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公元16年是哪個朝代

公元16年是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導語:新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出現的朝代,爲西漢外戚王莽所建立。以下是小編整理公元16年是哪個朝代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公元16年是哪個朝代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新朝

公元8年12月,王莽廢西漢最後一位傀儡皇太子孺子嬰(劉嬰)爲安定公,改國號爲新,取自於其最初受封的新都侯。又因爲新朝爲建興帝王莽所建,故世稱“新莽”,]建都長安(今西安),並更名爲常安。

王莽稱帝后進行了多項改革,主要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爲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但是完全無法執行;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幣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國號

漢朝初年劉邦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爲水德,至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爲土德,直到王莽篡政建立新朝,方纔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爲漢屬於火德。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這一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爲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這種說法,因此漢代亦被稱爲“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因此漢朝又被稱爲“炎漢”、“炎劉”和“劉漢”。[4]

王莽所創的朝代 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着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漢爲火德,爲赤帝,王莽爲土德,自稱是“託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5-6]

歷史

王氏崛起

參見:王莽

西漢自漢成帝起,劉氏的大權逐漸旁落到以孝元皇后王政君爲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團手中。

王政君爲漢元帝的皇后(即孝元皇后,簡稱“元后”),生子漢成帝。漢成帝時,孝元皇

王莽——西漢末年外戚

後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次子,元后之侄。他的堂兄弟因是將軍列侯之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獨孤貧,因折節爲恭儉”。少時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學。侍奉母親及寡嫂,撫養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結交英俊,侍奉父輩,符合禮儀。

陽朔(公元前24—21年)年間,王鳳病,王莽伺候甚恭。王鳳臨終時,推薦王莽任黃門侍郎,王莽於是走上了仕途。

過了幾年,王商及一些名士稱譽王莽,成帝便於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爲新都侯。在此前後,王莽又被連續提升爲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他這時“宿衛謹敕”,“節操愈謙”。常以車馬衣裘“振施賓客”,交結名士與公卿甚衆。所以公卿推薦,遊士談說,“虛譽日隆,傾其諸父矣”。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歲時升任大司馬。這時,王莽“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請一些賢良爲掾史,所得賞賜分給下屬,而自己非常儉約,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猶如僮僕。

王莽爲大司馬一年,成帝去世,漢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堵門自守。

哀帝於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去世,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元后臨朝稱制,以王莽爲大司馬。王莽自元壽二年再爲大司馬至於身亡,掌握政權達二十四年。

王莽輔政的頭六七年(公元前1年—公元6年)翦除了丁、傅兩家外戚勢力,“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者,莽皆傅致其罪”。同時,拉攏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爲其所用。他怕其叔紅陽侯王立在元后面前搬弄是非,就讓孔光上奏王立“舊惡”,從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國。因王莽頗有脅持上下的手腕,於是“阿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漢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羣臣便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要求賜予王莽安漢公的稱號。於是拜王莽爲太傅,號安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