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生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生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作爲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把握課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順序。

3、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及環境保護,通常,我們常規思維中的環保指的是亂砍濫伐、濁水橫流等,生物入侵卻不被人所瞭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中,看看他會向我們介紹哪些有關環境保護的新知識。(板書課題)

二、學生篩選信息,把握文本內容:

要求:邊讀邊用筆在課文中圈、點、勾、畫,找出你認爲最有價值的信息。

成果展示:我從課文中瞭解到了——什麼叫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途徑

——人們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各國對生物入侵者的措施

三、深入文本,理清文章說明順序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諸多有關生物入侵者方面的知識,你是如何知道的?請從文中找出關鍵的語句加以分析。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爲“生物入侵者”。 ——介紹什麼是

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引出下文的危害

“生物入侵者”在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對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 ——承上啓下

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目的的。

——介紹入侵途徑

6—7段——人們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開始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了相應措施。

——措施

教師小結:由此,我們可以通過這篇事理性說明文中的關鍵性語句很清晰的看到作者爲我們鋪設的寫作思路,什麼是生物入侵者?(說明對象)再擺現象: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接着探究原因,最後寫人們對待生物入侵者的態度和採取的措施。基本上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我們稱它爲邏輯順序。

四、探究文中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對於這樣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讓我們同學輕鬆的瞭解說明的內容,除了清晰的條理外,作者在說明的語言上還有哪些特色?

[列數字。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

[舉例子。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爲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本身就帶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爲,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

下定義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例如文中,作者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給生物入侵者下定義:“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爲‘生物入侵者’。”語言簡明、扼要、準確。

五、拓展和遷移

下定義說明方法的使用:

閱讀並提取下列材料的要點,給“創造性思維”下定義。

創造思維教學以培養創造性思維爲目標。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特點: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對於思考者而言,具有新穎性和價值性;創造性思維是非傳統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的任務是將原來模糊的、不明確的問題清楚地勾畫出來,或提出某種方案加以解決。

六、 小結反思:

學生談談這堂課我們的收穫。

教師小結:本課,我們通過篩選信息,分析段落間的關鍵語句,理清了作者在說明生物入侵者這一問題時抓住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說明順序,同時運用下定義、列數字,舉例子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加以說明,形象而生動。同時,也希望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都應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讓我們共同的地球母親永遠創造健康、美麗!

《生物入侵者》說課稿

《生物入侵者》這篇科普說明文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本課屬於一篇自讀課文。該單元目標要求: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正確的科學方法。閱讀中,還要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要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結合本課特點和單元訓練要求,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爲學生打開通向科學殿堂的大門,讓學生成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有心人。在認真閱讀文本,吃透單元要求,領會課改精神的前提條件下,我準備採取對話式教學,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索精神。我想經過默讀、思考、研討、評價等環節,最終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激發學生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

一、教學目標設計體現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把握“生物入侵者”的特點;(2)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分析本文說明方法,體會表達效果;(3)品析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爲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直觀感受“生物入侵者”的危害。(2)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使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掌握閱讀說明文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生物入侵的有關情況,提高警惕,培養學生責任感,增強學生保護家園的意識。

重點:掌握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難點:品析本文生動準確的說明語言,理解生物入侵者的特點。

教學本課,我採用的教學思路是“板塊式思路”,將課堂教學課程有機切分爲四個板塊:視頻播放,引發興趣;適時設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激發責任;體驗反思,分組作業。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要求初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夯實語文基礎很重要,我要求學生必須預習課文,並完成約定俗成的作業,即重點字詞的收集,我喜歡的句段摘抄,讀後感受一說爲快。由於預習安排紮實,學生也養成自覺預習的習慣,課堂教學節奏加快,學生效率提高。

(二)導語設計爲了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入課堂,我採取先聲奪人的辦法,模仿《有的人》的`開頭,設計了“有的生物,他活着,別的生物就不能活;有的生物,他活着,人類就不能好好地活,這絕非危言聳聽,不信,請看一段視頻。”的導語。

(三)視頻選擇網上有關生物入侵者的視頻很多,我從入侵者的種類,入侵途徑,危害程度等方面考慮,選擇加拿大一枝黃(陸地植物)、火蟻(昆蟲)、水葫蘆(水生植物)三個視頻。爲了讓視頻有效發揮作用,服務教學,我將視頻精心剪輯,爲學生進入文本,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義,瞭解生物入侵者的特點打好基礎。

(四)課題展示如何將課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快速理解標題中的“入侵”?我將“入侵”做了細微變化,將“入侵”採用進入播放方式,簡單動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很容易理解“入侵”的含義。

(五)問題設計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問題(投影片展示),要求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讓學生閱讀課文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由看視頻的只可會意,發展到看課文又能言傳的飛躍。

(六)課堂點撥學生回答問題一,我及時糾正點撥。

你認爲“生物入侵者”有哪些特點?“生物入侵者”和“非生物入侵者”有什麼區別?(點撥:結合文段1、2相關信息回答)

完成第二個問題,我主要糾正學生語言概括能力,語言要圍繞體現生物入侵者的特點來組織。(點撥:點明名稱、遷移地、遷移途徑、帶來危害)

完成第三題,畫出段首句,理清寫作順序。歸納小結,(第五張投影片)

好的說明文,不僅有條理的介紹科學知識,而且爲了使讀者全面瞭解說明對象特點,會使用多種說明方法,本文運用哪些說明方法?(第六張投影片)

