力;其他老師都是反映我的語言太多了,思路很亂,並且板書有倒插筆現象,沒有聆聽學生,有一個學生把“鑰匙”讀錯了我都沒聽出來;我前半段情緒很好,後半段因爲學生回答得不到位我的情緒立馬就下來…….我如數家珍地將每一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記錄下來。經過老師們的指點,我的思路漸漸清晰了,而且心中有數了,也知道了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時要先問問自己爲什麼。

(四)世上只有自己強大的內心能幫助自己

中午、下午我都一直在梳理我的教案,可能是我天生愚笨,我怎麼也搞不明白,如何讓學生們談,喜歡談,畢竟第二段講顏色就幾種,假如一個學生都說完了,其他孩子們說什麼呢?這麼幾種顏色很好理解,學生一下子就讀出來了,怎麼談透?組長說學生可以想象畫面,怎麼引導學生聯想,怎麼讓學生愛說、多說、說好?這些很簡單地問題一直是我的攔路虎,我有時候很納悶,我對教案都吃透了怎麼還是不能把握教材呢?我做到了真正地吃透教材嗎?對於這些問題一直在我心裏打轉,我也沒問其他老師,一是其實問題很簡單,上午老師們跟我講過,可是講的是大框架,我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二是我怕老師們笑話我,上班一年了這些問題都不會處理,我不好意思問;三是我覺得有困難還是需要自己尋找,自己解決,這樣才能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進步。

二、 自信爆棚的課上時光

(一)放大我的優點

週二晚上是一個無眠之夜,雖然也睡覺了,但是始終是心事重重,終於到週三上課了,並且我是第三節課上的,所以我心裏還不是很慌,還有兩節課的時間可以做充足的準備。課前我在班裏問孩子們緊張嗎?他們說緊張,其實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的心裏很緊張,我當時鼓勵每一個孩子要戰勝自我,說給孩子的,也說給我自己的。就這樣,開始上課了,很奇怪,站在大禮堂的講臺上我一點也不緊張,微笑着,而且是由心而發地微笑着;在這節課上,我很自信,雖然沒有《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但是我已經盡我最大的努力將《秋天的雨》呈現出來了,有的地方的感情表達我自己都覺得很滿意;在這節課,我真的覺得自信爆棚,之前的時候我會時刻注意L老師的表情,她高興了就能帶動我的情緒,她的臉沉下來,我也泄氣了,而現在我在臺上從沒有仔細看過哪個老師,我當時就覺得我就是世上最好的老師,不在意別人的反應;在這節課上,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心中有數,沒有落下一個環節,始終圍繞着“美”字來開展;在這節課上,我聽見了孩子們的聲音,之前我都是在走教案,這一次,我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他們的感情是那麼的豐富,他們的想法是那麼的奇妙,當然他們的小錯誤也是來得那麼快;在這節課上,我感覺出我是有史以來做的最好的一次課件,不管音樂還是圖畫,都讓孩子們興趣盎然,教學輔助用好了可以使事半功倍。

(二)謹記並改進我的不足

自我認可了自己,下面說說我在這節課上的一些失誤吧。一、拖堂,剛講完“顏色”時,我看手錶已經下課了,但是我又佔用了學生的七八分鐘時間相繼講了“氣味”和“聲音”,這是大忌,究其原因,前面處理得太繁瑣,佔用了大量的時間;二、思路不清晰,本來是一篇條理分明的文章我卻處理得“渾然一體”,這除了跟前面佔用的時間太長以外,還跟我沒有一些恰當的過渡語言有關,環節之間不緊湊;三、指導朗讀不到位,不知道爲什麼每次上課都忘了讓學生們多讀,在本次公開課上我覺得已經讀得很多了,但是組長說我還是沒有指導到位,應該談完了接着讀,而非全談完了讀一整段,缺少了孩子們當時的感覺,所以就讀不出真正的味來;四、語言問題,想起試講我問組長我問了問題孩子們怎麼沒舉手的啊?組長笑着說我問一個孩子了,她說不知道老師想問什麼,此類的錯誤又發生在今天的公開課上,同學們討論了“看到了什麼顏色”後,我卻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啊?”這是兩個問題,怪不得學生們只是很生硬地說“楓樹、菊花”等,我隨即又問“它們是什麼顏色的?”這樣囉嗦了很多,也讓學生一頭霧水;五、駕馭課堂的能力欠缺,今天朗讀時我叫了班裏最好的一個學生讀的,當時想找一個較差的讀,但是我想到自己不會指導學生朗讀,怕課堂氣氛不好,不敢挑戰自己;六、慌,今天上課的感覺就是有人在催着我走,不如其他兩位老師從容,我的感情是上去了,但是在駕於課堂上有一些慌。

