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自學考試《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

自學考試《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自學考試《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1

1、感物說:強調文學創作過程中主體心靈與客觀景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自學考試《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

2、養氣說:認爲氣(道德精神)是文學創作活動中最主要的環節,只重“氣”,不全面。

3、鏡子說:強調文學創作必須反映客觀生活。對主觀能動認識不夠,不全面。

4、深層心理說:文學創作不是人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個人或集體的深層心理(無意識)決定。

5、距離說:布洛觀點,主張審美主體不能有過多的功利考慮,在一定的距離外欣賞審美對象的美。

6、表現說:文藝歸結爲作家心靈或本能的表現,主張創作從主觀自我出發。忽視客觀社會生活,不全面。

7、藝術直覺:主體從對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內在蘊意的思維方式或心理能力

8、藝術知覺:主體用藝術的眼光審視對象時產生的知覺形象。

9、藝術靈感:在藝術活動中主體情緒激動、思路暢通、創造力極強的思維狀態。突發性、迷狂性、創造性。

10、藝術情感:主體在文學藝術活動中產生並促使這一活動進一步展開的心理體驗。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心理體驗,主體對他與客體之間利害關係的功利性評價的心理反應。自然情感是藝術情感的基礎,藝術情感是自然情感的昇華。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觀念基礎上,有強烈功利性,是某個社會集團與現實之間利害關係的心理反應。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強制性的,長期深入人心的,對道德規範、道德觀念的心理反應。給人壓迫感、緊張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爲依託,將人的心靈引向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藝術想象:主體調動過去積累的記憶表象,經過藝術加工創造藝術形象的心理過程。

16、科學想象:主體指向客觀事物某種內在規律,通過創造性心理活動認識客體,得到正確結論的心理過程。

17、再造性想象:主體對他過去積累的記憶表象進行回憶的過程。藝術想象的一種。

18、創造性想象:在再現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對對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鑄,從而創造不同原型的藝術形象的過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觸發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過程。

20、藝術理解:在創作活動中所進行的分析、判斷、識別、比較的理性思維活動。

自學考試《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2

1、符號矩陣:是一種由四個符號學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一種研究行動邏輯的模式。

2、隱含的作者:當現實生活中的作者進入作品中的敘述活動時,便進入了一種與日常現實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常被稱爲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的作者。

3、隱在敘述者:是指讀者在敘事文本中難以發現敘述者聲音的情形。“隱在敘述者”並不是不存在敘述者,“隱在”的敘述者實際上是隱藏在了人物背後,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敘述的東西

4、隱含的接受者:敘述者講述故事是一種語言交流行爲,敘述者在敘述時心目中存在着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所設定的,隱含在敘述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則:在抒情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情感、創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實、情感與語言等關係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爲抒情原則。

6、符號矩陣:是一種由四個符號學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一種研究行動邏輯的'模式。

7、隱含的作者:當現實生活中的作者進入作品中的敘述活動時,便進入了一種與日常現實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常被稱爲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的作者。

8、隱在敘述者:是指讀者在敘事文本中難以發現敘述者聲音的情形。“隱在敘述者”並不是不存在敘述者,“隱在”的敘述者實際上是隱藏在了人物背後,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敘述的東西。

9、隱含的接受者:敘述者講述故事是一種語言交流行爲,敘述者在敘述時心目中存在着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所設定的,隱含在敘述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則:在抒情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情感、創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實、情感與語言等關係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爲抒情原則。

11、抒情策略:在創作作品時,作者總是在語法或修辭上採取某種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抒情的目的並強化抒情的效果,這樣的方法和手段謂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語法策略:是指從語言的結構方式(包括詞語的構成和變化、詞組和句子的組織)這一角度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傑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諳此道。比如,詩人有所謂的“詩家語”,它指的是與通常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詩家語常常打破既有的語言規範,追求某種特殊的語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辭策略:是指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從文學史和修辭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辭策略有許多,意象、隱喻、典故、悖論是其中較爲重要的四種。

14、隱喻: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爲、語言行爲和文化行爲。

15、典故:是一種歷史化的隱喻,是在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當下事件、情狀或環境的心理行爲、語言行爲和文化行爲。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種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國,“小品”一詞最早出現於《世說新語》,意爲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於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緊隨其後。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這樣的特點:第一,它注重描寫個人的經歷、境遇,抒發個人的情感、情緒;第二,它具有坦蕩開闊的心胸和閒適懇切的調格。

17、抒情作品:專門用來抒情達意,它是與敘事作品相對而言的另一類文學作品;具體地說,抒情作品指的是簡要地表現、傳達作者以情感爲核心的內在心性的文學作品。

18、韻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結合和變化而造成的和諧音調,謂之“韻律”。在西方,韻律是一個統稱,它可以分爲韻與律兩個方面。把同一個音或類似的音予以有規則的反覆排列,稱爲韻。按照某種規律使語音的長短、高低、強弱予以重複變化,稱爲律。

19、悖論:是指那種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實質上千真萬確的語句,即所謂“似非而是”的語句。

20、文學風格:指作家的創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和言語結構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