品味語言考考你。(打開第七張投影片)

點撥:如“捕食鳥類,偷襲鳥巢,吞食鳥蛋”用排比句刻畫一個步步逼近,趕盡殺絕的“地頭蛇”的嘴臉;“逃出藩籬,嘯聚山林,爲害一方”一羣拉幫結夥,打家劫舍,佔山爲王的“山大王”形象昭然若揭。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諸如此類的詞句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七)拓展延伸爲了加深印象,激發學生責任感,我選取三個圖片,他們的名字讓人毛骨悚然,危害觸目驚心。讓學生看後結合第四幅圖,用一句話說出感受。(打開第八張投影片)

人類爲了利用生物謀取利益,結果引火燒身,捲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真是飲鴆止渴。如何對待生物入侵者,生物學和生態學界有兩種態度,一些學者主張“物競天擇”的法則,更多學者反對,認爲自然調節過程太漫長,擔心本土物種絕種,研究人員積極進攻。(播放視頻二,即投影片九)此視頻是開頭兩個視頻的後半部分。採納它既體現課堂首尾呼應的特點,又體現人類在扼制生物入侵者方面付出的艱辛,激發學生憂患意識。

(八)體驗反思,分組作業生物入侵者和人類的這場戰爭看來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該怎麼辦?在我們身邊是否也有生物入侵者?(打開投影片十一)

近年在我國興起草坪熱,絕大多草種來自國外,這很讓專家擔憂,他們是否會成爲入侵者?“三葉草”在縣城綠化帶,鄉間道旁繁茂生長;這是我在縣城周邊麥田自拍一段錄像。(打開視頻三,即第十二張投影片)農民把它稱作“毒麥”,(老師手拿採集標本,讓學生看)我不能給你們,如果它是入侵者,你們隨手亂扔,豈不成了它們的幫兇?爲了讓本課學習能起到“餘音繞樑”的效果,我設計了三個作業題,這些作業重在誘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文學成爲通向生活天地、科學領域的橋樑,把課堂語文引向廣闊的生活中。(打開第十三張投影片)

設計意圖:擷取身邊事例,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增強學生責任感。

生物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說出人體需要的六大營養物質的名稱及對人體的作用。

2 說明無機鹽和維生素對人體的作用及缺乏症。

重點: 六大營養物質對人體的作用

難點:舉例比較不同果蔬中維生素C的含量。

重點難點突破:提供營養缺乏症的圖片,讓學生對食物中營養成分的作用有直觀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總結,得出相關結論。

教學內容:

一. 預習提綱 (看誰的收穫最多)

(一)食物的營養成分

1. 食物中的六大營養物質是其中是人體需求量最多的有機物。

2. 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質, 是備用能源物質, 是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 、 、生命活動的調節等的.物質基礎。

3. 夜盲症是缺乏 引起的,應多吃 等食物。但植物性食物中不含 ,胡蘿蔔、玉米中所含的 可以在人體內轉化成它。

4 神經炎、腳氣病是缺少 ,建議多吃(粗糙、精細 )的米、面。壞血病是缺少 ,建議多吃含__________.它能使____________退色。缺少維生素D時,兒童會患 ,成人患 。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對_____、_____的吸收.

5. 水是構成細胞的重要成分,水占人體體重的 ,在 、 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6. 無機鹽是構成組織的原料,在無機鹽中, 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缺少時兒童易患 病,中老年人易患 症。 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飲食中長期缺乏易患 。 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長期缺乏易患 ,俗稱 ___________病。

二 師生探究(動手動腦共提高)

1. 青春期的青少年生長髮育速度較快,營養學專家建議青少年適當多吃奶、蛋、魚、肉等食品,爲什麼?

2. 天氣炎熱和激烈運動時,大量出汗以後,是喝清涼的飲料還是淡鹽水,爲什麼?

3.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用鐵鍋做飯和炒菜,爲什麼?

三 總結:

四 當堂達標 (檢測你自己)

1.在我們的食物中主要有六類營養成分,其中既能給我們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又是組織細胞構成物質的是( )

A水、無機鹽、蛋白質 B維生素、糖類、蛋白質

C糖類、蛋白質、脂肪 D維生素、水、糖類

2.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是( )

A蛋白質 B糖類 C甘油 D水

3.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來自 ( )

A糖類 B蛋白質 C脂肪 D維生素

4.防止夜盲症和骨質疏鬆症的最佳食物是 ()

A.胡蘿蔔

B.動物肝臟 C.新鮮蔬菜

D.標準麪粉

5.下面是給佝僂病小兒開的藥方,其中最科學的一組是()

A.鈣片,魚肝油 B.鈣片 C.鈣片,葡萄糖 D.鈣片,生長激素

6. 連線找朋友

①維生素A a 神經炎、腳氣病

②維生素B1 b 夜盲症、乾眼病

③維生素C c 骨質疏鬆症

④鈣 d 貧血

⑤鐵 e 地方性甲狀腺腫

⑥碘 f 壞血病

五 中考鏈接

1.小新同學最近刷牙時經常牙齦出血,應多吃一些富含哪種維生素豐富的食物( )

A.維生素A B.維生素E C.維生素C D.維生素D

2.小強沒有吃早飯,接近中午時感到頭暈,你建議他補充什麼食品最快獲得能量?( )

