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精選9篇)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精選9篇)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1

6日,我在實驗小學參加了“本色的教學,智慧的課堂”名校名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聽取了來自深圳的特級教師精彩的授課,其中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的陳金才老師爲我們展示了古詩《泊船瓜洲》的教學過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詩作爲語文課程內容之一,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古詩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教者認爲,古詩教學應該在落實語文基本能力訓練的同時,充分挖掘古詩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融入古詩蘊含的文化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洗滌心靈,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讀中欣賞

古詩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因此,在古詩誦讀的教學中,反覆誦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是基本方法。陳老師在教學中,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自主學習、自由朗讀古詩,讀準詩題、作者,讀通每一句詩,在此基礎上老師還提醒學生容易讀錯的字音,直至將整首詩讀得正確、流利。讀也貫穿了整堂課的始終,使聽者明白熟讀是學習語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詩中蘊含着節奏、音韻、意境的美,學生只有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細細品味詩文所表現的意境,欣賞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議中領會

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古詩誦讀課也應如此。陳老師在教學中,轉變了“一言堂”的局面,讓學生討論本堂課該完成哪些學習任務?學生表示應從朗讀流利古詩、理解詩的意思、背誦古詩這三方面來學習,這是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掌握理解古詩的方法。然後老師指導學生畫出不懂的字詞,引導學生明確理解詞語的多種方法,提出字詞疑問後,再一起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字詞的意思,最後請兩位小老師上臺講解,全班討論交流。教師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學,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大膽質疑,共同釋疑,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逐步積累探究經驗,提高探究能力。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並通過交流增進對古詩的蒙朧理解。

三、品中創造

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作爲交流對話的主體,是富有巨大的認識潛能的。學生在理解詩意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王安石離家這麼近爲什麼不能回家?這是學生的獨特體驗和課堂生成的需要,老師出示了一段背景資料,讓學生讀資料,並從中找答案。學生明白了作者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寫這首詩是在上任的途中。這次上任,實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鄉。寫“還”字是爲了表達他強烈的回家願望。“明月何時照我還”是他的憂愁啊!學生再讀他寫的《元日》,聯繫詩歌的背景,從“總是新桃換就符”中學生看到了一個決心改革的王安石;讀他寫的《梅花》,學生從“凌寒獨自開”中看到了一個堅強的王安石。學生對教師的預設作了富有創意的思考,從獨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詩的中心,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語感,發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養。讀中欣賞、議中領會、品中創造,使古詩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2

最近好多教師都在談論我的這次公開課,當然褒義之詞過多,實在是愧不敢當,此課實乃班門弄斧之作,還望各位同事多提寶貴意見。

作爲本次大賽的參賽課,因爲面對的是一羣陌生的學生,所以如何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應當是本課乃至任何一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 . 爲此,我爲這節課設計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在各位領導和同事們的熱心幫助和指導下教案曾經幾易其稿,雖然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設計了一個令自己滿意的教案。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激趣導入課文,使學生樂於接受本人、本文,爲接下來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和準備,課程設計的形式激發了每個學生的興趣,但是對個別學生的評價過於簡單、粗糙,這是值得我反省、改進的地方。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教師贏得學生,學生贏得主動,師生才能贏得課堂。在此,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竭力去尋找一個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3

在五月份全縣古詩文教學比武中,我執教了第九冊教材《泊船瓜洲》一課。教學這首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歌,我從新課標所提出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進行操作。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穫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後教學之鑑。

一、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後根據查找的資料,小組內交流,用現在的話說說意思;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閱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詩歌的能力,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思鄉的詩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詩情

情感總是伴隨着認識過程而產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如:辨別京口、瓜洲、鐘山方位時用簡筆畫的形式;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時,出示江南春景圖片,展現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讓學生形象感受;教學完古詩,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一邊欣賞情境圖,一邊跟唱歌曲。

三、讀中求解,讀中求悟: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一開始讓學生自由讀、同桌互讀,講解詩句時,又指名讀、小組讀、男女比賽讀、全班齊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爲大家展示一節課,於我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良機。而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的問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確實值得反思了。在學生感情朗讀的過程中,我就感慨:農村學生的朗讀能力確實和實小學生的差距很大,連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詩文看是幾句話,其實蘊含的內容豐富,以至於在初設計時想用畫畫的方法都無法施行,有些字詞的挖掘也顯得蒼白;課外延伸-----思鄉詩歌的收集也無法在課堂上交流。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我上了 《泊船瓜洲》 這一課 。 這是我第一年帶語文,對於古詩詞我又很多想法,大多都不是很成熟。在請教了很多優秀的老師之後,我對這首詩有了初步的框架。但上完課後,我又覺得有很多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好。

經過聽課老師的指導與評價,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優點

教態大方,思路清晰,語速掌控較好。對學生的引導也很成功。()課堂氣氛好,學生髮言踊躍,有激情。在詩句的朗讀、節奏處理上非常突出。做到了在“讀中自悟”。對全詩中的“字眼”---“綠”做了較爲精彩的分析與領悟。

二、缺點

1.在作者王安石的簡介中停留過多,政治性的東西給學生提提就行了,沒必要說的那麼透。只要學生能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憂傷就可以了。

2.押韻未給學生普及,有點一筆帶過。古詩詞重在押韻,學生應細細體會。

3.“間”字的讀音在參考書中有兩個版本,我提前沒搞清,使該字在學生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最終我雖自己辨識爲四聲,但還是業務部熟練,提前沒做好功課。

