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番茄太陽》一文講述了作者與盲童小女孩明明之間的故事。下面我們來看看《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

  《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課文給我們的啓發也是多元的,有明明(小女孩)“笑對生活,對生活充滿自信與無限嚮往熱愛”一面,也有明明能“珍惜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又想把得到的愛無私地獻給別人”,同時又隱含着父母對明明的自信與鼓勵,等等。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把這些人文思想傳遞給學生呢?

最初看了網上的一些設計,打算從“番茄太陽”入手,也就是通過找出品讀文中所出現的“番茄太陽”入手,感知文本。可自己在研讀教材時,感覺這樣教學不易把握,學生的理解能力也達不到這層次。於是我採取把文本分離的方式來分別融合教學,即把握三個層面:一是我的表現如何(找出描寫明明的語言),二是明明的父母是如何對待明明的(描寫明明父母的語言),三是我的反映(描寫我的語言)。

這樣我就分以下幾個模塊進行教學:

模塊一:明明(小女孩)笑對生活

1、找出她描寫她的語言,品讀交流。

2、抓住重點語句深入感知。

如形象地讀出明明的外貌,並滲入寫人的方法。

如品讀明明的笑聲,咯咯地笑,如銀玲般的笑,如天使般的笑。

如明明說的話,同時也把我的反映加進去。

3、在品讀這些語言同時,品讀明明對生活的自信與憧憬。

模塊二:討論明明爲什麼能笑對人生

1、由討論入手,儘可能讓學生弄懂明明笑對人生的力量源泉。

2、品讀好父母是如何支持鼓勵她的。

模塊三:明明給了我什麼

1、找出我的語言品讀,思考明明給了我什麼。

2、讓學生感悟出明明給了我溫暖,讓我重新樹起對生活的自信。

模塊四:總結深化文本思想

以總結方式讓學生深入明白這裏濃濃的人間親情。

這樣的設計似乎有些“支離破碎”,所以在教學時我儘可以進行整合交叉教學,避免機械地分割,在“讀-論-情-讀”中穿梭。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突出一些細節,反覆地品讀,如明明的外貌一節,採用各種方式讀了很多遍,讓學生閉上眼就能自然形容出她的外貌,同時又把描寫燕子外形的片斷引入,並把燕子中“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提到前面,讓學生明白這種習作的方法。我想,當遇到一個好的典型材料時,也應該不失時機地滲入習作方法。另外我對“銀玲般笑聲”一句也細細地研讀,讓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這對生活的笑就在身邊。

  《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本文沿着兩條線而寫,一條是作者的心情變化,另一條是盲童明明的一舉一動,兩者交織進行。於是教學時我就以這兩條線索展開。主要按三個版塊學習本文。

一、體會作者心情

先讓學生在文中劃出表達作者心情的句子。把每一句提煉後在黑板上板書:

灰暗溫暖心疼快樂感動

小組合作探究:爲什麼作者的心情會有這種種的變化?

二、感悟盲童品質

這些心情變化都跟盲童明明有關係。作者主要是寫誰?我還是明明?

你覺得明明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從哪些語句看出來?並說說你的體會。

生:明明是個乖巧的孩子。

生:明明是個懂事的孩子。

生:明明是個漂亮的孩子。

生:明明是個樂觀的孩子。

生:明明是個有愛心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有的同學問:等明明長大了,把她的腿給衛宣利,衛宣利不是已經很老了?我讓學生想想:明明爲什麼會這麼說?生:明明得到別人的幫助,她就也想幫助別人。是的,明明講這句話帶着孩子的天真,但正因爲我們得到別人的幫助就要感恩,也想幫助別人,才使得這個世界顯得如此的美好。從此後作者的心情還會灰暗嗎?

三、體會番茄太陽的含義

找出課文中出現幾次的番茄太陽?每次分別指什麼?

