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反求諸己的典故

反求諸己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求: 追究。諸:“之於”的合音。意思是反過來在自己身上去追究,有反躬自問或反躬自責之意。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是: 實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才發射;發射而沒有射中,不埋怨勝過自己的人,只要反過來找自己的問題就行了。《孟子·離婁上》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意思是,做事不成功或遇到挫折和困難,不要怨天尤人,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反求諸己的典故

孟子極力主張“仁”。一天,他在與人談論選弓箭、選鎧甲時說:“製造弓箭的人難道比製造鎧甲的人更不仁(兇殘)嗎?我們都知道,製造弓箭的人唯恐他的.弓箭不銳利而傷不了人,而製造鎧甲的人卻又唯恐他的鎧甲不堅固而抵禦不了槍刀、弓箭。而那些巫醫和木匠也都是這樣: (巫醫)唯恐自己的醫術治癒不了病人,(木匠)唯恐自己的棺材賣不出去。沒有人阻擋而你卻選擇不仁,這是不明智的。不仁、不智、無禮、無義,這樣的人只能去做別人的僕役。做僕役,又自以爲恥,正好比製造弓箭的人以造弓箭爲恥一樣。要是真的以爲恥,不如去行仁。”

現“反求諸己”用來指遭遇挫折時不應責怪別人,而應該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凡事嚴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