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提升語文能力的方法!

求提升語文能力的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一個人語文能力的強弱,不僅決定其生存和生活質量,而且決定其事業上的成敗。語文能力強的人,鑑賞力強,興趣廣泛,富有生活激情,時時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活得輕鬆、愉快;語文能力強的人,識別和判斷能力強,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解決問題思路開闊,富有創意,具有超人的做事能力;語文能力強的人,感情豐富,心地善良,與人爲善,與世無爭,頗有君子之風。古往今來,爲人們留下美談和佳話的多爲文人。屈原的憂國憂民、陶淵明的不爲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聞一多寧可餓死都不食美國麪粉的氣節,無一不是文學淨化靈魂的結果。

求提升語文能力的方法!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能力強的人,思想自然就豐富。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這些思想大家,無一不是語言運用的大家。也許,他們是因爲先有了紮實的語言功底,然後纔有了博大的思想。

文學作品是感情的載體,是人類靈魂的淨化劑與營養劑,它可以使人的靈魂更加地純潔和高尚,使人的胸懷更加地博大和寬廣,使人具有一種寵辱不驚的氣質。

文學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文學作品可以引發人的想象與聯想,使人的思維更加地敏捷,使人的視野更加地開闊,大大增強人的創造性;文學可以大開人的人生之路,使人活得更加地充實。語文能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每一個同學都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那麼,怎樣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呢?

一、老師們都錯了嗎?

從小學到大學,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裏,同學們一直在學語文,可是絕大部分同學的語文能力還是沒有培養起來:拿到文章讀不懂,提起筆寫不出來,有時候硬“擠”一些出來,也是前言不搭後語,讓人不知所云。

學了十幾年都沒有學好,是不是語文很難學呢?不是。語文不僅是學校裏所有課程中最好學、最有趣,學起來最輕鬆的課程,而且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能有所提高的一門課程。既然這樣,爲什麼絕大多數同學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語文課,結果還是學得一塌糊塗呢?學習方法不對。方法錯了,路子偏了,自然就學無所獲了。這就好比學長跑,一天到晚看運動生理學,想方設法地加強營養,跑鞋買了幾十雙,可就是沒有堅持不懈地去進行實際訓練,這樣長跑能力能形成嗎?

當學生問老師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能力時,幾乎所有的老師都這樣來回答:多讀。於是學生就按照老師指點的方法去做。結果怎麼樣呢?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讀了不少書,語文能力還是沒什麼提高。難道老師們指點的方法錯了嗎?沒錯,但也不完全對。

讀是語文學習的法寶,這沒有錯,關鍵是怎樣一個讀法的問題。這裏的“讀”指的是誦讀、研讀、品讀和心讀,而不是泛讀,更不是現在一些人所熱衷的速讀。誦讀、研讀、品讀和心讀可以統稱之爲“精讀”,其與泛讀與速讀有着本質上的差別。精讀不但是獲取知識、接受感情的薰陶和思想的濡養的途徑和方法,而且是培養語文能力的極爲重要的手段。速讀則不然,它是已經形成的閱讀能力的單純應用。

換一個角度講,讀了一百篇文章而沒有一篇讀深讀透,實際等於沒讀。語文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一個“透”字,文章讀透了,才能受到其思想的感染和感情的薰陶,化文章的思想爲自己的思想,才能體會到其表現手法運用的妙處,才能形成語文能力。

絕大多數同學語文學不好的原因出在讀的方法不當上面。主要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一)泛泛而讀,讀無所獲,缺乏思想積澱。

很多同學讀書,都是囫圇吞棗地讀,不求甚解。這樣讀書,語文能力自然無法提高。爲什麼呢?閱讀理解能力實際上是對文章思想的消化、吸收能力,自己的思想很淺薄,怎麼能消化和包融文章的思想呢?這個道理正如大海與細流。大海因爲它的博大深廣而能容進天下細流,而細流因其淺薄而難納海之一瓢。只有當我們的思想十分的豐富時,我們消化、吸收文章思想的能力才強,也就是說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增強。每讀一篇文章,將其讀深讀透,化其思想爲我們自己的思想,這樣日積月累,我們的思想就會變得博大精深,理解和消化別人思想的能力就大大增強,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增強了。與此同時,思想積澱深厚了,自己的處世思想和人生觀也就形成了,對待生活中人和事的看法也就多了,表明自己態度的慾望也就強烈了,表達能力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十分可惜的是,我們同學讀書絕大多數都是浮光掠影地讀,只獵其表層上的新奇怪異與荒誕離奇,沒有深入到書中去,讀的書雖多,吸收的思想營養極少。尤其是現在的網絡小說、鬼怪故事和武俠作品,看起來熱熱鬧鬧,抓得人心裏癢癢地舒坦,可就是缺少思想營養。青年人讀這樣的作品如同吸食精神毒品一樣,易上癮,不僅會荒廢學業,而且會荒廢心田。這樣的書讀得再多,語文能力也培養不起來。