A 雞蛋 B 牛奶 C 花生 D巧克力

3.《齊魯晚報》刊登一副大頭娃娃的照片,患兒是一個不滿4個月的男嬰,由於出生後一直服用一種幾乎不含蛋白質的劣質奶粉,現已出現了頭大,臉腫的症狀。就此圖的因果關係,利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找出錯誤的選項( )

A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組織

B人體的生長髮育離不開蛋白質

C組織細胞的更新離不開蛋白質

D蛋白質還能被分解,爲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是最重要功能物質

4.如果你給貧血患者提供飲食建議,你認爲應該選擇的食物組合是( )

A大骨湯、紅薯、 白菜 B雞蛋、鮮血、豬肝

C海帶、紫菜、胡蘿蔔 D肥肉、土豆、冬瓜

5.人體一旦缺乏某種維生素,就容易患病。飲食中如果缺乏維生素A就可能患( )

A夜盲症 B佝僂病 C壞血病 D貧血

6.抗美援朝戰場上,有些志願軍戰士到傍晚眼睛看不清東西,應給志願軍提供下列哪些食品( )

A動物肝臟和蘿蔔 B大米和白酒

C黃瓜和西紅柿 D雞、魚、肉、蛋

7.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和基本物質分別是( )

A維生素、無機鹽 B蛋白質、水

C水、蛋白質 D糖類、水

8.下面是李醫生給佝僂病患兒開的藥方,其中最科學的一組是( )

A鈣片、生長激素 B鈣片、魚肝油

C鈣片、葡萄糖 D鈣片

9.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這是因爲( )

A維生素A可以由其他物質代替

B植物性食物也會有維生素A

C新鮮水果中也含有維生素A

D有些植物性食物內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轉變爲維生素A

生物教學設計3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繫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係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知識目標:1、初步認識生物2、區別生物和非生物3、說出生物特徵

能力目標: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區別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物的生命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關愛生物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

學習難點:生物的各特徵對生物生活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XXXXXXXXXX,也可以藉助XXXXXXXXX、XXXXXXXXXX等儀器,或利用XXXXXXXXXX等工具,有時還需要XXXXXXXXXXXXXXXXXXX。

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一定認識其中不少的生物。那麼,我們的教室裏有哪些生物?請各小組討論後出示課前觀察的結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各小組的回答說明,要想區分生物與非生物,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閱讀課本P2頁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關於科學觀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科學觀察必須藉助有關用具才能進行

C.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事實就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D.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爲什麼

(二)閱讀課本P2-P5頁,探究下列問題:

1、填充下圖,識記生物的基本特徵。

2、觀察動物題材的投影片和教室裏盆栽植物,結合課本第插圖,討論:

(1)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類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XXXXXXXXXX、呼出XXXXXXXXXXXXXXX。

(3)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

(4)課本第五頁插圖的內容說明了什麼?

四、拓展創新

1、除了課本介紹的,你還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徵?看哪個小組說得好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於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徵

(1)小貓長成大貓屬於。

(2)貓生小貓屬於。

(3)貓生貓,鼠生鼠屬於。

(4)一窩貓中有白貓、黑貓和花貓,這種現象屬於。

(5)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裏的現象屬於。

五、歸航拾貝

六、達標測試

1.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於生物的是………………………………………………( )

A.機器人彈鋼琴B.火山爆發時岩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徵…………………( )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徵…………( )

A.呼吸B.排出體內廢物C.對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發育

4.下列屬於生物共同特徵的是………………………………………………………( )

A.都能運動B.都能呼吸C.都有細胞結構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學家對蜜蜂羣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進行跟蹤拍攝,這種研究方法屬於( )

A、實驗法B、觀察法C、調查法D、分類法

生物教學設計4

1、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新課標十大主題中第二大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內容,本主題又包括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等三個二級主題。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初步學會獨立使用顯微鏡是初中階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學習認識、使用顯微鏡對學生在後面進一步從微觀認識動植物,乃至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爲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範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

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爲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於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於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後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着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爲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爲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序

走進新單元

指導學生閱讀二單元開篇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導入新課(展示圖片)

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敘述顯微鏡的發展史。提問:通過預習,你對顯微鏡的發明、發展知道了多少?我們現在用的是什麼顯微鏡?

新課過程

認識材料和用具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顯微鏡、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等。

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託;略偏左,安目鏡。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之後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教師利用課件,點擊即顯示各部分名稱)

顯微鏡的使用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三種觀察標本:

(1)寫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數字的透明紙;(3)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對光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後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按照先看到一個白亮的視野→放入標本→-看到清晰像的順序(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睜。(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觀察

學生邊看書自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強調

⑴用低倍物鏡(10×或8×,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⑵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⑶鏡茼先下降後上升,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鏡,以免壓碎標本。

⑷左眼看目鏡,右眼睜開是爲了畫圖。引導學生繼續觀察。

思考並回答問題:

⑴爲什麼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紙上的數字爲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麼不同?

