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材料作文怎麼審題?

材料作文怎麼審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4K 次

材料作文的審題

材料作文怎麼審題?

材料型作文,就是給定一則或者幾則材料(或文字,或漫畫,或畫圖表),要求考生在準確理解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一個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體,自擬標題,進行作文的一種命題形式。這種命題,既有限制性,又有開放性。題目一般要求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範圍,但又有一定的選擇自由度。

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語+要求”三部分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按數量分,有單則材料和多則材料;按內容分,有事例型材料、寓意型材料和話語性材料。這類作文的審題要求對題目中的材料、提示語、寫作要求等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進行認真地推敲、揣摩、辨析,從總體上把握文題的內涵,把握題目所提示的主要對象、主要內容、作者的感情傾向,明確寫作範圍和重點,儘量確立最佳立意。

一、審材料——分析材料內涵,挖掘隱含信息。

要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要對材料有深刻的理解,要由表及裏,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質的意義。

1、故事性材料,有歷史故事,現實新聞,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類,應根據其寓意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才能挖掘出隱含的意義。如:

(1)一次,蓋達爾旅行時,有一個小學生認出了他,搶着替他提皮箱。小學生見皮箱十分破舊,便說:“先生是大名鼎鼎的蓋達爾,爲什麼用的皮箱卻是隨隨便便的呢?太不協調了。”“不協調嗎?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卻是隨隨便便的,那豈不是更糟?”蓋達爾笑着說。小學生看着蓋達爾笑了。

材料的中心意思:通過寫大名鼎鼎的蓋達爾和小學生關於皮箱破舊的對話,表達了身外之物可以隨隨便便,但做人卻不能隨隨便便的道理。據此,可以提煉出如下觀點:(1)做人不應該隨隨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徒有虛名。

(2)悉尼奧運會期間,有這樣一段插曲:在射擊場館,爲了防止記者打手機干擾選手,場內貼有醒目的“請勿打開手機”的警示。但還時時有手機鈴聲響起,而且總是中國記者。請就這則材料進行分析,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人的修養、公德問題。這樣寫,往深層次看,這些人都是“記者”,是有知識的“文化人”,應該懂得這些起碼的常識,由此看來,“文化人”不等於“有公德修養”,再提出進行公德修養教育的緊迫性。這樣論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2、話語性材料,即所給的材料是一句或一段話,要注意話語的指向。

如:“鳳頭、豬肚、豹尾”,這是譬喻型話題,說的是寫作方法,由此也可引申到人生、事業上,可以把它視爲學習、人生、事業的三部曲。以鳳頭喻起始階段,以豬肚喻中間歷程,以豹尾喻結束階段。起始強調好的開頭,比如打好基礎,邁好關鍵的第一步;過程強調充實與豐富,比如腳踏實地,開拓創新;結束強調善始善終,比如畫上圓滿的句號,保持晚節。——人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中年才能生活充實;事業有成,到老年才能留下生命的回憶。做事也是這樣,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中間從不馬虎草率,結果才能令人滿意。據此,材料要立的意是:做人、做事都要善始善終。

3、多則材料,要分析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整體上把握材料的共同點,而不能顧此失彼,僅執一端。例:①李時珍經過27年的調查研究,寫成《本草綱目》;②埃文利希發明了六零六藥物,失敗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條件反射30年,才寫出了《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④馬克思用14年時間才寫成《資本論》;⑤愛迪生髮明電燈也經歷了數百次失敗。

分析:材料分別列舉了五件事,但都存在着共性——偉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是因爲他們都能認準目標後就堅持不懈,長期奮鬥,不怕失敗。這個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內涵,也就是我們要歸納的中心論點。

如果幾項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麼在審題時,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間的對立點,從對比中得到啓發,提煉觀點,立意成文。如: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兩則材料的觀點是對立的。材料A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品質,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材料B說明人即使處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不受污染,形成並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強調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它們的“關聯點”都是說人或事物與所處環境的關係。立意:要正確處理與所處環境的關係。

