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14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覺間結束了,相信大家這一天裏都收穫頗豐吧,請好好地記錄下在日記裏。日記怎麼寫纔不會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14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1

計劃每個月看兩本書,先從簡單點的開始。

大概花了一個多星期把《安妮日記》看完了,不過只是青少版的,淺顯一些。因爲年代的特殊,讓普普通通的一本日記也賦予了時代的意義。

記得小時候在嫂子家裏看到一本雜誌上,有個貝塔斯曼書友會,每個月都會推薦好書。我最喜歡在那些書目裏瀏覽,幻想着那些書拿在手裏的感覺。其中就有一本是《安妮日記》。精裝版的封面,看起來厚實的書頁,都讓我無限嚮往。時隔數年,小時候的願望總算實現,只不過打了折,看的是薄薄的青少版,而非精裝原版。

安妮是一個年僅15歲的小女生,她從13歲開始記錄這本日記。那年猶太人受德國人的排擠,他們全家只能躲在一間陰暗的小閣樓裏生活,一呆就是兩年多。日記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記錄的。讀着她的日記,彷彿就能看見當時社會的動盪和戰爭的殘酷;有時讀到她和皮特互相好感的那幾篇時,竟覺得十分親近,也許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事都是相似的吧。住在小閣樓的每個人的性格,都在她的日記中栩栩如生。

日記是一個值得人敞開心扉去傾訴的好朋友,安妮甚至還給它起了名字。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可以跟它傾訴,生活裏的瑣事也可以記載。到後來往回翻閱的時候,它的意義便超越了日記本身。

翻閱和記錄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美好的感覺。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2

從13 歲生日收到父親送的精心挑選的最美麗的日記本到1944年8月1日,日記毫無預兆的永遠停留在這一天。剛過完十五歲生日沒多久的安妮,花一般的年級,夢想着成爲一名記者和作家,而卻因爲希特勒發動的一場可怕的'世界戰爭,死在了集中營。

《安妮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和家人及朋友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記載。作爲一個小小的猶太女孩兒,她的日記吐露了與家人的衝突,對愛情的好奇,以及在種族歧視和戰爭迫害下擔驚受怕的密室生活。

看完《安妮日記》一來你會欣慰於安妮的成熟勇敢和智慧,另一方面心理更多的是難受,難受於在那段黑暗的25個月生靈塗炭僅僅是起源於愚蠢的權欲膨脹和種族優越。

安妮的日記後來被安妮家的一名傭工發現,並在戰爭結束後轉交給了她的父親——這個家庭唯一一名在大屠殺中倖存的成員。

安妮寫過:“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後也繼續的活着。”她的確做到了,即使在過去了這麼多年後,人們依舊沒有遺忘。提到法西斯,提到阿姆斯特丹猶太人,我們能想到的是安妮。她留下的對於法西斯罪行的珍貴證明,是人們不忘過去,謹記歷史的重要資料。平凡而真實的歷史記錄,足以引起人們心中的震撼和共鳴。這個世界即使過去了多年,種族問題引發的戰爭仍在發生,但更多的安妮也在世界的角落裏存在着。只是希望,在這些美麗的生命還健在,這些充滿着夢想的安妮還活着時,戰爭能提早停止。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3

1944年3月29日,波爾克斯大臣談到,戰後應該出一本與戰爭有關的日記或書信。當安妮爸爸獨自抹着眼淚走出納粹集中營,並接過安妮的日記時,《安妮日記》橫空出世!

