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3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3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4課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他置之不理,鄰居好心勸告他也不聽,後來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結果小葫蘆都落光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有密切聯繫,要聯繫的看問題。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同學,有一定的識字積累和閱讀體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但要明白葉子和葫蘆的關係,其中蘊含什麼道理有一定困難,所以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懂課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過程與方法:

瞭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教學重點:

1.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瞭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用反問句,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教學方法:

多種方式朗讀,引導學生質疑,注重聯繫實際,注重鼓勵評價。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葫蘆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生字詞語趣味讀。

2.課題葫蘆大聲讀。

【設計意圖】:趣味讀生字,可以在複習知識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學習課文品讀感悟

1.初讀課文,正音指導。

2.邊聽邊想,概括故事。

從前,有個人種了,後來葉上長了,他不治,最後。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在朗讀中瞭解內容,走進課文。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一)看圖比較,找出不同

1.火眼金睛找不同,引導學生看圖比較不同。

2.請同學回答,可從表情、葉子,葫蘆上比較。

這兩幅圖爲什麼會不同呢?讓我們趕緊去課文裏找找答案吧!

(二)前後對照,提出問題

1.一起認識可愛的小葫蘆。

(1)教師範讀,學生思考:葫蘆長得怎麼樣?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2)學生交流,課件突出: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啊!

(3)這是一棵怎樣的葫蘆?它可愛在哪些地方呢?

這棵可愛的葫蘆最後長成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2.小葫蘆的'掉落。

(1)孩子們,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爲什麼葫蘆都落了?

(2)齊讀課文,體會感情。

(三)探究問題,朗讀感悟

1.知道什麼原因了嗎?

(1)葉子上長了蚜蟲他不治。

(2)鄰居勸他,他也不治。

2.他看見了蚜蟲,心裏怎麼想的?又怎麼說的呢?

(1)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思考意思,練習句式。

(2)蚜蟲這麼厲害,可那個種葫蘆的人根本沒把蚜蟲放在心上。看見葉子上的一些蚜蟲,“那個人”又說了什麼?是怎樣說的?

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種葫蘆的人眼裏只有小葫蘆,根本不管葉子上的蚜蟲。可有一天還有誰看見了?(鄰居)鄰居看見之後,他們進行了怎樣的對話?

(1)同桌分角色練習朗讀,邊讀邊體會他們的想法。

(2)學習句子,指導學生體會意思。

①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別光盯着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想一想鄰居爲什麼這樣說。)

②那個人感到很奇怪,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他爲什麼會覺得奇怪呢?

③學習反問句: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④句式遷移,練說反問句。

(4)同學們認爲他想得對不對?葉子上的蟲到底要不要治呢?

小結:葉子和葫蘆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種葫蘆的人只想要葫蘆,卻沒想到葉子對葫蘆的重要作用。葉子綠,葫蘆就長得好;葉子黃了,葫蘆就會落下來。

(5)再讀課文,感悟內容。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在多種方式的朗讀,葫蘆實物的呈現,聯繫生活的講解,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能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明白道理,並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蚜蟲,葉子和葫蘆的關係。

四、總結全文交流收穫

1.種葫蘆的人那麼喜歡小葫蘆,可他的小葫蘆卻都落了,你們猜,他看着這些落了的葫蘆,他的心情是什麼樣的?他會說些什麼呢?

2.學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學生自由說,老師引導學生懂得“要多聽聽別人的勸告,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我們不能孤立的看問題”的道理。

【設計意圖】:在老師的引導下,帶領學生學會自己總結課文,說一說所學所獲,鍛鍊總結概括的能力。

五、佈置作業鞏固提升

想一想,如果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結果會怎樣?請大家編一個小故事。可以在我們的看圖寫話本上畫一畫,寫一寫。

【設計意圖】:續寫故事,是對課文的一個鞏固,更是更高一層次的運用,通過想象用自己的雙手繪出寫出一個新的故事,學生的興趣大,樂寫會寫。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2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論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教學這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自讀──發現與探究

自讀是同學對課文最初的接觸與認識,也可稱爲初讀。它必定隨同着同學自主的閱讀實踐和思維活動。自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目標:

