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的內容

關於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的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作者】朱柏廬(1627?1698),名用純,字致一,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因敬仰晉人王裒“攀柏廬墓”之義,故自號柏廬。著有《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訓》)、《愧訥集》《大學中庸講義》等。

關於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的內容

【故事】清順治二年(1645年),朱伯廬的父親在守崑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柏廬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他始終未入仕,一生教授鄉里,向學者授以小學、《近思錄》等,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他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爲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平生精神寧謐,嚴以律己,對當時願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紳,以禮自持。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後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所著《朱子家訓》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餘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爲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圈點】《朱子家訓》全文雖只有506字,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

李毓秀的《弟子規》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採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故事】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遊學近20年。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爲秀才,致力於治學。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爲李夫子。他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和仄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爲“總敘”,然後分爲“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我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清代後期成爲廣爲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圈點】《弟子規》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彙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

■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藥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棄其在我者,毋強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止謗莫如自脩。

(魏)王昶:《戒子侄》

■恭爲德首,慎爲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

(西晉)羊祜:《戒子》

■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閒素。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李世民《帝範》

評:一個“孝”字,一個“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覺有愧於父母養育之恩,得之太多,報之太少;不恭於上級太多而不覺,故常使小頭頭們不喜歡,此多源於自我感覺良好,有自負病。

■藏精於晦者則明,養神於靜則安。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無窮。

歐陽修《示子》

評:外表憨厚,要木訥,內心清楚,精明,這樣就叫大智若愚。我則有點相反的味道,要少說話,同時,要內心專一純正的做事,讀書,這樣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內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看來,若敏於言而訥於行,則小人一個了。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北宋)範純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爲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無,無特所憂患之事異爾。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

言忠信,行篤敬,乃聖人教人取重於鄉曲之術。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禮貌卑下,言辭謙恭,所謂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於君子而偶罹於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南宋)袁採《袁氏世範》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萬善從,是爲肖子,是爲完人。

凡人爲子孫計,皆思創立基業。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產而房產,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藥言》

評:《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爲其計深遠,何爲計深遠?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發展的“至大至久”的東西,觸龍說的培養長安君的能力、威信,此處說的“心地”、“德產”都是“至大至久”的東西,它是和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所說的“素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所強調的習慣養成教育、乘着小時候記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來的設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東西?總的說,要爲孩子的生存發展“授之以漁”,不能只“授之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