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造房子》課後反思(通用8篇)

《造房子》課後反思(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造房子》課後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造房子》課後反思(通用8篇)

《造房子》課後反思 篇1

近期我參加了爲期三天的《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教學專題研討》的活動。在活動中我不僅觀摩了各地優秀教師科學領域和數學領域課堂教學風采,也聽到了上海和深圳名師帶來的繪聲繪色、圖文並茂的學科講座,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受了很多的啓發。其中張玫紅老師上的一次大班數學活動《造房子》讓我記憶深刻。

這節簡單、清晰、明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說它“簡單”是因爲從活動準備上來看十分簡單,意圖8張、6筐積木、操作板若干,沒有動用任何複雜的設備,從材料可以說是極簡的,但是在老師的組織下,卻將蘊藏在這些幾何體積木的數學知識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其次“清晰”是說活動目標把握的準確,活動的第一條目標是:嘗試用語言描述示意圖中幾何體的特徵,並根據指令造房子。目標的難點就落實在“語言”二字上,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用幾何體積木大房子,那是再拿手不過的了,可是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把重點放了語言表達上,用語言來表達房子中每一塊積木的空間位置,這對大班幼兒來說是一個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到”的挑戰。對於教學活動的難度設置充分體現出教師對教學的把握能力,也說明了教師心中清晰的瞭解大班孩子數學能力發現水平。

在後“明瞭”二字則體現在數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上的聯結和遞進。活動中第一次合作的難度最低,只要幼兒看着示意圖來搭建,並說說用到了那些積木,但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卻爲第二個環節的講述做好了鋪墊。接下來的第二次合作,是聽指令進行搭建,首先是聽教師指令造房子,在幼兒熟悉規則後,再請個別幼兒來說指令。有了這樣的過渡和示範,幼兒也能夠較爲順利的進行語言表達。第三次合作,要求兩個幼兒進行合作,一人說指令,一人搭建,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好幾次說指令的幼兒動手來幫忙的現象,足以說明這次合作的難度是最高的。但是從整個活動幼兒的表現來看,一開始只有兩三個人願意講述,到最後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小手,都想來介紹自己搭的房子,而且表述空間位置的用於十分精確。

《造房子》課後反思 篇2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看到了每個小組都有未參與活動的學生,尤其是第五小組彙報時,說他們兩個人完成的圖紙設計,就更證明了這一點。實事求是的講,他們兩人設計的圖紙確實不錯:上面有三角形結構,有拱形結構,而且也非常美觀,基本上用到了前幾課所學的知識。但我們科學課上要講究合作,所以在課上,我建議他們以後要注意小組合作。雖然是這樣,但怎樣能使所有的學生都參與活動,怎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是個困擾我好長時間的問題,一直也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在我的課堂上,探究課和觀察課,學生參與率還比較高,但拓展創新課和蒐集資料課,學生的參與率真的很低。我也希望大家能通過今天的研討交流,把“提高學生參與率”當作一個課題來研究,找到好的辦法,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另外我發現,學生在紙上設計房屋時缺少立體結構概念,往往只關注房屋的一兩個部分的結構。這容易造成學生計算造房子用材時出現失誤而影響後續的建造房屋活動。有幾個組都是做了一部分,然後發現不對,又開始重做,這點以後要提醒學生注意做事情的先後順序。

總體來說,這次活動還是按照進度完成了,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繼續改進,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造房子》課後反思 篇3

這是五年級科學課中的一節內容,因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都身臨其境,所以學生學這節課的興趣極高,所以在本節課中我以學生爲主,我給與適時的指導,由於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所以自己居住的房屋不一樣,見到的房屋也會各式各樣,所以我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交流,去探究,釋放他們的才能,來增加他們學習的動力。例外,學生在造房子的過程中,我多讓學生說說他們的製作過程,也可以憑藉自己的想象建造自己理想中的房子,給他們鼓勵,創設了寬鬆和諧的氛圍,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思考,並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增加了教與學的樂趣,課堂效果良好!

另外,我還爲學生講解了許多不同的建築風格,比如:巴洛克建築、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洛可可建築風格、有機建築等,學生聽的津津有味,也有的夢想自己成爲著名建築師來建造出更加精美、穩固、節約、環保的新式房屋呢!

課堂上到這種情形我也很高興,能學生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想象中!

