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二語文《春秋筆法之晉靈公不君》教學設計

高二語文《春秋筆法之晉靈公不君》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高二語文《春秋筆法之晉靈公不君》教學設計

高二語文《春秋筆法之晉靈公不君》教學設計

《晉靈公不君》是出自《左傳》中應用春秋筆法較明顯的一篇文章。《左傳》是我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西漢初稱《左氏春秋》,後又稱《春秋左氏傳》。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高二語文《春秋筆法之晉靈公不君》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單元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識記文中的名句。

2.引導學生比較系統地瞭解中國古代歷史著作的體例,體會《左傳》的敘事風格。

3.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史學的實錄精神,探究“春秋筆法”的文化內涵。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設想:

課堂教學緊扣《晉靈君不君》,而“相關讀物”所選《史通》是中國史學理論名著,節選部分論述史書的“直書”原則,列舉了大量事例說明直書的難能可貴,有助於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大視野”所選翦伯贊《怎樣研究中國歷史》是同類文章較淺近的,文章對古代史書的體裁、史學的發展歷程、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問題,都有深入淺出的解說,這兩篇都佈置學生自己在課後自學。

  教學過程:

一、 單元知識介紹:

何謂春秋筆法?

所謂“春秋筆法”,顧名思義,一種筆法而已,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

《春秋》,魯國史書。相傳爲孔子所修。經學家認爲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爲“春秋筆法”。歷史上,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譯文:《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夠編寫?)

由於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後世作者爲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這種作法被稱爲微言大義,或者春秋筆法,被中國古代的傳統所褒揚。

史學知識簡介:

中國古代修史的傳統非常悠久。中國現存最早的歷史著作是《尚書》和《春秋》。《尚書》是歷史文獻集,《春秋》是編年體史書。這兩部書後來成爲儒家經典,列入經部。中國的史學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第一個高峯,出現了許多優秀歷史著作,但這些史書大多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散佚了。流傳至今的有《國語》《左傳》《戰國策》等。兩漢時期中國史學繼續發展,《史記》和《漢書》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兩部史書。《史記》創立了紀傳體史書體例,《漢書》則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書成爲後代正史的典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史學的第二個高峯。這個時期史學逐漸成爲一門獨立的學問,並出現了許多新的史書體裁,史書的`地位也逐漸提高到僅次於經的一大部類。隋唐五代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承上啓下的作用,這個時期誕生了我國第一部史學理論著作《史通》(劉知幾),對唐以前的史學和史書發展做了系統的總結。兩宋時期是史學的第三個高峯,無論是史籍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前代,且爲元明所不及。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歷史著作是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元明時期史學沒有大的發展,值得一提的史書只有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史學在清朝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清代史學的主要成就是史考和史論。

隨着史學的發展,史書的體裁也逐漸豐富起來。其中影響最爲深遠的是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編年體:以年代爲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爲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爲綱、時間爲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爲中心的著史體裁。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爲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閒先後加以集中敘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

二、 導入:

長勺之仗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左傳中有了《曹劌論戰》(初語教材)文字。

再看《春秋》中的一句話: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看來這個趙盾是個陰謀家了。事情究竟如何呢,請看《左傳》中的《晉靈公不君》。

三、 文化文學常識簡介:

1)《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全書共60卷,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餘年間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有關活動及重大事件(其敘事更至於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內容包括天文曆法、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是我國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

《左傳》之後,司馬遷發展了《左傳》的傳統,寫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不僅內容上與之相接續,體裁、手法亦以之爲法。宋人對《左傳》《太史公書》、韓文、杜詩,皆熟讀闇誦,“雖支枕據鞍間,與對卷無異”(陸游《楊夢錫集句杜詩序》)。可見《左傳》對我國後世影響巨大,在我國文史界佔有較高的地位。

