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絲綢之路》的文學知識

《絲綢之路》的文學知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絲綢之路》的文學知識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爲郎。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餘,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聯合計劃遭到拒絕,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爲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爲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徵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爲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爲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