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2017年駐村幫扶工作組日誌「兩篇」

2017年駐村幫扶工作組日誌「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導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7年駐村幫扶工作組日誌,供大家閱讀和借鑑,希望這兩篇範文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年駐村幫扶工作組日誌「兩篇」

  2017年駐村幫扶工作組日誌【1】

  *月*日 星期* 天氣:*

和馬主任一家吃過早飯已到九點了,今天我們的工作計劃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體驗農活,下午到四社走訪農戶,並把村裏的黑板報辦起來。這些也是我昨夜思考良久的。特別是作爲從機關下村的幹部,下田體驗農活很有必要。村委馬主任忙於村裏的工作,三四畝玉米還在田裏,所以我們決定到馬主任田裏收割玉米。

到了田裏,我學着馬主任的樣子掰玉米棒子。雖然小時候幫家人下田勞動,但是老家那邊種的都是小麥、豌豆等作物,所以掰玉米棒子還是頭一次。不過這活一學就會,就是一手抓住玉米棒子,另一手拿小刀在包葉上面劃一道口,然後順着那道口子剝開包葉,再把裏面的玉米棒子掰下來,工序就這樣簡單。由於海拔較高的原因,每株只結一個玉米棒子,偶爾也有兩個的,不過其中一個很小。掰了一會兒後,我的手法越來越嫺熟,速度也很快了。這時,海東農牧局科技推廣站洪站長打來電話,讓我今天趕緊領上昨天我給他說要辦養殖場的村民馬哈比,到民和縣畜牧局補報家庭養殖項目。我一聯繫馬哈比,他正好在縣城。而且我們的幫扶組成員小孟從縣城還沒向村裏出發,所以我讓他領馬哈比去縣畜牧局。不一會兒,馬主任夫人也幹完家務活到了田裏。隨後,我們幫扶組的老謝、小羅,還有村支部馬書記都到了,田裏一下子熱鬧起來了。人多力量大,我們七個人每人佔一個壟,一壟一壟掰,馬主任負責鏟秸稈,一下子加快了收割的速度。收玉米不太累,大家又說又笑地幹到了中午。回頭望去,身後金黃的玉米堆越來越多,騰出的空地也越來越寬,很少勞作的原因,大家興奮不已。

下田勞動的原因吧,中午大家吃飯很香。馬主任夫人給我們做的是熬飯,一個個都吃了兩碗,還把一大碟子油餅吃到底了。

下午我們走訪的是距馬主任家所在的二社兩公里多的四社,即小庫土社。這個社是個自然村落,坐落在一社山樑下邊的陰山根,地勢較低,但坑窪不平,莊廓佈局雜亂。我們的車歪歪扭扭地行走在村道上,好像在流水似的白土裏游泳,又好像在厚厚的白土塵煙裏騰雲駕霧。村民們很熱情,不管以前見沒見過都會打招呼,並往家裏邀請。我們先後走訪了五戶農戶,瞭解的內容基本一樣。但是今天走訪的一位老農,讓人心酸。他叫馬索來麼,已六十九歲了,家裏只有長病在家的老伴,也快七十了。四個兒子都不爭氣,一個個在外過自己的日子,根本不顧兩個老人,用當地的話說就是“不上路”。爲了維持貧寒的生活,這位老大叔耕種13畝地,還當村裏的護林員,管護大家的退耕還林地。儘管如此,但不知爲什麼他沒有享受到農村低保。我的心裏很酸楚,能爲他做點什麼呢?我從兜裏摸出一百元錢塞在他手心,讓他買雙鞋,因爲他穿的鞋實在是太破了。他激動得一時不知說什麼好。我轉過頭悄悄的對村支部馬書記說下次調整低保,一定不要忘了他。

