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教師《春風化雨》觀後感精選3篇

教師《春風化雨》觀後感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導語:春風化雨什麼意思?是指能夠使萬物復甦的風和雨,能夠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良好教育。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春風化雨》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師《春風化雨》觀後感精選3篇

  春風化雨教師觀後感【1】

看到這個名字,心裏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我想,那是春風化作細雨後給我的心靈觸動。

徽派建築作爲背景,使得這裏的人更具有靈性,骨子裏透出了一種寧靜,水與山,白房與墨瓦,秀美由內散發出來,於是心也隨之安靜下來。

一個簡易的祠堂,兩位善良的老師,一羣可愛的孩子,他們緊緊相依,書聲琅琅,慈祥的奶奶提着熱水瓶給孩子們送來了溫暖,書香與熱氣相互繚繞,向天井上空飄去,飄遠。但當我沉醉於這一片溫馨和-諧之中時,畫面卻又多了一些淒涼的感覺和意味,我從那個逃學的男孩深埋的面龐上讀到,我從那個渴望父母歸來的孩子的淚中看到,我又從那封代表所有脆弱幼小心靈所描寫的信中聽到,孤獨的心期待溫暖,那亙古不變的親情,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但每個人都在努力着,執着的老校長一次次在深夜中尋覓誤入歧途的孩子,一次次流言蜚語中對教育的堅持,一次次有從眼中露出希望的光芒。他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默然,都是爲了孩子們光明的未來。這位大山中的執着者,給這位充滿靈性的水鄉里增添一絲春意。

我想到我們周圍像這樣孩子,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父母或長或短的時間在外地打工,那些童年本該屬於他們的愛與溫馨也遠離了他們,他們不曾說什麼,在沉默中感受久違的溫暖,在孤單中感受淡淡的成長也許某個下着雨的夜晚,涼風吹進了他們的心,眼淚就會留下來。

只要我們每個人都靜下心來傾聽,爲他們獻出自己的力量,讓他們感到社會的溫暖好愛,他們的路還很長,我們可以爲他們建出綠草茵茵,陽光燦爛的路邊風景,撒下正直、真誠、奉獻與愛的信念。

影片最後的鏡頭是孩子們歡樂走在開滿金黃金黃的油菜花的道路上,我彷彿聞到了絲縷清香瀰漫在這份喜悅中,飄散在孩子們歡樂的歌聲裏,那不正是國家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麼?

我的心又一次平靜下來,融入水鄉的心已經和那幫孩子們在一起,感受春風化雨後的滋潤,幸福綻放,因爲我相信春天,所有那些關於憂傷和孤獨的傷口都會癒合。

  春風化雨教師觀後感【2】

這或許算是我看到的第二部感人影片了。如果說上次播放的《草房子》表現了人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那麼影片《春風化雨》則蘊涵着不同於而又超越了《草房子》中所有的感情,那是人與人之間最無私、最真切的關懷與愛。雖然他們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看上去也只是師生關係,但他們就像是家人,更勝於家人。那是一種對社會的愛與責任。

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金悅的女孩。雖然片中的每個孩子都有着令人憐憫的不幸,但我覺得金悅是最讓人揪心的。同樣都是留守兒童,同樣住在一個大祠堂裏,同樣期待着父母的電話,可她畢竟與同伴們不一樣。別人的父母至少還壞抽空過來看看,至少還會打個電話,至少還會寫封信,可對於父母離異的她來說,爲什麼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後,孩子丁點的希望怎能不被磨滅;孤獨中生活了那麼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麼久,等來的卻是父親無奈的絕情,進而成爲每夜的傷心淚水,這樣幼小的心靈怎能不被傷害?

我腦海裏總是揮不去那一幅畫面:母親終於來看她了,可由於離開了那麼久,傷心與絕望已陌生了她的母親。想認想叫,卻叫不出口,只能放聲地大哭,躲到別人的身後,不知怎樣去面對。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當着留守兒童。這對於父母來說,是一種生活的無奈;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彌補的親情缺憾。他們多希望父母能夠陪在自己身邊,能夠經常看到父母,可是不能,他們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獨中度過。日久天長,別人的歡聲笑語在他們耳中竟有了一點嘲笑的味道。這時候,孩子們想的最多的,也是最希望的一定是父母在身邊的關懷。

留守兒童的傷悲成了擋在成長路上的一堵厚重的圍牆。推到這圍牆的是影片中的張運爺爺,沙柳老師,還有三嬸奶奶,還有更多關心留守兒童成長的人。是他們的無私愛心,使他們的艱辛辦學,讓我們勇敢地面對生活,健康地成長。