1、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根據自身的認識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3、發現問題,或藉助工具自行解決,或留於課堂討論。因此在這一階段,要留給同學充沛的時間讓他們充沛地去讀。閱讀必定隨同着發現和疑問,在讀通順的基礎上再讓他們說說都知道了些什麼,並引導同學大膽質疑。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簡短精悍,同學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就能讀通課文,也很容易瞭解課文大致內容,知道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後來葫蘆被蚜蟲吃光了,一個一個都落了。同學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也能發現這個人得不到葫蘆是因爲他不治蟲,但這些發現只是最淺顯的認識。而課文中牽涉的'一個最關鍵的科學知識──“蚜蟲”對理解課文內容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同學對蚜蟲的認識只是知道他會吃樹葉,可這些小不丁點的蟲如何能毀滅一棵葫蘆呢?因此在初讀時,我有意識地讓同學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查詢等方式來了解蚜蟲。原來蚜蟲不只能吸食植物體內的液體營養,而且具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通過進一步的探究,同學的認識就更清楚、更深刻,爲理解課文內容做好了鋪墊。

二、討論──理解與深化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時發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同學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爲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那個人愛葫蘆表示在:

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2、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可以讓同學通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象他的心理活動,揣測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通過表情朗讀表示出來。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一是因爲他不懂“葉-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繫的這個道理;二是因爲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除了讓同學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一說,還應該深化下去: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這個道理?

主要表示在以下幾個地方: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裏主要讓同學通過朗讀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通過討論,同學對課文的內容以和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隨後設計創新題,啓發同學考慮: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

三、扮演──積累與發明

扮演就是要求同學輔以表情、動作,將課文所表達的內容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示出來。通過扮演同學不只能夠積累課文中的語言,更能發明性地運用語言。因爲用怎樣的動作、神態,用什麼樣的語氣,都要經過同學的考慮與發明。在某種程度上說,演得像不像,直接反映同學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要得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適合扮演。教師要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同學都來做演員,都來做導演,在這一導一演的過程中,語感得到了訓練,個性得到了張揚,發明性也得到了培養。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葫、蘆、藤、哇、盯、鄰”。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嘆句的語氣。

3、學寫“掛、哇、每、慢”這四個字。

教學重點:

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和最後一節。

教學難點:

體會感嘆句的語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圖畫--葫蘆,這是什麼?葫蘆可以入藥,能治病。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請同學們讀一讀,糾正讀音:蘆:讀“葫蘆”一詞時,是輕聲,跟着老師再讀。想一想怎麼記?

3、範讀課文。認真聽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自學課文

1、藉助拼音把樹葉裏的生字讀正確,並想一想該怎麼記。

2、給課文標上小節號。

3、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三、說話:

你發現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

(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

1、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人的葫蘆園去看看吧!自由讀課文第一節,思考:葫蘆一開始長得好嗎?你從那裏看出來?(細長的葫蘆藤“藤”藤字怎麼記:這長長的順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蘆藤。點雪白的葫蘆花綠色的葫蘆葉可愛小葫蘆)你知道可愛的小葫蘆是怎麼長出來的嗎?你能用先……再……最後……來說一說嗎?綠色的葫蘆葉和可愛的葫蘆有關係嗎?看課件葫蘆的葉、果的關係。葫蘆根葫蘆莖和葫蘆葉向小葫蘆輸送養分小葫蘆漸漸長大了。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這麼可愛,他從心底裏發出感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記“哇”字這是什麼句?應該怎麼讀。誰來試一試。

2、細長的葫蘆藤綠色的葫蘆葉雪白的葫蘆花可愛小葫蘆你喜歡這棵葫蘆嗎?我也好喜歡這棵葫蘆我要用的朗讀來告訴它。範讀。你想試試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練習:細長的()雪白的()可愛的()

3、討論:那個人喜歡葫蘆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課文中劃一劃找一找。

(1)“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每天都”“幾次”說明什麼?你能用每天說一句話嗎?

(2)“他盯着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纔好呢!”指導看圖,認識“盯”,理解“盯”(像這樣眼睛都不眨的看叫盯)、“自言自語”的意思;你看這裏一下子用了兩個感嘆號。說明這個人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找一樣東西代替葫蘆演一演這個種葫蘆的人從這裏你看出了什麼?

4、看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都落了師:小葫蘆掛在藤上,風一吹,小葫蘆輕輕地搖動起來,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

5、師:多麼可愛的小葫蘆!怪不得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早晨,太陽剛剛升起,那個人就從牀上爬起來去看他的(小葫蘆)

中午,剛準備吃飯,又想起他的小葫蘆,於是他又跑去看(小葫蘆

傍晚,太陽都落山了,他還是忍不住去看他的(小葫蘆)......他就是

這樣(每天都要去看幾次)真是越看越喜歡!