4、想象性材料,要突出想象的特點,創造新的形象,表達新的思想。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想象的基點是記憶移植已經具備了成功的可能性,寫作時應該對此持支持、肯定態度,至於移植後的效果則可以大膽想象,既可寫好處,也可寫負面效應,切不可把話題推翻,大談記憶根本就不可能移植。

5、圖畫性材料,即所給材料是一幅或幾幅圖畫,這類作文的隱含點在畫意上。要注意觀察畫面內容和畫外語言提示,並把這些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寓意所在,找出寫作方向。如2005年福建題,畫面內容是兩個圓,一個規範,一個多角,提示語分別是:“我規範,我穩定,我周長短,面積大……”“我新穎,我多變,我周長長,面積小……”把圖和提示結合起來,這幅圖要反映的意思是:“規範”與“新穎”,“穩定”與“多變”,“長”與“短”,“大”與“小”,每種狀態各有優點與不足。由此聯想到社會現實,可以找到許多信息點。如:⑴世上萬物各有長短;⑵人生既要穩定又要靈活。⑶圓是核心,萬變不離其宗。⑷圓滑與棱角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二、審命題提示——從提示語中挖掘主題。

“提示語”主要用來啓發審題立意,打開寫作思路。幾乎所有作文題除命題、提供材料外,都對作文主題、選材範圍、寫作重點等作了一定的提示。要重視提示語的觀點與思想傾向性,從中揣摸出題人的意圖。

1、2003年高考作文提示語: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請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爲話題寫一篇文章。

這段解說規定寫作內容的關鍵點是現實生活中與寓言類似或相反的事例,因此,既可以寫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也可以寫相反的情況;尤其要弄清楚提示語中“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的含義,辨明二者的關係。

2、有一篇以“和而不同”爲話題的作文,材料是這樣的:《論語.子路》裏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說,作爲君子,要善於調和各種矛盾衝突,要善於跟別人和諧相處;但與此同時,自己也要有不同於別人的獨立見解和風格,而不能隨風倒隨大流。這個提示就大大降低了作文難度,必須加以重視。

三、審命題要求——看清要求,不可偏廢。

審題,我們除了要審視題目本身以外,還必須對題後的“要求”反覆閱讀與思考。

1.不可疏漏。要通讀“要求”,體會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關注補充性的說明文字,特別是那些讓考生“不要怎麼樣”(如不要寫成詩歌)這類以否定句形式出現的句子。這往往是命題者對我們的善意提醒,有時甚至是明確的規定。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寫作的方向,將我們拉出偏離題意的誤區。

2.不可偏倚。“要求”是寫作時的注意事項。要細緻分析“要求”中的修飾成分,從而瞭解其在作文題目、內容、範圍、形式、角度、文體、字數等以及寫作人稱、寫作手法等方面的具體規定。

四、把握文體要求——揚長避短不易輒。

許多考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選得不錯,就是沒有按照文體要求去寫,結果令人遺憾。一般說來,作文的“文體要求”都比較直露,也比較寬泛,文體可以自由選擇,但不等於沒有要求。如果選擇記敘文體裁,就必須老老實實地按照記敘文的規矩去寫;如果選擇議論文,就要有論點、論據、論證。千萬不能說明和記敘不分,抒情和議論攪雜。寫詩歌必須要有形象和意境,寫戲劇一定要有尖銳的矛盾衝突。所以我們要在審題時,認真研究作文要求,發揮自己寫文章的長處,注意揚長避短,才能夠寫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文章來。

材料作文加重了考生的審題能力,如果沒有充分的把握是很容易跑題的,所以應該充分的把握一些基本的審題方法。從總體上來說,材料作文應該首先弄清楚材料寫了什麼人、事、景、物(主體對象),這人做了什麼事(事、景、物怎麼樣),結果如何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其次是要把握材料所表現的'主旨。根據材料的不同,對材料的審題立意有以下幾種方法。