我多麼渴望能有更多的張運爺爺,來關心更多的留守兒童。

  春風化雨教師觀後感【3】

春風化細雨,細雨見真情。看到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畫面,聽到那一句句撞擊心靈的話語。我的眼眶溼潤了,看完《春風化雨》後,我無語的呆望着遠方,腦海裏呈現一幅美麗山村的景色夕陽下的油菜花是那麼美麗,但是和影片中的主人公張運老人那博大而充滿愛心的心靈相比卻那麼的黯然失色。景美人更美。

電影《春風化雨》。影片以留守兒童爲題材,關注了在農村中普遍存在的一羣弱勢羣體。影片中的主人公“留守兒童助教中心”的張校長,就是以我市涇縣“孤峯王直助教中心”的王直老人爲故事原型。通過對一羣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山村留守兒童在“助教中心”裏的生活、學習、成長經歷的描寫,表現了助教志願者工作的艱辛,讚揚了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作爲宣城人,家鄉有這一位堅韌、無私無盡,默默奉獻的老人,我感到驕傲並獻上崇高的敬意。

農村留守兒童羣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 “附屬產物”。隨着中國農業生產力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大批青壯年農民離開農村,涌向城市。他們在爲城市帶來大量勞動力,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爲廣大農村帶來了我國現時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左右着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成敗中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大多數,爲追求幸福和生活,他們紛紛離開固守多年的家園,暫別親人,外出打工掙錢。但隨之而來的家庭子女成長教育問題,卻纏絆他們的內心,成爲揮之不去的痛楚。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着人口素質的總體水平,影響着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有農村留守兒童2000多萬,他們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問題,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刻不容緩,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發揮各方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配合、共同推進。

我作爲一名農村小學教師,留守兒童的問題我深有感觸。我們應該以王直老人爲榜樣,就向老人常說一句話:“救一個孩子就等於救了一個家庭;幫他走過最關鍵的一步,就等於幫了他一生”。我們要自己的真心真情溫暖孩子的心,給他們一片七彩的天空。根據“留守學生”心理特點,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

  一、 開展情感教育,

“留守學生”缺乏親人的關心和愛護,感受不到溫暖,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孤獨和自卑。爲此,我們應該給他們多些關心、關愛,多些指導,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接近他們,關心他們,經常和他們在一起活動,使他們能夠感受到溫暖和關愛。拉近同學生的距離,用真誠動其心。教師要經常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給他們制定學習目標,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摯的感情。針對“留守學生”的特點,學校注重培養他們“自覺、自理、自律、自強、自信”的能力。班級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講生活自理的小常識、自強自律的小故事,開展“比、學、趕、幫、超”等活動,幫助“留守學生”養成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二、 運用賞識教育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位同學的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特別是“留守學生”,通過多接觸,多瞭解,多發現,不管是體育活動、書法、繪畫,還是唱歌、跳舞,只要發現學生的長處,就要及時肯定表揚,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我,獲取戰勝困難的信心。“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平時誇一句對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於他們來說也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讓他們堅信自己是最棒的,不管是成績、紀律還是生活上,讓他們堅信自己不比別人差,通過努力一樣能行!

  三、 要有耐心

對於一部分“留守學生”而言,他們往往只經受得起成功的喜悅,卻承受不起失敗和挫折的打擊,感覺自己沒有出路,沒有前途,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這時候,老師不能罷手不管,這樣做往往會前功盡棄。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學生的成長也不例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要有樂觀的態度和反覆激勵的思想準備,既要看到他們的進步,也要正確看待他們的反覆現象。只要我們樹立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觀念,就會認識到學生是生理、心理充滿矛盾的個體。只要我們有愛心和耐心,認真地認識他們,研究他們,關心他們,因人施教,他們一定會天天進步。

另外,還要經常開導他們:父母紛紛外出務工、經商等,都是爲了家庭生活的需要,要想改善家中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就需要一定的錢,父母在外其實也很艱辛,心中時常牽掛家中的老人和小孩;風裏來雨裏去,成天忙碌勞作,身心都很疲憊。其實遠離父母也是一種自我鍛鍊的機會。遠離了父母,就缺少了依託,就得學會獨立生活,學會做事,學會交流,學會與人相處等,這對今後長大了出身社會很有好處。這樣一來既讓學生對在外父母有了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礎上也培育了自立意識。

“留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羣體,關注他們、瞭解他們、幫助他們,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讓他們在良好的教育沐浴下健康成長。

最基本的是要“抓住”留守兒童的“心”,在掌握了他(她)們想什麼之後就好對症下藥。這樣纔會確保他們像平常兒童一樣做一個愛學習、愛祖國的祖國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