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學生分析:一般特徵:高一學生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對於愛情已有朦朧的感知,學習時會有相應的感受。入門能力: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審美力,能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節跳躍、人物朦朧的詩歌;由於《詩經》年代久遠,閱讀上會有一定困難,幸好詩歌篇幅短小,藉助註釋應能掃除字詞障礙。學習風格:學生對於愛情的話題會有發表意見的熱情,所以本課的學習不宜教師講授,而用討論法來研究人物形象、瞭解詩歌特點。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慾望;

2、欣賞純潔健康的愛情。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

3、理解詩歌的主旨,讀懂人物形象;

4、瞭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和詩歌敘事的跳躍性。

二、過程與方法

1、朗讀感知課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瞭解“詩無達詁”的詩歌特點。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詩歌;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情節的跳躍性和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經》;梳理文意。

1、介紹《詩經》。(略)

2、聽朗讀,糾正字詞讀音。

3、據課文註解梳理文意。

4、請學生整理字詞。

再朗讀課文,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參考:“搔首踟躕”, 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夥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的小夥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爲什麼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爲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爲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製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爲調皮,製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爲善於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後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裏看花,朦朧綽約,越發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這是一段怎樣的愛情?

討論:(1)討論:女主人公有沒有出現過?

a、有。下文饋贈物品時出現。

b、沒有。下文饋贈物品只是男子的回憶。

以上兩種意見同學們同意哪種?說說你的理由。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材、學情分析

第一單元均爲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藉精巧獨特的構思和優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緻,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篇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於情景關係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並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籤的現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新課標要求知人論世,但由於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新課標強調多元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就這篇文章學習如何從文化角度分析課文,而不僅僅是“知人論世”,從而樹立多元解讀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分析並掌握故都秋景的特點。

2、培養朗讀感悟、品味語言的能力,領悟本文“主觀情”和“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秋蟬、秋花、秋雨、秋棗等意象中蘊涵的情感;掌握文章運用對比、比喻等多種手法摹寫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四、教學工具

幻燈片、導學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情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傷感的季節,秋天也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自古文人,對秋天情有獨鍾。可是再熱愛,能夠願意拿生命去換取的能有幾個呢?郁達夫,就是其中一個。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麼樣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換取?

(二)導學案課前自學部分展示:(學生課堂展示)

1.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的文眼: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文章結構:課文可以分爲3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第一部分(1~2)總寫:眷戀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寫:具體描寫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總寫:抒發眷戀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圖:庭院清秋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勝果圖。

(三)課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圖爲例,體會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來表現“清,靜,悲涼”?

(1)請個別同學朗誦第一幅秋景圖對應的文字,其他同學勾畫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詞,動詞。

(2)師問:爲什麼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爲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先探討顏色)

師問:藍、白色給人什麼樣的感覺?

生答:寧靜。

師問: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皆是這樣的色彩,會是什麼心情?

生答:悽清、悲涼。

(3)請問:日光能數嗎?爲什麼作者是“細數”?大家從“數”讀出了什麼?(再探討動詞“數”)

生答:清閒。

加入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第三十九回有這麼一段對話,和王安石的相關詩句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領會到了“落寞”“悲涼”。

老師點撥並歸納:

秋味之“清”——從動詞:靜坐、泡、細數、靜對。

從色彩:碧空、牽牛花的藍色等。

秋味之“靜”——馴鴿的飛聲。

秋味之“悲涼”——“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師歸納表現手法:寓情於景,以動襯靜。

2、爲什麼郁達夫喜歡的秋是“清、靜、悲涼”的?

請同學們結合導學案的知識鏈接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來思考。

明確: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徵,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

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

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鬱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

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擇什麼樣的景來抒什麼樣的情。

3、文中有一句話,準確而又精彩地對比了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找出並賞析。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賞析:請同學們分析每一種美食的特點,然後思考作者運用這組對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麼?(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展示)

黃酒:濃烈白乾:溫和稀飯:清淡饃饃:厚實。

鱸魚:鮮嫩大蟹:醇美黃犬:機巧駱駝:沉穩。

教師明確:運用四組比喻,以具體事物來說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在對比中凸顯了故都之秋的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傳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4、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卻在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之後,插入了一段議論。試分析第12自然段的內容和作用。

明確:內容:議論,論述了中國的文人學士和外國的詩人對秋的偏愛。

作用: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秋,讚頌北國之秋,於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暗合,同時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讀罷全文,你認爲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贊秋,但全文的基調的確有些悲涼。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作比,表達了他對北國之秋的無限眷戀。結尾的一段文字,作者願意用生命作爲代價來換得北國之秋的常在,對北國之秋的愛的情感達到了極點,對秋的謳歌與讚美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理清課文層次結構,體會科普說明文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2.注意說明文文體的特點,還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點。

二、過程和方法

1.巧妙生動的說明文寫作方法。

2.注意將科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增加科普文學習的樂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勤於探索、勇於鑽研的科學精神。

2.領悟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重點體會科普說明文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難點巧妙生動的說明文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手段討論法、點撥法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談話引入,建構話題

黑板上書寫“遊戲”。同學們,兒時你玩的遊戲有哪些呢?你從中收穫了什麼呢?大家喜歡遊戲嗎?爲什麼那麼喜歡遊戲呢?(學生齊聲回答)

看來,遊戲讓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快樂,那麼,動物呢?他們會遊戲嗎,它們的童年又是怎樣度過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的王國,去探尋動物遊戲的祕密。

二、介紹文體特徵及科普文的閱讀方法

學生回憶說明文的有關知識:

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說明文結構: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

科普說明文:介紹科學領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語言準確、全面。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注重激發人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人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閱讀步驟

1.略讀課文,整體把握:

瞭解信息:從語句,語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徵;明確說明順序,簡析課文結構。

2.品讀課文,深入感知:

篩選、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點內容,從文章中概括,提煉出事物的特徵,掌握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分析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特徵等。

3.深入探究、拓展視野

運用、組合信息:探究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感受科學思維,培養我們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看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樣一個問題,從文本中找出。

【明確】動物爲什麼遊戲。

2.通過閱讀,看看文章寫了哪些主要內容呢?圍繞下列問題理清文章結構。

①文章開頭列舉了哪些動物遊戲的事例?

②科學家認爲,動物的遊戲有幾種類型?

③科學家對動物遊戲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④文章最後對動物遊戲之謎是什麼下了結論嗎?

學生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①文章先寫了動物的各種遊戲行爲,然後再寫各種假說,最後再總結。

②文章按照總-分-總,先說動物遊戲,再說動物爲什麼遊戲,最後得出結論。

3.簡析結構

課文遵循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結構。課文的結構形式是“總—分—總”,先總結歸納,然後分項述說,最後再總結歸納;在內容上,先提出動物的各種遊戲行爲,引發讀者的思考: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然後分述各種假說,提供給讀者對比思考,最後總結。

科學思維過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形式:總→分→總

演習說

內容:動物爲什麼遊戲自娛說還有待更深入研究

學習說

鍛鍊說

4.那麼這些內容遵循什麼順序?邏輯順序。

四、品讀文章,深入探究

1.在回答動物爲什麼遊戲之前,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動物遊戲的方式,請同學們結合我們身邊的動物找出動物遊戲的幾種方式。

【明確】動物遊戲的方式有單獨遊戲、戰鬥遊戲、操縱遊戲。

2.文章的題目就是《動物遊戲之謎》,主要內容就應該是解說“謎”在哪裏。所以,文章列舉了各種假說。那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找出關鍵句,篩選出“假說”的根據和結論。

第一小組:演習說根據:黑猩猩掌中戲水的遊戲

結論:遊戲是生活的演習

第二小組:自娛說根據:河馬玩浮葉渡鴉滑雪梯

結論:通過自得其樂的遊戲,使動物的緊張

生活得到調劑和補償,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

第三小組:學習說根據:黑猩猩玩棍子,動物捉迷藏和追逐遊

結論:遊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爲。

第四小組:鍛鍊說根據:羱羊奔跑跳躍、北極熊夏季進行的遊戲。

結論:動物通過遊戲來鍛鍊自己的身體和生存能力。

3.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種學說呢?爲什麼?你有自己的觀點嗎?

①我同意自娛說,因爲,遊戲本來就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動物也應該有一種自己的娛樂方式來放鬆自己。

②生物的思維方式較簡單,他們遊戲就象吃東西一樣純屬一種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說。

③認爲應該是“鍛鍊說”和“學習說”的結合,因爲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所以動物們爲了生存當然要鍛鍊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領。

4.學們各持己見,很難有統一的結論,所以文章說真是一個謎,既然是研究動物遊戲之謎,爲什麼說仍然是一個謎呢?課文爲什麼沒有確定的結論?

①生物的遊戲行爲是很複雜的,不同的動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時人類對動物的研究還不夠,所以仍是一個謎。

②科學就應該注重實事求是,假說永遠是假說,不能貿然下結論。

③就應該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來引起爭鳴,真理總是越辨越明。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看法都很寶貴,對啊,科學要實事求是同時注重爭鳴,希望同學們也參與到爭鳴中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視野,合作討論

作者說“動物在遊戲行爲中”,表現出超出估計的“智力潛能、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像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例證嗎?