本文雖然教學條理清晰,但教學節奏比較慢一些。教後纔看到《生活與創造》中衛宣利所寫的文章,百度搜索中又讀到她的很多作品,此時,再去教學此篇,又會增加些厚度。如果我們教每篇課文,都能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他的相關作品,課堂上定會遊刃有餘,但這需要教師付出多大的精力啊!

  《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3

聽完盛新鳳老師執教的《番茄太陽》,深切地感受到了她“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盛老師自身情緒的渲染、精彩的過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學生邊讀邊悟,融入當時的情境。特別以“情”爲紐帶的教學,給我的啓發不小。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本文中“明明的笑”可以說是牽動着作者的心絃,打動着每個閱讀文本的讀者。在教學過程中,盛教師緊摳“笑”,設計了發現、對比、迂迴、深入理解的教學策略,比較有效地喚醒了學生情感的體驗,同時,對學生人文價值觀進行了積極地引領。主要通過以下幾點:

(1)發現“笑”的語句,初悟“番茄太陽”的含義。

教學伊始,盛老師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明明的笑”的語句,讓學生初步感悟“番茄太陽”的含義。接着,請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的“笑”的語句子,再次去感受,去品味,去想象明明的笑臉。而後,請指名學生朗讀喜歡句子,並進行了這樣幾次自然的追問,“這笑聽起來……”“讓上我們感覺到……”“我們彷彿看到了女孩……”,這樣學生不光從語言文字的表面感受到了明明那種燦爛的笑臉,活潑的身影,而是讓學生在進一步的品味中,在單調的文字中讀出了一個鮮活的明明——親切天真可愛。

(2)深入“笑”後背景,再悟“番茄太陽”的別樣意義。

“讀了這麼幾句明明愛笑的語句,你有什麼問題嗎?”盛老師請學生自由質疑,順勢引出明明是個盲童的背景。然後通過讀、說、議幾個環節體味明明遭遇是不幸的,如這樣的想象設計:明明怎麼和外界接觸?又如:明明在生活中會碰到的許多困難時,教師先是例舉了“喝水時倒開水;出去和小夥伴玩等,請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展開想象,感受她的可愛讓人“隱隱心疼”。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再讀描寫笑的語句,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對比、震撼,爲明明雖是這樣一位先天的眼盲孩子但又是如此樂觀、開朗而深深地感染。

(3)迂迴“笑”的內涵,三悟“番茄太陽”深層內涵

盛老師引領學生在自讀、品味、想象“明明的笑”後,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你會用怎樣的詞?學生有的說燦爛;有的說是天真,有的說可愛的。在深入瞭解明明的身體情況和探究作者“我”的心情變化的原因後,盛老師又問:“僅僅是我一個人在享受明明的笑嗎?這是一種怎樣的笑呢?”學生此時的答案是:燦爛、天真、樂觀、溫暖、愛生活。這樣的一問兩處設,有縱深有層次地突出了“笑”的深層內涵,學生再讀那句“看着她的笑臉,覺得那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番茄太陽’。”一句時,內心除了涌動着真誠的感動之外,還能體味到了愛心包含的意義。

是啊,殘疾人尚且如此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嚮往光明,追求美好,那我們豈不是更應該如此?盛老師沒有就此停住‘番茄太陽’的.傳遞,她請學生讀讀課文說說“是什麼能使孩子有這樣燦爛的笑”,感受父母對明明濃濃的愛;請學生朗讀課文最後一小節體味社會上的他人對明明純純的愛;介紹作者的背景資料感懷作者純真的愛。相信在這節課之後,這“紅紅的‘番茄太陽’會一直掛每個學生的心中,掛在聽課者的心中。

(4)一點想法

如果盛老師在課堂上多關注學生的情感,多留一些空間和時間給孩子,鼓勵孩子主動透過語言文字去感受人物的內心和情感的變化,我想教學的效果一定會更好。

  《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4

《番茄太陽》這篇課文以我的見聞爲主線,按時間發展的順序,敘述了盲童明明的言行舉止,描繪她的音容笑貌,同時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字裏行間飽含了對明明的喜愛之情。課文的篇幅較長,有三條主線:“我”的心情變化、明明的笑聲、“番茄太陽”的含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循着主線,通過多次的前後比較,讓學生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對我的感染。

