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必備】端午節日記範文彙總7篇

【必備】端午節日記範文彙總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一天終於結束了,今天我們都做了什麼了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日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日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日記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端午節日記範文彙總7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這便是我最最幸福的時刻。

然而,這段時光已隨着我的童年逝去,被歲月蒙上了陰影,加上媽媽在幾年前就去外地打工了。

不知媽媽走後的第一年端午節是怎麼過的,因爲沒有人和我一起摘糉葉,給我包糉子;更沒有人早早地爲我煮糉子。那糉子的香味離我也越來越遠,有的只是一個溫馨的電話,一分暖暖的問候。

從那以後,我每年端午一定得去外婆家,因爲媽媽告訴我外婆家要包糉子。她家包的糉子都要加上紅棗,令我十分費解,或許紅棗寄託着某種情感吧。剛開始吃,那淡淡的甜味兒還真有點不習慣,吃了幾個後就沒感覺了。爲了端午能吃上糉子,儘管去外婆家要走很遠的路,我也願意用腳步去丈量。

我就這樣匍匐着過了這幾年。

這次放假回家,想到的是日漸衰老的外婆。她此時正在包糉子嗎?正把紅棗往裏塞嗎?

電話上顯示着媽媽的來電。正當我和她談着要去外婆家吃糉子時,她哽咽着說:你外婆生病住院了,你去看看吧。

我心中暗暗抽泣着,回味着紅棗的甜。這沒有外婆包的紅棗的糉子,端午節該是多麼的暗淡無味呀!

端午節日記 篇2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dan僅因爲它能吃糉子和綠豆糕,更因爲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大家知道嗎:每年是端午節。這可是我們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每逢端午節,人們都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這一個小常識大家要知道哦!

對了,訴大家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要看仔細哦!“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水下喜洋洋。”怎麼樣,好聽嗎?

端午節還有很多活動,主要活動有兩個,分別是:賽龍舟、吃糉子。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流行的民族地區很廣,有漢、壯、布衣、侗、土家、仡佬等。

我喜歡端午節,因爲我愛吃糉子。呵呵!你們喜不喜歡端午節呢?

端午節日記 篇3

今天是端午節。對於我這隻小饞貓來說,端午節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吃糉子。那美味的糉子讓我常常是口水直下三千尺。這不,一大早,爸爸就買回了一堆口味不同的糉子。

糉子在鍋裏煮了十幾分鍾後,就可以吃了。我把魔爪伸向一個大大的糉子。顧不得燙手,撕開裹得緊緊的糉葉,狠狠地咬了一口。哇,是蜜棗味的。香香的糯米配上甜甜的蜜棗,真令人回味無窮。我一口氣把它吃了個精光,又抓起一個小個兒的糉子咬了起來。嗯,真好吃。原來是玉米甜香腸的。玉米香加上香腸甜使糉子非常可口。嵐嵐,來吃個滷雞蛋。聽了爸爸的話,我連忙拿起一個滷蛋吃了一口。這滷蛋又鮮又香,好吃極了。

這時,媽媽突然說:別隻顧着吃,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哈,這可難不倒我。我擦了擦嘴,娓娓道來: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因爲他的一個對國家很有用的提議沒被國王採納,反而還被逐出王宮。悲憤之中,他縱身跳進汩羅江自盡。老百姓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吃屈原的屍身,就划船把米飯等食物投入江中。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的這一天,人們都會包糉子、賽龍舟。逐漸演變成了一個節日。說到這兒,媽媽笑了:回答正確。獎勵一支雪糕。哈哈哈,意外收穫!

端午節日記 篇4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糉子。前一天早上,媽媽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糉子葉,準備開始包糉子。

我從來沒包過糉子,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糉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糉子挺好學的,但是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摺疊成漏斗形狀。注意,卷的時候要儘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着媽媽做,把糉子葉疊成一個漏斗。

“然後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糉子,可以在裏面放一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後將餘下的糉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糉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糉子葉把糉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糉子綁緊。”這一步非常關鍵,說着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糉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糉子裹緊時,裏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儘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下一步,開始煮糉子了。先把糉子整齊地擺在鍋裏,把鍋簾壓在糉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一盆水。最後把水順着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鐘,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媽媽給我係上了五彩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徵着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裏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糉子,終於登場了!白白的糉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日記 篇5

端午節賽龍舟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臨了。

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了艾葉和蒲草,它們有很多功能,可以辟邪、驅蟲等等,還有藥用作用。

到了端午節,人們來比賽賽龍舟,賽龍舟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只看見紅隊和黑隊都準備在了起跑點上。過了一會兒,裁判把槍指向天空開了一槍,紅隊和黑隊都開始劃了起來,兩個隊伍都互不相讓,我們在場的人都在喊:“加油,加油。”

到了端午節,人們要吃五黃,這五黃是黃鱔、黃魚、蛋黃、黃瓜、雄黃酒。媽媽給了我一個香囊,媽媽告訴我:“這個香囊可以辟邪的,你要帶在身上。”我說:“我會帶在身上的。”

今年這個端午節真是好玩。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各種各樣的糉子,門前掛蒲草。包好的糉子散發着撲鼻的糯米香味。

還有每年一次的龍舟比賽,隊員們比賽時個個生龍活虎,喊聲震天,激烈又緊張。讓我們大飽眼福。這個端午節過的真有意義!

端午趣事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一大早奶奶在門口掛上了艾草,媽媽在房間裏掛上了一串串五顏六色的香袋,據說這兩樣東西都可以驅蚊子的。早飯的時候我又吃上了香噴噴的糉子,我一邊吃着糉子一邊聽爸爸講了端午節的由來。爸爸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杭州人過節的時候還要吃上五黃,分別是黃酒,黃魚,黃瓜,蛋黃,黃鱔,有些地方還要舉行隆重的划龍舟比賽。”這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啊,即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又讓我吃上了美食,真是一舉兩得啊!

吃糉子

今天,媽媽帶回來一個大箱子,我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十個美味的大糉子,我忍不住想吃一口,但是爸爸說:“生的會吃壞肚子的,燒熟才能吃。”等了一會兒,三個大糉子煮熟了,媽媽說:“兒子趕快吃吧,涼了就不好吃了。”我說:“我們一起吃,平時你們很辛苦,作爲你們的獎賞。”爸爸媽媽笑着說:“兒子長大了,比以前懂事了!”然後我們一家津津有味的吃起糉子,端午節過得真開心啊!

端午節日記 篇6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遼寧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日記 篇7

陽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們在家裏過着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這天,媽媽在廚房裏包糉子,做鮮美可口的飯菜。我和爸爸在客廳裏下棋。終於到了吃飯的時候,我們圍着桌子吃着粘軟的糉子和美味的飯菜。把我撐得肚皮像球一樣端午節日記端午節日記。

我想:過端午節真好,我真想每天都過端午節,天天吃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