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或許眼前的“苟且”就藏着詩和遠方

或許眼前的“苟且”就藏着詩和遠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疲憊的時候,最喜歡與遠在東北老家的老父親通電話。不爲別的,就愛聽他在電話裏呵呵的笑聲。老爺子雖一生務農,今年80多歲了,卻有着年輕人的心性。沒事愛擺弄別在腰裏的手機,向晚輩學用裏面的功能,騎着兩輪摩托去趕集,在鄉下的大路上飛馳。

或許眼前的“苟且”就藏着詩和遠方

在我記憶中,父親一直有這種見什麼都好奇的琢磨勁兒。他小時候因爲家裏窮沒上過學,解放初期上了幾天掃盲班,認得一些字,但憑空寫不出來。後來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辛苦勞作之餘,只要看到上面有字的空煙盒、廢瓶子之類,他都會停下來,細細看上面的文字。爲此沒少挨母親數落:文盲還想考大學?是不是想偷懶?父親總是呵呵一樂,看完接着幹農活。


或許受他這種“學風”影響,家裏終於走出自然村裏的第一個大學生。我上大學的時候,父親憑着在糊牆的舊報紙上找字,居然能與我順利通信。但以後生活好了,家中牆壁四白落地,父親找不到“牆上字典”,無法給我寫信很苦惱。一次聽我說了《新華字典》的妙用,60多歲的他竟然開始學起了拼音!

不過,我最佩服父親的是他獨到的眼光。他評價青年人,最重要的一條是有沒有“長性”,類似於我們說對事業的“黏性”。他說某某某肯定沒出息,原因是他“幹什麼夠什麼”。多年過去,時間證明他的判斷幾乎全部正確。

“幹什麼夠什麼”是我家鄉的土話,“夠”的意思大體相當於“厭煩”。這個不難理解,不少年輕人都有這毛病。如今生活優越的年輕人,夠上這一條的似乎更多。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辭職跳槽成了家常便飯。有的辭職跳槽理由還很奇特:比如,兩個獅子座女性當她老闆所以要辭職,天冷起不了牀會辭職,這顯然不是爲了追求新知新體驗,只是對當下厭倦,哪怕是有名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只是這些年輕人可能不肯承認自己是“幹什麼夠什麼”,而會換成更時髦的說法:不想忍受“眼前的苟且”,要去尋求“詩和遠方的田野”。

這種擇業和流動的自由,在父輩們的青年時代,是不可想象的。這當然是一種社會進步。然而也不可否認,有不少年輕人,在這種不斷拋棄“苟且”,尋找所謂“詩和遠方的田野”過程中,迷失了自我,蹉跎了歲月。

一般人所謂的“苟且”,無非是現實中的自己。而“詩和遠方”,那纔是理想的生活。實際上,現實生活難免重複,或單調枯燥,或充滿壓力。想象雖然美妙誘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迴歸日常,柴米油鹽。如果這種“幹什麼夠什麼”的心態不變,不過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換到了別人呆膩的地方,最後自己又呆膩了。

重要的或應是轉換心理頻段,老話兒說的“幹一行愛一行”,那是無數成功者的箴言。我並不反對年輕人跳槽尋找更適合自己發揮才幹的工作。但在現有崗位上,不管你當初是自願選擇,還是被動接受,無論是你一直要做下去,還是終有一天要離開,只要在崗一天,不妨懷着生命目的就在於深度體驗的心態,嘗試着一絲不苟盡力做到極致。或許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曾經以爲難以忍受的“苟且”,會赫然變換成詩和夢中的遠方田野。眼前的苟且,原來就藏着詩和遠方。要知道,哪怕是真正在遠方田野裏汗流浹背、辛苦勞作的人,只要有陽光心態,也還能從廢紙片上,讀出生活的詩意與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