《安妮日記》向我展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生活情況和人物特徵,

一個個生龍活虎的人物彷彿就在我眼前:深愛安妮的皮特、認真工作的牙醫杜賽爾、強壯的爸爸、溫和的媽媽、乖巧的姐姐、自以爲是的達恩太太、愛抽菸的達恩先生···成熟的.語句,生動地比喻···讓我們看到的好像不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而是一個作家。

我看完這本書後爲德國的行爲而感到憎恨憤怒,爲猶太人的處境而難過,爲安妮的痛苦而嘆氣。

唉!世界爲何如此不公!日記中的安妮並不是好孩子,她與媽媽吵架,跟皮特戀愛···但她不是沒有優點的,她喜愛作文,能自我反省,能換位思考···我不得不說,安妮真是個可愛的孩子。

許多人都讚揚安妮的寫作水平,我也不例外,就連德國著名作家恩斯特·施納貝爾都讚歎:“不論什麼年齡來看,她(安妮)都是一個水平極高的作家,能在當時殘酷的現實環境下寫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隨着時代的推進,二戰已經十分遙遠了,現在我們口中只有周杰倫、張學友等人,

安妮雖然被歷史的沙土掩埋了,但她的精神永久長存,正如她在日記中寫的一句話:我要活下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4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多麼悲傷的字眼,它讓我們銘記着痛苦,和教訓。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讀到這些飽含着淚水與血汗的文字,得益於那一部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安妮日記》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這本書主要講了希特勒在二戰期間大量殘害猶太人,猶太人被押往集中營或者當今槍決,被迫之下,有着猶太血統的安妮一家躲進了爸爸公司裏避難。兩年零兩個月的密室生活,壓抑,恐怖,整天都提心吊膽,而安妮便用她的日記記錄下這一切。 
  從安妮的日記中可以看出,她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她渴望幸福,渴望關愛,她在整日的煎熬中,一直保持一顆純潔的心。可是這一切的平衡,都被納粹黨打破了,他們因爲記恨猶太人的智慧,下令屠殺猶太人,當時幾乎無人倖免,萬惡的希特勒在一次次的騙局中引導着人們走向一個個深淵,人民被折磨得死去活來,生不如死。 
  安妮曾在日記中寫到:“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裏其實是善良的。”縱使是世界如此醜陋不堪,安妮仍然堅信,正義即將會到來,兩年零兩個月的等待終究不會白費,可是,天不遂人願,最終,安妮一家還是被納粹黨發現了。 
  引起這一切的是什麼人?是納粹黨?是希特勒?不,是人們的貪慾,是人們對於金錢,對於誘惑一種本能的需求,但是需求過大,慾望過大,終究會毀了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乃至一個世界。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5

去年暑假,我讀了世界名著《安妮日記》這本書,它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安妮·弗蘭克曾被世界人民稱作——永遠的天使。她也是我最崇拜的作家。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十三歲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他們在密室裏生活了二十五個月之久。這段時間,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在狹窄的空間裏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她開始思考戰爭、自然、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爲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大家爲了紀念這位永遠的天使——安妮·弗蘭克,特意拍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安妮日記》這部電影,造了安妮·弗蘭克的紀念館。

安妮·弗蘭克在寫完《安妮日記》這本書後,留下了一句話,她說:“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到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這句話已經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令我一生受用不盡。

這本書令人的淚水流個不停,但卻讓我有了對生命的感悟。

現在,看了我介紹的《安妮日記》,大家一定也喜歡上了這本書了吧,也很想讀它了吧!找個機會一定要讀!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6

今天我讀了安妮日記,書的作者——安妮,同樣是這場經歷的受害者。她以第二人稱的形式將納粹分子的暴力行爲統統記錄在日記本上,使後人有時機瞭解真實的歷史進程。同爲猶太人的安妮,十分怨恨納粹的不講道理的行爲[將猶太人趕盡殺絕],她認爲這是不人道的。

安妮是幸運的,她和她的家人以及爸爸同事的家人藏在了一個名叫‘’後屋‘’的地方,並在此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安妮又是不幸的,她生得一副美人坯,卻是無辜受害的猶太人,最終獻出了自己珍貴的生命。

