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通用10篇)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通用10篇)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1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爲一體的感人之作。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和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讚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羣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羣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緻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三是寫實清新質樸,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爲使學生能準確把握文章中心以及瞭解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特制定和設計了以上教學目標和彈性化的教學方案。從實際教學來看,我認爲以下環節較好地體現了真實有效、主動發展的課堂教學觀。

一、課時銜接真實自然

在第一教時中,通過對課文第一部分品讀詞句、展開聯想、聲色朗讀背誦,學生對陌生的草原風光有了理性的認識,並感嘆於老舍先生的語言優美、精巧。本課伊始,我以滿足學生想進一步欣賞到草原風光的慾望,利用多媒體課件聲音和圖象的優勢,直觀感性地把學生帶入神奇秀美的內蒙草原,同時也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情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複習課文第一小節的質量。

二、重心下移主動建構

本課新授部分(2—5小節)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並在時間上得到基本保證,爲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自學要求設計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在讀懂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並大膽質疑,整個過程紮實有效。

三、生成資源有效利用

學生參與全班交流環節最能體現學生學習水平和教師主導角色意義。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和表達。當學生被草原特色風俗所吸引時,我積極引導學生品位文字,啓發感悟平實之中顯真情的語言特色,師生對話互動和諧發展。

當然,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從教者來說教學語言還不夠嚴謹,“評價權”還不能大膽還給學生,質疑環節只給學生提供了兩次機會,有走過場的嫌疑。真誠歡迎大家各抒己見,多提寶貴意見。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2

1、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

爲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學生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學生通過直觀和想象後,對課文內容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憤比較活躍。

2、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

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兒童詩童年仿寫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於形式。

3、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3

這篇老舍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節課,我充分的進行了準備,希望能給班級的孩子們一個快樂學習的課堂。

成功之處:

1.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剛開學的學生起到了很好的調動和收心效果。

2.開展活動,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A、創設情境,模擬蒙古包外見面握手的場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麼?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麼?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來到美麗的.陽城觀光旅遊,你們會怎樣招待我?

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爲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

2.教師語言還不夠優美,激勵評價還應更有針對性。

3.課堂上讀的層次和形式還應更多樣一些,有效一些。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4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着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註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學生們那獨特的見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時連我這個老師都自愧不如。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學生興趣,爲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啓迪。在第一課時我範讀了全篇課文,在範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學習,爲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麼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學生主體在反覆讀中理解,在反覆說中明理。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上的人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教師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麼理解起來就不會那麼困難。

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

讓學生儘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麼到位。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彙報,在彙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四、在這節課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問題:

1、課後練習中的讀讀寫寫落實不夠。

讀讀寫寫中的很多詞正是重點句中的重點詞,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而不應侷限於第一課時中單純的句詞。

2、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課前總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其實學生的能力很強,只要做法得當,學生會理解到位。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5

《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淳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脈絡清晰,銜接緊湊,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淳樸簡練,生動感人;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讚美之情。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着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教學難點:

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

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瞭解西部。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前,我收集了許多優美的草原圖片和音樂,爲上好這一節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首先出示準備好的圖片和音樂,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在音樂的伴奏下,我範讀了全篇文章,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風光吸引住了,從而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接着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自讀、指名讀、賽讀等朗讀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學生們讀得繪聲繪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綠遼闊的特點。

2、然後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哪個詞?(生答: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這一設計,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展開學習,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3、在進行“夕陽話別”教學環節時,我創設蒙古包外依依惜別的情境:找同學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鄉。設計了一道拓展練習題:此時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麼?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麼?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是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這一教學環節,使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昇華。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啓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揮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後讓學生讀出“我”讚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爲什麼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瞭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讚美草原。

三、不足之處

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得不夠,使學生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地鍛鍊;2、老師的評價語過於單一,應具有針對性;3、不能夠兼顧全班學生,對於學困生還需多關注。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人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走進文本。然後圍繞中心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最後,創設一個夕陽話別時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6

《草原》是人教課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薰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反覆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藉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1、用多媒體展現草原美景。學生隨着一幅幅畫面的展示,充分認識了草原的天、地、小丘、羊羣的美;再感情的朗讀這些優美的句子,理解含義深刻的.詞語,進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

2、小組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麼?(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 待客 聯歡 話別)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用~~~勾畫出來。這一設計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3、開展活動,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假如你是一名隨行的記者,你最想拍下哪一個精彩的瞬間?

(想象畫面)

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那內蒙古同胞,你想說什麼?

此時此刻,要是你是在場的漢族兄弟,你會說些什麼?