1、寓意揭示法

對於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話、漫畫等,須透過材料的表象,進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聯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內涵,從而確立論點。

【示例】 驢子馱鹽渡河,它滑了一下,跌進水裏,鹽溶化了,它站起來時輕了許多。這件事使它很高興。又有一天,它馱了海綿走到河邊,故意一滑,跌進水裏,那海綿吸了水,驢子站不起來,終於淹死了。

【審題提示】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切應從實際出發,情況變化了,我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應隨之變化,如果墨守成規,或盲目套用,必將招致失敗。寫作時要透過驢子馱鹽和海綿的表象,把握並取其寓意作爲文章的論點。

2、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蘊含着命題者的情感,審題時必須充分捕捉這些語言信息,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爲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提示】“好事之徒”,“趨之若鶩”,貶斥之情溢於言表,顯然對想接上斷臂這種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讚賞態度。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要有獨特的美;②要順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與人。如不顧材料的傾向性而提煉 “攻關不怕難”、“堅持就能成功”之類的觀點,就有跑題之嫌。

3、互補完善法

【示例】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

【提示】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孰是孰非?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4、主旨領悟法

這是材料作文最爲常用且最爲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如果能準確地領悟材料的中心,並以之爲文章的主旨,那麼,所寫文章定能既切題又有深度。

【示例】 《華爾街日報》報道:海灣戰爭前夕,該報記者到駐沙特的美國陸戰隊採訪時,驚奇地發現,在沙漠的帳篷裏,待命的軍艦上,美國的官兵正在爭相研讀中國的《孫子兵法》。陸戰隊司令格雷將軍指令:《孫子兵法》爲陸戰隊官兵必讀書。

【提示】綜觀材料,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官兵之所以學習中國的《孫子兵法》,是用以指導他們的戰術,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據此,可提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類的觀點。當然,這是顯性的;從隱性看,外國人尚且如此重視對我國文化遺產的學習,那麼作爲中國人的我們,則更應“重視祖國文化遺產的傳承”,而這在某種意義上更具深意。

5、關鍵把握法

關鍵詞句往往是“文眼”,蘊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將其作爲把握材料、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關鍵詞句常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爲世界著名球王,並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

【提示】這“下一個”三個字,既體現出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又蘊含着藝無止境、不斷創新的哲理,閃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這個關鍵詞,便抓住了材料的靈魂實質。

【小結】上面是一些高考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基本方法,對於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的方法來審題,就很容易的理解題意確立主題了。當然,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還有很多,而各種方法也並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體的審題立意過程中能靈活地綜合運用,效果則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作文”的“時代性、思辨性 豐富性、多元性”是十分突出的。因此,作爲高三考生,平時必須重視“三關注”(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否則是很難寫好高考作文的

【溫馨提示】材料作文離不開對材料的思考、加工,甚至引述。但許多考生不懂引述材料的技巧,習慣性地在文章的開頭複述材料,或者把材料當一個論據來用,或者將材料生硬地拉長,將一個概括性的材料改編爲沒有細節描述的冗長故事等。這樣引述材料,都是不合適的。寫材料作文處理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三種方式:

(1)概括引述。試題提供的材料一般有幾百字,大家都將其引述在文章中,難免會令評卷老師生厭。如果能用概括的語言,形象生動的筆墨引述之,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2)引述關鍵語句。試題材料中能揭示主題的關鍵語句,往往是文章的關鍵點,也是巧妙引述材料的切入點。

(3)續接材料法。如果材料是敘述性的,自己構造故事的能力又強,用敘接故事的方法新編故事,也不失爲一種處理材料的好方法:以材料的結尾爲媒介,或浮想聯翩,演繹故事;或精研深思,前瞻事態未來,以精妙的構思、新奇的情節制勝。總之,材料的處理只是一種手段,只要“適用得體”就算用得好。