從四社小庫土返回到一社山樑時,時間已不早了。我們把村裏簡易的公開欄用墨汁刷了兩邊後,大家一齊動手,劃線的劃線,寫字的寫字,畫邊的畫邊,不一會兒把黑板報辦了起來。黑板報的右下角還寫上了讓村民們抓緊開展秋季覆膜等工作的通知,左下角我用彩色粉筆畫上了一朵紅牡丹,遠遠望去還有點意思。

又一天的工作結束了,回想起來,感到農村工作雖然苦點,但也十分充實。

   *月*日 星期* 天氣:*

屈指算來到xx村已12天了。這些天來,走村串戶,訪貧問寒,與這裏的村社幹部、黨員和村民談心、交流、拉家常,收穫頗多。在這裏,人們的生活有貧有富,但更多的是貧困。農民們很辛苦,家家戶戶幾乎都耕種着三十畝以上的耕地,有的還耕種四五十畝,這在我的家鄉及好多農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裏的人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繁忙的生活。但是這些天來一直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即使生活條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但這些鄉親們一個個都活的挺有精神。寫到這裏,我就想起現在的許多城裏人,吃穿不愁,但總拉着一張苦瓜臉,無精打采,生活在鬱悶的世界裏。我們的“上班族”們坐在寬敞的辦公室裏,面對電腦一臉茫然,好似有無盡的煩惱。在這裏,我們與貧困戶聊天,他們說有許多寒苦,但他們相信黨和政府,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與希望。我想,這就是他們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的緣由吧!

九點半時,我們幫扶組的同志們都到齊了。今天我們去走訪的是三社,也叫鬆把社,距離我們的根據地村委馬主任家還有兩公里。我們向東徒步行走十來分鐘,眼前出現了一道大坡,這個自然村剛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這裏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樑,山成排、溝成行。我這時才突然明白,xx村的名稱可能就是這樣得來。順着山坡土路向下繼續行走了十多分鐘,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廢棄的莊廓隨處可見,真正像樣的農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見個人影。一路上聽老謝說原先這個社有26戶,現在只剩10戶。我們連走了三戶,但家家都鎖門。在老謝的提議下,我們徑直來到原村支部書記孫萬發家。走進他家時,他正要出門去收割玉米,見到我們他很熱情地讓我們進屋。看上去家裏條件並不好,像樣的只有一臺電視機,上邊還赫然寫着“農村黨員遠程教育收視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說村上有個電視在孫x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誰也不願去要回來。老謝說他家在這個社還算最好,以前這個孫書記工作幹得也不錯,青海《黨的生活》還專門報道過他,可是後來羣衆反映不好,換屆時沒能當選。攀談中我們得知以前他當過民辦教師,如果再堅持兩年就轉正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在外跑車,收入也可以,但因爲他們這個地方條件太差,已過結婚年齡的兒子一直說不上媳婦。他說這個社、包括整個xx村的小夥子們都很難說媳婦,姑娘們沒人願意到這個山大溝深的窮地方來當媳婦。好在他的二兒子很爭氣,現在上天津石油大學,快畢業了,工作已簽約。談到村裏的工,他說這裏的羣衆有條件的想方設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裏的都是最困難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幫助他們搬出大山溝。我在心裏想,xx村也算大村,整體搬遷不太現實,但是通過政府適當扶持鼓勵自行搬遷還是可行的,作爲幫扶工作組我們還是多反映吧!

  2017年駐村幫扶工作組日誌【2】

  *月*日 星期* 天氣:*

市委組織部派我到雙湖村任職已半月有餘,這些天來與鎮包村領導和幹部陸續入戶走訪瞭解了雙湖村部分貧困戶,看到的情況遠遠比我想象當中要複雜、困難得多。雙湖村是今年全市確定的65個重點貧困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0戶202人,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6849元,貧困人口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030元。村裏人多地少,耕地土壤貧瘠,灌溉水源緊缺,渠道破舊,水資源利用率不高,農業發展空間有限、後勁不足,農民增收渠道狹窄是雙湖村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致貧的主要原因。