2)釋題:選自《左傳宣公二年》,題目是編者後加的。晉靈公,從其諡號“靈”可見,他不是一個好國君。晉靈公,名夷皋,晉襄公之子,文公之孫,歷史上有名之暴君,魯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魯宣公二年被大臣趙穿所殺。諡號曰“靈”,諡法稱“亂而不損曰靈”。此爲無道君隱諱的說法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詞用作動詞。

四、 文本研讀:

1)通讀全文,找出難讀字音並進行標註。

課件展示。

2)齊讀。

3)梳理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詞、翻譯見課件。

作者首先從晉靈公的劣跡寫起,表明晉靈公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問題:作者開篇寫晉靈公寫了幾件事?分別表現了晉靈公什麼特點?)作者開篇就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斂以雕牆”。這表現了他的貪婪;第二件事:“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這表現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這又表現出他的殘暴。

接下去大臣們對晉靈公的勸諫。在這裏,作者運用了繁簡對比的手法。用繁筆寫的是士季進諫。在下段則是簡筆寫了趙盾的進諫。(問題二:士季如何上諫?靈公如何應對?)

齊讀感悟。

4)梳理文章第二自然段:

字詞略,見課件。

本段寫趙盾驟諫,招來殺身之禍。一方面可以看出趙盾的忠誠,另一方面也能深刻地記住鉏麑的光輝形象。鉏麑奉靈公之命來刺殺趙盾,但當他看到“盛服將朝”的趙盾時,他產生了強烈的心理矛盾,最後他選擇了自殺。

問題三:鉏麑當時就死了,死前的內心獨白從何而知?

明確:“懸揣”--根據當時的情境、事情的結果和人物的性格行爲進行的合理想象。

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釋結果,非但不覺得失實,反而有歷史“帶入感”。

5)課文第三、四段:

字詞譯文見課件

寫晉靈公設宴,計劃在酒席上刺殺趙盾。這次出場的是兩個武士,提彌明和靈輒。

問題四:提彌明是怎樣的一個人?在課文中找出具體的語言品讀。

提彌明在趙盾赴宴後知道了靈公的陰謀,他不是貿然出擊,而是首先講禮法:“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以此作爲讓趙盾離開的理由,表現出機智的一面。晉靈公不僅沒有理睬提彌明所講的君臣之理,反而喚猛犬去咬趙盾,這再次表現出晉靈公的“不君”。提彌明與猛犬和甲士們英勇搏鬥,最終不敵身亡。

提彌明勇猛善戰,而且講究策略。

問題五:靈輒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靈輒是在提彌明在與甲士們搏鬥中出場,他本是靈公的甲士,卻反戈一擊,救出了趙盾。當趙盾詢問恩人姓名時,他只說是“翳桑之餓人”。在靈輒此次出場前,作者運用了插敘的手法,補充交代了當年趙盾在首陽山救靈輒的一段往事。

靈輒則是知恩圖報,是非分明。

(提醒學生注意插敘手法的使用)

6)課文第五段:

字詞、譯文。

本段寫晉靈公行爲不符合君道被殺,趙盾聽說後返國。表現了趙盾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同時這段也是解釋“趙盾弒其君”的最重要的一段。

問題六:趙盾爲何會背上“弒君”之罪名?

“子爲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第一,他逃亡,卻沒有逃出國境。按照當時的禮法,臣下逃離了國境,君臣之義就斷絕了,就可以不承擔效忠君主的責任了。第二。他回來後沒有聲討趙穿。趙穿是趙盾的族人,晉靈公的女婿,按照禮法,趙穿殺死國君是大逆不道的行爲,趙盾作爲正卿,返回國都後應該立刻聲討趙穿,但據《左傳》記載他沒有。

問題七:董狐書“趙盾弒其君”體現了他什麼樣的精神?你贊同他的看法嗎?