今後的工作中要謹記這次的經驗教訓,爭取做的更好。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5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詩中悟情、句中品情、詩中入情等環節,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術,優化了課堂情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第一環節,導入入情: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後根據查找的資料,小組內交流,用現在的話說說意思;讀詩時,我把PPT詩配畫投放給學生,加上音響渲染、詩人範讀等方法使學生在自讀、聽讀、情境中悟情,學生很快就進入情境。

二、第二環節,句中品情:

通過誦讀,PPT展示詩的韻律使學生在讀詩時能夠很輕鬆地結合詩的意境去體味詩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學生帶進詩中。如讀“間”字品情;讀“綠”字品情(拓展詩人幾次改字的情景);(PPT詩人的背景介紹)按詩的節奏讀出詩人想回家卻又不能回的無奈之情。此環節中學生開始讀詩時對詩句的情感把握總不到位,但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他們理解詩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引領作用。

三、第三環節,拓展抒情。

誦讀拓展古詩文六首(PPT展示思鄉詩句六首),進一步感受詩人用月亮寄託情思的情懷。學生在讀中繼續加深了對古詩的情感體驗。尤其是最後環節中學生對出示的圖畫再配以詩,從而很好地體會出該詩所體現的思想感情。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6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泊船於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思鄉、愛鄉和急於返鄉鎮的心境。

詩句語言凝鍊,意境優美,同時反映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和熱愛。由此可見,本文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審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鑑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要求,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結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啓發想象,領會意境,進行熱愛家鄉教育。

2、動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充分理解詩意,並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詩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詩情,確定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再現詩歌描繪的情境是教學的關鍵。

根據以上幾點,在教學作如下嘗試:

首先讓學生回顧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樣,複習了舊知,加強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同時通過有感情的背誦把學生引入到了學詩的情境當中去,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不是第一次學古詩。因此,學習課文的開始,我就讓學生回顧學古詩的方法。然後,進行歸納,給出方法。這樣設計實際是給出了學生的學路。同時,也滲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學統一起來。通過學法的運用,促進小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

在理解詩意中,我採取了“先扶──後放”的辦法。先扶學前兩句,“讀詩句──解字詞──串講詩意──體會兩句話的作用”。爲配合詩意的理解。教師板書,目的是在學法上“教”學生,使其掌握方法爲其智力經驗的形成奠定基礎。讓學生自學三、四句,並以彙報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板書)

通過對學習方法的運用促進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大意,爲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奠定基礎。

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我放在引導學生領會詩的意境上。

這一過程,我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來進行:

第一種方法:設境想象法:

運用畫面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薰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第二種方法:重點字詞剖析法:

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進,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無層次的串講串問,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教學的第三個步驟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最後,讓學生動筆,完成以下的鞏固練習。避免在古詩教學中,只動口不動手的現象,通過練習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接收信息反饋。

總體上講,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詩句的內涵,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

2、積極創設情境,進行學法指導。

3、抓住重點剖析,進行紮實的訓練。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7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此詩對字的錘鍊被人稱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彷彿有陣陣春風撲面。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抓住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於是在理解詩意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傳統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的講解,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通過板畫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係,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二、咬文嚼字學推敲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一詩句不僅寫出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話。於是我抓住“綠”字進行教學,使學生不僅爲詩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還爲他咬文嚼字的創作作風所感染,在王安石煉字的故事及教師過渡語言的激勵下,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了,不時地閃現出創新的火花,對“自由填詞”的推敲,確實有了學生獨特的見解。通過這一教學,相信學生在今後的古詩文學習中一定不會忘記要“咬文嚼字”。

三、將“讀”貫穿始終

這節課的教學我將“讀”慣穿始終,注重培養學生自由讀、默讀、齊讀和教師引讀。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詩句,讀出節奏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讀、看畫面讀等形式讀出詩詞蘊含的獨特情感,達到與詩人情感共鳴的目的。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8

今天目睹了江老師的教學風采,與孩子們一起走進課堂,感受了詩人王安石濃烈的思鄉情懷。動人的音樂聲中,陶醉於美麗的江南春景,怎能體會不出詩人那強烈的思鄉感情呢?

古詩的教學,要孩子們跨越時空的阻隔,掃除文字的障礙,與詩人進行感情的交流,重在情景的創設。今天,江老師的課堂上,情景的創設是很美的。首先,課件展示了“京口——瓜洲——鐘山”的位置,讓孩子們清楚地瞭解了“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詩人的家鄉其實離的不遠,但是詩人不能回。但又是什麼勾起了詩人的思鄉情懷呢?是“春風”,是“明月”,是那動人的江南春景,課件展示的那優美的畫面,把孩子們和我一起帶進了那美麗的江南美景之中,讓孩子們很好的體會到了詩人對家鄉思念的情感。

詩詞在語言上是非常凝練的,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是經過反覆的推敲,江老師帶着孩子們體會了,作者的妙用。從一個“綠”字感受到了,江南早春綠的萌發,綠的蔓延,綠在作者記憶中的滋長。

如果課堂上能把對詩的理解,與作者的生活背景,仕途的曲折,以及現實的無奈,前途的渺茫結合起來,我想會讓孩子對詩人更瞭解,對詩的體會更貼切,對歷史知識的拓展收益會更多。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9

《泊船瓜洲》是小學五年級第五課的一首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穫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後教學之鑑。

一、學生帶給我的兩處意外,令我欣喜

一處是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爲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爲學生會費一番周折纔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說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後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麼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爲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爲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第二處就是對詩所表達的感情的體會: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說“只隔”說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爲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後,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說)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裏是什麼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遺憾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爲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說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爲多面手,纔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