智力潛能:動物們的遊戲,“與人類兒童的遊戲行爲有着相似特徵”,這說明動物在遊戲中蘊含着智慧。具體如給黑猩猩棍子,它會用棍子做各種遊戲,等等。

自我剋制能力:戰鬥遊戲,“看似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動物嚴格地自我控制,使遊戲不會發展成真的戰鬥。”

創造性和想像力:北極熊玩棍子或石頭;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計謀:葉猴在樹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鬧。

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動物羣體的遊戲活動,必定有各種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證遊戲的組織、進行。如北極渡鴉排隊滑雪,沒有溝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動物遊戲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說的各種能力,是綜合性的能力,並不是說一種遊戲只包含一種能力。

六、挖掘內涵,引發思考

①人類是如何看待動物的這些遊戲行爲的?

【明確】'遊戲'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爲:1、娛樂活動,如捉迷藏、猜燈謎。某些非正式比賽項目的體育活動如康樂球等也叫遊戲。2、玩耍,幾個孩子正在大樹底下游戲。

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曾認爲,只有人類纔是有智慧的生命體,而其他動物不過是受制於條件反射、具有生理反應的簡單生命。只有人類纔會思考、纔會有超出生理反應以外的各種行爲。現在動物學家注意到動物具有遊戲的天性,雖然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承認動物在遊戲,承認動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潛能、創造性和多樣的交流方式,承認動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體,這本身就是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生命倫理和生態環境等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人類將因此重新定義動物,重新審視和動物的關係,進而重新認識自己。

②如何對待與我們同處在一片藍天下的生靈?

【明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③請同學們擬寫“保護動物”公益廣告詞,要求:1.印象深刻,2.新穎別緻,3.簡潔明瞭。

例示:①“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②“動物和人類共有一個家”③“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④“爲了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碧水綠地”⑤“動物也有靈魂”

七、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後,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動物,審視自己,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類獨有的,動物一樣是地球的主人。“讓我們和動物和諧相處,共同邁向美好的明天。”

八、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短文談談我們應該怎樣與身邊的動物和諧相處?

教後記: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瞭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二、過程和方法

1.引導學生藉助文中精闢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2.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重點1.瞭解解說詞的特點,品味語言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難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教學方法、手段自讀學習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恆星嗎?

你知道最遠的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嗎?

你知道恆星爲什麼會散發出不同的光芒嗎?

你知道彗星爲什麼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觀使人類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奧祕等待我們人類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讓我們隨卡爾薩根一起去領略宇宙的魅力。(激發疑惑導入課文,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瞭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藉助文中精闢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三、作者及解說詞特點簡介

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爲“大衆天文學家”和“公衆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遊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麼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髮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四、理清思路,整體感知

1.師:作者卡爾薩根如同一位導遊,帶我們在廣袤的宇宙中遨遊。邊讀課文邊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宇宙的?

從說明順序上看,採取的是空間順序:

宇宙星系(星系羣、子星系)恆星太陽系行星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於: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爲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瞭解之後,再深入局部瞭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2.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奧祕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點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恆星及特點

第四部分(14-17)我們的星系及地球

(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走進文本,通過理清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1.【提問】課文題目《宇宙的邊疆》,宇宙是無窮的,文題是否矛盾?

【明確】目前所探測到的最遠的世界是總星系,總星系的半徑爲100億光年,也是目前我們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億光年以外還可能有數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團,它的邊緣在哪裏,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題的以宇宙的邊疆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範圍,文題不矛盾。

2.【提問】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爲什麼作者的解說,不沿着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呢?

【明確】當然,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恆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於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後局部便於把握,而先局部後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

3.【提問】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有什麼作用?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明確】課文補充了許多相關知識,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如開始的三段文字和結尾的兩段文字,強烈的議論和抒情色彩,融說理和抒情爲一體,而且和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傳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語段中的議論和抒情也是隨處可見的,如“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可見天體是多麼寶貴”等。

【明確】作爲電視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衆瞭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衆,激發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涵。

4.【提問】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宇宙遼闊無垠,神祕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爲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於對宇宙的瞭解程度。

5.【提問】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6.舉例說明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⒈列數字。一束光在一年之內穿過10萬億公里(相當於6萬億英里)的空間,這個長度單位——光在一年裏所通過的距離——稱爲1光年。

⒉下定義。星系是由氣體、塵埃和恆星羣(上千億個恆星)組成的,每個恆星對某人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太陽。

⒊打比方、作比較。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恆星即使在兩個旋臂之間,也像流水一樣漂浮在我們的四周——氣勢磅礴的自身發光的星球,有些雖然象肥皂泡一樣脆弱,卻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萬個太陽或1萬億個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卻比鉛大100萬億倍。

六、品讀語句,體味特點

本文屬科普小品,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從品味語句中體會其語言特色。

1.海水纔剛剛淹沒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溼我們的踝節。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們召喚。……我們還鄉心切。

(人類現有的知識大部分是從地球的陸地上來的,人類對大海的探索初具規模,但也僅僅是開始。海洋做爲可利用資源還有許多仍待人類的開發、利用。“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溼我們的踝節”,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並且闡述了人與海洋的密切關係:海洋是生命的誕生之地。)

2.有些恆星穩重端莊地轉動着,有些恆星狂熱地旋轉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圓形。

(有的恆星旋轉平穩均衡,有些恆星是因快速旋轉而變了形。作者以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述,彷彿向我們展示了不同恆星的性情:有的穩重沉靜,有的急切躁動。讀來生動有趣,妙趣橫生。)

3.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勇於懷疑,又要富於想象。想象經常能夠把我們帶領到嶄新的世界,沒有想象,我們就處處碰壁。懷疑可以使我們擺脫幻想,還可以檢驗我們的推測。

(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是需要懷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學的翅膀,敢於想象,並不斷地探索驗證,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懷疑否定舊知,產生新知。作者以簡潔的語言闡述了想象和懷疑看似矛盾的兩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作者不囿於介紹宇宙知識,還發表自己的見解。)

4.我認爲宇宙裏很可能到處都充滿着生命,只是我們人類尚未發現而已。我們的探索纔剛剛開始。

(雖然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豐碩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這也僅僅是一個起步。更何況宇宙間可能到處存在着生命,而我們依據目前的科技,仍沒有發現怎樣才能探測他們的存在,這將是人類宇宙探索史上歷史性的一步。作者語言嚴謹,“可能”表達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剛剛”用詞準確,有尺度,足見人類宇宙探索之長路漫漫。)

(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揣摩作品的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技巧,體味語言特點,培養審美能力。)

七、拓展延伸,培養情感

學習了《宇宙的邊疆》你有哪些感觸和思考,同學互相交流。參考:

(1)宇宙對於我們似乎是個很遙遠的概念,學習了本文,我們進一步知道我們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們所見的奇異的天象和宇宙發生的壯觀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處的奧祕和奇觀還有待人類去探索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宇宙無涯,探索亦無境。

(2)人類是幸運的,因爲我們擁有地球,我們棲居在目前所發現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並在這裏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人類在一邊創造着地球美景,一邊留下越來越多的環境災難,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危機全面爆發,正使人類面臨空前的挑戰。人類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愛家園,保護家園,刻不容緩。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類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蹟,我們是宇宙中的幸運兒。熱愛生命,熱愛家園。

(結合課文,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家園的情感及必要的憂患意識。)

八、佈置作業

作者領我們遨遊宇宙之後說:“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那麼,請你做解說員,向大家介紹一下地球的情況。

教後記:

三維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二、過程和方法

讓學生概括教育家的教育歷程,把握文章基本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重點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難點“教育歷程”所表現的思想內涵,在材料處理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手段自讀學習法、問題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個性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成爲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啓發。(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走近作者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四、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理清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爲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結構如圖:

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2.概括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並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祕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恆心的性格,這是成爲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③高中時代,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

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五、質疑探究,解讀課文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並沒有從童年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爲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並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並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啓發、引導他研究的,這裏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製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爲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祕,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遊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閱讀多維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閱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爲此而必須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恆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爲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啓迪。

六、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教後記:

棟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一、單元課文特點

本單元學習先秦諸子散文。四篇課文分別選自《論語》、《孟子》、《荀子》和《莊子》,反映了先秦諸子散文不同階段的特點。《論語》、《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典籍。《論語》爲語錄體散文,簡樸直捷、用意深遠,《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長於雄辯,重形象性和感染力。它們都類似談話記錄,但《論語》簡括而《孟子》詳明。《荀子》類似系統的理論著作,很重視邏輯推理過程。道家著作《莊子》接近專題論文,善用藝術形象來闡明哲學觀點,文章汪洋恣肆,想象豐富。

《季氏將伐顓臾》是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一事跟學生冉有、季路的談話,主要表明他維護魯君地位、反對季氏吞併顓臾的立場,又藉機闡明瞭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治國主張。《寡人之於國也》是記孟子與梁惠王的談話,孟子通過設喻暗示梁惠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又因勢利導,勸梁惠王發政施任,行王道。《勸學》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依次談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態度。《秋水》以河神見海神爲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瞭解本單元課文涉及的孔子、孟子、荀子、莊子亦即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治學思想的基本內容。

