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五年級遨遊漢字王國手抄報設計

五年級遨遊漢字王國手抄報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導語:隸書出現是漢字形體發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時代,開創今文字新的時期,有劃時代的意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漢字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遨遊漢字王國手抄報設計

  【遨遊漢字王國手抄報資料:隸書】

秦代有兩次文字改革,一是統一文字,由大篆改爲小篆;二是使用了較小篆潦草些的隸書。這是第二塊里程碑——文字發展擺脫像形性。

 1、產生

隸書是從小篆脫胎出來的。始於秦朝,經過兩漢231年(前206—25)的演變,到漢代才臻於成熟。隸書是漢代的主要通行書體。這樣說來,隸書可分秦隸,漢隸兩個發展階段,又稱古隸和今隸。

早期的秦隸,實際上是小篆的輔助字體,是秦統一後因爲政務繁忙,“奏事繁多,篆書難成”而產生的一種應急字體,是統一於民間不登大雅之堂的俗體。秦代正式書體還是小篆。秦隸實際上就是草篆,線條較小篆簡直變弧線爲直線,變圓轉爲方折,有一定的粗細變化。這樣書寫起來就方便多了。據說開始用這種字體書寫的是處理徒隸之事的文書。

晉代衛桓《四體書勢》“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隸書者,篆之捷也。”

唐代張懷 《十體書斷》“秦造隸書,以赴急速,爲官司刑獄用之,餘尚用小篆寫。”

對“隸書”這個名稱,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這種書體首先在當時官府中辦普通文書的徒隸(管獄訟的小官吏)中流行開來,所以叫隸書,並指名說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對文字改革有貢獻,釋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說是蒐集整理隸書的人。

從“隸”字本義看,《說文》“隸,附着也”;《後漢書·馮異傳》則訓“屬”,今仍有這個意義,並有“隸屬”一詞。《晉書·衛恆傳》《說文·棄》及殷注,都以隸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說,隸書是小篆的輔助字體,因其書寫簡便快速,可以輔助篆書,也叫“左(佐)書”。

漢隸是西漢200年間,處於演進過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隸,還沒定型。西漢後期的簡牘中的文字,才見到常有明顯的“蠶頭燕尾”特徵的隸書,到了東漢,隸書才最後成熟。其明顯特徵就是橫畫中取一長筆,形成“蠶頭燕尾”的特徵了。

 2、字跡

秦隸究竟是什麼樣子,很難斷言。因秦的竹木簡書,現尚未發現。今傳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較起來,無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還沒有點畫俯仰之勢。

東漢碑刻《乙瑛碑》婉麗古雅,橫畫的燕尾與捺腳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隸書的明顯特徵。《禮器碑》文靜,溫雅,整體瘦勁挺拔,畫細處不見其薄,畫粗處不嫌其臃。

  3、特點

a.、點畫轉寫線條

漢隸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小篆曲折宛轉的線條。整個字體棱角鮮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長圓變成扁方。這種變化稱謂“隸變”。這極大的擺脫了線條的束縛,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統,使漢字的象形圖畫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現行文字的基礎,使之變成純符號性質的文字。

b.、筆勢飛揚成波勢

“蠶頭燕尾”是隸書的主要特點。“蠶頭”指起筆處重而禿,呈方圓;“燕尾”指收筆處輕而上翹,拖一個捺狀的尾巴。如有的橫畫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狀。但在隸書中強調“燕爲雙飛”即在一個字的結構中,只允許主要筆畫出鋒,挑出“燕尾”狀,其它諸筆都成禿筆,以方爲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來,形成左右飛揚之勢。撇捺做慢彎形,尾部尖細,捺角向上推,呈波勢。

這樣,整個字體上下收緊,左右舒展,以主筆“蠶頭燕尾”貫穿字中。魏晉時代,漢隸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筆勢波磔,向左右分開,象“八”字形狀一樣,左右分散。

隸書,無論是平平展展的,還是翩翩飛動的,由於字形較扁,總比等比例書看上去安穩。隸書出現是漢字形體發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時代,開創今文字新的時期,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