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閱讀附答案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閱讀附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禪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認識,而是個體的直覺體驗。它不離現實生活,可以在日常經驗中通過飛躍獲“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獲得超越,既超越又不離感性。一方面它不同於一般的感性,因爲它已是一種獲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於一般的精神超越,因爲這種超越常常要求捨棄、脫離感性。禪宗不要求某種特定的幽靜環境或特定的儀式規矩去坐禪修煉,就是認爲執著於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遠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經驗中“無所住心”——這即是超越。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閱讀附答案

那麼,進一步的根本問題便是,禪宗這種既達到超越又不離感性的“頓悟”究竟是什麼呢?禪宗講的是“頓”悟。它所觸及的正是時間的短暫瞬刻與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恆之間的關係問題。這問題不是邏輯性的,而是直覺感受和體驗領悟性的。即是說,在某種特定條件、情況、境地下,你突然感覺到在這一瞬刻間似乎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現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處和何所由來。這當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與對象世界完全合爲一體,凝成爲永恆的存在,於是這就達到了也變成了所謂真正的“本體”自身了。在禪宗看來,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超越者與“此在”在這裏得到了統一。可見,這並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屬於佛、屈從於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恆中,我即佛,佛即我,我與佛是一體。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恆,卻又必須有此“瞬刻”,否則也就無永恆。

這永恆既超越時空卻又必須在某一感性時間之中。既然必須有具體的感性時間,也就必須有具體的感性空間,所以也就仍然不脫離這個現實的感性世界,“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這也就是超越不離感性。重要的乃是,經此一“悟”之後,原來的對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樣了。儘管外在事物並無任何改變,也不需要任何改變,但是經此“瞬刻永恆”的感受經驗之後,其意義和性質卻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我即佛佛即我的真正超越裏,一切混然失去區分,而這也就是那個不可言說的“存在”。消除了一切欲求、願望、思慮、意識,“無念”“無心”,“心”“境”也就兩忘。既已超時空、因果,也就超越一切有無分別,於是也就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感。從而,既

不用計較世俗事務,也不必故意枯坐修行:餓即吃,困即眠;一切皆空,又無所謂空:自自然然地仍然過着原來的生活,實際上卻已“入聖超凡”。因爲你已經參透禪關——通過自己的獨特途徑,親身獲得了“瞬刻即可永恆”=“我即佛”的這種神祕感受了。

(摘編自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禪宗“悟道”不依賴思辨的推理認識,而是在感性自身中超越,這源自它與現實生活相連,可以在日常經驗中通過飛躍獲“悟”。

B.執著於特定環境和儀式規矩等外在事物的坐禪修煉,不可能達到超越,遠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感性經驗中“無所住心”。

C.禪宗的頓悟是在某種特定因素下瞬刻發生的,它所觸及的瞬刻與永恆的關係不遵循邏輯,而是帶有直覺感受和體驗領悟的特點。

D.在我即佛佛即我,我與佛一體的瞬刻永恆中,瞬刻因永恆而存在,但必須有此“瞬刻”才能完成“瞬刻即永恆”的頓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禪宗的“悟道”不同於一般的感性和精神超越,因爲它不僅是一種獲得精神超越的感性,更是一種常常要求捨棄、脫離感性的超越。

B.彷彿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的瞬刻突然而至,這一瞬刻中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分辨,也無需分辨,你不再知道時空和因果。

C.禪宗所說的“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依舊不脫離現實的感性世界,因爲這必須有具體的感性時間和空間,即超越而不離感性。

D.超越時空因果,超越一切有無分別,儘管外在事物沒有任何變化,也可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感。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頓悟的一瞬刻完成了對一切物我人己界限的超越和與對象世界的完全融合,一切混然失去區分,達到“心”“境”兩忘的境界。

B.經過“瞬刻永恆”的感受經驗之後,外物的意義和性質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由此可知“瞬刻永恆”的“悟”是修行的關鍵點。

C.無特定條件修煉,不凝滯於外物,不計較世俗事務,不枯坐修行,自自然然地仍然過餓即吃、困即眠的生活,就已“入聖超凡”。

D.通過獨特途徑參透禪關,在我與佛一體的真正超越裏,你可以親身獲得“瞬刻即可永恆”=“我即佛”的這種不可言說的神祕感受。

參考答案:

1.(3分)D2.(3分)A3.(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