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通用10篇)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通用10篇)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1

週二,聽了一節六年級的語文課《憶讀書》。文章寫的是冰心自己講述少年時代讀書經歷的一篇課文。上課教師的教學步驟如下:

一、複習。

二、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冰心的作品,教師介紹冰心。

四、再讀課文,勾畫冰心老人讀書感受的句子,找一找冰心讀了哪些書,從中體會她的讀書快樂。

從教師的教學步驟來看,教師對文本的把握還是比較好的,但問題出在教學步驟四的教學過程中。課文寫的是冰心對讀書的體會,在教學教程中,教師就不應把大部分的課堂時間用在課文的逐段分析中,不應該放在教師與學生的一問一答之間,而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實際來體會讀書的好處。如果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缺少了靜思默想的讀書時間,教師就算在課堂上說得再多,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當然更不會有個性化的讀書感受。

想到這,我想教師是否可以把這節課的教學步驟做以下的調整:

一、學生說一說知道哪些讀書的名言警句,說說自己對這些名言警句的理解後揭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把字音讀準,特別是長句。

2、從課文中找一找冰心要從這篇課文中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找中心句)

三、默讀課文,批註讀書。

1、學生圍繞找出的中心句,找找從課文的哪些句子、詞語中體會到了讀書給冰心帶來了快樂,並做批註。

2、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進行全班交流。(結合相關句子理解詞語“津津有味”、“一知半解”、“義憤填胸”;對於《紅樓夢》中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教師可以聯繫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說說對這句的體會。

3、從冰心的讀書回憶錄中,你收穫了什麼?

這樣把教學步驟稍作調整,學生多了一些靜思默想的讀書時間,多了一些思考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言,或許將會多一些個性化的發言。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2

本次教學活動競賽課我選擇了《憶讀書》一課,想讓學生在瞭解名家的讀書生活後培養自身的閱讀興趣,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問題,主要的比如:

整堂課節奏平緩,沒有高潮。從整體閱讀,把握課文敘述的脈絡;到深入研讀文本,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以及讀書的種種好處;到學生自己談課外閱讀的感受和收穫,整個過程順理成章,但卻波瀾不驚。

尤其是當預設的學生交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這種平實甚至是平淡正反映了學生閱讀量的不足,或者說這堂課還沒有完全激起學生對於閱讀的興趣。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3

今天上完了來大學路小學的第一節課。本課是冰心的一篇關於讀書的散文。我把本課分成了兩個課時進行講解,從本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審時度勢,因材施教脫離應試教育模式,做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引領者。

我的課堂中把學生想得過於簡單,爲孩子做的太多沒有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總認爲孩子在學習中有些鮮明的觀點學生概括不出來。這裏的學生思維活躍度遠遠高於應試考試下的乖乖兒。把課堂還給學生定能收到自己意想不到的結果。自己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學生的位置上,站在學生的角度一起去分析才能讓學生有課堂主人翁的感覺。我是一個老師更應該是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放眼遠光,放高標準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提升教學應對機制,應對好預設與生成。

課堂教學中,我總是走不出自己爲自己劃設的圈子。學生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對此卻沒有進行加以深層次挖掘,只是一概而過放過了很多有價值,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課堂只是在沉悶中走自己的老路子,行自己的老方向。一節好的課堂需要原生態,學生真實有自己切身體會的。

三、發揮課堂鮎魚效應,做好課堂的有效組織者,讓語文走進生活走向學生。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課堂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着課堂的效率。教師是鮎魚效應中池塘裏的鮎魚。教師如果沒有投入自己的激情,沒有給課堂足夠的正能量,作爲學習主體的學生很難創造出精彩的局面。教師發揮鮎魚效應是學生學習質量好壞的重點。教師思想保守沒有活力,學生就沒有活力可言。

四、放遠課堂,讓課堂教學設計走出一課範圍走向單元模式。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重點僅僅放在了本節課的內容中,缺乏對單元目標的思考,沒有讓課堂同單元發現形成系統性知識結構。每課的內容只是孤立存在形不成體系,最後單元總結單獨處理的時候就要花費大量心血和精力處置。學生在進行單元總結學習時缺少真正材料的累積。將來的教學就會缺乏空洞感,散亂感。