5、練習反饋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學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生物教學設計5

一、什麼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指一羣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用肉眼難以看見或難以看清楚的低等生物的通稱。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名詞。主要包括:

二、人類對微生物世界的認識史

(一)一個難以認識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是存在與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但直到大約300年以前才真正有意識地看到微生物,其原因是由於個體微小、羣體外貌不顯、雜居混生、因果難聯。

(二)微生物學發展的主要階段(重點)

1、史前期和初創期——微生物的發現

2、1676年,微生物學的先驅荷蘭人列文虎克組的研究

三、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義(重點)

(一)微生物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二)微生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醫藥、環保等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三)微生物也有可能引起毀滅性的災害;

(四)、微生物學在生命科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微生物的共同特性(舉例說明)

體積小、面積大代謝旺盛、繁殖快速適應性強,容易變異分佈廣,種類多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設計思路:

在認識生物與非生物的基礎之上,通過展示圖片和實物觀察,引導學生說出生物的特徵,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微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1、對照課件,學生完善“觀察”的預習筆記。

2、投影情景圖片,啓發學生找出生物與非生物;投影各種動物、植物圖片,啓發學生歸納出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動幻燈(需要水、礦物

質,進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動物捕獲食物的生命活動幻燈。啓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4、讓學生閉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燈:小鳥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啓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能進行呼吸。

5、投影幻燈: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銅像;落葉。啓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6、投影幻燈:獵豹追捕獵物;河魨平靜、受驚嚇;含羞草;玉米細苗。啓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7、投影幻燈:紅狐的生長;胎兒的發育;菜豆的生長。啓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8、補充生物的其他特徵。

9、歸納小結生物的共同特徵。

10、課堂練習

生物教學設計7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設計內容:

第5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

在實施新課程中,需要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由以前的“學會”到“想學”再到“會學”,“引導──探究” 發現式教學法就是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的,該教學法以問題解決爲中心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引導──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爲設計理念。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理念的運用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學“消化”爲基礎。學習本節利於“細胞代謝的學習”,利於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Ⅱ)。

(3)情感目標: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爲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麼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爲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爲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通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背景知識。

2、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畫菊》和《梅花》。

3、理解“疏籬”“趣無窮”“抱香死”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4、反覆誦讀、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5、引導學生學習菊花獨立自主、堅強不屈的品質。

教學重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畫菊》和《梅花》。理解“疏籬”“趣無窮”“抱香死”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反覆誦讀、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學習菊花獨立自主、堅強不屈的`品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老師知道大家一定都認識菊花,你喜歡菊花嗎?爲什麼?學生交流

揭題《畫菊》。(板書詩題:畫菊)。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畫菊》。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啓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畫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疏籬:稀疏的籬笆。

2、趣味窮:趣味無窮盡。

3、抱香死:帶着芳香枯死。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學生試着交流。

4、帶着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學生在語文課上已經都學過《梅花》,所以學生基本都能熟練誦讀。

學生根據原有的基礎交流詩的含義。

老師小結:

牆角有幾枝梅花冒着嚴寒獨自開放。爲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爲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爲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爲數衆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稱一首饒有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

教學反思

xxxxx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3)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請學生欣賞“老師帶領幾位同學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春天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氣息。

2、創設問題情境,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冬天的蕭零到春天的生機勃勃,請學生推測引起這些變化的因素是什麼?

3、學生認真思考,踊躍發表意見,認識到生物的`生活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順利引出課題。

(二)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

學習目標:

1、瞭解環境因素的概念

2、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3、舉例說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引領同學們以學習目標爲導航,開啓學習之旅

(三)進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隨同學們踏青的腳步來到草莓採摘園,播放老師帶領同學們採摘草莓的視頻,藉助情境,提出問題:影響一株草莓生長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積極踊躍發言,歸納總結出影響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師明確環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類。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實驗探究,獲得新知

利用黃粉蟲通過科學研究光照對它生活的影響

(1)實物展示

請出“小客人”黃粉蟲(老師展示實物)學生介紹黃粉蟲生活特點。

(2)溫故知新

老師和學生一起回顧科學探究的六個步驟,引領學生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並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結論。

(3)合作交流,制定計劃

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設計探究方案,教師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並認識其重要性,如實驗過程中應給黃粉蟲幼蟲提供哪兩種不同環境?如何設計?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兩隻黃粉蟲做實驗行嗎?爲什麼?)同學們大膽設計,充分討論,合作學習,制定出本小組的探究方案

(4)彙報展示,確定計劃

在教師的組織下,小組代表進行彙報交流。各小組設計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啓發,又在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和超越。

(5)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各小組根據修正後的實驗方案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同學們分工合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數據。教師組織各小組代表上黑板記錄最後一分鐘實驗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生活有影響。”(或黃粉蟲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請各小組同學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或發現的問題,如明暗環境對比不明顯;黃粉蟲生命力強弱不同;同學們圍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環境。

(7)拓展延伸

黃粉蟲的生活是否還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如果同學們感興趣,課下選擇一種非生物因素進行研究。隨着問題的逐漸深入,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開闊,認識愈加全面深刻。

2、圖片展示,學生辨認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老師展示多幅圖片,學生辨認它們分別受到哪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3、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同學們角色扮演作爲小果農愛思考,藉助影響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產量,小組合作交流,獻計獻策,同學們集思廣益,辦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農。

4、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欣賞視頻,記錄生物之間的關係

視頻播放螞蟻互助、大象互助、猴子鬥爭、瓢蟲捕食蚜蟲、貓頭鷹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間關係的視頻,學生自學、記錄視頻中生物之間的關係,並彙報展示。老師歸納總結生物之間包括種內關係和種間關係兩種。

(2)、知識遷移,加深理解

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給生物之間的關係找家遊戲

(3)、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判斷影響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並藉助這些生物之間關係思考提高草莓產量的方法。

暢談收穫

談一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由此構建知識框架。

四、測評練習

每一隻蝴蝶下方隱藏一道練習題,學生通過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練習題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詩中所描寫的影響鴨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溫度

C、水

D、空氣

2、下列生態因素中不屬於非生物因素的是()

A、陽光、溫度

B、空氣、溫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蘭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異的生態因素是()

A、溫度和水分

B、光和溫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溫度

4、學以致用:爲什麼我們這個地方沒有香蕉樹和椰子樹?爲什麼我們冬季可以吃到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蔬菜,菜農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克服非生物因素對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響?