三、動力十足的教後歲月

終於終於上完了公開課,本來以爲如釋重負,但是我沒有一絲輕鬆感,依舊感到壓力,課既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有了的新的努力方向和奮鬥目標,如何上好課仍然是頭等大事。感謝下午學校領導的教研給我的鼓勵和指點,不管是W主任說的要時刻積累教學經驗、L主任說的要學會教材分析和駕馭課堂,還是L校長說的要將規範評價用語和將每一節課當成公開課來嚴格要求自己等,一個又一個的諄諄教導,我坐在那感覺好幸福,自己就像一個小芽,在努力而幸福地允吸着陽光雨露,我當時下了很多很多決心,規劃了很多很多目標,一個個都使我熱血沸騰,但是幻想往往都是美好的,行動才能見真本事,語言永遠是行動的矮子,看行動吧!

教學是一件良心活,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我永遠都是一個踐行者。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根據新大綱、新教材的精神,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爲重點。那麼,怎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大綱要求呢?我的經驗是應切實抓好段的讀、說、抄、寫訓練。

一、讀段

在段的讀、說、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應抓好三個環節的讀。

一是初讀,要突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轉入講讀,指導理解課文內容。

二是講讀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如《富饒的西沙羣島》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讀,初步瞭解整段話寫什麼;第二遍讀,概括每句話寫什麼;第三遍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這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是寫魚的多。)第三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可以知道魚的數量多。)第四遍讀,概括段意。

講讀後的讀,要突出"熟"字,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二、說段

說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爲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或順應`的基本訓練。剛開始說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說,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說。《美麗的小興安嶺》第2自然段,在指導說段時,先複習。"樹木""積雪""小溪""小鹿""木排"等詞,然後說說這段寫了什麼季節的景物,反映了什麼?(這段寫了小興安嶺春天景物的特點,反映了小興安嶺春天生機勃勃的特點。)在指導說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說和具體地說結合起來進行。

三、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爲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選擇好抄學的段落,二是要指導抄寫的方法。

所抄寫的自然段,應是在表達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並且容易被學生模仿的。如《趙州橋》第二自然段寫橋的堅固,但第三自然段寫橋的美觀,兩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結構比較複雜,文字較枯燥,而第三段總分關係明顯,文字優美,兩相比較,應把第三段作爲抄內容。

在抄寫過程中,要力戒看一個字抄一個字,看一詞抄一個詞也不行,應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過渡到抄段,即熟讀後抄下來。抄好後應認真檢查一遍,漏了的詞要補上,多了的詞要刪掉。一般來說,遺漏或隨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現。因此修改後應再讀一讀,想一想,加深理解。

四、寫段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爲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集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敘;

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

主要練習形式有板有眼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說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如學了《翠鳥》一文,要求用總分段式寫翠鳥的外形(根據第一段的意思寫)。

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裏要含有時、地、人、事四要素,對"事"要用幾句話寫明白。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敘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朱德的扁擔》講的是爲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食的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也表現了戰士們對領袖的關心和敬愛。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學生只有在瞭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學生對於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着眼於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瞭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於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補充了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告訴學生十大元帥是:*、朱德、陳毅、彭德懷、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我一邊介紹一邊在心裏感觸“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如果平時能多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歷史、革命題材的書籍,現在上起課來就輕鬆多了,這是我今後應該加強引導的方面之一。