憑什麼,憑什麼納粹可以隨便剝奪猶太人的生命?憑什麼猶太人就要忍受滅族的悲慘命運?可憐的'安妮雖提醒了恐怖的歷史,但她並沒有改變歷史!我爲此感到痛心:一個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竟如此失掉了生命,真是太遺憾了。回首想想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們,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天天生活在如此優越的環境裏,竟忘了幾百年前一個與我們年紀相仿的少女在爲自己的明天發着愁;不知道明天能否繼續活下去,不知道明天是否就被別人告了密,被抓到納粹集中營裏去。這種對前途的渺茫的遐想,不知道現在有幾個學生會考慮這些。

安妮在日記裏講述了自己對人生,愛情的見解[抑或說成感悟],讓我們重新解讀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的種種,讀來讓人獲益匪淺。

朋友,讀讀安妮日記吧,相信你也會因此變得更成熟,言語更富有哲理!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7

《安妮日記》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於二戰期間藏身密室時,作下的日記,記錄了安妮的生活,安妮在密室裏度過了25個月,過着暗無天日的日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密室裏遇到了知心朋友——彼得.範丹,雖然密室外響着陣陣槍聲,但是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一個個無辜的人死去,讀到這裏,我已經心驚膽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悲傷和恐懼,戰爭讓一個幸福的家庭破裂,戰爭是殘酷的,而人們的堅強卻是難以預測的,安妮沒有因爲親人的.死亡而喪失勇氣,她知道自己時刻面對死亡,但她仍然心存希望,他希望戰爭早點結束!是啊,這也是每一個人的願望啊!

安妮用微笑面對和她在一起的七個猶太人,把悲傷深深地埋在心底,面對困難,她會勇敢的往前衝,這種勇氣不正是我需要的嗎?

每次失敗後,我就退縮,我沒有勇氣去面對失敗,獲得成功就是我的目的,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做一件事必須堅持到底,遇到困難堅強的面對它,你就會成功!愛迪生曾經說過: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是啊!想要通向成功就必須面對失敗!

讀完《安妮日記》後,我很慚愧,安妮,這個堅強的小女孩,她只有16歲的生命,她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而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遇到一點困難,父母就會幫我克服,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事事難料,我要靠自己,勇敢的往前衝!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8

一翻開書,讀完前言,我的眼淚就涌了出來,我的心裏也特別酸楚。前言主要講了1933年希特勒上臺,在德國全面推行獨裁統治,猖狂迫害猶太人。安妮就是其中一個猶太人,於是他們一家在那一年夏天逃往荷蘭,落腳於阿姆斯特丹,住在她爸爸公司裏的祕密後屋。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寫的就是在祕密後屋裏的生活。(從第11篇到最後一篇)

看第三篇日記的時候,我就特別同情當時還活着的安妮。1938年那次大屠殺發生後,她年邁的外婆只好投奔她們家,兩位舅舅逃亡美國。1940年5月以後,他們的好日子迅速消失了:先是德軍殺向荷蘭,然後是荷蘭軍隊投降,接着是德國人佔領,從此他們的苦難就真正臨頭了。迫害猶太人的法令一個接一個迅速出籠,什麼猶太人必須戴一個黃星標記啊,猶太人一到晚上8點鐘便禁止猶太人出門,甚至連坐在他們自家的花園裏也不行。 1942年安妮的外婆去世了。雖然我的`外公也去世了,但如果拿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去跟安妮那時的條件比的話,那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啊!可是在那種條件下,安妮依然堅強地活了兩年。而我,一點點苦都承受不了,更何況在那種情況呢?我覺得我要向安妮學習,學習她的堅強,樂觀……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9

這些天我終於讀完了《安妮日記》。我被安妮寫的日記震驚了,我無法想象戰爭帶來的痛苦。兩年多來,由於戰爭的緣故,這個富裕舒適的家庭與範丹夫婦、他們的兒子彼得和杜塞爾醫生一起,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後屋裏,他們感到恐懼和顫抖,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說話的自由。