(二)誦讀不夠,語感較差。

閱讀理解能力也好,寫作表達能力也罷,其中一個核心性的構成因素是語言的感受力。語感強,斷句能力就強,捕捉詞句意思的能力就強,閱讀理解能力自然就強;語感強,寫出句子來就語氣貫通,語意貼切,文從字順。現在,絕大多數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提不起筆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感太差,寫出來的東西語氣不貫通,詞語搭配不當,語病隨處可見。造成語言感受力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誦讀不夠,二是外語學習對母語學習的干擾。

誦讀是眼、耳、心、口多器官並用的一種感知活動,可以多途徑、反覆而又強烈地刺激人的神經中樞,使人的大腦對所誦讀的對象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誦讀不僅可以增強大腦對所讀內容的記憶力,而且使詞與詞的搭配關係、句子構成的語序、句間關係以及句式結構等多方面的知識信息被有效地感知和儲存,這些信息一旦在大腦中生成牢固的根基,作爲一個潛規則存在於人的大腦中,就可以用來反觀最新感知的語句是否合乎其規範。因而,誦讀得多了,大腦中語言要素的潛規則就形成了,語言的感受力就大大增強了,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

在這裏,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培養語言感受力一定要“正確”。也就是說用於誦讀的文章語言必須規範,這樣才能在大腦中形成正確的語言潛規則,即形成正確的語言感受力。只有大腦中形成的語言潛規則是規範的、正確的,纔有可能正確理解語句的意思,也才能把文章寫得文從字順。這就是我反覆強調鬼怪故事、武俠小說這類東西青少年不能讀的原因,因爲這些東西讀多了,就會破壞同學們已經形成的語感,降低同學們語言感受的正確率。外語學習對母語應用能力形成較大沖擊的道理與此相同。

(三)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缺乏語言要素的積累。

現在的中學生和大學生,絕大部分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具體表現在讀書時遇到了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很少有人能翻開字典或詞典來查一查,學一學,把它掌握了,積累下來。只有極個別的人在這時候還問一問老師或同學,絕大部分人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都是跳過去。這樣以來,不認識的字以後再遇到仍然是不認識,不理解的詞永遠都不理解,其結果是字詞的積累量很少,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怎麼能培養起來呢?

要學好語文課,身邊隨時都得帶上字典和詞典,有不認識的字或詞,及時地查一查,學一學,日積月累,詞彙豐富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強了。可惜的是,現在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不但絕大部分人從不帶字典和詞典,有些人讀到大學了還不會查字典和詞典。

(四)讀書不看註釋,望文生義。

課文中關於詞句的註釋中含有極其豐富的知識,不僅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詞句和文章的意思,而且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然而,很多同學讀書從來不看註釋,望文生義,曲解、錯解文章的主旨,這樣不僅不能獲得正確的思想濡養,而且不利於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如此讀書,讀的書可能很多,但收穫微乎其微。

從語文學習的規律來講,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能力是潛移默化中成長起來的。一天掌握一個字、一個詞,這都是不小的進步。因爲人只要掌握兩三千個常用的漢字一生就夠用了;語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伴隨着詞語的不斷積累、知識的不斷增加、思想的不斷豐富而不知不覺地在提高。這就好象青少年的身體每一天都在增高而卻感覺不到一樣。語言學習本來就這麼簡單。

從更高一點的層面上講,語文基礎知識是滲透在一篇篇的文章中的,從這一課的註釋中學一點語法知識,從那一課的註釋中學一點修辭知識,逐漸累積起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就形成了。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語文能力的形成就有了基礎。