2.教育學生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增強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強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培養自己的意識,同時感受先秦諸子散文生動、優美、各具特色的語言,增強對我國古代漢語言文學的熱愛之情。

3.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掌握一定數量的實詞、虛詞,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進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4.學習比喻、對比、類比等寫作手法。

5.背誦本單元四篇課文。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1.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放在理解掌握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上,放在熟讀背誦課文上,這樣可使學生有效地積累語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語感。此外,課文不同的寫作手法也是教學的重點。

2.孔子、孟子、荀子、莊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各自的哲學觀點、政治主張和治學思想,即每篇課文的思想性、邏輯性是教學的難點。

四、單元教學設計

1.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認真完成預習作業,初步理解重點實詞、虛詞和常用句式,然後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2.通過提問、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理清課文思路,瞭解文章的思想性、邏輯性以及寫作特點。

3.學習本單元后,可指導學生對四篇課文不同風格作一番比較,爲他們閱讀諸子散文打一定基礎。

4.課時安排:本單元共用9課時。其中《季氏將伐顓臾》3課時,《寡人之於國也》3課時,《勸學》2課時,《秋水》1課時。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認識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

目標:

1、 瞭解——高中語文學習與初中語文學習的聯繫和區別

2、 瞭解——學科的特點和高考的要求

3、 瞭解——語文學習的習慣和老師的學習要求

4、 明確——語文學習的意義和應有的態度

講授要點:

一、開場白和自我介紹

二、理解“語文”

1、語文——語言、文字

(1)聽(會聽課,聽懂別人的話,別人說話自己能夠專心聽)

(2)說(大膽說話,大聲說話,說得條理明白)

(3)讀(表情朗讀,理解閱讀)

(4)寫(會寫各種文體的文章,達到表達的目的)

2、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的聯繫與區別

高中語文學習需要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學習比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塊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爲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選修”,還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塊構成;

(2)初中學習只要閱讀理解,會寫600字作文,高中是“閱讀賞析,表達與交流,會寫不少於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學的文體不完全系統,高中完全系統——小說與戲劇,詩歌與散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4)高中實行學分式學習。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

1、最難學好,因爲主要靠自學,老師的作用小;

2、積累要求高,記憶的東西要求多,瞭解的東西要求多,要記性;

3、語言文字的領悟力難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難寫,要靈性;

5、個人成績會時高時低,進步緩慢,不能迅速達成;

6、高考三樁之一,成績160——200分。

四、學好語文需要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學習的習慣你養成了嗎?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知識信息量大,自修實踐性強。這就告訴我們:第一學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賴於學習者自身努力。語文考試在五個層級上考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運用,賞析評價。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說到底,就是考學生的記性和悟性。而記性和悟性絕不能在短時間內速成,需要長時期的積累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怕記怕背,懶於動手,是學語文的大忌。要學、會學、堅持學,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方向,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學生這個主體的一個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從習慣開始”沒有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必無效率;沒有良好的習慣,何談記性、悟性的生成和發展?沒有良好的習慣,哪來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麼,學好語文應該要有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放聲朗讀的習慣。這個習慣現在小學生還做得比較好,中學生就差多了,而且隨着年級的升高,習慣越差。高二、高三的學生你就很少聽到他們自覺地放聲朗讀了。有早讀課的地方,早讀聽到的基本是外語的朗讀,而語文的朗讀只在一種情況下出現,那就是有老師當面督促或是有課文背誦將要檢查時,這種朗讀帶有明顯的應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以爲考試不考有聲朗讀,不必費勁地發出聲音。

其實朗讀自有好處。古人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這裏說的是文言文的學習,那麼現代文呢?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爲朗讀可以“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還說即使是自己寫的作文,也要拿出來讀,“才見出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流暢”。這就是說現代文的學習仍離不開朗讀。朗讀與默看比,更容易讓人身心俱入,專注集中。避開學習這個功利層面,朗讀還能從美學的感受上產生心理的愉悅,體驗出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預習新課的習慣。老師教新課前,學生一定要先預習,做到:1、能流暢地讀出課文;2、圍繞課後練習,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難懂的地方,準備質疑;4、可以根據課文查閱有關參考資料。有了預習,才能提高聽課效率,才能學得主動。

(三)記筆記的習慣。首先做好課堂筆記,老師講的要點,一時還弄不懂的問題答案都要先記下,這將有助於自己課後複習理解和總結積累。其次做好讀書的筆記,可以寫在書上(自己的書),也可以寫到筆記本上。可以是抄錄的詞語運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賞析點評。俗話說得好“好頭腦子,不如懶筆頭子”,有時聽過、看過,卻不如“記過”。筆記可以長自己的記性。

(四)勤用工具書的習慣。《現代漢語辭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作爲中學生這兩本工具書應必備,條件好的還可以置辦一些其他的工具書。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詞,要勤查,不要想當然。例如高中語文課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處:“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這裏“龜”是個易讀字,“龜裂片”一詞,結合實物,雖帶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過去,錯讀產生了!查一下工具書就知道,這裏“龜”有兩個讀音,前讀“guī”後讀“jūn”,又認識了一個古地名“龜池”的讀音。俗話說“平時學習懶一懶,考試分數減一減”,你容易錯的,也是考試容易考的,爲什麼不勤用工具書呢?

(五)思考和說話的習慣。課堂上,有的同學懶於思考,怕回答問題,總是等老師最後“真情告白”。有的同學雖然對答案有所知,卻怕當衆說話。口語訓練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現代社會離不開交際,說話既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又可以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一個經常在公衆場合說話的人,其口頭表達能力一定優於那些公衆場合說話少的人,這也是“用進廢退”的道理。農村中學的學生多不愛講話,有的即使說話聲音也小,語文課常處於沉悶狀態,這是一定要改變的。

(六)課外閱讀的習慣。要學好語文,僅靠《語文》書遠遠不夠。像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就規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比如規定一個高中生三年的閱讀總量不少於300萬字,並開列了課外閱讀的書目。高中語文教材還配備了《語文讀本》給學生課外閱讀。幾年下來,我們發現不少學校、不少同學並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處於放任式、束之高擱式。可以說,缺少課外閱讀,很難形成語文的悟性。

(七)勤寫勤練的習慣。多寫,手不生疏;勤練,熟能生巧。完成課內作業後,適當做點課外練習,對於提高自己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大有補益的。

(八)整理積累的習慣。這是要求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知識,或是課堂筆記,又或是做錯的題進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庫。比如,整理文言文“爲”的讀音:1、wéi①當動詞用,②表被動,③句末語氣詞;2、wèi當介詞,表示“爲了”或“替”講。經過總結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九)總結得失的習慣。一篇課文教學結束後,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後,一個專項訓練結束後,一次作文評講後,一次考試後,都要總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失體會,這樣可以鞏固、強化自己已經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也可以藉此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彌補其不足。

(十)書寫清楚的習慣。凡是寫給別人看的東西,都要養成書寫清楚、文面整潔的習慣。讓看的人一目瞭然,不能讓人家難辨認,看得煩躁。中考閱卷、高考閱卷,書寫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虧的。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並非目的,而是手段。這樣做的指導思想是“自主學習”的意識,同學們在習慣養成中走向“要學、會學、堅持學”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最後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

五、語文學習的境界

(1)要學——態度問題

(2)會學——方法問題

(3)能學——持衡問題

六、具體要求:

(1)工具書齊全(《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讀天天讀,一半時間不能少;

(3)課前先預習,不預習不聽課;

(4)課上認真聽,身心投入勤用腦;

(5)課堂記筆記,課後看筆記;

(6)作業天天做,不等老師佈置自覺做;

(7)晚自修的語文課計劃安排有效率;

(8)每週週記一小篇,每週大作一大篇;

(9)硬作業硬完成,軟作業也要硬完成;

(10)給人看的東西書寫要清楚。

七、學好語文的意義

學好語文,高考有門;

學好語文,事業有成;

學好語文,人上之人;

八、總結

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語文三性記性悟性靈性

語文境界要學會學能學

語文學習習慣十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掌握一些文言詞的詞義。

2、正確認識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2、難點:學習評述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

齊王納諫》。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

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

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

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不小。

背景簡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爲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爲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報“見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並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過程與方法】過文章的學習,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並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培養細緻的觀察能力,能夠發揮聯想,“以小見大”,借物喻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並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教學難點】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並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對比閱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呈現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請同學們自行閱讀並試着說出內容,老師結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懷”的概念,並解釋“感懷”意爲“感慨自身,懷念故人”。則中國文人常常採取一種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懷。

2。知人論世:巴金

(二)整體感知

設置問題,請同學帶着問題通讀全文,並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麼樣的線索進行寫作的?

(引題——————包弟進家———————七年相處———————送別包弟—————————懷念包弟)

前幾部分敘述爲主,最後一部分抒情爲主。

(三)深入研讀

1。設置問題,請同學帶着問題詳細閱讀相關章節,並回答

1在敘述的部分中,作者懷念的人是如何出現在文章中的?能體現出如何的情感?

(兩次特別提起,多半是“我們”,都屬平實的細節敘述,說明作者無論是與包弟,還是與愛人,都是朝夕相處,關係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裏,作者是如何感懷?