他們每天還遭受着恐懼、飢餓和疾病的折磨,這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我們幸福地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中國,每天過着自由快樂的生活,你可以在家裏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例如玩電腦、看電視、畫畫等。在學校,你也可以做你喜歡做的事,例如閱讀、跳繩、踢毽子等。週末還可以邀請朋友滑冰、看電影、打羽毛球等。

但是我們經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抱怨作業太多,沒有時間玩,有時候做多幾道題目就怨聲怨氣,這是多麼不應該的啊。在《安妮日記》中,我也看到了孩子們從寒冷的'家中跑到被風雨侵襲的街道,跑到沒有火的潮溼教室,餓着肚子啃胡蘿蔔的畫面。

書中,描寫了孩子們向街上的人乞討一塊麪包的畫面,多麼令人心碎的一幕。想想這些孩子,看看我們自己,真是太羞愧了。每天我們不是嫌媽媽飯做得不好吃,就是嫌爸爸炒的菜不合胃口,挑三揀四。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和幸福。

《安妮日記》讓我反思自己,學會思考,它就像一盞指引我們前進的明燈。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10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安妮日記》。

安妮寫日記用的日記本,是她的爸爸在安妮生日那天送給安妮的。安妮叫這本日記本爲“吉蒂”。這本書以一位猶太少女的思想與青春特有的清純語言,描繪了一幅殘酷的世界大戰的真實畫面。在這些蠢蠢欲動的文字中,流露出一位猶太少女的渴望;這些蠢蠢欲動的文字,將安妮的心變得晶亮,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戰爭時期的'花季少女溫柔、堅定的內心世界。

安妮一家因戰爭爆發而到安妮父親的公司後的一些房子中居祝安妮在日記中稱他爲“密室”。安妮父親還邀請了凡·丹一家與一位醫生進入密室居祝在這裏,安妮度過了最重要的花季少年,在這裏感受到了人世間的不公與殘酷,也在這裏享受到了朦朧的初戀之青澀。

在日記裏,她訴說着她憤世嫉俗;在日記裏,她控訴人世間的痛苦與殘酷;在日記裏,她傾訴了她那種剪不斷的惆悵;在日記裏,她談到了外面的一切與追求自由的青春渴望……

密室中,沒有新鮮的空氣與溫暖的陽光。安妮,在這恐慌與戰爭的打擊之下,慢慢地讓自己的思想與心靈變得足夠的堅定起來;安妮,在這飢餓與隨時都有可能喪生的危險情況之下,慢慢地成熟着;安妮,在這槍聲與炮聲的威脅下,漸漸地適應這個環境,逐漸看懂這個世界。外面的一切在向安妮下戰書,她在這令人窒息的環境下,向所有事物挑戰着。 安妮從來沒有服輸,她在爭執着;安妮從沒有低過頭,她在奮鬥着;安妮從沒有停過步,她在前進着。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11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安妮日記》,《安妮日記》取材於二戰時期的真實事件。她在日記中吐露了安妮與母親不斷髮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在種族歧視和戰爭迫害的社會大環境中,藏匿且充滿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樸實流暢的筆下,深深地揪動着每一位讀者的心。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這本書主要記錄的是安妮在密室裏的生活,儘管密室的生活是如此的枯燥無味,但在她的筆下卻顯得生動有趣。在日記中,安妮表達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也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13歲的她,卻表現得如此成熟,與她相比之下,我們是多麼的幸福。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國家中。我們擁有自由,我們可以上學,我們可以與自己的同伴一起玩,我們可以無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們可以……

但是,在生活中,卻有許多人不懂得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們總是常常抱怨自己,抱怨他人。總是嫌這嫌那的,有許多的不滿,有許多的要求。但在安妮的'一篇日記中,她這樣寫道——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相比之下,我就覺得很慚愧。

以前,我總是對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的。一點都不懂的尊重他們,總認爲他們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但是現在,當我看了《安妮日記》後,我覺得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珍惜現在,珍惜和平,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12

1942年7月,13歲的安妮和家人爲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裏,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1942年6月12日,13歲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爲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