在品讀課文,理解課文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對“井岡山”等詞語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由此引導學生理解什麼叫“會師”,學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師的講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紹去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爲……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並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繫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爲後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說說,先說穿着,再說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着,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爲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爲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他們在這裏說得很合理到位,通過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體會。

由於時間關係,現在回想起來如果在最後我再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朱德爺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麼?”這樣可以使讓學生對朱德的瞭解進一步深化,讓孩子將自己的感動通過明確的語言進一步鞏固。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教材首次提出開展“記錄自己課餘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安排在《我們的民族小學》的'後面,目的是使師生了解安排此項活動的意義、目的及開展活動的方法。因綜合性學習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峯》的後面,有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繼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

本組無論是閱讀、還是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訓練,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這一主題密切相關。比如,在導讀,點出了本組的專題,課文爲這一專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從課內到課外,繼續圍繞本組專題展開,“語文園地”中的“展示臺”則是這一專題訓練的拓展和延伸。教學中要加強整合的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一)能力的訓練,重在嘗試與指導。

本課文,我嘗試對學生進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指導與訓練。

具體操作:

“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此問題先作爲預習要求提出,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爲課堂學習作一鋪墊。

在課堂教學朗讀反饋之後,就此問題進行交流,由於課文的板塊清晰,學生的回答基本說清了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但就總體而言此問題涉及整篇課文,對三上的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舉手回答人數少,參與面狹窄。

接着,教師就學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條線索,即與故事相關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據他們之間發生的事情,整理出關鍵的動詞“救、軋斷”,讓學生藉助這些動詞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有了文字和圖表的暗示,學生有了回答的信心,願意嘗試者也增加了。

最後,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小結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找到課文的主要人物,再運用一些關鍵的動詞,就能將課文的主要內容說清楚。

此教學環節,不足之處:在課文教學之初,在沒有任何方法指導的前提下,請學生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此問題可以作爲邊讀邊思的內容,可是讓學生說,顯然超出它們現階段的能力。進入了三年級,我想教學除了關鍵字詞教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外,更應重視語文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以及語文知識的滲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但能力的培養應是循序漸進,根據課文的特點,學生的能力特點,長期訓練,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學應調整爲讀完課文,就先引導學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們之間的關鍵動詞,而後讓學生藉助板書說,在一、二個學生示範之下,同學們自由嘗試,這樣的`流程即降低了學生說的難度,又擴展了實踐活動的參與面。如果要進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在原先的基礎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結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車軋斷了。”對故事內容進行再補充,如“怎麼樣的尼科(只有六個月大的)、杜克是怎麼樣的救尼科(奮不顧身)”等,使主要內容有簡潔到具體。

(二)想象說話,彌補課文學習的空白點,幫助學生理解與體驗。

課文的情意目標是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落實到語言文字便是課文的第1、4小節。學生從“躥、咬、拖”“風馳電掣、怎麼也停不下來”體會到當時情況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奮不顧身救尼科的場景,那小狗杜克爲什麼會這樣做呢?

課文描寫的主人公是一隻小狗,它並不像寫人文章那樣,在人物的行爲之前會有許多的想法,以此幫助讀者體會行爲產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爲什麼會這樣做呢?”這是學生學習容易忽視點,但卻是達到情意目標的關鍵點,因此要讓學生去思考,聯繫課文第一小節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後,瑪麗不時丟一片香腸給它,惹得它一個勁撒歡。”去思考。瑪麗與小狗的親密相處,小狗儼然成爲了瑪麗家的一個成員,一家人是相親相愛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與動物間的真摯情感。

課堂中,學生找到了這句話,隱隱感受到了“瑪麗和小狗關係親密”但還不深入,這是由於課文就這一方面的語句描寫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讓學生想象說話,“除了課文中介紹的,想想瑪麗和小狗還會怎樣的快樂生活?”幫助積累更多的感性內容,激起共鳴。