(近:自我懺悔;遠:借景懷人)

2。範讀:“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一段

引導學生找出寫景的詞“衰草”“籬笆”“無縫的磚牆”“葡萄架給蟲蛀了掃掉,連葡萄藤都給挖走”“少掉了好幾株花,多了幾棵不開花的樹”等等,對比“我想念過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綠草如茵的時節,她常常彎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雜草,在午飯前後她有時逗着包弟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有愛人在的景色,纔是生動的,令人快樂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

(蘇詞更加含蓄,可解讀爲感慨自身,也可解讀爲懷念故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濃烈,有深刻的懺悔,也有深沉的懷念。

(五)小結作業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項脊軒志》,談談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下節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對於高中的學生而言,《項脊軒志》屬於初中已學課文,用這一篇來導入似乎更符合“溫故知新”導入的理念,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爲拓展來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合適。在以後的設計中,我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構成與接受度,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與邏輯性。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

2、運用正確有效的閱讀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過日常生活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宏大歷史的構思技巧。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運用正確有效的閱讀技巧分析文本。

學習難點:掌握作者通過日常生活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宏大歷史的構思技巧。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好,拉丁美洲文學做爲外國文學中的一種特殊的種類,隨着近百年來拉丁美洲的滄桑鉅變越來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其中,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鉅著《百年孤獨》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內容就是這本名著的節選部分。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作者簡介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20xx)是20世紀哥倫比亞享有盛譽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和記者,1972年獲拉美文學最高獎——委內瑞拉加列戈斯文學獎,是拉美小說界的“掌門人”,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2、作品簡介

《百年孤獨》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作品內容複雜,人物衆多,情節離奇,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3、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是《百年孤獨》的主要寫作風格。它的特點是“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這種風格的作品常常通過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寫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運用奇異多彩的表現手法,將現實和非現實融爲一體,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區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使人從審美中獲得一種極其強烈的既荒誕又真實的感覺。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通過學習本文,能夠讓學生置身於近百年來拉丁美洲大地的社會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滄桑鉅變,感受其中千姿百態的民族特點,從而感受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能夠讓學生從主題內容、敘事手法和語言風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獨特的藝術成就,提升鑑賞外國小說的能力。

三、學習活動

(一)掌握基礎、初識文章

詳見知識要點。

(二)概述前文、引出後文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結婚後,帶領一羣年輕人離開家鄉,長途跋涉來到一個偏遠的地區建立了小村莊馬孔多。馬孔多交通閉塞,只有一羣吉卜賽人偶爾來訪,帶來被村裏人看做魔法的磁鐵、望遠鏡、冰塊等新鮮事物。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吉卜賽老人梅爾吉亞德斯結爲好友,埋頭鑽研鍊金術,卻一無所獲。他想尋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敗告終,反而是烏爾蘇拉在尋找離家出走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時,無意中發現了鄰近的城鎮。馬孔多自此與繁華世界建立了聯繫,天翻地覆的變化即將到來。

(三)總結情節、介紹手法

1、藉助文眼、理清內容

①新商道的開闢,使得馬孔多與外界有了更多的聯繫,外界的新鮮事物不斷進入馬孔多。

②麗貝卡帶着父母的骨殖從遙遠的馬納烏雷辛苦跋涉到來之後出現了各種怪異行爲。

③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症。

2、掌握手法、賞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孤僻怪異的神奇人物。

②錯綜曲折的離奇故事。

③誇張變形的表現手法。

④綺麗詭異的語言特徵。

總之,在全文中,對話、回憶、夢魘、聯想、神話、預言無處不在,時空輪迴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營造出一股神祕詭異的奇特氛圍。

3、抽絲剝繭、剖析現實

①文章的主要情節涉及到哪幾個要點?

音樂鍾進入了馬孔多人的生活。麗貝卡的言語溝通過程。馬孔多人忘記了事物的名稱。

②情節要點含有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時間和語言。

③音樂鍾代替了羣鳥報時意味着什麼?

標誌着現代社會的鐘表式的時間能夠創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帶來整齊規訓,但也可以帶來異化。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更容易成爲一種權力。誰控制了時間的體系、時間的象徵和時間的解釋,誰就控制了社會生活。當鐘錶式的時間隨着外來文明的進駐滲透到馬孔多鎮人們的生活習慣上時,也意味着這裏的人們在慢慢被現代文明生活的權力所控制。

時間加速之後,人們處於“時間飢餓”狀態中,只擁有時間沒有擁有生活,當客觀時間已經很充足時,人們的注意力還在鐘錶所代表的時間上,在無所事事中聽着音樂鍾數華爾茲的音符。除了時間,人們已經很少關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寫音樂鐘的那段文字,就是統一、整嚴、標準化的現代工業文明滲透的痕跡,用“音樂鍾”代替“羣鳥”便是機械時間(現代時間)代替了自然時間(傳統時間)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現。當地人的時間標準已經被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時間標準殖民化。

④麗貝卡來馬孔多後的語言交流情況意味着什麼?

這一點要結合着馬孔多人得了失眠症忘記了事物的名稱這個現象一起分析。

結構主義語言學把人類的語言定義爲一個符號系統,這個符號系統分爲“能指”和“所指”,語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義是所指。舉一個例子,gou這個聲音是能指,gou這個讀音所代表的動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義更加重要,可是當“能指”都被馬孔多人遺忘掉的話,“所指”代表的意義就更無從說起。

薩丕爾—沃爾夫語言假說認爲,語言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它還會決定着我們的思維,最後決定我們的文化,決定着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就會有不同的社會。

馬孔多人忘記的名稱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維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礎性的事物,這樣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遺忘,足以證明失眠症的危害極大。而語言被遺忘後,語言所代表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義就會消亡。麗貝卡的焦慮和抗拒也隱含着這層意義。

⑤文中情節所涉及的語言問題還說明了什麼?

這一點主要通過麗貝卡的語言溝通的過程來體現。麗貝卡一開始不與人交流,意味着不願意跟別人有語言的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融合。這就是語言缺失造成的。所以麗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性,並以此來緩解自己不合羣的孤獨的焦慮感。

但是麗貝卡最後還是跟家人交流溝通了,但是過程繁複,手段駭人。。經過這場語言同化的過程,麗貝卡之所以說殖民地語言說得跟印第安土語一樣流利,我們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這段描寫事實上表現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來語言殖民的具體過程。

福柯提出,羣體的話語實踐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權力實踐的方式,話語的實現同時也是權力的實現,因爲權力與慾望始終圍繞着言語的合法性展開鬥爭。

拉丁美洲是一個混合文化的地域,在“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長爲穩定文化系統的情況下,已經發展成熟的歐洲天主教信仰以改頭換面的施予者姿態強行成爲當地的主流文化,截斷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對自我身份確定性的過程。

在推行主流價值觀的時候,殖民者的語言對殖民地文化和語言進行的播撒和滲透,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話語方式來確認自我的身份,在一種扭曲的文化氛圍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現實世界的被殖民過程。

在麗貝卡來之前,課文中提到“阿爾卡蒂奧和阿瑪蘭妲……頑固地不肯說卡斯蒂利亞語,而只說瓜希拉土語。”所謂的“頑固”,其實是當地人的原始心態和語言表徵尚沒有外來文明侵襲的保留,但是在烏爾蘇拉的心目中,“頑固”地說本地方言並不是一種讓她安心的現象。所以,烏爾蘇拉會通過希望兒女們都說卡斯蒂利亞語來獲得某種安全感,而不說這種語言的麗貝卡先是被認爲是瘋掉,後來直接被毒打。在這個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語言如何被侵略並且以什麼樣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個細節,照看阿爾卡蒂奧和阿瑪蘭妲的保姆是隻說古印第安語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烏雷看見麗貝卡語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症的表現後,第二天跑得無影無蹤,他們是印第安古老王國的王子和公主,離鄉背井,屈居人下就是爲了保有自己的語言和背後僅存的對已消亡的歷史的回憶,當失眠症在閉塞落後的馬孔多蔓延時,意味着外來文明入侵的觸角已經佈滿了拉丁美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

4、深入賞析、評價反饋

馬爾克斯通過描寫統一使用音樂鍾和遺忘語言這樣的生活細節是想表現拉丁美洲什麼樣的宏大歷史呢?

實際上,我們不難得出,馬爾克斯寫這個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歷史和現實正在被大家忘記,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和對歷史的反思。

事實上,這些細節象徵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紀以後的文化變遷。無論是時間因素還是語言因素,最後都指向了歐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並用特定的技術權力和話語權力促使了拉丁美洲傳統民族性的消亡。雖然,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現代社會的可量化、可計算的客觀化影響,但是同時也在強力推行現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時摧毀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樣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錮,使他們在思想上對西方殖民者絕對服從。整個拉美民族都在孤獨的包圍中,人們通過掩耳盜鈴般的失憶和遺忘避免體會真實徹底的孤獨,重複的行爲、集體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是這種孤獨的外在表現形式。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老師藉着這篇選文,想幫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獨》這本名著的一個核心思想——擺脫殖民統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來的命運十分重要,發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劇告訴我們,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必須保有對自己民族語言、思維和文化的主動權,這樣,纔不會屈居於西方話語中,失去我們東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韻味。

五、課後作業

(一)思考作業:

1、如果馬孔多沒有開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夠解決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問題呢?