材料作文的審題

材料型作文,就是給定一則或者幾則材料(或文字,或漫畫,或畫圖表),要求考生在準確理解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一個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體,自擬標題,進行作文的一種命題形式。這種命題,既有限制性,又有開放性。題目一般要求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範圍,但又有一定的選擇自由度。

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語+要求”三部分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按數量分,有單則材料和多則材料;按內容分,有事例型材料、寓意型材料和話語性材料。這類作文的審題要求對題目中的材料、提示語、寫作要求等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進行認真地推敲、揣摩、辨析,從總體上把握文題的內涵,把握題目所提示的主要對象、主要內容、作者的感情傾向,明確寫作範圍和重點,儘量確立最佳立意。

一、審材料——分析材料內涵,挖掘隱含信息。

要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要對材料有深刻的理解,要由表及裏,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質的意義。

1、故事性材料,有歷史故事,現實新聞,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類,應根據其寓意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才能挖掘出隱含的意義。如:

(1)一次,蓋達爾旅行時,有一個小學生認出了他,搶着替他提皮箱。小學生見皮箱十分破舊,便說:“先生是大名鼎鼎的蓋達爾,爲什麼用的皮箱卻是隨隨便便的呢?太不協調了。”“不協調嗎?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卻是隨隨便便的,那豈不是更糟?”蓋達爾笑着說。小學生看着蓋達爾笑了。

材料的中心意思:通過寫大名鼎鼎的蓋達爾和小學生關於皮箱破舊的對話,表達了身外之物可以隨隨便便,但做人卻不能隨隨便便的道理。據此,可以提煉出如下觀點:(1)做人不應該隨隨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徒有虛名。

(2)悉尼奧運會期間,有這樣一段插曲:在射擊場館,爲了防止記者打手機干擾選手,場內貼有醒目的“請勿打開手機”的警示。但還時時有手機鈴聲響起,而且總是中國記者。請就這則材料進行分析,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人的修養、公德問題。這樣寫,往深層次看,這些人都是“記者”,是有知識的“文化人”,應該懂得這些起碼的常識,由此看來,“文化人”不等於“有公德修養”,再提出進行公德修養教育的緊迫性。這樣論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2、話語性材料,即所給的材料是一句或一段話,要注意話語的指向。

如:“鳳頭、豬肚、豹尾”,這是譬喻型話題,說的是寫作方法,由此也可引申到人生、事業上,可以把它視爲學習、人生、事業的三部曲。以鳳頭喻起始階段,以豬肚喻中間歷程,以豹尾喻結束階段。起始強調好的開頭,比如打好基礎,邁好關鍵的第一步;過程強調充實與豐富,比如腳踏實地,開拓創新;結束強調善始善終,比如畫上圓滿的句號,保持晚節。——人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中年才能生活充實;事業有成,到老年才能留下生命的回憶。做事也是這樣,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中間從不馬虎草率,結果才能令人滿意。據此,材料要立的意是:做人、做事都要善始善終。

3、多則材料,要分析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整體上把握材料的共同點,而不能顧此失彼,僅執一端。例:①李時珍經過27年的調查研究,寫成《本草綱目》;②埃文利希發明了六零六藥物,失敗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條件反射30年,才寫出了《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④馬克思用14年時間才寫成《資本論》;⑤愛迪生髮明電燈也經歷了數百次失敗。

分析:材料分別列舉了五件事,但都存在着共性——偉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是因爲他們都能認準目標後就堅持不懈,長期奮鬥,不怕失敗。這個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內涵,也就是我們要歸納的中心論點。

如果幾項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麼在審題時,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間的對立點,從對比中得到啓發,提煉觀點,立意成文。如: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兩則材料的觀點是對立的。材料A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品質,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材料B說明人即使處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不受污染,形成並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強調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它們的“關聯點”都是說人或事物與所處環境的關係。立意:要正確處理與所處環境的關係。