五、豐富學生課堂評價語激活課堂活力。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是孩子的興奮劑。教師的評價語可以讓學生精神飽滿,積極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去。回顧本節課的課堂評價語都比較單調,缺少對學生的及時評價。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

六、解放自己儘可能消除時間觀念,明確學生學會了什麼。

課堂中不要拘泥於時間的觀念中,要注重學生的一課一得。備課中我總是在考慮時間夠不夠用,目光對於課堂中學生到底學會了什麼沒有過深入的思考。上課的習慣總是想着課時目標在已定的時間內完成便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除了學習框框條條的內容,缺乏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於語文的體會,對於語言藝術的品味。語文課是靠課堂呈現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感知說出自己獨特感受的教學。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4

拿到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第十冊課本,打開目錄一看,出現《書》這個主題單元,帶着一種新鮮感我仔細看了看《憶讀書》這篇主題課文,一遍讀完不知講了些什麼內容,頓時我感到這冊教材的難度,而後又認真瀏覽了這冊教材的總體要求,但是,心裏還是沒有太大的把握,時時擔心教學中的難度,可是就在今天我上完了《憶讀書》一課後,讓我進一步體會到北師大版教材學生自主意識的體現這一教學特點。

本課教學由學生自己根據“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提出三個問題學習課文,這一教學設計較難,學生操作起來較難。因此我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質疑的優勢,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又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明確,作者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讀書,正因爲讀過很多的書,作者才能成爲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

但因爲本課涉及的名著較多,學生對名著的內容瞭解不深,因此我課前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這就爲學生拓寬了知識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5

這節課,基本完成教學設計。在每節課的課初一兩分鐘,都是詩詞欣賞時間。這節課教授的是冰心先生的散文,所以讓學生學習冰心的一首小詩《成功的花》。課文《憶讀書》, 雖然行文平易,但字詞和文化常識較豐富,基於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我在設計基礎知識的教學環節上,多花了些時間。而後,在梳理課文內容方面,我希望以冰心文末"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爲突破口,但效果不佳,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而後,我又針對本課的教學建議的提問,引導出一個新的文學概念"線索",在解釋了概念之後,讓學生說說本課的"線索"時,學生也較難回答得出。後來評課時,我才知道"線索"是初三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可以說,這節課暴露出自己教學上的一些問題,自己在轉型中,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對初中學生的準備不足,對初中教學法的理解不夠,還沒從高中重思辨的課堂模式中走出來。

當然,課上,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受到了同組老師的肯定。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時常讓學生聽名家朗讀,鼓勵學生模仿,並給學生表現的舞臺。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6

今天我執教了北師大版語文第十冊《憶讀書》,這篇課文是冰心會議自己童年時的讀書生活的文章。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要然給學生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意思,讓學生真正的做到這一點。

這篇課文的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習本文時,我避免瑣碎的分析和逐個段落的講解,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抓住文章的要點。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回答冰心奶奶在這篇課文裏最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就是課文想要告訴我們的主要內容。然後在深入讀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概括一下“讀書”有那些好處?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如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們各種感情,讓人們獲得多種美的享受。讀書能擴大知識面。讀書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品德修養。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還能得到“做人處世的獨立思考的大道理”。最後由讀書的“好處多”引導“多讀書”並要“讀好書”。

另外課文涉及了一些名著,有些書籍學生平時接觸的較少,可讓學生交流課前查詢的資料,我也做了適當的補充。但是我卻沒有過多的講解,只作爲適當瞭解即可。

在課文最後要引導學生體會“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這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可結合具體內容理解。要引導學生體會出它們是“總的而言或總體而言”的意思,起總結概括的作用。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7

我認爲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制定是比較準確,但在“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上的順序上注意一下,應該是因爲讀書好,所以纔要多讀書;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對於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

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指導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

這課結束後,我還及時教育學生在以後讀書的歷程中,一定要把冰心奶奶給我們提出的三個要求記住,並時時得到應用,同時,我還送給他們三個詞語:開卷有益、博覽羣書、擇善從之,讓我們課堂中得到的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得到真正的應用。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8