(三)課堂朗讀,以生爲本,層層推進。

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朗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讀出情況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學生對課文的意思沒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讀是建立在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的基礎之上的,我班的學生首先語文底子差,學習上又有相當大的惰性,尤其是預習的朗讀,往往以默讀代替大聲朗讀,如果遇到不會的字也就矇混過關,如把“碾”讀成“展”,“尼科”讀成“科尼”,“躥”讀成“竄”,預習的情況直接影響上課的朗讀。

改進方式:

1、上課加強預習反饋,大力表揚讀準字音的學生。

2、如遇句子確實很難,在有感情朗讀之前,先給與時間,讓學生充分朗讀。

3.小學三年級語文《小狗杜克》練習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

fēng chí diàn chè qì dí shā chē cǎn hu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uǐ dào yà duàn jīng xǐng ān rán wú yà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上合適的詞語

()地吹拂 ()地笑着 ()地行駛

()的鮮血 ()的小狗 ()的草地

三、根據詞解寫詞語:

(1)不經意,沒有感覺到或沒有意識到。()

(2)形容像風的急馳和電的急閃一樣。形容非常迅速,急閃而過。()

(3)平平安安地沒有受到什麼損傷。()

四、辨字組詞:

馳()倦()扎()掣()

弛()蜷()軋()制()

笛()拖()禍()

苗()施()鍋()

五、多音字寫詞語:

覺jué() 剎shā()

jiào() chà()

殷yīn() 軋yà()

yān() zhá()

六、課內閱讀:

就在這時,一列火車風馳電掣般地駛來。司機發現了情況,拉響汽笛,使勁剎車,可火車怎麼也停不下來,一場慘禍眼看就要發生。突然,黑影一閃,小狗杜克躥上鐵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車輪將要碾上的一剎那,把尼科拖出了軌道。尼科得救了,杜克的一隻前爪卻被軋斷了。

1、用“———”畫出描寫杜克動作的詞語。

2、改寫句子

例:司機發現了情況,拉響汽笛,使勁剎車,可火車停不下來。

司機發現了情況,拉響汽笛,使勁剎車,可火車怎麼也停不下來。

瑪麗沒想到孩子會爬上鐵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文章內容,在()裏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杜克 ()的杜克

4、選合適的動詞填寫:

爬、跳、奔、溜、趕、躥

(1)突然,黑影一閃,小狗杜克()上鐵路。

(2)瑪麗呼喊着,拼命()向鐵軌。

(3)小尼科慢慢的()鐵路上。

(4)聽說孩子出事,爸爸從單位()了過來。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花鐘》一文通過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分別提醒小白兔起牀、吃午飯、睡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開花時間。課文抓住了每一種花說話時的神態、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種花的特點,讓讀者眼前彷彿出現了這些可愛的花,從而激發了讀者進一步瞭解植物的興趣。字裏行間充滿童趣,讀來琅琅上口,學生非常喜愛。我們都知道漢語是一種表意的語言,它的許多妙處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教師講得再精彩,讀得再流暢,寫得再生動,也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學生的能力還得在反反覆覆的聽說讀寫實踐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語文教學應以重視學生自己的反覆誦讀、體味爲主,以教師的講解、分析爲輔。如果沒有讓學生真正地沉浸於文本,並自己“涵泳”“咀嚼”,其實是違反語言學習的心理規律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成功之處:

1、激發學生讀短文識字的'興趣

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用於識字,用於瞭解課文內容,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利用其直觀、形象、生動、娛樂的特點,兼顧文本,讓學生隨文識字,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也幫助學生尋找到了記憶的鑰匙,有效地提高了識字能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2、從小重視聽的訓練

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進行聽的訓練十分必要的,本課教學通過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故事來導入課文,對全文進行整體感知,與此同時,培養了學生聽的習慣。