同桌互說。

課件展示夕陽的餘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在學生深情的話別演示中,引導學生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這一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突破。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感情朗讀指導不到位,。老師缺乏範讀。第一段是描寫草原的經典之作,寫得非常美,應該用飽含深情的朗誦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2、整體感受草原的美沒有到位。老師讓學生對草原美景逐句分析,切割了草原整體的美。在第一段教學的開始和結束,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有草原整體的印象。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

4、教師語言還不夠簡練,還有很多正確的廢話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7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在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應注重課堂教學,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美育因素,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情境導入,創造美的氛圍

在導入新課時,我邊播放音樂邊和同學們一起欣賞草原風光片,讓學生通過視聽感受到了那廣闊無邊、藍天碧野的大草原。又適時地導入:“看到這一碧千里,牛羊成羣的大草原,聽着蒙古族歌手濃厚、嘹亮的牧歌,老師的心和你們一樣,也飛向了那廣闊無垠、風景如畫的境界中了……”這們的導入,以美的氛圍,一下子就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和求知的渴望。

(二)比較分析,感受語言美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交流自己認爲寫的最美的`句子時,有一句優美的句子: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悅。我運用了換比和刪比這兩種方法,把“清鮮”換成“新鮮”,把“明朗”換成“晴朗”,並把“那麼……那麼……”刪掉,讓學生和原句比較。學生比較後感到:草原無污染,青草淨化了空氣,泛着芳香,空氣特別清爽、新鮮,正因爲空氣清爽新鮮,草原的天空才格外明朗純淨。

(三)啓發想象,體會意境美

審美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發達的想象,聯想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發展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寫羊羣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是老舍,你能不能也用上比喻句描述這樣的美景。學生的思維活躍,有的說:“……像碧藍的天空中飄着千萬朵白雲。”有的說“……像蔚藍色的大海上飄着點點白帆。”學生不僅理解了原文描寫的羊羣的靜態和動態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體會了美的意境。

(四)巧設活動,增強美的趣味

在交流優美的句子中,同學們對於“渲染”和“勾勒”兩個詞語很不理解,這兩個詞語都是美術上專有名詞。“渲染”就是用顏色塗抹,“勾勒”是用線條勾邊兒。我先讓學生體會了這兩個詞語的不同含義,再讓學生動手合作來畫畫小丘,課堂氛圍一下子變得活躍了起來,讓學生再來展示下自己的作品,同學們對於這兩個詞語的含義就理解的更深刻了。

(五)感情朗讀,抒發美的情懷

如果說想象能體驗到美的意境,那麼,朗讀,就能抒發對美的情懷。課文中的一些好詞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採用多種多樣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能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抒發美的情懷。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最後,我讓學生通過感情朗讀,體會草原美的意境,抒發美的情懷,讓那外在的自然美與內在的心靈相互迭印,熱愛草原,讚美草原之情發於心而誦於口。

總之,我們要注重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得到和諧發展。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8

《草原》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了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

在教學中,我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整合的網絡信息領域。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我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學生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表現了出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興趣和求知慾,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揮。這種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個人的潛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

一個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爲此我播放了一段韻律歡快的“鄂爾多斯舞曲”。樂曲調節了課堂裏的氣氛,改變了教室裏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維,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發揮。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後,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使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盡情的享受着蒙古人民的熱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們的智慧,歡快祥和的音樂中促成了孩子們語感的形成。在本節課教學接近尾聲時,伴隨着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讓學生整體讀課文,感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把這節課帶入了高潮,雖然話已盡,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

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在研讀“喜迎遠客”時,我出示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抓住“襟飄帶舞”“飛”“歡呼着”等重點語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通過優美的畫面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奶茶、奶豆腐、奶酒,大盤的手抓羊肉”畫面的出現,使孩子們不知不覺的興奮起來。場面隆重而熱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同時,進一步體現出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的真摯感情。爲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

3、體驗文本,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只有對話,纔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才能彼此接納,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親近文本,“激情相見”部分從四個“握”字體會見面時的親切,我很激動的與一個學生握手做示範,立即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孩子們立刻模仿起來,肢體語言使孩子們對草原人民的熱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與文本碰撞,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學生的個性也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師生對話就成爲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

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爲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9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爲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琅琅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卻不盡人意。後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於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爲媒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聖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爲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麼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課文《草原》課後反思 10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渲染得淋漓盡致。教學這一課後,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動,我被課文中所表現的蒙漢情深所感動,更爲課堂上學生的那份熱情而感動。我覺得本節課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風光片、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學生對大草原的瞭解不多,單純的指名讀從網上了解到的草原風情,又略顯枯燥乏味。因此,我是這樣導入的:首先播放風光片,然後問你們誰去過草原?說出你想像中的草原?

然後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將學生帶入草原高遠遼闊的境界,美妙的歌聲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此時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很愉快的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以讀爲本,讀中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爲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因此,教學本課我始終把朗讀放在了第一位。

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草原美景。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教學中,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本自然段寫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語句中能夠體會出?學生們邊讀邊畫,討論非常激烈。彙報中,同學們各抒已見,能夠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點:大、綠、美。重點有五句話: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彙報中,學生能夠抓住“更”、“那麼”理解出草原的天與別處的不一樣,說明這裏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同學們邊彙報,我邊藉機指導朗讀,同學們朗讀的熱情越來越高,連幾個後進生也被這種氣氛調動起來,積極舉手參與朗讀。最後,我採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將課堂推向高潮,隨着音樂的響起,我們彷彿置身於草原,沉浸於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爲媒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

三、培養語感,準確表達

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學習用詞的準確、精練、貼切。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句意。如,我出示簡易的草原圖與中國畫後,學生輕鬆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線勾勒”;聯繫生活經驗感悟“一碧千里”“並不茫茫”,並從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生活,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適時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進行仿寫練習。學生既領悟了草原羊羣的美,又練習了準確、生動的表達。

通過這課的教學,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學情,知識面要寬,還要全心的愛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就能全面地認識、教育、發展三大任務,課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