正是因爲絕大部分同學在讀書時存在着以上幾個問題,因而他們的語文能力遲遲培養不起來,給人們造成了語文能力很難培養和提高的錯覺。當然,學生學習方法的錯誤,與老師和教科書的錯誤引導也有很大的關係。現在幾乎是所有的老師和教科書都在強調精讀與泛讀、速讀的結合,從其造成的結果來看,這確實是一種誤導。其實,泛讀與速讀對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几乎沒有作用。

精讀是語文學習的法寶,其包括的誦讀、研讀、品讀和心讀四種方法處在不同的層面上,具有各自的獨特作用,要全面兼顧,不可偏廢。

誦讀是強化語感、增加知識積累、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因爲它十分簡單,效果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常常被廣大同學所忽視。道家有一句話:“大道至簡”。這句話用來概括誦讀這一方法的巨大作用是再恰當不過的。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誦讀就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當然,它的作用是在潛移默化中漸漸發掘出來的。如同練武的人蹲馬步樁一樣,不知不覺中功夫就練成了。

研讀是將文章讀深讀透的精讀方法,其要點是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深透理解,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接受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的儒養。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知識積累,二是豐富思想。

品讀是從藝術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分析和鑑賞,是對文章進行理性的、更高層次的分析。其目的是從文章中獲得美感體驗的同時,學習和借鑑文章所使用的一切藝術手法,並將其化爲自己的應用能力。品讀文章的道理與品茶相似,再好的茶大口大口地喝都喝不出興致來,因爲茶的清香是淡淡的,必須細細地品味才感受得到。

心讀是精讀的最高層次,是在對所讀文章深透理解的基礎上,讀者的思想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相互撞擊,作者的感情與文章所表達的感情相互交融的一種閱讀境界。這是將作品的思想化爲自己的思想、將自己的感情融鑄進作品的一個過程,具有提升讀者的思想境界,增強讀者情感包融性的巨大作用。

二、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想象與聯想能力

想象和聯想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基石。想象和聯想能力差,就很難“披文以入情”,即很難進入文章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如此,就很難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感情。爲什麼呢?因爲寫作過程與閱讀過程都是形象思維的過程,自始至終都伴隨着具體的生活情景與藝術形象。一部作品的誕生過程實際上是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通過大腦的形象思維活動被壓縮進語言符號的過程;閱讀實際上是通過想象與聯想活動將創作過程中壓縮進語言符號的人、事、物、景等釋放出來,讓其浮現在大腦中的過程。由此可見,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達能力的強弱取決於想象和聯想的能力。由於已往絕大部分同學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忽視了這一點,因而語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十分緩慢。

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做起來十分簡單。因爲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能觸發人的想象與聯想,尤其是我們的青少年學生思想比較活躍,最容易被身外的事物牽出思緒來。比如說,看見路上開過來一輛寶馬車,就可能會進入一種幻想:想着自己通過幾年的大學學習,掌握了一手絕活,許多單位都爭相聘請,開出的年薪一家比一家高,有一家很有實力的公司還答應給配一輛寶馬車;看見一對青年男女在公園裏散步,就聯想到再過幾年自己也領着女朋友到此來踏春賞景、湖心泛舟。人總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時時在受着外界事物的影響,隨時隨地都可能產生出想象與聯想來,這爲我們想象、聯想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奠定了基礎。

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講,閱讀和鑑賞詩歌是培養和提高想象與聯想能力的重要途徑。詩歌是想象與聯想的產物。寫進詩歌中的人、事、物、景等形象中都融進了作者的感情,極易與讀者的內心發生碰撞,引發讀者的`想象與聯想。與此同時,詩歌形象與意境的審美特質可以誘導着讀者對形象思維的樂此不彼,強化和提高讀者的想象和聯想能力。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對藝術形象的形象思維再造沒有嚴格的對錯概念,這就爲讀者充分地展開想象與聯想,自由大膽地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讀者的想象與聯想能力得以迅速地發展。比如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扁舟子”是個什麼人,誰也不能給他以確定的結論。正是因爲他身份的不確定性,所以你想他是什麼人他就是什麼人,只要賦予他以相思的情感就沒有偏離詩歌形象塑造的本色;再比如說,《詩經·采薇》一詩中有幾個士兵形象?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爲這首詩是寫“一個士兵在歸途中的回顧和自述,描述了軍隊生活的艱難困苦”;我以爲其中至少有兩個士兵形象,這兩個士兵一邊幹活,一邊發牢騷,這樣想象再造可以使詩歌顯得更加地生動和有趣,也更加地接近於生活的真實。