生物教學設計10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

一、關於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施瓦布倡導的,他主張從學科領域或實際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探索性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提出的“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爲本,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併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學生物新課程突出“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體驗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探究式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爲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因爲,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習慣於去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也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我們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不相符。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發現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協調的過程,它是誘發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解決問題則是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其實質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調。據此具體說來,課堂上學生從事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大致分爲:問題、假設、推斷、檢驗、結論、交流、評價等基本環節。但在實際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要墨守成規,照搬硬套,否則只有造成教學的公式化,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慾望。

1.探究性討論活動; 這種方法主要運用於生物學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探究生長激素的功能”,教師在學生已經具備了“新陳代謝”和“神經調節”知識的基礎上,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設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長激素的飼料來飼養動物,其結果的不同;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我國藍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掛圖和病症介紹等。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被激發,產生疑問:這些病症是不是與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生長激素與生長髮育有何關係?巨人姚明是巨人症還是正常的發育所致,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後,要求學生根據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類比、歸納出生長激素的功能。最後,通過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長激素分泌失調的病症來驗證結論,澄清疑問。

2.探究性實驗; 生物科學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很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生物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已知結論的基礎上,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步驟。而探究性實驗則是學生不知道結論,沒有現成的實驗設計,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去探求結論。因此,探究性實驗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科研能力培養於一體。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實驗由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確骨既有硬度又有彈性,從而提出問題——骨爲何具有這兩重特性,與什麼有關係?之後教師稍微複習初一生物中植物種子成分的鑑定實驗,從而引導啓發學生假設:骨含有無機物有機物。接着,通過骨的鍛燒及其在鹽酸中的浸泡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觀察、記錄;最後,全班交流,得出實驗結論,並據此結論讓學生暢談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練應注意的事項。

三.探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

探究性學習作爲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前人之言已經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爲探究始於問題的發現,而問題的發現又多源於觀察。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察、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其二,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詳盡的計劃。同時,在觀察時,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最後,觀察時,要伴於積極的思考,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各觀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對學習生物學和從事生物學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課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給出了實驗設計方案,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動,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只給學生提出問題,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等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探究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諸多益處。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並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採用多種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

總之,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爲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爲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爲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進化的知識過程中,瞭解研究生物進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較法。

2.在瞭解動物、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基礎上,歸納總結、初步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

二、重點、難點分析: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是本小節學習的重點。通過了解動物、植物進化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教學中根據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動物學、植物學知識,引導學生比較各類生物的特徵,分析歸納,抓往能反映生物進化的線索,認識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時,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生物進化是生物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而且是伴隨着地球的演變過程進行的。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入:提出問題:地球上現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每一個生物的新個體都是由上一代個體經過生殖過程產生的。那麼最早的生物是從哪裏來的?

這些問題是這一章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釋疑

原始生命是簡單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樣發展爲複雜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學生自瀆課本資料分析思考:

1、什麼是化石,不同地層化石的規律是怎樣的?

2、始祖鳥的'形態特徵說明了什麼?細胞色素c的不同差異說明了什麼?

3、什麼是比較法,比較的意義是什麼?

B、生物進化的歷程

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在進化的早期,由於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爲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爲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後,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着一定的歷程發展爲動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進化的歷程:

結合課本上的生物進化樹並提供各類羣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羣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複雜,較爲高等,最後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麼趨勢?

學生通過植物的進化歷程,推測出植物的進化趨勢。

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複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

2.動物進化的歷程:

科學家適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

提供各類羣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並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3.生物進化的趨勢:

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四、教學反思

這節內容可算是七年級內容的一個小結,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會遺忘很多,所以課前最好讓學生自己預習,蒐集植物方面的內容,比如植物的形態結構等,這樣的話整堂課的效果就會比較好。生物進化樹是這節很重要的,講解進化歷程的時候多結合這個圖。所以這節課可以說是新授課和複習課的一個結合。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夠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生物圈。

2、瞭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通過上臺交流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生物圈是一個整體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地球的情感;通過對個人、本地區、整個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破壞的討論,培養學生愛護生物、愛護環境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生分析總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方法】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對照提綱,分小組調查和收集資料

提綱: 1、本地有哪些生態系統?你還知道哪些生態系統?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許多事,可以通過複雜的途徑影響生物圈,試舉例說明,你從中受到什麼啓發?

3、本地有哪些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生態系統破壞的事例?這給本地帶來了什麼樣的.危害?

4、你認爲人類的哪些活動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壞?(可用圖片或文字資料說明)

5、本地將正在或將要採取何種措施來保護環境?

6、從愛護環境,保護生物圈的角度出發,我們每個人應該怎麼做?

二、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哪些部分組成?

2、你認爲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本地有哪些生態系統?