《造房子》課後反思 篇4

通過這個學期的數學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學知識是爲了用知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着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爲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

和諧的師生關係便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現代教育家認爲,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係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爲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纔能有較大的感召力,纔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心理

過程的效率來促進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儘可能地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爲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後儘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造房子》課後反思 篇5

一、關於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

“造房子”是孩子看得見,但摸不着的活動。活動讓幼兒在瞭解生活的同時,感受生活,並通過活動挑戰自己的運動技能。在運動活動中,幼兒身心愉快,活力無限。能充分滿足了他們好奇、好動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因此,在運動活動中,讓幼兒賦予“建築工人”的角色,提高了幼兒參與運動的興趣。

同時,我以課改精神爲指導思想,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非常感興趣且都想嘗試的材料作爲器械。用頭飾、沙包、泡沫紙等作爲材料,幼兒可以通過推、拉、走等動作技能完成運轉過程,大大激發和培養了幼兒參與運動活動的興趣。

二、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我通過身體創造性活動“建築工人、角色演繹”的遊戲,通過讓幼兒用身體模仿建築工人的動作,引起幼兒參加運動活動的興趣。健康有力的動作,加上節奏鮮明的兒歌,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給提了起來。

活動中,我讓他們共同嘗試不同的方法,從而獲得身體運動的經驗。不同材料的選擇,讓幼兒有了很大的創想和發展的空間。由此,讓我更加理解了“要讓每個孩子在與材料的有效互動中,大膽的探索,充分地表達”。所以老師要提供豐富的活動器材,並讓幼兒自己決定玩什麼和怎麼玩,不過分限制幼兒,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老師要啓發幼兒思考,創造出新穎、有趣的玩法。

在此次活動中,激發和培養了幼兒對運動的興趣,提高了幼兒參與運動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孩子們在運動活動中感到快樂。同時他們在合作意識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發展,也培養了幼兒不怕挫折、勇於競爭、勇於創新的良好品質。

三、活動效果

通過了這次活動,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首先是教師對幼兒遊戲中的評價,在最後的競賽遊戲中,每個組從鋪路到運轉到最後的造房子,過程中各不相同,存在着個體差異,因此形成了速度上的不相同,所以不能以此評判幼兒的遊戲進行得“好”與“不好”。對孩子來說,只要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遊戲之中,就應當判斷他們在很好地遊戲。

四、如果重新上課該怎樣做?

我想在以後的評價過程中,要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分層指導,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使人人獲得成功的體驗。

《造房子》課後反思 篇6

在教研組長公開課中,我承擔了美術活動《買地造房子》這一教學活動,在這節課中,主要運用了觀察式體驗、情景式體驗(遊戲式體驗)這幾種方法。觀察式體驗主要運用在課前及教師示範,如課前組織幼兒到馬路上觀察各種形狀的房子、屋頂的形狀等。

而在教師示範的過程中,我主要體現美術審美教育的作用。通過剪、貼、畫幫助幼兒正確的認識美、發現美、感受美。

這種體驗式教學爲幼兒搭建了美術與生活相聯繫的平臺,所謂多一種體驗便多一種經驗;多一種體驗便多一分感動;多一些感動便多一些表現的慾望。以遊戲《買地》的形式讓幼兒選紙,即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又能在良好的常規下鞏固認識數字。並通過剪剪、貼貼、畫畫,來掌握和發展各種繪畫技能,提高幼兒對美的感知能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幼兒在買地、造房子、裝飾房子的遊戲式體驗中進行,更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在教學前,我也認真分析了教材,我認爲剪屋頂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後我決定用示範和出示剪屋頂的圖示來突破難點,從教學來看,幼兒的動手能力都很強,突破了難點。在本次活動中,幼兒始終比較專注地在剪、貼、畫,如:張卓彥、周之航、王靖茹等平時不願動手的幼兒在這節課中都能大膽動手,並創造出與衆不同的屋頂。在啓發幼兒運用點線遊戲的方法裝飾屋頂的這一環節,我讓幼兒觀察學習間隔裝飾方法和對稱的方法。

這其實是初步感知,因爲這是幼兒第一次接觸間隔和對稱的方法,所以我沒有例入教學目標中,在幼兒作畫中,我發現張宇露、袁明娜、居尼吉、張如月等小朋友,就運用了間隔和對稱的方法來畫屋頂,特別是張宇露小朋友,她運用了左右對稱的方法進行裝飾。還有一個添畫的環節,我也是隨機決定的,因爲動作快的幼兒沒事做了,我就讓他們進行環境美化,添畫樹、花草等。從整體效果來看,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性強,很投入、很感興趣,幼兒都能大膽動手,全班幼兒都能運用點線遊戲的方法裝飾屋頂,每一個作品展現了幼兒們豐富的想象與創造。

體驗式美術教學中要注重評價的多樣性,在本次的教學活動中,我主要採用:榜樣式評價(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對個別好的作品隨機拿出來給其他幼兒看,讓其他幼兒有所啓發)、小組內相互評價、展示性評價、延伸評價。最後的評價活動,鼓勵用自己的理由來說明房子的優點,並通過討論“把自己設計的房子準備送給誰”,不僅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心願,同時也激發幼兒的童心和愛心。