2、請同學們複習《齊桓晉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這句話,將兩篇文章對照分析,思考一下我們中華民族會不會產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獨呢?

以上問題請同學們任選其一,完成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閱讀:

《紅高粱》(莫言)、《危地馬拉傳說》(阿斯圖里亞斯)、《一句頂一萬句》(劉震雲)

六、板書設計

時間技術權力

思想文化被殖民

語言話語權力

避免體會真實徹底的孤獨失憶、遺忘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瞭解話劇有關知識

2、通過鑑賞語言,熟悉劇情,揣摩主要人物周、魯的內心情感,感知、評價“相逢”部分的戲劇衝突。

3、理解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立足劇本,鑑賞語言;走近人物,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把握作品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在激烈的的戲劇衝突中認識了一個善良美麗而又不屈的靈魂,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部20世紀30年代名噪一時的話劇名作《雷雨》,這部戲是戲劇大師曹禺的成名之作,爲世界文學長廊留下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樸園,這又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雷雨》。

二、作者簡介源: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後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後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並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經巴金、靳以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繼《雷雨》之後,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後,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三、戲劇知識再介紹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衆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西方戲劇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產勞動和階級鬥爭的基礎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後逐漸發展爲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舞臺藝術。按結構規模可分爲獨幕劇、多幕劇;按語言表現形式可分爲話劇、歌劇;按題材和年代可分爲悲劇、喜劇、正劇、現代劇、歷史劇等。

四、《雷雨》故事情節

雷雨反映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周樸園是個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專橫,與周樸園的大兒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係。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魯四鳳。出於嫉妒,繁漪通知魯四鳳的母親魯侍萍把她領走。魯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樸園引誘,而後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兒子魯大海又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做爲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樸園面對面地展開鬥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於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又經過一番複雜的矛盾衝突,周萍、四鳳知道他們之間原來是同母兄妹。於是一場悲劇發生了,魯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衝爲救魯四鳳不幸也送命,周萍也開槍自殺……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於崩潰了。

五、互動探究

1、把握戲劇衝突

解說:戲劇衝突主要指劇中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其中主要表現爲劇中人物的性格衝突,它是戲劇的靈魂,那麼,課文節選部分,周樸園的矛盾衝突主要來自哪些人?矛盾的實質是什麼?

明確:周魯兩家的衝突

第一場:周樸園同魯侍萍的.衝突

第一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經過(相遇述舊怨)

第二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態度(相認生新恨)

第二場:周樸園同魯大海的衝突

2、學生表演

現在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幾位同學對課文節選部分中的第一場的表演吧,有請他們(掌聲響起)

明確:對學生的表演作出評價,鼓勵並指正。

六、作業佈置

用自己的話來分析周樸園的人物形象。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試講,我覺得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課堂環節比較緊湊,有效地抓住了教學目標,通過動作與朗讀、表演、想象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雷雨》中矛盾衝突。本堂課也存在不足:

1、對學生的關注力不夠,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教學環節雖完整,卻不能夠與學生更好的聯繫在一起;

3、學生討論的環節較少,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說留的時間也比較少。

通過本次授課,我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許多不足,在今後一定踏實鑽研教學內容,同時也提升自身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學習詩歌中所運用的用典比興的藝術手法。

2.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情境體驗、合作交流及教師點撥這一學習過程,學會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深層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提高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教師通過對詩歌的深層解讀,學習曹操在詩歌中體現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樹立遠大抱負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學習魏晉詩歌的用典比興表現手法,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前大家先一起來聽段詩歌朗誦。聽完朗誦以後,哪位同學能跟大家說說你對剛剛這首詩歌的瞭解呢?看來大家對曹操很熟悉啊,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操的這首《短歌行》。

(二)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憂”的基調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結合詩歌註釋,初步瞭解詩歌大意。

教師在學生朗讀詩歌之前該讓學生明確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體味詩歌憂的感情基調。

(三)賞析詩歌語句,解讀詩歌意象

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爲六個小組,組內互相參照,互相啓發,要求組內成員都要分享自己對詩歌中的意象的解讀及對詩人“憂”的內容的解讀;2.各小組內推選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1.詩中表現詩人“憂”的詩句?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課件展示)

2.詩人爲什麼而“憂”?

明確:①憂功業未成(板書)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課件展示)

②憂賢才難求(板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沉吟至今。”(課件展示)

3.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來抒發自己“憂”的感情的?

明確: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詩歌中“酒”一般被用來表達憂愁思緒,因而有了“借酒澆愁”一說,同學們結合詩人生平及整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達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還是消極的?

(知人論世。結合全詩可明確曹操表達的是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詩人將人生短暫比喻成“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3)明月

在古典詩歌中明月一般藉以寄託相思別緒,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賢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賢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時才能得到,因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4.詩人藉助了很多意象來表達自己“憂”的情緒,他又通過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思想感情的?

明確:

比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用明月比喻賢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詩是表達女子思慕愛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來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表現詩人求賢如渴的心情。

5.詩歌中“憂”的情緒貫穿全詩,但是同學們朗讀的時候卻情緒激昂,大家想一想這是爲什麼呢?

明確:詩歌雖然“憂”的`情緒貫穿整篇,但是在憂的背後卻飽含詩人建立功業、渴慕賢才的理想和抱負。

6.請個別同學朗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學思考曹操借這幾句詩表現什麼?

明確:這幾句詩勾勒出一幅彷徨無依的特點,“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了良將賢才無明主可選時的彷徨,與曹操在整詩中表露的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抱負相呼應。

(四)教師總結,拓展作業

1.正是渴望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所以面對短暫的人生,曹操一掃前人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態度,發出人生苦短,及時立業的感慨,處在亂世的曹操,在50多歲的高齡仍然渴望建功立業,作爲年輕一代的大家更應樹立遠大抱負,發憤圖強。

2.以一篇短文寫《短歌行》給你的啓示,題材不限。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初步瞭解現代詩歌寫作的一般特點:運用意象表情達意,語言講究韻律,適當運用藝術手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掌握現代詩歌寫作的基本技法。

審美鑑賞與創造感悟新詩語言美、情感美、結構美、韻律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提高藝術品位,豐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現代詩歌寫作的基本技法。

教學過程

一、撩撥詩性

1.配樂朗誦導入(背景音樂班多瑞《晨》)

爲了明天

問,塵世間

哪一個青春少年

誰不想擁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

只是,這人世間

又豈能事事如願?

這一生,是平庸還是非凡

其實很簡單

前路就擺在我們的眼前

關鍵就看我們怎麼去選

因爲上天給了我們同樣的愛憐

賦予了我們同樣的才智和期限!

青春有限,夢想無限

關鍵就是我們

如何去把青春的有限向夢想的無限轉變

看,希望在前,夢想不遠

成功的故事就看我們怎麼去上演

或許,成功就在明天也

或許,離我們遙遙無邊!

爲了明天

心中的英特納雄奈爾能夠得以實現

今天,我們必須收起貪婪

用我們的勤勞和汗水去追逐明天

不管前路有多艱

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那樣我們就會前程無界,闊路無邊!

2.詩歌是世上最美的藝術之花,素有“文學之母”“語言鑽石”之美譽;詩更是青春的代言,時代的脈搏。在如詩如畫的青春歲月裏,你有哪些難忘的經歷和獨特的感受?又能引起你怎樣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讓我們一起走近新詩,學寫新詩,讓詩歌爲青春點綴光彩。

二、激活詩情

詩歌講究抒情言志,要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飽含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歌的根本性特點。詩人思想感情的高尚與庸俗、真情與虛假直接影響作品的格調和藝術價值。郭沫若說:“抒情不僅是抒寫個人的感情,要抒寫時代的感情。把個人和集體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寫時代的感情。”從哪些方面尋找詩情呢?