(二)新授

1、各小組抽籤介紹七種生態系統。

(結合生態系統的組成,談談該生態系統的特點,如: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

2、小組討論交流

各生態系統是否相互獨立,互不相干呢?

(1) 書本P30頁資料分析

(2) 分別從三個方面:非生物成分(陽光、水、空氣)、生態系統所處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態系統爲中心分析)、各生態系統的植物和動物分析,找出他們的聯繫。

得出結論: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課前準備資料的整合與交流

生態系統被破壞之後能不能得到恢復?(能,靠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但當遭到嚴重的破壞之後就無法恢復了,對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壞是什麼?(人類的活動)那麼: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許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導致生態系統遭破壞的人類活動事例?這給本地帶來了什麼危害?

(3)人類還有哪些活動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麼樣的嚴重的後果?

(可以口頭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圖片資料展示)

針對這種現狀,人類的有些活動已經嚴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們人類

生物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

1.探究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2.概述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方法與過程目標 :

1.通過對草履蟲的觀察學習,進一步強化顯微鏡的操作技能。

2.通過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的學習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擴散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以及與人類的關係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二、教材分析:

單細胞生物非常的微小,僅憑肉眼根本無法觀察。而且雖然單細胞生物的種類非常豐富,但是學生所知道的卻非常少,知道的最多的是細菌。但是學生雖然對細菌有了一些初淺的認識,卻很難清楚地知道細菌能有哪些生命活動,而且細菌的生命活動也無法利用顯微鏡進行直接的觀察。所以教材選擇了很常見,又具有豐富生命活動的草履蟲。

單細胞生物的定義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雖然陳述的話很簡單,但是其內涵卻很深。如何引導學生觀察出草履蟲是一個細胞?如何使學生體會到草履蟲具有豐富的生命活動呢?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過了觀察法,所以本節課引導學生由外及內,由表及裏地對草履蟲進行觀察和學習:第一步:引導他們觀察草履蟲的外形,從而介紹草履蟲,並使學生明白草履蟲是如何命名的。爲了加深他們的印象,教師利用鞋墊作爲道具,讓他們興趣高漲的同時也記憶常留。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草履蟲的運動,這是最直接最容易觀察的一種生命活動,這個難度不大,學生很容易完成。第三步: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入手,草履蟲能夠進行運動,就說明有相應的結構。纖毛用我們的普通低倍顯微鏡較難觀察到。所以結合教材68頁的圖來引導學生對草履蟲內部的結構和相應的功能進行觀察和學習,再通過連線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從而使學生明確草履蟲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同時又有豐富的生命活動,再總結提出單細胞生物的定義。通過一步一步地分步驟引導學生觀察,慢慢加深難度,由此既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又實現課堂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較好地鍛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也實現了對教材重點、難點的突破。

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是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基於學生對於單細胞生物的瞭解較少,所以先讓學生通過幻燈片瞭解多種多樣的單細胞生物及他們與人類的關係,再引導他們進行簡單的總結。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與人類的生活有着密切關係。

2、難點:1、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2、使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

四、課前準備:

草履蟲培養液、普通光學顯微鏡、蓋玻片、載玻片、棉花、鑷子、鞋墊、草履蟲模型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課前約定

1分鐘

1、實驗時要按教師要求做,令行禁止,不得亂動實驗材料。在使用顯微鏡時要按照已經學過的操作步驟進行操作。 2、實驗結束後,教師數“1、2、3”,學生一起鼓掌,進入知識講授階段。

教師數“1、2、3”,進行演練

認真傾聽教師的約定,聽到“1、2、3”後,一齊鼓掌,並迅速坐好。

約定實驗要求,確保實驗有序進行。

新課導入

5分鐘

播放各種單細胞生物的顯微圖片和配樂,設問:這些圖片裏的生物大家平時見過嗎?是藉助什麼儀器看到的呢?

今天,老師將帶領大家走進微生物的世界!

板書課題:第四節 單細胞生物

1、新課導入:牛和蚊子的對話。牛:討厭的蚊子你別碰我,我剛用清澈的河水洗得乾乾淨淨的。蚊子:哼,你以爲河裏的清水就真的乾淨嗎?那裏面有很多比我還小的生物呢!

2、質疑:牛和蚊子誰說得對呢?水中有沒有微小的生物呢?

3、在你們實驗桌上的盤子中的載玻片上也有一滴水,這是我們取自清澈的河水,再經過培養後得到的水。請問它乾淨嗎?

學生可能什麼也沒看到,說明肉眼的觀察是有限的,可以藉助顯微鏡來進一步觀察。

認真觀看圖片。預設答案:沒見過,藉助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

聆聽教師講話。

觀看圖片,傾聽教師,對實驗桌盤子中載玻片上的水進行觀察,仔細觀看水滴並回答問題。(生:一部分學生沒有觀察到草履蟲 ,回答乾淨,一部分學生觀察到了草履蟲,回答不乾淨。)

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從隨處可見的清水入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並讓他們對準備的材料進行肉眼的觀察。

學生活動1:製作裝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

13分鐘

1、製作裝片:在水滴中加入幾滴棉花絲,然後蓋上蓋玻片製成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觀察你所看到的生物的外形

3、思考並討論:爲什麼製作裝片前要添加棉花纖維?

4、教師利用投影適時地播放實驗注意事項,投影出示我們要觀察的生物在顯微鏡下是怎樣的。如果一開始只看到了棉花纖維,要怎麼樣做才能找到我們要觀察的生物?

