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不求甚解的典故

不求甚解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原意是指反對讀書時死摳、鑽牛角尖,注重深入領會書中的原意,強調意會的一種方法。語出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的典故

東晉末年的著名詩人陶淵明,生活雖然貧困,但十分好學。由於喜愛自然,他給自己取了一個“五柳先生”的別號,並且寫了一篇很別緻的'《五柳先生傳》。這篇小傳,大約是392年,陶淵明28歲那年寫的。它是陶淵明敘述自己少年時志趣的文字,其中有這樣幾句:“先生的爲人,閒靜寡言,不愛慕名利;很喜歡讀書,但不求深入理解,只想知道一個大概,每有一點新的體會,便高興得連吃飯都忘了。”陶淵明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只是表示他對當時盛行的煩瑣考證的學風的厭惡,教人不要鑽牛角尖,並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淺嘗輒止。

後來,人們引用這一成語,已不是陶淵明的原意了,而是用來比喻學習或工作態度不認真,對所學的東西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