1.從社會尋找詩情

從自身所處的社會、時代來尋找詩情,最重要的是要能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深入體會時代的精神。只有和時代脈搏同跳、和時代精神共振的情感,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點檢一下近百年的新詩史,從郭沫若的《女神》,到聞一多的《死水》、《紅燭》,到戴望舒的《災難的歲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雙桅船》……有的提倡個性解放,有的歌頌母親土地,有的關心國家命運,有的體察下層百姓,有的盛讚不屈的抗爭精神,有的推崇懷疑批判的思想……這些心憂天下、關注社會的作品,無不折射着強烈的責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憂患意識,跳動着時代的脈搏,體現了時代的精神。

雙桅船舒婷

霧打溼了我的雙翼,

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

岸啊,心愛的岸,

昨天剛剛和你告別,

今天你又在這裏。

明天我們將在,

另一個緯度相遇。

是一場風暴,一盞燈,

把我們聯繫在一起。

是一場風暴,另一盞燈,

使我們再分東西。

不怕天涯海角,

豈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視線裏

2.從人生尋找詩情

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瀾不驚,了無詩意。但只要靜下心來,悉心品味,便會發現生活是那麼廣闊。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詩情和詩意:嬰兒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僂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嚀,老師諄諄的教誨,惜別時默默的揮手,相聚時無語的凝視……這些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蘊含着多麼豐富的情感。只要經過藝術化的提煉、昇華,就能成爲詩歌表達的對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許多都具有永恆的打動人心的魅力。舉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憫、親情、愛情、友情、鄉情、別情……無不閃耀着動人的光輝。它們生生不息,沒有窮盡,是詩歌不竭的源泉。

凝固的親情

母愛若河邊的柳樹

笑意盈盈地搖曳着

思子的情懷

遊子若輕飄的柳絮

風塵僕僕地奮飛着

思鄉的執著

芳菲的五月柳笛

一支吹醒了

凝固的親情

3.從自然這一本“打開的大書”中尋找詩情

大自然豐富多彩,有聲有色,有形有相,蘊含着無限詩意。不是嗎?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纖雲飛星……哪一樣不能觸發我們無盡的情思、優美的情愫?“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關鍵是要擁有一顆善於感動的、善於發現的、活潑流轉的審美心靈。閃耀着“詩意的光輝”的世界,終究只爲充實而美好的心靈存在。列夫托爾斯泰說:“詩是人們心裏燃燒起來的火焰,這種火焰燃燒着,發出熱,發出光。”

聽,大自然的聲音

聽,大自然的聲音

那是月光輕吻平靜的湖面

聽,大自然的聲音

那是微風低拂茂密的深林

閉上你的眼睛傾聽吧

感受這一刻的靜謐與溫馨

小鳥在愉悅地歌唱

花兒在悄悄地綻放

你聽見了嗎

小草在發芽,新的生命在成長

你聽見了嗎

流星在劃落,美的瞬間在閃光

聽吧,大自然的聲音如此美妙

可是,哭泣吧可憐的人兒

你再也聽不到大自然的聲音了

城市的喧囂取代了月光湖面的溫柔

燈紅酒綠趕走了鳥語花香

高樓林立替換了茂密海洋

可怕的是

這個惡夢仍然繼續着

或許,多年後

當農村被城市覆蓋

那大自然的聲音將只是一種回憶

我怕有一天

當兒子問我鳥兒的叫聲是怎樣的時

我會不知所措

三、探究詩旨

1.現代詩的基本特點

內容上:美麗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思想上:要寫出動人的情意。就是說,要加入個人的情感和體會;

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內容分行。

2.怎樣寫詩?

⑴只有發揮想象才能創造出鮮明的形象,詩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賦予的,沒有想象,寫出來的詩歌是乾澀的。想象能使一件細小的事物顯示出驚人的魅力。如:

牆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兒長在牆角本來就平凡,且容易被人們忽視,倘若只欣賞自己的美貌,它便變得更加渺小了。詩人在這裏通過想像,以花喻人,從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沒有想象,是寫不出這樣富有啓發性的詩句的。

⑵詩的`情必真,只有真的東西它纔可能是美。要能從生活中找到能打動自己的內容,然後再以詩的語言,詩的形式去抒寫它。這樣才能讓人產心靈的共鳴,也使詩變得有意義。如:

你是那麼渺小

在黑夜裏奔跑

……

可儘管是一隻小小的昆蟲

也要讓黑夜多一點亮光(卜聰《螢火蟲》)

詩人在詩的最後感情飽滿的一句“可儘管是一隻小小的昆蟲/也要讓黑夜多一點亮光”──對奉獻者發出了深情的謳歌。

3.詩歌講究語言,跟一般記敘文散文的語言有很大不同。

微風輕拂水面,在水面上吹起層層漣漪,一道道,一行行。——散文的語言

風在水面寫詩。——詩歌的語言

所以創作詩歌得有“錘字煉句”的功夫,也是我們平時作文中的修改。這一點對我們初學者顯得尤爲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則被人稱爲“才大語終奇”,詩人們大多都是錘字煉句的能手。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

這些“看”、“風景”、“裝飾”反覆出現,造成一種迴環往復的情調,令人深思。再比如一首中學生的詩歌《教室的窗》中有這麼一節:

教室的窗

內外兩個樣

它不允許(我那麼)迷茫

我要遠航

在滾滾長江(中)逆流而上

括號中的字是未發表前存在的,發表時被編輯刪去。小詩人爲了追求形式美而損害了詩意,但刪去括號中的字之後,變得精煉優美,讀起來琅琅上上口。

3.現當代詩歌分行的作用。

意義表達的需要,情感、意味、韻律、節奏的考慮。分行豐富了感情、音律的變化。分行、分節帶來間歇感、跳躍感、因韻腳有規律地出現而產生的對稱感、和諧感。

分行還能使詩的語言內涵富有彈性,往往具有言外之意的張力。

分行不僅是對詩的定位,而且對詩的內質都是有作用的。

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裏的梅子它們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請原諒它們太可口了那麼甜又那麼涼。

我吃了

放在

冰箱裏的梅子

它們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

吃的

請原諒

它們太可口了

那麼甜

又那麼涼

4.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寫詩必須具備三個元素:想象、情感、語言。可以這麼說,想象是藍圖,情感是方向,語言是方法。

相思冰心

躲開相思,

披上裘兒

走出燈明人靜的屋子。

小徑裏明月相窺,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縱橫的寫遍了相思。

彈琴的女孩汪國真

一隻陶罐

凝結了久遠的文明

一抹微笑

包含了難言的感情

鸛鳥的心事

也許只有湖泊能懂

蘭草的傳說

也許只有微風願聽

而有誰

能理解黃昏裏

從琴鍵下流淌出的

點點晶瑩

四、錘鍊詩藝

1.捕捉意象傳情

意象就是思想感情與具體形象的結合。詩歌運用意象表情達意,才能避免平鋪直敘,沒有意象就沒有詩歌。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點撥:一兩個有代表性的細節使意象鮮明突出。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節選)舒婷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着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燻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裏蝸行模索

我是乾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祖國啊!

點撥:一組或一串意象表現豐富的感情。

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點撥:意象跳躍、嫁接

課內練習:用線將左邊的思想感情與右邊的意象連接起來:

思念一枝野花/在挎包上顫巍巍

落寞老鼠在頂樓研究您積累十年的手稿

熱愛故鄉鬍子長髮都是狂濤

棄文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2.構思新穎精巧

斷章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點撥:《斷章》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一首短詩。詩人在詩中熔鑄了濃厚的哲學思辨意識。以“斷章”爲題,看似一般,實則是妙語雙關。其一是從一首完整的長詩中抽出來的片斷,其二是人類內心那份失落的、難以言傳的情感,而這份內心獨特的感受往往能觸動人類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短短四行“斷章”,便充分表達出了人物內心綿綿的情思,同時又包含着深廣的哲學象徵意義。

遠和近顧城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點撥:陌生化構思,反向構思。

3.注意節奏押韻

詩歌的節奏押韻除了起到音韻和諧的效果外,還影響詩歌的內容。

致大海普希金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這是你最後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滾着蔚藍的波浪,

和閃耀着嬌美的容光。

點撥:鏗鏘、悠遠、深沉,表達對自由的渴求。

老馬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他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他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淚只往心裏咽,

眼裏飄來一道鞭影,

他擡頭望望前面。

點撥:從一匹老馬的厄運,人們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心情以至億萬農民的悲劇性命運,短短八行詩,概括了古往今來如此深刻豐厚的悲劇性歷史內容,正顯示了詩人藝術典型化的功力。

4.具體技法示例

⑴明喻法──描寫事物的特點,適合描寫實物和大自然景象。

雲像一個忙碌的畫家

在天空中畫出一幅又一幅的圖畫

雲像一個貪玩的小搗蛋

常常忘了回家

⑵暗喻法──表現豐富的聯想。

媽媽

媽媽是一個鬧鐘

每天早晨叫我起牀

媽媽的手

媽媽的手

可以把白淨的米

變成香噴噴的飯

⑶排比法──表現節奏,加深印象。

風兒微笑

在樹上盪鞦韆

在草原上賽跑

在院子裏拿樹葉兒玩飛鏢遊戲

⑷閱兵法──表現景物的層次。

春天的樹

是花兒們選美的舞臺

夏天的樹

是蟬兒們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樹

是水果們睡覺的搖籃

冬天的樹

是風兒們賽跑的運動場

⑸擬人法──活潑可愛、有趣。

汽水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氣

請你脫脫帽

你就生氣

乾乾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還

神不神氣

⑹摹聲法──增加趣味。

風最討厭了

每次都偷偷地撩起我的頭髮

然後在旁邊大笑

哈!哈!哈!

真是氣死我了

⑺假設法──寫出美麗的希望和想象。

如果我變成風

如果我變成風

就到媽媽工作的地方

替媽媽

把臉上的汗珠

一顆一顆吹乾

⑻誇張法──製造特別效果、加深印象。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氣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爲他有“氣功”

只要單手輕輕一推

幾十輛車子就一動也不動了

⑼疑問法──引起興趣,深入思考。

皺紋

老人的臉上,

有一條一條的皺紋;

大海的臉上,

也有一波一波的皺紋;

大海是不是也老了呢?