怎樣科學地制定精準脫貧實施方案?如何實現當年整村脫貧的既定目標?爲把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制訂得更細、措施制訂得更準、項目確定得更實,今天我又去幾戶貧困戶家中做了一些走訪調查。有些不在家,我便去田間地頭和他們聊天拉家常,詳細詢問收支情況、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蒐集整理脫貧需求,瞭解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雙湖村一社貧困戶何修義無勞動能力,與80多歲高齡母親相依爲命,生活十分艱難,需要通過社會救助的方式擺脫貧困;一社貧困戶胡學鵬無勞動技能,外出務工只能靠“釣魚”打零工,遇上今年建築業行情不好、收入大幅減少的情況,掌握就業技能纔是今後的脫貧之策;四社貧困戶馬傑的獨生子殘疾,康復治療花費較大,而本人雖有務工技能卻無就業門路,需要指導馬傑利用自己的技能就業和幫助申請醫療費用補助;五社鄧興斌患病花費鉅額醫療費用,屬典型的因病致貧,要支持幫助其發展壯大養殖業,擴大種植規模,爭取醫療救助……。

在認真地做過調查瞭解、分析研究後,我與鎮、村幹部一起研究制定、修改完善了雙湖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計劃,最終確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環境整治、科技培訓、公共服務等五大類20項脫貧項目,結合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制訂了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相信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和措施的落實,精準扶貧工作一定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月*日 星期* 天氣:*

最近一段時間,雙湖村的精準扶貧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村子的整體環境面貌已有了大的改觀。但是,沒有特色產業的培育,沒有富民增收的措施,是無法實現我村6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目標的。當前雙湖村最大的問題還是缺少致富產業,農民增收途徑狹窄,收入來源單一;而在發展種植、養殖合作組織、發揮能人大戶的帶動作用方面也比較滯後。爲此,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培育增收致富產業,通過充分發揮能人大戶的領頭羊作用,把更多貧困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最終實現羣衆持續穩定增收、當年整村脫貧的目標。

鎮上已決定支持幫助雙湖村新建一個養殖小區,這對於發展壯大我村的養殖業、提高貧困戶養殖收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全力推進、儘快落實、早日落地。今天早上我陪同鎮領導分別查看了村上養殖小區擬選址的兩處地方,但我個人的意見,認爲兩處地方都不太適合修建養殖小區,一是離飲用水水源地太近,二是所處位置有些偏遠,三是我包片負責的雙湖村最爲貧困的四、七社地處東火山腳下,雖然有發展養殖業的優勢條件,但在規模養殖方面還處於空白。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建議養殖小區選在雙湖村四、七社。下午,我與村書記、主任以及四、七社社長做了溝通交流,大家共同的意見是養殖小區選址定在四、七社一處廢棄閒置的打穀場上。但佔用土地、通水通電、平整道路等方面的問題還需要與羣衆協調解決。時間不等人,晚上我便與村書記來到四、七社社長家中,通過召集社員會議與羣衆溝通交流。在會上,我與村書記給大家講明政策、對比算賬、分析利弊,通過幾個小時的討論,打消了羣衆顧慮,消除了不利因素,統一了思想認識,集中養殖小區的選址、建設問題都迎刃而解。

回到宿舍的路上已是繁星點點,儘管自己身心有些疲憊,但想到發展規模養殖業所面臨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幾天研究的事情有了着落,我的心情還是很高興的!