主線一:“我”的心情變化。我在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時,讓學生完成《補充習題》上的第三(1)題:讀一讀描寫“我”的心情變化的詞語,聯繫上下文體會我的心情變化,根據變化進行排列:灰暗——溫暖——喜歡——快樂——感動,然後在檢查預習情況中進行全班交流,並在交流的基礎上找出相關語句進行品讀,是學生對作者的心理變化有了進一步的體會了解。

主線二:明明的笑聲。“女孩安靜地坐着,說話聲音細細柔柔,特別愛笑。”“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媽媽也在旁邊笑。”“明明咯咯的笑聲銀鈴樣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明明的童心、童真、童趣給了“我”鼓舞和感染,給我帶來這樣好的心情變化。明明的樂觀、自強、開朗又是通過她的幾次笑聲表現出來的。

主線三:“番茄太陽”的含義。讓學生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三處“番茄太陽”的含義。

第一處:明明聽了爸爸的話,用手摸了番茄後,感到天上的太陽就像番茄。這是指太陽。

第二處:“我”看到明明的笑臉就像明明心中的“番茄太陽”那麼美麗。這是指明明的笑臉。

第三處:“我”聽了明明的話,心裏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因此,覺得明明的童真愛心就像“番茄太陽”一樣溫暖而美好。這是指盲童明明真誠的愛心——美好的心靈。學完這篇課文以後,我被明明感動了,學生們也被明明感動了,他們知道了人生也像月餅一樣,要有各種豐富的滋味才能圓滿起來,更何況在人生的路上,有那麼多的人在感動着你,在關愛着你,一如那可愛的明明,那永遠掛在心中的“番茄太陽”。

  《番茄太陽》語文教學反思5

4月2日和4月14日,我分別在四(2)班和五(2)班講了四年級下冊的《番茄太陽》。課講下來,自我感覺不盡人意。

給四年級講時,是想讓學生在優美的文字中,感受明明的純真與善良。課件的設計與課堂環節的設計,都感覺良好,可是一節課下來,學生沒有進入課文,學生狀態沒有進入。議課時,老師們說聽課的老師感動了。我覺得,沒有感動學生,這節課就是失敗的。

給五年級講時,是想通過課文這個載體,把課堂上升到習作的層面上,講一些有關習作的東西。可惜,學生是第一次配合,彼此不太瞭解,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更談不上思想的碰撞,正如李婧老師所說:“第二次情感的渲染沒了,而是理性的分析。”可是,課堂上對課文的分析不清晰、不深刻。當然學生也只是“霧裏看花”了。第二次,課上的是一敗塗地。

說實話,自己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四、五個年頭,而課堂教學的真諦卻一點兒也沒感悟到。一直以來,就是爲上課而上課,藉此機會,對前面的教學反思一下。

一、對自己教的順利太在意,而忽視了學生學的順利。

備課時,太注重教材、課堂的設計,而沒有真正的備學生。昨天上午放學時,李峯老師說學生對“番茄”是否瞭解,而我卻認爲學生都瞭解,我太高估學生了。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備課時要備學生。

二、語文教學是一個“走進文本→走出文本→迴歸文本”的過程,而這兩次課,只是就課論課、以課教課、學生是以課學課。

這樣長期下去,勢必會讓學生失去學生語文的興趣和信心,再說這樣也會束縛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僅僅拘限在語文課上。

三、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刻,作者的寫作思路還有些把握不準。

可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基本功還不夠紮實。如番茄太陽的開頭,作者心情的灰暗,到結尾作者心情的溫暖,沒有看出前後的呼應。

四、課堂上沒有對學生更好的進行“啓發、引導、合作、探究”。

一節課下來,只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感悟的少,教師講解的多。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

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樹立學習語文,掌握語言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真正做到:學生的課堂、學生作主,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樂,生活中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