⑽故事詩──將故事寫成詩。

葡萄架

葡萄架,高又高,

上邊吊着紫葡萄。

紫葡萄,大又圓,

個頂個兒,香又甜。

狐狸看見往上跳,

跳了半天夠不到。

夠不到,心不甘,

不說自己笨,

倒說葡萄酸。

⑾對話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邊,易接受。

遊戲

小弟弟

我們來遊戲

姊姊當老師

你當學生

那麼妹妹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麼也不會做。

我看──

讓她當校長算了

⑿對比法──凸顯內容、性質,包括顏色對比、形狀對比、動作對比、事件對比、人物對比、空間對比……

路燈

白天

路燈是一棵棵的樹

晚上

就變成一朵朵的花

⒀象徵法——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落葉

秋風橫在門前

晃動

又是那熟悉的落葉

葉兩面

一面寫着:春泥

一面寫着:燃燒

5.小結: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手法,都要表現出詩歌的基本特徵:情感美,音樂美,意象美,意境美,構思美,想象美,凝練美,勻稱美。

五、仿寫詩作

1.新詩速成仿寫。

第一句:在思維的____裏(中),

第二句:我____着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

第四句:也許__________……

示例:

無題

在思維的天空中,

我聆聽着夜空中的星星……

今天天上有一個月亮,

也許明天天上有兩個月亮……

2.整首仿寫:仿下一首詩(句式、修辭及押韻方式)另外確定話題寫一首詩:

大海呵,

哪一顆星沒有光

哪一朵花沒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裏

沒有你波濤的清響(冰心《繁星》)

示例:

母親啊,

哪一個春沒有花,

哪一個夜沒有星,

哪一次我的回憶裏,

沒有你慈愛的叮嚀?

長江啊,

哪一條河沒有水,

哪一棵樹沒有葉,

哪一次我的沉思裏,

沒有你翻騰的浪花?

六、展示詩才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一首最美的歌。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時尚而美麗,有的人因奉獻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識而動人,有的人因自信而進步……

請以“青春”爲題,寫一首現代詩歌。

寫作提示:以“青春”爲寫作主題,可以從景、人、事等方面選取角度來寫,選取一方面或幾方面均可。寫作時注意要體現詩歌的一些特點,這樣,才能與其他文體區別開來。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反覆朗讀,讓學生獲得對全詩的整體認識,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思維發展和提升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展開想象,學習詩中對寫法的表現手法,體悟詩中的情感。

審美鑑賞和創造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文化傳承和理解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薰陶。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意象,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習本詩中對寫的表現手法。

一、導入解題

1.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詩歌代表着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所有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詩歌的發展也是一樣,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在這發展過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爲唐代詩歌高潮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就將學習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評價爲“五言之冠”的《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

2.《涉江採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南北朝時期蕭統編纂的《文選》中的一組“雜詩”的標題,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它的內容大多表現遊子矢志無成和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但藝術成就卻很高,長於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組詩歌,得到古人極高的稱譽。劉勰《文心雕龍》評價爲“五言之冠”;鍾嶸《詩品》說是“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朗讀感知

指名朗讀。

詩歌表達怎樣的情感?

三、品味鑑賞

1.一二句畫面中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意境高潔、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聖潔之風範;以荷花喻美好純潔的'女子;以荷花喻愛情之堅貞真摯;芙蓉諧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變化?

明確:我們讀這首詩,要深刻體會“採之慾遺誰”這句問話的意味。承上兩句而來,它是突然的轉折,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潑來,一霎時天地爲之變色,此中有無限的淒涼寂寞,傷心失望。它是一句疑問,也是一聲嘆息。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遠道”這句話的位置。難道詩人“涉江採芙蓉”時原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真是看到芙蓉芳草,纔想到這位“所思”嗎?“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還是爲了他。如果入首就開門見山,把他表出,詩就平板無味了。在頭兩句中他是藏鋒不露,第三句一轉,就趁勢把他突然托出,才見出這句話有雷霆萬鈞之力。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是個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爲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3.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4.在最後的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主人公有怎樣的“情”?

明確:主人公痛苦、憂傷的心情;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憂。

四、討論探究

1.詩的抒情主人公是誰,或者說可以是誰?

學生討論,可對比已經學過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確:“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婦,“還顧”者則有可能是遊子;“涉江”者可能爲思婦,“還顧”可能是思婦從對面曲揣彼意,想象遊子一定是望鄉時而感嘆長途;窮困潦倒的遊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婦”也有離愁別緒,這思婦在想象遊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

遊子思歸、思婦懷遠,二者皆有。

對寫法,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思鄉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作者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這種寫法使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構建了詩歌富有立體感的意境。

古詩有時看來很直率,實際上很曲折。“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就是如此。講究語法的人們在這首詩裏會碰着一個難題,就是許多句子都沒有主詞,究竟是誰在“涉江”“採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說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對於這些問題如何解答,就要看對“還顧”兩句如何理解。

2.你認爲這首詩在情感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五、拓展延伸

閱讀《月夜》回答下面問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結合全詩,體會詩歌在情感抒發上的特點。

明確:詩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開想象,由自己的獨看想到妻子的獨看。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閨中只獨看”,表現了妻子對我擔憂,其實我也擔憂妻子。但是詩人不直接說出,卻借妻子的心表現出來,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爲婉曲含蘊。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瞭解與《大學》這本書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

2.積累“明、靜、安、慮、得、格物、壹是”等詞語含義。

3.解讀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綱”“八目”的內容。

4.探究“誠意,正心”的內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內容。

【重點難點】

1.解讀“三綱”“八目”的內容。

2.探究“誠意、正心”的內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做爲《四書》之一的《大學》這本書,受到孫中山先生的稱讚。孫中山先生稱之爲:“中國政治哲學,謂其爲最有系統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都未說出,爲中國獨有之寶貝”。其“三綱”“八目”,對人生之目的以及達到此目的之步驟與方法,條理分明,闡述無疑。下面,開始我們本節課的學習。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文化常識:古代學制

古代學制分爲小學、大學兩個階段。在兩個階段分別學習不同的東西。小學階段主要教授學生“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本禮節和文化基礎知識,大學階段則教學生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學習如何參與社會管理,參與國家政治。

2.作品《大學》簡介

《大學》相傳是孔子門生曾參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所作。它與《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它看作於《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

“三綱“八目”是大學的核心思想。“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35頁學習提示:

《大學之道》強調“修身爲本”,提綱挈領地論說“三綱”“八目”的體系。“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時要結合《大學》中的相關論述,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部關聯。

三、學習活動

(一)朗讀文本,疏通文意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根據課下註解,翻譯全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註解:

1.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

2.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彰明。明德:美好的品德。

3.親民:親近愛撫民衆。一說“親”當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

4.止於至善: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止,達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翻譯:

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完美的德行,在於使人民受到教化,成爲新人,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註解:

1.知止而後有定: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2.靜:心不妄動。3.安:性情安和。4.慮:思慮精詳。5.得:處事合宜。

翻譯:

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後纔能有確定的目標,目標確定後,內心就會寧靜;內心寧靜,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然後纔能有所收穫,達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翻譯:天下萬物都有根本有枝葉,世間萬事皆有開始有結束,知道什麼該先做,什麼該後做,那麼就接近於道了。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註解:

1.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係整齊有序。

2.致其知:獲得知識。一說,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

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翻譯: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闡明於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養自身的品性;想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誠實;想要心意誠實,就要先獲得知識。而要獲得知識,關鍵在於研究萬事萬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註解:

1.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2.壹是:一概,一律。

翻譯:

研究了萬事萬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後就會擁有知識;擁有了知識,心意就會誠實;心意誠實了,內心自然就會端正;內心端正了,才能修養品性;自身修養好了,家庭就會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國家也就能夠獲得治理;國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從天子開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養作爲根本。

過渡語:在瞭解了選文的字面意思以後,我們進入本節課的探究環節。要解讀這篇文章,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綱”和“目”的含義。因爲“三綱””八目”是《大學》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們本節課要探究的重點。

“綱”的本意是提網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幹部分。“目”是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二者的關係是綱比目大,目從屬於綱。

在理解了這個概念以後,我們開始解讀本文的思想。

(二)解讀文本,探究思想

問題一:請同學們勾畫有關“三綱”和“八目”的語句,進行朗讀,並說說你的理解。

1.朗讀“三綱”語句,解讀內容。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理解:所謂“明明德”,意指不斷地彰明人內在的光明的德行,培養高尚的道德。這是求知和修身。所謂“親民”,是指求知和修身達到的方法。怎樣才能達到“明明德”,那麼就要親民。前面兩條都做到了,就會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2.朗讀“八目”語句,解讀內容: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理解:古代的那些有大德的人,都以彰顯人內心原有的光輝品德爲主。彰顯品德就必須先把國家治理好,想要把國家治理好,那就要處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關係,而家庭由個體組成,能否使家庭和諧有序,個體成員的修養非常重要。一個有修養的人,首先心要正,即不偏不倚,這就要求我們排除私心雜念,去除妄想,做到“意誠”,“意誠”而後“心正”。要想使意念誠實不欺,就只有獲得更多的知識,而知識的獲得,源於推究事物的原理。

問題二:哪些句子體現了“八目”的順序,反覆朗讀,思考爲什麼這樣排列順序?