3、給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

1)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

2)分角色朗讀課文,做動作輔助朗讀,比賽表演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表現。

4、最大限度地使用和發揮課文的作用

1)藉助拼音幫助小朋友瞭解課文內容,把課文讀正確。

2)利用課文作載體,聯繫上下文學習生字,理解詞義。

3)用各種方式朗讀課文,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積累語言文字。

不足之處:

1、我覺得在課的結束部分可以安排一個質疑環節,讓學生對最末一節質疑,如:小白兔難道沒有這三種花,起牀、吃午飯和睡覺就會忘記嗎?即告誡學生要自律,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爲習慣。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又滲透了對學生道的教育。

2、課堂上我鼓勵表揚的方式單調,沒有照顧到不同學生的表現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3、在理解文中的重點第二節中的隨文句式說話的層次性不明顯,過於簡單,對於把握文章的整體性不難,所以談不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了一點收穫。

一、 認真備課,提高教學效果

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不認真的聽課,不專心,常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後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纔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裏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這是因爲她有足夠的自信讓孩子一定願意聽自己的課。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就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樂於學習。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變化最大,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要讓學生先學會預習。語文預習簡單而實用,編首打油詩,只有二十字:讀思存疑問,課前十分鐘。用心能堅持,等同半天功。具體分析有:

(一)、細讀。課前認真閱讀每一篇文章,讀準字音,讀清字形,讀明字義,讀對節奏,讀懂情感,讀出詩文的音樂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二)、深思。預習中邊讀邊思,讀後深思,由表及裏,理清文章的層次,總結文章的內容,鑑賞文章的技法,思考文章的哲理和蘊含的情感。

(三)、疑問。學生在預習中發現了課文裏的問題,提前在心中存留疑問,然後在課堂上有心聽講,有的放矢,就能解決預習時發現的問題。如此這般,容易和老師互動交流,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如此。預習的好處很多:能夠強化聽課的針對性,以便抓住重點和難點,提高聽課效率;能夠提高課堂筆記水平。當學生學會如何預習時,那麼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將有所提高。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荷花》這篇課文以“我”的感受力爲線索,寫出了荷花的美。文章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公園裏一池美麗多姿的荷花和“我”觀賞荷花時的細膩、真切的感受,抒發了作者對荷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我在教學時圍繞“初聞花香──再賞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爲了不破壞它的整體韻味和美感,我設計的第一課時重點是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第二課時重點是理解、積累和運用。

我在課中,力求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讓學生思考,討論來解決,學習任務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裏,怎麼讀出荷葉的.美來,寫荷葉與寫荷花之間的關係等等,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雖然也調動了起來,可就是不能達到預設的目標。

我在不斷實踐和總結,現在有了一點收穫,學生的積累顯得貧乏,因而課堂語言的表達也就顯得貧乏。而且學生的積累有了,但是學生的遷移不夠。因而要將閱讀充盈於整個語文教學,加強學生的積累和學會運用。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立足於教學目標,與文本對話,與課堂中的學生對話有什麼好處?

就學生方法運用上,教師不是不確實際設計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而是依據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過渡,紮實學生學習方法運用——鞏固識字,提高預習要求,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此說課稿值得欣賞,是因爲教師有獨到的思想,單純就說課小標題,擯棄了通俗,以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就內容而言,對操作主義、經驗主義是一種超越,體現了他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就說課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是簡單而又易於操作,不但把握住了年級的過渡,而且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的落實到位,有着一種文化精神與文化眼光,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對課堂生命追求,而不只是站在說課的角度。此說課稿值得欣賞,是教師個性的張揚,他不人云亦云,而是紮實於對自己事業的追求。就“簡簡單單,說教程”,可以說是簡單而豐滿。從教學目標到環節、從方法到語言文字訓練不蔓不枝,乾乾淨淨,對文本深入探究,多層面思考。整個教學思路給予人的信息都是沿着尊重學生個性與目標主線展開教學,清清爽爽,讓學生能將自己與文本和生活融爲一體,從文本找到自己,愛上語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爲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爲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說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爲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爲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啓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爲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