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防微杜漸的典故

防微杜漸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防微杜漸的典故1

防微杜漸的典故

防: 防止。微: 微小,指壞東西剛剛冒頭。杜: 杜絕,堵塞。漸: 事物發展,加劇。語出《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人丁鴻是個潛心鑽研學問的才子。他父親去世後,按當時的封建制度,應當由他承襲定陵新安鄉侯爵的位子。但他上書朝廷請求讓其弟繼承侯爵,然後跑到外面躲了起來。朝廷對他的請求沒有答覆。不久在他老朋友鮑駿的開導下,爲接續父業,他纔不顧及弟兄間的私情,回到故鄉接受了朝廷的恩賜。88年,和帝劉肇繼位,但是他的母親竇太后掌握實權,任用竇家兄弟爲文武重臣,把持着國家的權力。有一年,發生日蝕,丁鴻就利用這個機會,上書和帝,指出這是不祥的徵兆,如果皇上能夠親自負責整頓政權,在事故剛露出萌芽時,就剷除它,那麼就能消災免禍,得到幸福了。和帝劉肇早就有這種想法和打算,於是採用計謀免去了竇太后哥哥竇憲等人的重要官職。不久,竇憲和他的.弟兄們都自殺而死。

“防微杜漸”始見於《宋書·吳喜傳》。泰始七年(471年)南朝宋太宗明皇帝劉彧給劉勔、張興世等人的詔書中有云:“且欲防微杜漸,憂在未萌,不欲方幅露其罪惡,明當嚴詔切之,令自爲其所。”此外,《五代史·晉書·桑維翰傳》載: 桑維翰《上石敬瑭疏》有云:“雖櫛風沐雨,上勞於聖躬;而杜漸防微,實資於睿略。”

現“防微杜漸”一般用來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剛要冒頭時,就加以制止,不讓其發展。

防微杜漸的典故2

“防微杜漸”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隱患或錯誤剛露頭的時候,就要加以防止。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爲文武大官,掌握着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裏很着急,都爲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爲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爲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纔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