1.體現了“八目”順序的語句: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2.“八目”的順序: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齊天下

3.理由:

結合“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這句話:

在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問題三:請同學思考“三綱”和“八目”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課文開頭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可以說是本文的三個“綱”,第二段講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八個“目”。

八目之中,“修身”以上都屬於“明明德”之事,“平天下”以上屬於“親民”之事。“止於至善”是“明明德”“親民”的最高階段。

問題四:怎樣實現“三綱”“八目”的目標?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些句子,並說說自己的理解。

實現“三綱”“八目”的目標的語句: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理解:

在這句話中,“知、止、定、靜、安、慮、得”,是實現“三綱”、“八目”的七個步驟。

“知止”通過學習瞭解“至善之所在”,“止”指只應當處的位置,即至善的境地。瞭解了至善之所在,思想就有了定準,即所謂定。止與定是因果關係,“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只有“知止”才能做到“定”,“定”則能心不妄動,即做到所謂“靜”心靜則能專一,即所謂“安”,身心俱安,則能思慮精密周詳,即所謂“慮”,“慮”則能得其所止。

(三)拓展延伸,思考討論

下面的材料是《大學》一書中關於論述“誠意”“正心”的文字,反覆朗讀,結合註釋,疏通文意,談談怎樣才能做到“誠意”和“正心”?

誠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惡(wù)惡(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謂自謙(qiè)。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1.惡惡臭: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2..好好色:好,喜好;好色,美色。3.謙:通“慊”(qiè),滿足。4.厭然:遮遮掩掩、躲躲閃閃的樣子。

詳細講解:

“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誠:使動,譯成“使……真誠”,“毋自欺也”,倒裝句,理解成“毋欺自也”。

翻譯:所說的使自己的心意誠實,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騙自己。

“如惡(wù)惡(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謂自慊(qiè)。”

“如惡(wù)惡(è)臭(xiù)”的“惡(wù)”和“如好(hào)好(hǎo)色”的“好(hào)”,它們都爲動詞,表意相反,“惡(wù)”理解成“厭惡”“憎惡”,“好(hào)”理解成“喜好”。

“惡(è)臭(xiù)”的“惡(è)”和“好(hǎo)色”的“好(hǎo)”是形容詞,“惡(è)”理解爲“污穢的”“腐臭的”,“好(hǎo)”理解爲“美好的”。

“臭(xiù)”和“色”都是名詞,“臭(xiù)”是氣味,“色”可以理解爲“容貌”,也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此之謂自慊(qiè):慊(qiè),滿足。

翻譯:就像厭惡臭氣,喜愛美麗的容貌(一樣自然真實),這叫自我滿足。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翻譯: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要使自己的行爲謹慎,一絲不苟。

“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小人:道德品德低下的人。閒居:獨處、獨居。爲:動詞,做。善:形成詞作名詞,好的事情。

無所不至:凡能做的都做了,指壞事;也可以說成“沒有什麼壞事不做的”。

見君子而後厭(yǎn)然:厭然,遮遮掩掩、躲躲閃閃的樣子。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動詞,顯明。

翻譯:小人在獨處時,沒有什麼壞事做不出來,一見到君子,便會躲躲閃閃,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翻譯:其實人家看我們,就像是洞察我們的五臟六腑一樣,掩飾的做法又有什麼益處呢?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謂:叫作,稱作。

翻譯: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總是會在外表上表現出來,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翻譯:所以君子必定要謹慎對待獨處的情況。

全段的'譯文: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東西一樣,這樣發乎本性的誠實不欺,才稱得上是自我滿足。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戒慎不欺。品德低下的人在獨處無所事事時,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彰顯自己的好處。殊不知,別人看他們,就像能看見他們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這樣做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所想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曾子說:衆多的眼睛都在看着,衆多的手都在指着,難道還不夠畏懼嗎?富貴的人將房屋內外裝潢舒適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離以道爲家而光澤生命。內心坦蕩自在,身體自然安和舒泰。內在生命真誠,外在行爲態度也就真誠;這就叫以生命對生命,以真誠對真誠。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正心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樂(yào),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1.身有所忿懥:身,程頤認爲應爲“心”,內心。忿懥:憤怒。

2.好樂:愛好,喜愛。

【譯文】

我們所說的修養自身,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這是因爲內心有什麼憤懣,那麼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麼恐懼,那麼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麼喜好,那麼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麼憂慮,那麼就不能夠端正。內心如果不在正位,那麼雖然在看,卻看不見東西;雖然在聽,卻聽不到聲音;雖然在吃食物,卻辨不出滋味,這就是說修身的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

怎樣做到誠意?

1.保持內心的誠實不欺。

結合“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一句理解,這句話直接點出了觀點:所說的使自己的心意誠實,就是不要欺騙自己。

2.內心所想與外在表現一致。

結合“誠於中,形於外”一句,即內心的真實,總是會在外表上表現出來的。

3.慎獨。

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慎”就是小心謹慎,“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的自覺的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慎獨”是一種修爲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

怎樣做到正心?

正,即端正調整至合適的角度。結合文本,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懼,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憂慮,心就不能端正。要想做到端正內心,就必須摒除這些私心雜念,摒除患得患失的心態,不受情緒制約,保持心態端正。

總結:同學們,我們學完了這兩段文字的內容,瞭解到“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同時,也教會我們,在獨處的時候,要保持內心的謹慎,我們不要像文中的“小人”那樣,在獨處的時候無惡不作,還在別人面前掩飾自己的錯誤。我們要做到,讓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與外在表現的一致,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面對生活中多種情緒,不因喜愛而偏好,不因憤怒而憎恨,保持自己內心的端正,這樣才能達到修身的目的。

四、反饋與評價

1.下列選項中畫線的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動詞,彰明

B.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本:根本

C.在止於至善止:達到

D.致知在格物格:風格

答案參考:D(推究)

2.下列選項中,理解正確的一項()

A.《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美德。

B.“八目”之中,“修身”的目的是管好自己的家。

C.“八目”之中,“格物”是推究事物的原理。

D.“安而後能慮”是說思慮精詳以後才能性情安和。

答案參考:C(A.B.不全面,D.順序相反)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大學》的前兩段,它講述了《大學》的核心思想“三綱”“八目”的內涵,也強調了“修身”的重要性,明確了“修身”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基礎,讓我們除舊迎新,不斷雕琢自己的品德。

六、課後作業

1.總結本課的重點詞語和文學、文化常識,背誦課文。

2.藉助工具書,試着閱讀《大學》全文。

3.結合生活實際,結合原文,談談你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寫一段文字,不少於500字。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1、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瞭解小說刻畫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教學重點:

從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入手,瞭解人物的`性格。

教學難點:

準確地把握黛玉的性格特點。

教具與器材: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課前佈置學生寫寫“你之黛玉”)

三、問題導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紅樓夢之黛玉。

1、黛玉之外貌與黛玉之美

找出文本中他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並作分析。

2、黛玉之性格

文本中“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請從課文中找出林黛玉的言行並作分析說明。

3、黛玉之命運(啓示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

1、學生眼中的黛玉

2、網友眼中的黛玉

3、專家眼中的黛玉

五、課堂小結

老師眼中的黛玉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綜合能力。其中“寫”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學科中是最具分量的,衆多的同行削尖了腦袋,希望能夠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在高考考場上寫出有質量的文章。

然而現實是許多太想將自己的創作感悟加諸學生身上,卻沒有意識寫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觀察、思維、想象角度也不一樣。因此,每人的風格、特色也就不盡相同,更不存在什麼標準規律、標準套路可言。只要能準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象到的內容或事情,就是好習作。偉大的作家巴金曾說過:“寫作的最高技巧爲無技巧。”他特別強調自然抒寫,無拘無束,不包含任何虛僞、矯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也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你的方法對你很實用,但把它強加在學生身上,也許就會弄巧成拙。寫作要呼喚個性,要自由表達,作文才能夠獨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纔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我認爲作文教學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學生成爲寫作的主人,把寫作的自由和快樂還給學生。要能從作文中體會到樂

趣與快感,前提是我要寫,而不是要我寫。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寫作,是一項任務,是訓練系列中的一個環節。教師爲了應試有很強硬的理由,學生則有太多的無奈。他們沒有選擇餘地,不能自主,寫作也不是一種內在需要。因此交還學生作文的自主權,讓他們真正喜歡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寫我心”,是我們改變作文教學現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寫作體現在寫作時間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時限量的.作文訓練會使每個人感到畏懼,因爲每個人的寫作衝動不是恆定不變的,有些東西稍縱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會學生捕捉這些不期而遇的真實感受,那麼隨筆、日記、讀書筆記等應是學生練習的常用形式,或洋洋灑灑,或三言兩語,興之所至,揮灑即就。的確高考作文是有規定時間的,甚至有時連文體也有限制。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應該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不是我們多做幾次定時訓練就能完成的。

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接觸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強調觀察、體味、思考,反對被動、機械地模仿和重複,對現實做出真善美、假惡醜的判斷。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體會到一種自由和快樂,憑藉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圍的事物。信心十足地傳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事物的頌揚。

語文教師不用將分數常掛心中,現行的高考作文評價標準正愈來愈傾向於對學生心靈的解放。只要我們的學生真正擁有了寫作的自由和快樂,一切自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