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宋史·張方平傳》節選閱讀訓練

《宋史·張方平傳》節選閱讀訓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宋史·張方平傳》節選閱讀訓練

①張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穎悟絕倫。舉茂材異等,知崑山縣。趙元昊且叛,爲嫚書來,規得譴絕以激使其衆。方平請:“順適其意, 使未有以發,得歲月之頃,以其間選將厲士,堅城除器,必勝之道也。”時天下全盛,皆謂其論出姑息,決計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爲:“入寇巢穴之守必虛,宜卷甲而趨之。”宰相呂夷簡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邊,四路以稟覆失事機,劉平等覆師,主帥皆坐譴。

②元昊既臣,而與契丹有隙,來請絕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強敵,非計也。宜賜元 昊詔,使之審處,但嫌隙朝除,則封冊暮下。如此,於西、北爲兩得矣。”時韙其謀。

③知益州。未至,或扇言儂智高在南詔,將入寇,攝守亟調兵築城,日夜不得息,民大驚擾。朝廷聞之,發陝西步騎兵仗,絡繹往戍蜀。詔促方平行,許以便宜從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歸,他役盡罷。適上元張燈,城門三夕不閉,蜀人遂安。

④方西鄙用兵,兩蜀多所調發,方平爲奏免橫賦四十萬。又建言:“國家都陳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國耳。兵恃食,食恃漕運,以汴爲主,利盡南海。天聖已前,歲調民浚之。其後,淺妄者爭以裁減役費爲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喪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稱善,悉如其說行之。

⑤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諜告夏人將壓境,方平料簡②士馬,聲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論其輕舉,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輕舉?寇之 不得至,有備故也。倘罪之,後之邊臣,將不敢爲先事之備矣。”

⑥王 安石弛銅禁,奸民日銷錢爲器,錢日耗。方平極論其害,請詰安石:“舉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採其言。

⑦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選自《宋史·張方平傳》 有刪節)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簡:清理檢查,清點察看。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宜卷甲而趨之 趨:驅趕

B.宜賜元昊詔,使之審處 審:謹慎

C.方西鄙用兵 鄙:邊境

D.王安石弛銅禁 弛:放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張方平敢於直諫的一組是( )(3分)

①皆謂其論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強敵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喪丘山也 ⑤帝稱善,悉如其說 行之 ⑥方平極論其害,請詰安石

A.①②⑤ B. 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趙元昊意圖用文辭輕慢的書信讓朝廷譴責並與他斷絕關係以激怒他的`部屬起來反叛。張方平審時度勢,反對草率用兵,結果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用。

B.對趙元昊請求宋朝斷絕與契丹往來這件事,張方平認爲如果這樣做會因小失大,給宋朝外樹強敵。只有儘快讓西夏與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兩面得利。

C.有人煽動說儂智高將要入侵,益州大亂。張方平卻不爲所惑,他迅速果斷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戰爭,一直到上元觀燈,連續三天不關城門,百姓才安定下來。

D.張方平敏銳地意識到國家在陳留建都,弊端是沒有山川等險要地形可以憑恃,只能靠重兵來立國。軍隊依靠糧食,糧食又主要依靠漕運,漕運以汴水爲主,因此汴水的暢通意義重大。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以其間選將厲士,堅城除器,必勝之道也。

答:

(2) 寇之不得至,有備故也。倘罪之,後之邊臣,將不敢爲先事之備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