剛見到這本書,知道這是二戰期間安妮在密室中寫的日記時,我很驚訝又有些懷疑,不相信在那種環境下,還會有人靜下心來寫日記。可當我查閱資料確認這本日記是真的時,我就感動了,爲安妮的勇氣、爲她那一顆不懼的'心。

她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作爲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髮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二戰後我想出版一本書,叫做《密室日記》……”“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裏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並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裏寫道:“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這便是安妮那強大的內心。

她生活在密室中,仍然有理想,並把他們在密室中艱辛的生活和她通過廣播知道的外面納粹殘酷迫害和屠殺猶太人的這些事情,都作爲了她日記的材料。那是一種怎樣的樂觀與淡定啊!

《安妮日記》中所描述的事情早已成了一段歷史,但卻仍然能給我們帶來啓迪。那就是:即使遇到了困難,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不要因爲困難而亂了腳步。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13

昨天,我在書店裏看見了安妮·弗蘭克著的《安妮日記》,這個作家英年早逝,只活了16歲,這部書寫了她16年的童年生活,我看了十二分同情他們。

這本書講述了:1929年,安妮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臺,開始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弗蘭克一家移居荷蘭:一次,安妮過生日時,收到一本硬皮筆記本,安妮十分喜歡,給這本日記取名叫“吉蒂”她在上面寫日記,寫他的喜怒哀樂和她心中的.小祕密,一切都那麼美好,但在1942年6月,德軍佔領了荷蘭,爲了逃避蓋世太保的搜捕,父親帶着一家人躲進了辦公室的密室。幾天後,另一家也擠了進來。在這不隨意活動的日子裏,安妮接着寫日記。時間慢慢流逝,安妮想着可以快點告別這個充滿死寂和飢餓的囚牢重返校園。後來她真的離開那裏,不過去的是集中營,1944年8月4日,弗蘭克一家被發現,後來,凡丹一家和安妮媽媽伊迪斯去世了,安妮姐姐瑪格麗特支持不住了也去世了,1945年3月,差三個月滿16歲的弗蘭克死於傷寒。戰爭結束後,只有安妮父親一人生還。他整理出版安妮隱匿期間的日記。

讀完之後,我十分同情他們,他們一家和凡丹一家、公司職員,真的好可憐,戰爭這樣無情,傷害了許多無辜的人們,我好同情他們,我和安妮一樣,渴望和平,全世界人們一起生活,從此不再有戰爭,讓我們化敵爲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 篇14

我終於讀完了這本《安妮日記》。

全書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安妮和其他七個猶太人躲進了後屋,過起了藏起來的生活。他們通過他人爲自己買食品,減少食品和開支,在後屋生活了兩年多。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安妮寫了日記,記下了在“後屋”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後來,因被別人告發,八個猶太人全被捉住了,被送往“猶太人集中營。”他們真是太不幸了。

書中的安妮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但是爸爸媽媽都不喜歡她,而是特別疼愛她的姐姐—瑪戈特。姐姐犯再大的錯誤,父母也不責怪她。而安妮一點也不行。從中我們感受到爸爸媽媽對瑪戈特是多麼的偏心呀,更讓我們感到了安妮對父母對自己的批評感到了極度的不滿呀。做人就要公平的對待,不能偏心,纔不會引發別人對你的不滿。

他們是多麼不幸呀。特別是安妮,一生下來就是猶太人,不受人尊敬,只得四處躲藏。他們在白天不得發出聲音,要不然就極可能會被人發現,被送進猶太人集中營。可是,面對不幸,安妮卻是樂觀的面對,從來不會消沉,而是樂觀的生活下去。對她而言,每一天都是全新的開始,勝利的好消息總有一天會到來。他們還是富有智慧的.,找到這樣一個適合躲藏的“後屋”。因爲害怕別人會看到樓梯找到他們,於是他們做了一個可旋轉的櫃子做門,讓人發現不了。

我要像安妮一樣樂觀,不管發生什麼都要開開心心的,向好的一面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