(三)多讀作品賞析類的文章

現在有很多同學拿到文章後不知道如何分析。這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二是不清楚應該分析些什麼,三是不會分析。要解決這些問題都不難——多看一些作品賞析類的文章,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閱讀、分析、理解和消化吸收力自然會大大增強。比如說,認真地將本書中每一首詩歌后面的賞析文字讀一讀,同學們就能感悟出詩歌閱讀分析的要點,明確詩歌分析的切入點,學會詩歌欣賞的方法。

應當注意的是,閱讀賞析類的文章,常常打上了鑑賞者的思想和感情烙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而,在讀這類文章時我們要持以批判分析的態度,取其可取之處,摒其偏頗之點,千萬不可一股腦兒地吸收過來。否則,我們的思想就會被作者所奴化,感情被其異化,就會失去我們自己的主見,表現在分析、鑑賞活動中就很難再有我們的真知灼見。

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文章的分析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此,我們都應該品評、體味一番,一是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大開我們的思路,二是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從而大大增強我們的閱讀分析能力。

(四)讀一些哲學著作與倫理學著作

文章是表達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對文章的閱讀和理解過程,實際上就是化文章中的思想到自己的大腦以豐富自己的思想,化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入自己的內心以擴大自己的情感的包容性的過程。這就要求鑑賞者自己有比較豐富的思想,有博大的胸襟。爲什麼呢?因爲只有自己的思想是博大的、深邃的,才具有吸收和消融文章思想的能力,只有自己的感情是純潔而高尚的,才能包容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

要豐富和博大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自己情感的包容性並不難,多讀一些哲學著作和倫理學著作就是豐富自己的思想、擴大自己情感包容性最有效的一個途徑。比如說,讀透了《老子》和《莊子》,我們的思想就變得博大了,讀透了《論語》和《孟子》,我們的靈魂就可能純潔和高尚了。

海因爲有博大的胸懷而能成其大,人因有思想的博大與深邃才能消化、吸收和化用一切思想,最終成爲大家。多讀一些哲學與倫理學著作使我們的思想變得豐富起來,使我們的胸懷顯得博大起來,這樣對文章思想和感情的消融力就會大大增強,我們的閱讀和鑑賞能力就會迅速地得以強化和提高。

(五)多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儲備

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現在絕大多數同學的語文能力很差,與基礎知識的貧乏有着很大的關係。比如說,你不知道詩歌比、興手法是怎麼回事,就體會不到《詩經·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一句的妙處;你不清楚排比這一手法的作用,就很難體味到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的藝術魅力。不僅如此,知識的貧乏,還可能導致對詞句含義與文章思想的錯誤理解。比如說,樂府民歌中的《上邪》一詩:“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從詩歌本身的特點和上下文意思來看,這裏的“雨”只起了一個音節搭配的作用,與“雪”構成了一個偏義複詞,而很多書上將此處的“雨”解釋成了“動詞,下的意思”,這樣的解釋錯誤便是由知識的貧乏導致的;又如,《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句,從詩句對仗的角度看,“雨雪”與“楊柳” 相對,這就決定了“雨”在此只能是一個名詞,不能是一個動詞,它和“雪”構成了一個偏義複詞,只起了一個音節搭配的作用。十分可惜的是,長時間以來,很多大、中學教科書都將其解釋爲“動詞,下的意思”。就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也採用了這一以訛傳訛的解法:“雨(yù)下雨。《詩經·小雅·采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見該書1925頁)

要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應做哪些知識儲備呢?知識的積累與儲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因此,我們首先應做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儲備,其中包括:語法知識、修辭知識、文體知識和文學理論知識。有了這些起碼的知識,我們的閱讀活動就可以順利地開展起來,進而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地積累、充實和完善,最終達到博學而致用。

總起來講,現在絕大多數同學的語文能力很差,是學不得法造成的。只要我們走出快速閱讀的誤區,堅持誦讀、研讀、品讀和心讀,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想象與聯想能力,讀一些哲學和倫理學著作,多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儲備,同學們的語文能力就能夠迅速地培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