4、想象性材料,要突出想象的特點,創造新的形象,表達新的思想。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想象的基點是記憶移植已經具備了成功的可能性,寫作時應該對此持支持、肯定態度,至於移植後的效果則可以大膽想象,既可寫好處,也可寫負面效應,切不可把話題推翻,大談記憶根本就不可能移植。

5、圖畫性材料,即所給材料是一幅或幾幅圖畫,這類作文的隱含點在畫意上。要注意觀察畫面內容和畫外語言提示,並把這些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寓意所在,找出寫作方向。如2005年福建題,畫面內容是兩個圓,一個規範,一個多角,提示語分別是:“我規範,我穩定,我周長短,面積大……”“我新穎,我多變,我周長長,面積小……”把圖和提示結合起來,這幅圖要反映的意思是:“規範”與“新穎”,“穩定”與“多變”,“長”與“短”,“大”與“小”,每種狀態各有優點與不足。由此聯想到社會現實,可以找到許多信息點。如:⑴世上萬物各有長短;⑵人生既要穩定又要靈活。⑶圓是核心,萬變不離其宗。⑷圓滑與棱角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二、審命題提示——從提示語中挖掘主題。

“提示語”主要用來啓發審題立意,打開寫作思路。幾乎所有作文題除命題、提供材料外,都對作文主題、選材範圍、寫作重點等作了一定的提示。要重視提示語的觀點與思想傾向性,從中揣摸出題人的意圖。

1、2003年高考作文提示語: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請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爲話題寫一篇文章。

這段解說規定寫作內容的關鍵點是現實生活中與寓言類似或相反的事例,因此,既可以寫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也可以寫相反的情況;尤其要弄清楚提示語中“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的含義,辨明二者的關係。

2、有一篇以“和而不同”爲話題的作文,材料是這樣的:《論語.子路》裏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說,作爲君子,要善於調和各種矛盾衝突,要善於跟別人和諧相處;但與此同時,自己也要有不同於別人的獨立見解和風格,而不能隨風倒隨大流。這個提示就大大降低了作文難度,必須加以重視。

三、審命題要求——看清要求,不可偏廢。

審題,我們除了要審視題目本身以外,還必須對題後的“要求”反覆閱讀與思考。

1.不可疏漏。要通讀“要求”,體會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關注補充性的說明文字,特別是那些讓考生“不要怎麼樣”(如不要寫成詩歌)這類以否定句形式出現的句子。這往往是命題者對我們的善意提醒,有時甚至是明確的規定。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寫作的方向,將我們拉出偏離題意的誤區。

2.不可偏倚。“要求”是寫作時的注意事項。要細緻分析“要求”中的修飾成分,從而瞭解其在作文題目、內容、範圍、形式、角度、文體、字數等以及寫作人稱、寫作手法等方面的具體規定。

四、把握文體要求——揚長避短不易輒。

許多考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選得不錯,就是沒有按照文體要求去寫,結果令人遺憾。一般說來,作文的“文體要求”都比較直露,也比較寬泛,文體可以自由選擇,但不等於沒有要求。如果選擇記敘文體裁,就必須老老實實地按照記敘文的規矩去寫;如果選擇議論文,就要有論點、論據、論證。千萬不能說明和記敘不分,抒情和議論攪雜。寫詩歌必須要有形象和意境,寫戲劇一定要有尖銳的矛盾衝突。所以我們要在審題時,認真研究作文要求,發揮自己寫文章的長處,注意揚長避短,才能夠寫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文章來。

材料作文加重了考生的審題能力,如果沒有充分的把握是很容易跑題的,所以應該充分的把握一些基本的審題方法。從總體上來說,材料作文應該首先弄清楚材料寫了什麼人、事、景、物(主體對象),這人做了什麼事(事、景、物怎麼樣),結果如何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其次是要把握材料所表現的'主旨。根據材料的不同,對材料的審題立意有以下幾種方法。