6、可愛的小葫蘆是怎麼長出來的,你會給句子排排隊嗎?

過渡:那種葫蘆的人每天每次去看的時候,最大的希望是什麼呢?引出—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種葫蘆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麼他的願望實現了嗎?看課件咦長得好好的葫蘆怎麼都落了呢?

可結果呢?齊讀最後一段

五、學習最後一段

望着一個個落下的葫蘆,那個人的心情怎樣?對照課文插圖(可惜!傷心!難受。)把我們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怎麼會這樣呢?下節課我們幫他找找原因。

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葫蘆是一種非常可愛的植物。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一般要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懂得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着後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該寓言故事就是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是因爲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級是二年級的孩子,他們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很好的理解課文。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瞭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

爲了達到預期目標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

1、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繫。

2、教學難點是讓孩子們自己領悟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

二.教法與學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通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三、教學預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爲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的動畫的特點,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跳動的葫蘆,讓學生欣賞,學生的興趣一定會激發起來。同時讓學生說說在社區的植物園裏或自家的花園裏所見到過的葫蘆有哪些瞭解。同時,老師引出課題並引導學生學習“葫蘆”二字。這樣,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瞭解更多的有關葫蘆的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有關葫蘆知識。告訴學生:葫蘆的莖又細又長,會繞着竹竿或木杆向上爬,這根莖也叫藤。藤的兩側長着許多心形的葉子,開的花是白色的。結的果實叫葫蘆。它的形狀像兩個球連在一起,中間細,表面光滑。它可以用來盛東西,也可以放在櫃子裏供人們觀賞,多可愛啊!特別是當介紹到許多人還把葫蘆製成工藝品時,學生對葫蘆一定會充滿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根據課標中指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應該爲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同時讓學生在讀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基礎問題。因此,這一環節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桌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看課件聽讀課文後並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感知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首尾對比,照成懸念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怎樣讓如今的課堂成爲充滿愛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就要在“教與學”上下功夫。這裏教師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打破了按課文順序分析的常規教學法,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閱讀中間兩段感悟理解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這樣就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

在把課文讀通讀順後,教師用簡捷的語言即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葫蘆園吧!引入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再請學生找找,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小葫蘆長得可愛?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引出更喜歡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通過他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葫蘆突出葫蘆的可愛。在此基礎上老師提出如果你也有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你希望它秋後長成什麼樣啊?這一問題看似簡單,但能點燃學生說的慾望之火,同時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人們的願望都是美好的,在學生們美好憧憬中教師又要不失時機地追問課文中這棵可愛的小葫蘆到底怎麼樣了?過渡到學習第四自然段。在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惋惜、難過。

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低年級段課本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使教科書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可以作爲課堂教學最爲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而後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兩幅插圖,直觀形象,在對兩幅插圖對比中感悟種葫蘆的人傷心之情,達到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同時也起到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難過之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小葫蘆爲什麼會慢慢變黃而且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產生了新的疑問“是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面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他們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四)、理解過程,深究原因。

對新提出的問題請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尋找答案。在這裏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讀、畫出種葫蘆人與他的鄰居的對話;彙報所畫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練讀;分角色彙報讀等環節理解感悟葫蘆變黃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環節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讀、畫、說是循序漸進、環環緊扣的。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爲了促使學生髮自內心地去探究課文。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讓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說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輸送養分的課件。出示直觀形象的課件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視覺上感受到葫蘆的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並且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可以緩解學習造成的疲勞。

(五)、迴歸主題,悟出道理。

我們知道學的目的是爲了會用。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也要教會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爲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見過或聽說過不聽勸告、不懂科學的人,因爲看問題不全面而造成了不好的結果的事例。這個問題既加深了學生對本課所學道理的理解,而且也能讓學生活學活用,把學習從課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

總之,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充分放飛學生的思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努力使朗讀教學和識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六)、拓展交流,續編故事

學了課文之後,教師讓學生說說如果第二年種葫蘆的人又種了一棵葫蘆,他一定會注意什麼呢?通過拓展延伸,使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又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七)、佈置作業,學以致用。

這裏主要設計了三項作業題:

1、畫一畫你心目中的葫蘆。

2、收集有關葫蘆的資料。

3、把這個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聽。

作業的設計,形式多樣,不但爲了鞏固課文內容,而且還能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爲的是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的板書屬於圖文並茂式,在設計上力求體現抓重點詞課突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文中蘊函的道理突顯課文的中心。能用較爲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