當然,上好一節課,肯定還有許多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如在相互看看組裏小朋友造的房子,並討論:你喜歡哪幢房子,爲什麼?這麼漂亮的房子,你準備送給誰這一評價環節中,儘管有孩子很自信地說我的房子最漂亮等,但我覺得還是有點匆忙,其實還可以多讓幼兒說說、看看,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也是很重要的。

《造房子》課後反思 篇7

這節美術課主要是手工活動,本節課的活動目標:

(一)運用剪好的幾何圖形拼貼出房子。能夠使邊和邊拼貼在一起。

(二)用過探索、交流,瞭解房子的不同組合方法。

(三)對參加手工拼貼活動感興趣。小班下學期的幼兒已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但將這些圖形的組合起來拼搭還嘗試得不多,經常可以看見孩子們用積木積塑塑造房子的形象,所以這一內容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不陌生的。爲激起幼兒的興趣,我採用“小兔子的家被大風颳倒”的故事情景,鼓勵幼兒幫助小動物,嘗試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來拼搭房子的平面造型,發展幼兒的操作能力及創造力。

本次活動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是圖片導入,觀看各種房屋造型圖片,分析房子結構;第二環節是創設情境,引起幼兒的製作慾望,其中包括設計房子的部分;第三環節是幼兒操作,教師進行指導。此環節也包括裝修房子的部分;第四環節是作品評價,感受手工拼貼活動的樂趣。

當然在此活動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在二研活動中:

教師要提醒幼兒先蓋牆壁,再蓋屋頂,而且房子蓋的要沒有空隙;

2.教師準備的背景圖上零散的圖形,在幼兒操作的時候,教師可以用背景圖上散亂的圖形來拼;

3.此活動中可以把裝修環節合併在“設計房子”一起,減少反覆操作的次數;

4.活動中請幼兒上來示範操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幼兒操作時灌輸給幼兒粘貼的要領,如粘貼時要四條邊、四個角都要塗到膠水等;

5.活動時教師的語言要規範,如粘貼時手上沾到膠水要擦在毛巾上,不要說成抹布上。

在三研活動中:

1.幼兒上來示範操作粘貼失敗了,教師可以讓幼兒先商量一下,剛纔失敗的原因,然後教師可以順手進行很好的示範,最後可以再請幼兒上來幫房子進行裝修等。

2.有的幼兒房頂與房身沒有粘到一起,教師應該及時的給予指導,要求幼兒將房子粘的牢固一些。

但是從幼兒的操作成果上看,很多幼兒還是比較成果的,能夠運用老師提供的幾何圖形拼貼出房子,邊和邊緊緊的拼貼在一起。在以後的手工拼貼活動中,會着重注意這些的不足之處,反覆琢磨進行,爭取更好的進行此類活動。

《造房子》課後反思 篇8

今天我們上手工《造房子》,主要是運用剪好的幾何圖形拼貼出房子。由於班內幼兒年齡偏小,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在手工活動中,老師和幼兒都顯得比較“吃力”。我們常採用的形式是第一環節老師一步步的具體示範講解,接下來就是孩子們按部就班地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那些“老師我不會”、“老師幫幫我”等求助聲總是不絕於耳。於是耐心的時候我一個個地再一次分步驟進行示範講解,性急的時候我則一幫到底。不知不覺中,一個手工活動竟然成了老師自己的流水作業,完全失去了活動的教學意義。反思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1.活動目標過於單一,過於注重活動結果的象形性

2.活動過程流於形式

3.過於注重幼兒某項技能的掌握

所以當我在確定手工活動題材時,考慮得更多的`是:是否適合幼兒的具體實踐能力,能夠對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相應的可操作空間;能否激起幼兒主動操作、探索的積極性,而不只是簡單的技能傳授。實踐告訴我,在寬泛的可操作空間中,幼兒能夠放開手腳、大膽操作,創造力獲得了充分的釋放。

操作材料的準備:

孩子們熟知的、適合於具體活動內容的材料有利於他們立即上手,並將思維重點放在製作形象上,更有利於幼兒進行創新思維。所以我想如果在《造房子》活動之前,讓小朋友先觀察周圍的房子,因爲周圍的房子是孩子們熟悉的事物,在活動之前,請幼兒一起看一下房子的結構,房頂是什麼形狀的?窗戶和門是什麼形狀的?讓幼兒有了感性的認識,請幼兒自由想象,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儘可以大膽地進行製作,而不必拘泥於老師所要求的形象,也不是一味的灌輸。所以後來我在美工區放置了大小和顏色都不同的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拼貼房子。在操作過程中,小朋友都很感興趣,結果,作品的豐富程度令我大吃一驚;熊佳磊拼貼了一幢樓,還開了左右兩扇門,說這樣方便人出入。張李陽拼貼的房子開了扇窗戶,還裝上了煙囪……

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尊重孩子,但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還是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說明尊重孩子還沒有成爲我們的習慣性行爲。還需要不斷地去反思,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