回憶上週五我執教的《憶讀書》一文,今天仍記憶猶新。文章開篇一句“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讓人聽來很親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與自己談活,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對自己親身經歷的講述,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跟隨冰心奶奶成長,直到文章結尾得出結論:“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娓娓道來之語,讓人終身難忘。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有幾點值得回顧。

一、 梳理課文內容,打亂課文的段落排序,以問題引領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這一環節中我想要學生明確三個問題。第一,本文的主要內容:課文通過回憶作者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及多年來讀書的經驗,勉勵青少年“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第二,請學生在文中圈畫作者回憶了幼時、少時讀過哪些書?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這些內容體現了“多讀書”這一中心。第三,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回憶幼時、少時讀書經歷的?在文中圈畫表明順序的詞語。

二、課內外相結合,把課堂延伸課文中兩次提到了作者讀《三國演義》的事。我安排學生在課餘時間閱讀《三國演義》,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自讀《三國演義》把自己的體驗和作者的體驗相對照,發現些什麼,並把自己的體會與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和同學交流,通過學生閱讀原著可以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忽視了本文的中心句“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的邏輯順序。因爲只有讀書好所以纔要多讀書,在多讀書的時候要做到讀好書。這是冰心奶奶通過自身的讀書感受給孩子們總結出來的經驗,而我卻在教學中給忽視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我再執教這節課的話,我一定會引導學生順着作者的寫作思路閱讀,細心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9

課文《憶讀書》,雖然行文平易,但字詞和文化常識較豐富,基於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我在設計基礎知識的教學環節上,多花了些時間。而後,在梳理課文內容方面,我希望以冰心文末"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爲突破口,但效果不佳,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而後,我又針對本課的教學建議的提問,引導出一個新的文學概念"線索",在解釋了概念之後,讓學生說說本課的"線索"時,學生也較難回答得出。後來評課時,我才知道"線索"是初三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可以說,這節課暴露出自己教學上的一些問題,自己在轉型中,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對初中學生的準備不足,對初中教學法的理解不夠,還沒從高中重思辨的課堂模式中走出來。

當然,課上,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受到了同組老師的肯定。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時常讓學生聽名家朗讀,鼓勵學生模仿,並給學生表現的舞臺。

六年級語文《憶讀書》聽課的反思 篇10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備課怎麼備”、“教學設計如何設計”、“寫教案如何寫”之類的問題。在大學讀書時,教《教育學》的老師在講到“如何備課”這一節時,苦口婆心地強調要“備教材”、“備學生”,以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學情”作爲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的依據。記得期末考試時出的考題就是“怎樣備課”。

自己做了教師之後,我一直按“備教材”和“備學生”這兩個要求來設計我的教學。後來我發現,“備教材”與“備學生”其實是合而爲一的事情而並非分開的兩個要求或兩個程序。我將它理解爲“根據學生的學情梳理教材的知識結構”。

有—段時間,我很爲我白己的這個想法和做法得意。學校曾在全校範圍內檢查教師的教案,我寫的教案作爲優秀教案受到學校領導的認可和讚賞。

但做教師的時間長了,我感覺我的教案越來越沒有個性、越來越沒有生機。像周圍其他老師—樣,我發現我的教案不過是在不斷“重複”昨天的、過去的故事。教案也越來越簡單,有時甚至懶得做教學設計,懶得寫教案。

我開始爲教案的問題感到困惑。

前兩天接到學校通知,說有大學的專家來聽我的語文課。學校領導提醒我“要注意教學設計”、“專家可能要看教案的”。

我對這個任務並不陌生,我已經習慣於上所謂的“公開課”了。

但是,在爲這節“公開課”準備教案的過程中,在我自己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開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開課”的得意與失意。我意識到我所有的得意與大意,似乎都與“教案”、“教學設汁”相關。而且,關鍵的問題似乎還不在“上課前”我如何設計教案,關鍵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狀況調整我的原先設計好的“教案”。如果這樣來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學之後。

我不知道我這個想法是否正確,但我很願意按照這個想法來展開這次的“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