1、按照老師指導製作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其外形

3、思考與討論(預設答案:適當限制草履蟲運動,以便於觀察)

4、學生觀看並學習移動裝片來尋找要觀察的.目標

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瞭解草履蟲的外形特徵,並注意草履蟲具有運動這一生物的生命活動

學生活動2:草履蟲的結構與功能

10分鐘

1、自主閱讀P68圖2-20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

2、投影出示草履蟲的內部結構圖,學生填寫各部分名稱及講述功能。

3、自學檢測:學生在一體機上完成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填圖及連線題。

自主閱讀教材,自學草履蟲的各部分結構名稱及功能,並通過自學檢測。

認識草履蟲的基本結構。明確相關結構所具有的功能。

單細胞生物的概念

3分鐘

1、投影展示: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動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請仔細觀察對比這兩幅圖,思考:動物細胞的結構與草履蟲的結構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2、得出結論:草履蟲是一個細胞構成的,同時草履蟲又能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我們把這樣的生物叫做單細胞生物。

板書:一:單細胞生物

3、學生回憶剛開課時看過的單細胞生物的圖片並舉例。

1、學生觀察並思考

(預設答案: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2、認真傾聽,思考和理解。

3、仔細回憶並舉例。

學生通過與以前學過的動物細胞的結構進行對比,明確草履蟲就是一個細胞,從而明確和理解單細胞生物的概念。

學生活動4:拓展探究

5分鐘

1、草履蟲已經具備生物的幾大特徵了,能運動,取食,消化,排泄,繁殖……

那麼它能對外界刺激及時作出反應嗎?

2、展示實驗的視頻,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結果。並且填寫課本69頁課後練習題第3題。

3、學生思考:爲什麼草履蟲會躲避食鹽?如果換成肉汁呢,草履蟲會怎麼樣運動?你的結論是什麼?

1、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預設答案:

應該能。

2、認真觀看視頻。

3、討論與思考。預設答案: 食鹽對於草履蟲是不利的刺激。換成肉汁,草履蟲會主動往肉汁處運動。結論:草履蟲可對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

應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較複雜的生命活動。通過這個拓展實驗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單細胞生物概念中:能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活動5:資料分析: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5分鐘

1、投影展示:各種介紹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圖片和文字。

2、學生觀看後討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是什麼?

板書:二、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1、閱讀並思考

2、預設答案: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既有利,又有弊

通過現實情境展示,讓學生體驗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構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概念,並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結課與練習

3分鐘

1、結課設問: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投影出示本節所學知識框架,並佈置作業:自己製作一個草履蟲結構模型。

2、完成上的課堂練習。

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並參與完成練習。

結束本節課並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總結。

六、 板書設計

第四節單細胞生物

一、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能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動

二、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有利有弊

七、課後反思:

優點:1、導入環節簡單明瞭,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從隨處可見的清澈河水入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並緊接着就讓他們對準備的材料進行肉眼的觀察,從質疑到科學的觀察法的運用水到渠成,不落痕跡。

2、本堂課教學環節流暢,引導學生由外及內,由表及裏地對草履蟲進行觀察和學習,學生在進行活動的同時,就完成了相應的教學內容,二者相輔相成。由於難度是有梯度的,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所以學生都能通過一步步地實驗直觀瞭解草履蟲。

3、實驗前的約定,讓課堂實驗有序進行,避免了實驗過程中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維持課堂秩序。

4、講桌上的演示裝片使學生明白要看的生物是什麼樣子的,以及學會通過移動裝片來尋找要觀察的目標。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使用顯微鏡,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存在的問題:用棉花絲阻擋草履蟲,學生容易放置較多的棉花絲在培養液中,導致很多學生看不到草履蟲,而是一堆黑呼呼的棉花絲,要想在顯微鏡下找到全身透明的草履蟲,增加了更大的難度,實驗效果很不理想。

改進材料:在載玻片的草履蟲培養液中滴一滴蛋清液,以增加培養液的粘稠度,使草履蟲的運動速度減慢,又不影響顯微鏡的觀察。或在製作裝片時,在蓋上蓋玻片後,用吸水紙將多餘的水從蓋玻片的邊緣吸走,使草履蟲的活動變得困難,速度變緩;以上操作均利於在顯微鏡下充分觀察到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運動狀況。還可以在臨時裝片的蓋玻片一側滴少許稀釋的紅墨水,幾分鐘後可將草履蟲的食物泡着色,更有利於觀察時看清草履蟲的結構。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佈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裏的微生物;

能夠認真細緻觀察並描述水滴裏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裏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髮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祕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製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

(1)學生觀察水樣

(2)學生彙報:觀察燒杯裏的水,你觀察到水裏有什麼?這些結果你是用什麼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裏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麼才能知道這杯水裏有沒有我們剛纔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藉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取)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目鏡(對着眼睛) 物鏡(對着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2)教師講解並示範使用方法。強調

①反光鏡不能直接對着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②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④輕拿輕放。

三、組織學生藉助顯微鏡觀察水滴裏的生物

(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

①談話:顯微鏡下,水滴裏到底會有什麼?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②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

③彙報交流:你觀察到什麼?是什麼樣子的?

