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關於農業的手抄報資料內容

關於農業的手抄報資料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玉米祖先在美洲,1492哥倫布從古巴帶回玉米,這種當時這種很稀奇的植物。中國本不產此物,某些電視劇讓唐代,宋代人家院子裏掛上玉米棒子,那是胡扯。玉米據說是1512年傳入中國。(我在後面會專門講述)。有一種推斷說是,中國最早發現了美洲,證據就古代史書中記載扶桑國。扶桑就是玉米。現在我把記述扶桑國

關於農業的手抄報資料內容

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雲:“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爲名。”扶桑葉似桐,而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爲布以爲衣,亦以爲綿。作板屋,無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爲紙。無兵甲,不攻戰。其國法,有南北獄。若犯輕者入南獄,重罪者入北獄。有赦則赦南獄,不赦北獄。在北獄者,男女相配,生男八歲爲奴,生女九歲爲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

我不知道專家是怎麼推斷的,”扶桑葉似桐”,玉米葉和桐葉有什麼相同之處,我不得而知。說它初生如筍倒有一定道理。但以次認爲扶桑就是玉米,有些專家未免有些武斷。有人認爲扶桑國就是日本,(後來很多時候以扶桑指代日本)但是日本也沒有兩萬餘里,唐代日本派遣遣唐使,坐船走南線,快着三日可達中國。兩萬餘里,這麼遠就有人認爲是美洲。還有的人鄭和下西洋到達美洲,這更叫人匪夷所思。我自我認爲這不大可能是美洲,首先扶桑這種植物不可能是玉米,再個當時美洲沒有成熟文字體系,印第安人沒有文字,瑪雅人的文字是天書沒幾個人懂。

哥倫布把玉米帶回西班牙,西班牙把玉米帶到全世界。西班牙佔據呂宋(菲律賓),很可能玉米從呂宋(伴隨而來的還有梅毒,圍城裏方鴻漸曾經爲此做報告)。資料裏說中國最早對玉米記述是嘉靖39年(1552年)《平涼縣誌》裏,當時叫它番麥(和番茄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甚罕,說明當時種植人很少。因爲是新引進品種,所以每到一個地方推廣就有一個新名字,除了番麥、玉蜀黍、西天麥(好笑,象是唐僧帶過來一樣),還有包穀、苞谷、六穀、腰蘆等名字,(至於其它叫發大家可以貢獻幾個)。當時引進來是多用來做副食品。後來由於它適應性強,且容易栽培,春玉米又比其它春播植物成熟早,易於填補青黃不接時候空白,因此很快成爲山區地區農民的.口糧,後來逐漸擴散到平原地區。20世紀50年代後玉米栽培大爲發展,超過慄成爲第三大糧食作物,(前兩位稻、麥)。

玉米現在多作爲飼料使用,當然也開發甜玉米等新品種食用玉米。請問世界上玉米吃法對多地方是在那裏,是在墨西哥(不愧爲玉米的故鄉)。玉米還有重要一條做爆米花,三十年代的美國就是爆米花加電影的時代,看電影吃爆米花是當時一種時尚。

當然玉米也可以釀酒,山區很多地方就以玉米釀酒。湖北西部有些地方玉米酒就很不錯。

上面有的人提到吃玉米麪的時代,那個時代誰沒吃過玉米麪,那時是有的地方是60%粗糧,40%雜糧。玉米在那個時代人已留下深刻影響。

窩窩頭也稱窩頭,是過去勞動人民的主食品種 ,用玉米麪 加少量“起子”(即小蘇打)或食鹼蒸成,因底部有凹窩得名。加棗兒蒸制叫棗窩頭,調入紅糖的稱糖窩頭,加入蔥和鹽的稱鹹窩頭。過去一般百姓只有年節待客或收穫小麥季節才能吃上幾頓白麪饅頭,平常都得吃窩頭。當然有些人爲了調換口味,偶爾也吃些窩頭,現在超市也賣玉米窩頭,嚴格來說不叫窩頭,因爲它沒有窩,它加入麥面吃起來就沒有那麼粗糙。過去窩頭可是比較粗糙,是越嚼越多讓人難以下嚥。老舍先生就是吃窩頭長大,所以他的作品就貼近民衆,相比而下徐志摩、林語堂、胡適等就了好多庸俗氣。

61,62年糧食困難的時候,我們老家人用麩子(麥子磨面後剩下皮,現在一般用來餵豬)和蘿蔔在一起蒸窩頭,由於沒有黏性只得捏成一團一團的。就是這都是好東西,那時我們那裏人什麼吃了,樹皮,草根,玉米葉...就差沒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