明確: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良史直筆

《直書》認爲,“董狐之書法不隱,趙盾之爲法受屈,彼我無忤,行之不疑,然後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又認爲,這是“仗氣直書,不避強御”。盛讚了一種剛直無畏、秉筆直書的史家精神。《春秋》《左傳》中很多事情是用“禮”和“非禮”來評價的。禮是宗法社會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在董狐和孔子看來,趙盾作爲晉國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應對晉靈公之死承擔責任,所以記做“趙盾弒其君”是合乎禮法的。 所謂“爲法受惡”,“法”即“書法”,也就是記事的原則。晉國太史董狐的記事原則是不隱諱事實真相,評價事實的標準是當時被普遍認可的禮。孔子認爲趙盾是國之良臣,對他寄予同情,卻又認爲他揹負“弒君”的罪名是“爲法受惡”,不算冤枉。

另一方面, 特別是《春秋》中的記載,模糊了事情的真相,會給後人造成誤解,《左傳》寫董狐之記載,於禮合,於事乖,還是有些問題的。

五、 總結拓展:

1)主旨:寫晉靈公搜刮民財,殘酷暴虐,最終被臣下殺死的故事,讚揚了趙盾的敢於直諫、忠於國事和董狐的不畏權貴、秉筆直書的精神。同時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說明 。

2)拓展問題:熟讀全文,試分析文章如何體現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觀念的?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個君樣,要按君道去做,臣像個臣樣,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樣。

2.晉靈公不君,是說晉靈公不行君道。厚斂以雕牆,從臺上彈人,屠殺宰夫,不但知錯不改,還暗殺、謀害忠臣,哪裏像個國君呢?

3.趙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國君,對國君最忠,這表現在他的直言敢諫。趙盾對晉靈公濫殺宰夫是諫諍了,且由此引起晉靈公謀害。這不能說不是直言敢諫,盡了忠君之職。所謂"敬",還有一個內容,就是敬業,對工作重視認真。趙盾在職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爲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並且是盛服等待,這是敬業,所以鉏麑這個殺手,也不能不感嘆說,趙盾是"不忘恭敬"。在這裏趙盾確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趙盾能做到體貼下情。當其打獵遇到靈輒餓得很時,就給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還有老母,捨不得吃時,就叫他吃完,又帶上一袋飯和肉回家。

從以上種種表現看,趙盾確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個良臣。

4.寫靈輒雖然着墨不多,卻寫出了一個孝子的形象。靈輒按子道而行,三天沒吃飯,都快餓死了,當得到一點吃的,還不忘留下一半帶給母親。這可謂是大孝。

5.董狐認爲是趙盾弒君。這看起來不公,但文章結尾爲趙盾婉惜說:"爲法受惡,惜也。"這裏所說的這個"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後,《春秋》是闡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傳》號稱是解釋《春秋》的。《春秋》說趙盾弒君就是要求一個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極致才成。也就是說趙盾忠的還不夠,責備他呀!這是名分所在!

3)自主閱讀《直書》和課後的閱讀指南,掌握春秋筆法。

4)字詞歸納及譯文:

(1)文言基礎知識

A.通假字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 闢-避

宣子田於首山 田-畋

子爲正卿, 亡不越竟 竟-境

反不討賊 反-返

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闕-缺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 詒-貽

B.詞類活用

晉靈公不君 不君:不行君道。名作動。

飲趙盾酒 飲:給……喝。使動用法。

提彌明死之 死之:爲之死。之:指趙盾。爲動用法。

C.賓語前置句

莫之繼也 那麼沒有誰能夠接着您去勸諫了。

其我之謂矣 大概是說得我吧。

D、重點字詞

①宰夫胹熊蹯不孰,殺之,寘諸畚,使夫人載以過朝。

( 宰夫,廚子。過朝,經過朝堂。)

②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沒有人接着您進諫了。"莫之繼也"即"莫繼之也"。莫: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沒有誰"。之:代詞,指趙盾,等於說"您"。"之"在這裏做"繼"的賓語。

③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補過,補救過失。袞,袞袍。這裏指君位。)

④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善事裏沒有哪個能比這個更大的了。)

⑤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患:以……爲患,厭惡。之:代驟諫。賊之:殺趙盾。這裏的"之"代趙盾。)