1、寓意揭示法

對於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話、漫畫等,須透過材料的表象,進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聯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內涵,從而確立論點。

【示例】 驢子馱鹽渡河,它滑了一下,跌進水裏,鹽溶化了,它站起來時輕了許多。這件事使它很高興。又有一天,它馱了海綿走到河邊,故意一滑,跌進水裏,那海綿吸了水,驢子站不起來,終於淹死了。

【審題提示】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切應從實際出發,情況變化了,我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應隨之變化,如果墨守成規,或盲目套用,必將招致失敗。寫作時要透過驢子馱鹽和海綿的表象,把握並取其寓意作爲文章的論點。

2、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蘊含着命題者的情感,審題時必須充分捕捉這些語言信息,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爲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提示】“好事之徒”,“趨之若鶩”,貶斥之情溢於言表,顯然對想接上斷臂這種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讚賞態度。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要有獨特的美;②要順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與人。如不顧材料的傾向性而提煉 “攻關不怕難”、“堅持就能成功”之類的觀點,就有跑題之嫌。

3、互補完善法

【示例】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

【提示】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孰是孰非?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4、主旨領悟法

這是材料作文最爲常用且最爲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如果能準確地領悟材料的中心,並以之爲文章的主旨,那麼,所寫文章定能既切題又有深度。

【示例】 《華爾街日報》報道:海灣戰爭前夕,該報記者到駐沙特的美國陸戰隊採訪時,驚奇地發現,在沙漠的帳篷裏,待命的軍艦上,美國的官兵正在爭相研讀中國的《孫子兵法》。陸戰隊司令格雷將軍指令:《孫子兵法》爲陸戰隊官兵必讀書。

【提示】綜觀材料,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官兵之所以學習中國的《孫子兵法》,是用以指導他們的戰術,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據此,可提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類的觀點。當然,這是顯性的;從隱性看,外國人尚且如此重視對我國文化遺產的學習,那麼作爲中國人的我們,則更應“重視祖國文化遺產的傳承”,而這在某種意義上更具深意。

5、關鍵把握法

關鍵詞句往往是“文眼”,蘊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將其作爲把握材料、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關鍵詞句常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爲世界著名球王,並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

【提示】這“下一個”三個字,既體現出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又蘊含着藝無止境、不斷創新的哲理,閃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這個關鍵詞,便抓住了材料的靈魂實質。

【小結】上面是一些高考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基本方法,對於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的方法來審題,就很容易的理解題意確立主題了。當然,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還有很多,而各種方法也並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體的審題立意過程中能靈活地綜合運用,效果則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作文”的“時代性、思辨性 豐富性、多元性”是十分突出的。因此,作爲高三考生,平時必須重視“三關注”(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否則是很難寫好高考作文的

【溫馨提示】材料作文離不開對材料的思考、加工,甚至引述。但許多考生不懂引述材料的技巧,習慣性地在文章的開頭複述材料,或者把材料當一個論據來用,或者將材料生硬地拉長,將一個概括性的材料改編爲沒有細節描述的冗長故事等。這樣引述材料,都是不合適的。寫材料作文處理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三種方式:

(1)概括引述。試題提供的材料一般有幾百字,大家都將其引述在文章中,難免會令評卷老師生厭。如果能用概括的語言,形象生動的筆墨引述之,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2)引述關鍵語句。試題材料中能揭示主題的關鍵語句,往往是文章的關鍵點,也是巧妙引述材料的切入點。

(3)續接材料法。如果材料是敘述性的,自己構造故事的能力又強,用敘接故事的方法新編故事,也不失爲一種處理材料的好方法:以材料的結尾爲媒介,或浮想聯翩,演繹故事;或精研深思,前瞻事態未來,以精妙的構思、新奇的情節制勝。總之,材料的處理只是一種手段,只要“適用得體”就算用得好。

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