  *月*日 星期* 天氣:*

我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應該說到村任職後對農村工作還不是那麼陌生,對農民羣衆也不是那麼生疏。通過一段時間來的工作,真正覺得走出機關,才能貼近羣衆;走近羣衆,才能做好工作。

最近一段時間宣傳發動羣衆修建暖棚羊舍是我們駐村工作隊員的一項主要任務。今年縣上出臺政策,給予修建暖棚養舍、發展家庭養殖的農戶每戶3000元的資金補助。這項政策出臺後,羣衆本應態度積極但修建進展比較緩慢。仔細瞭解分析,發現羣衆修建意願是有的,但大部分羣衆對政策理解不透,對建造標準把握得不準,有些羣衆將信將疑,一直在等待觀望。究其原因,還在於我們工作不夠深入,僅限於在社長會議上佈置任務,沒有紮實深入地引導宣傳。

基層羣衆工作急不得、慢不成。羣衆對政策消化需要一個過程,但高寒地區入冬早,加之馬上要秋收,工作更是不能耽誤。七社的貧困戶劉文禮思想很保守,在修建暖棚羊舍這件事情上總是持懷疑態度,覺得時下羊肉市場持續疲軟、行情不好,養羊就是賠錢。今天我爲這事是第三次去他們家,在山頭看到他正在放羊,就與他席地而坐,談今年的收成、兒子的務工情況,說今後的計劃打算,聊了一個多小時,劉文禮態度有了大的轉變,決定先利用政策修好羊圈,等市場行情好轉後再擴大養殖規模。四社的劉國禮文化層次較高,在地方上算是頭腦比較靈活、致富路子較廣的那種類型,號召力和影響力很強。前幾天我到他家中給他講解了暖棚羊舍的建造標準,今天看到他家的羊圈已經修好,有他的帶頭和示範,相信不過幾天此項工作一定能夠有大的進展和突破。回來的路上碰到劉全禮,這個老頭有點意思,前幾天和他聊了一陣子,他就認可我了,老遠就說:“書記,我正在修羊圈呢,修好了請你來看……”

作爲市上下派來的幹部,做好羣衆工作,必須要放下“架子”,走進羣衆的心田,聽羣衆的心聲,說羣衆語言,講農民土話,才能贏得羣衆的支持和信任。

  *月*日 星期* 天氣:*

這兩天,我村利用雙湖學校閒置教室試驗種植的雙孢菇出菇了,香菇種棒也有即將出菇的跡象。早上來到教室,密密麻麻的雙孢菇破土而出,長滿了整間教室。雖然種植規模只有區區100平方米,但試種的成功爲下一步我村發展壯大食用菌種植產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羣衆的親眼所見也打消了幾個月來他們的疑慮與擔心。

如何實現60戶貧困戶的增收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增收的瓶頸之一是我村囿於自然條件而形成的種植作物單一,以及農業靠天吃飯的現實。雙湖村夏、秋季氣溫比較低,產出的香菇、雙孢菇能夠填補市場需求空檔。鎮上決定引進雙孢菇和香菇特色種植技術、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後,村上積極與相關公司銜接合作,先小範圍試驗種植香菇和雙孢菇,以期獲得羣衆對發展食用菌產業的認同。這些天來,我們工作隊的同志到農戶家中宣傳引導、對比算賬,樹立羣衆種植信心。根據目前的情況,雙孢菇每平方米可產菇15公斤,按每公斤8元計算,扣除成本後每平方米可獲利40元;香菇每平方米可產菇6公斤,每公斤8元,扣除成本後每平方米可獲利30元。可以說,發展食用菌產業大有可爲。

目前,鎮政府投資建設的8座食用菌種植大棚已建好4座,估計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達到2300平方米、種植面積達到10000平方米。聽說精準扶貧貧困戶政府貼息貸款馬上要下來了,我們商量,考慮到大多數貧困戶難以發揮貸款的最大資金效益,可以由村幹部牽頭成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管理模式,整合60戶貧困戶入社種植食用菌或利用即將建成的養殖小區發展養殖業,通過大力培育富民產業達到持續增收的目標。

雙湖村有塊地方歷史上叫“米滿灣”,現如今叫成了諧音“眉毛灣”,也許當初是取“糧食富足不捱餓”之意吧。看到熱火朝天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和養殖小區建設現場,我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米滿千年眉毛灣,產業富民羣衆歡。精準扶貧鬥志昂,定將舊貌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