(彙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並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認識生活周圍水裏的微生物

①小組製作小組採集水樣觀察玻片

②自主觀察

③彙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採集的水樣中有什麼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纔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並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②學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麼想法?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佈。

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15

授課時數:3學時

教學目標

1、掌握:蛋白質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種類、基本結構及主要特點;蛋白質的分子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2、熟悉:當代生物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各種氨基酸的結構;蛋白質的分類。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蛋白質元素組成及其特點。氨基酸的種類、基本結構及理化性質。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與高級結構,肽鍵、肽單元、肽平面的概念。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蛋白質組學概念,蛋白質的主要理化性質及其應用。蛋白質分離純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難點: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間結構測定。

授課內容

緒論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生物化學就是生命的化學。它是研究活細胞和有機體中存在的各種化學分子及其所參與的化學反應的科學。分子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及其基因結構、表達與調控機制的科學。

一、生物化學發展簡史

二、生物化學研究內容

1.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2.物質代謝及其調節

3.遺傳信息的傳遞及其調控

三、生物化學與醫學

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生命科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2.生物化學的理論與技術已滲透到醫學科學的各個領域

3.生物化學的發展促進了疾病病因、診斷和治療的研究

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一、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相連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蛋白質是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質,幾乎在所有的生命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作爲生物催化劑,2)代謝調節作用,3)免疫保護作用,4)物質的轉運和存儲,5)運動與支持作用,6)參與細胞間信息傳遞。

二、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1.蛋白質的元素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種蛋白質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

通過樣品含氮量計算蛋白質含量的公式:蛋白質含量(g%)=含氮量(g%)×6.25

2.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L-a-氨基酸:種類、三字英文縮寫符號、基本結構。

分類(非極性脂肪族氨基酸、極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鹼性氨基酸)。

理化性質(兩性解離及等電點、紫外吸收、茚三酮反應)。

3.肽鍵是由一個氨基酸的a-羧基與另一個氨基酸的a-氨基脫水縮合而形成的化學鍵。

肽、多肽鏈;肽鏈的主鏈及側鏈;肽鏈的'方向(N-末端與C-末端),氨基酸殘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類激素及神經肽。

三、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1.蛋白質一級結構

概念: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指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主要化學鍵——肽鍵。二硫鍵的位置屬於一級結構研究範疇。

2.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概念:蛋白質分子中某一段肽鏈的局部空間結構,即該段肽鏈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並不涉及氨基酸殘基側鏈的構象。

主要化學鍵:氫鍵

肽單元是指參與組成肽鍵的6個原子位於同一平面,又叫酰胺平面或肽鍵平面。它是蛋白質構象的基本結構單位。

四種主要結構形式(α螺旋、β摺疊、β轉角、無規捲曲)及影響因素。

蛋白質分子中,二個或三個具有二級結構的肽段,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形成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間構象,被稱爲模體(motif)。

3.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概念: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即肽鏈中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級鍵——疏水作用、離子鍵(鹽鍵)、氫鍵、範德華力等。

結構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質的三級結構常可分割成一個或數個球狀或纖維狀的區域,折迭得較爲緊密,各行其功能,稱爲結構域。

分子伴侶:通過提供一個保護環境從而加速蛋白質折迭成天然構象或形成四級結構的一類蛋白質。

4.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每條具有完整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稱爲亞基(subunit)。

蛋白質分子中各亞基的空間排布及亞基接觸部位的佈局和相互作用,稱爲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各亞基之間的結合力——疏水作用、氫鍵、離子鍵。

5.蛋白質的分類:根據組成分爲單純蛋白質和結合蛋白質,根據形狀分爲球狀蛋白質和纖維狀蛋白質。

6.蛋白質組學

基本概念:一種細胞或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即“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

研究技術平臺

研究的科學意義。

四、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1.蛋白質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一級結構是高級結構和功能的基礎;

一級結構相似其高級結構與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進化信息;

氨基酸序列改變可能引起疾病。

2.蛋白質空間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蛋白質的功能依賴特定空間結構;

肌紅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血紅蛋白結構、運輸O2功能,氧飽和曲線。

協同效應:一個寡聚體蛋白質的一個亞基與其配體結合後,能影響此寡聚體中另一個亞基與配體結合能力的現象,稱爲協同效應。

變構效應:凡蛋白質(或亞基)因與某小分子物質相互作用而發生構象變化,導致蛋白質(或亞基)功能的變化,稱爲蛋白質的變構效應。

蛋白質構象改變可引起疾病如瘋牛病等。

五、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兩性解離

等電點:當蛋白質溶液處於某一pH時,蛋白質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爲兼性離子,淨電荷爲零,此時溶液的pH稱爲蛋白質的等電點。

2.膠體性質

3.變性、復性、沉澱及凝固

蛋白質的變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蛋白質分子的特定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

變性的本質:破壞非共價鍵和二硫鍵,不改變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造成變性的因素:如加熱、乙醇等有機溶劑、強酸、強鹼、重金屬離子及生物鹼試劑等。

蛋白質變性後的性質改變: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結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喪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質變性程度較輕,去除變性因素後,蛋白質仍可恢復或部分恢復其原有的構象和功能,稱爲復性。

蛋白質沉澱:在一定條件下,蛋白疏水側鏈暴露在外,肽鏈融會相互纏繞繼而聚集,因而從溶液中析出。

變性的蛋白質易於沉澱,有時蛋白質發生沉澱,但並不變性。

蛋白質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質變性後的絮狀物加熱可變成比較堅固的凝塊,此凝塊不易再溶於強酸和強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