⑥公嗾夫獒焉

(嗾:呼喚狗的聲音。夫:指示代詞。那個。獒(áo):猛犬。)

⑦鬥且出

(且,連詞,一邊……一邊。)

⑧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之,使趙盾免於受害)

⑨趙盾弒其君

(弒,古代下殺上,如臣殺君,子殺父,都叫弒。)

《晉靈公不君》參考譯文:

晉靈公不行國君正道。加重賦稅用來彩飾牆壁。他還從臺上用彈弓射人,觀看人們躲避彈丸來取樂。有一次廚子燉熊掌沒有燉熟,靈公就殺死他,把屍體裝在草筐裏,命婦女用車裝着屍體經過朝廷。趙盾和士季發現了廚子的手,追問廚子被殺的原因,併爲這件事憂慮。趙盾準備進諫,土季說:“您進諫,如果國君不接受,那就沒有誰能接着進諫了。請讓我先去吧,沒有采納,您再繼續勸說。”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禮三次,靈公假裝沒看見。到了屋檐下,晉靈公纔看了看他,說道:“我知道所犯的錯誤了,準備改正它。”士季叩頭答道:“哪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卻能改正,沒有什麼善事能比這個更大的了。《詩經》上說:‘沒有誰沒有個好的開頭,但很少能堅持到底。’照這樣說來,能夠糾正錯誤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終,那末國家就鞏固了,哪裏僅僅是臣子有所依靠呢。《詩經》又說:天子有沒盡職的地方,只有仲山甫來彌補。意思是說過失是能夠彌補的,您能彌補自己的過失,君位就丟不了啦。”

晉靈公仍舊不改。趙盾多次進諫。晉靈公很厭惡他,派鉏麑暗殺他。鉏麑清早趕去,看到臥室的門已打開了。趙盾已穿戴整齊準備上朝,由於時間還早,端坐在那裏打瞌睡。鉏麑退出來,感嘆地說:“不忘記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殺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國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這兩者之間只要有一種,都不如死了。”便撞倒在槐樹上。

秋九月,晉靈公賜給趙盾酒喝,預先埋伏好身穿鎧甲的武士,準備攻殺趙盾。趙盾的車右提彌明發現了情況,快步走上堂去,說:“臣子侍奉國君飲酒,超過了三杯,不合乎禮儀。”接着扶趙盾下堂。晉靈公喚出那條猛犬向趙盾撲去。提彌明徒手搏擊猛犬,把它打死了。趙盾說:“不用人而使喚狗,即使兇猛,又頂得了什麼?”一面搏鬥,一面退出宮門。提彌明爲趙盾殉難。

當初,趙盾在首陽山打獵,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見靈輒餓倒在地,問他得了什麼病,靈輒回答說:“已經多日沒有吃東西了。”趙盾給他東西吃。靈輒留下一半食物不吃。問其原因,答道:“我在外當奴僕已經多年了,不知道母親還在不在。現在離家近了,請讓我把這些東西送給她。”趙盾要他吃光,並給他預備一筐飯和肉,放在袋子裏送給他。不久靈輒做了晉靈公的甲士,卻把戟掉過頭來抵禦靈公手下的人,使趙盾得免於難。趙盾問他爲什麼這樣做,回答說:“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餓漢呀。”問名字和住處,他沒有告訴就走了。--接着趙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趙穿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趙盾還沒有逃出國境的山界就回來了。太史(董狐)記載說:“趙盾弒其君。”並且把這條記載拿到朝廷上公佈。趙盾說:“不是這樣。”太史回答說:“您是正卿,逃亡沒有越過國境,回來後又不聲討叛賊,弒君的不是您又是誰?”趙盾說:“唉!《詩經》說:‘由於我懷念祖國,反而自己找來了憂患。’大概是說我吧!”

孔子說:“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據法直書不隱諱。趙盾,是古代的好大夫,爲了記事的原則而承受惡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國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