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2023年周國平的語錄75條

2023年周國平的語錄75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無論中外,文化品位較高的人大多不看或少看電視,我相信這不是偶然的。有人打比方,看電視就好像參加一個聚會,滿座是你不認識的人,不斷被介紹給你,興奮過後,你完全記不起他們是誰和說了什麼了。試想一想,這樣的聚會,如果你老去參加,你自己是不是有些無聊?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周國平的語錄75條,大家快來看看吧。

2023年周國平的語錄75條

1、鼾聲,響屁,飽嗝,這些聲響之所以使人覺得愚蠢,是因爲它們暴露了人的動物性一面。

2、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3、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心靈追求,又在世界上闖蕩了一番,有了相當的人生閱歷,那麼,他就會逐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

4、聽到自己的孩子頭一回清清楚楚地喊你一聲"爸爸",這感覺是異乎尋常的。這是"造物主"借孩子之口對你的父親資格的確認,面對這個清純的時刻,再輝煌的加冕也黯然失色了。我心裏甜得發緊,明白自己獲此寵賞實屬非分。

5、沉默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沉默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

6、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熱鬧背後的無限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合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7、人活世上,有時難免要有求於人和違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貪慾,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就可以把這些減少到最低限度。遠離這些麻煩的交際和成功,實在算不得什麼損失,反而受益無窮。我們因此獲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陰,可以把它們奉獻給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真正感興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獻給自己。對於一個滿足於過簡單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寬闊的。

8、在真實的愛中必定包含痛苦。脆弱往往是由太依賴別人造成的。

9、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於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裏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10、不過,我不反對這樣做,因爲對於死亡的真正思考是不可能的,我們除了用各種詩意的解說來鼓勵自己之外,還能夠怎樣呢?

11、死有什麼可思考的?什麼時候該死就死,不就是一死?——可是,這種滿不在乎的態度會不會也是一種矯情呢?

12、西方人文傳統中有一個重要觀念,便是人的尊嚴,其經典表達就是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按照這個觀念,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當做手段使用。對於今天許多國人來說,這個觀念何其陌生,只把自己用做了謀利的手段,互相之間也只把對方用做了謀利的手段,未嘗想到自己和別人都是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

13、我們捧着一本書,如果心不靜,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更不用說領會其中妙處了。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其實,只有安靜下來,人的心靈和感官纔是真正開放的,從而變得敏銳,與對象處在一種最佳關係之中。但是,心靜又是強求不來的,它是一種境界,是世界觀導致的結果。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的人,必定總是處在心猿意馬的狀態。

14、人與人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爲什麼會仇恨?因爲利益的爭奪,觀念的差異,隔膜,誤會,等等。一句話,因爲狹隘。一切恨都溯源於人的侷限,都證明了人的侷限。愛在哪裏?就在超越了人的侷限的地方。

15、仔細想一想,盧梭多麼有道理,我們今日的所作所爲正是逼迫孩子們誤用光陰。

16、在今日中國,誰引領着大衆閱讀趣味的走向?當然是媒體,而在媒體背後的則是出版商。在這個大衆媒體時代,無人能改變這一點,因此我們只能問責媒體,要求它負起正確引導的責任。

17、世上每一個人都出生在某一個世紀,他也許長壽,也許短命,也許幸福,也許不幸,這取決於別的因素,與他是否親眼看見世紀之交完全無關。

18、"以真誠換取真誠!"——可是,這麼一換,雙方不是都失去自己的真誠了嗎?

19、活得真誠、獨特、瀟灑,這樣活當然很美。不過,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談得上這些。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那麼,你愈是表演得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謹。

20、基於這一認識,我相信,不論時代怎樣,一個人都可以獲得精神生長的必要資源,因爲只要你的心靈土壤足夠肥沃,那些神聖和偉大的種子對於你就始終是存在着的。所以,如果你自己隨波逐流,你就不要怨怪這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了吧。如果你自己見利忘義,你就不要怨怪這是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了吧。如果你自己志大才疏,你就不要怨怪這是一個精神平庸的時代了吧。如果你的心靈一片荒蕪,寸草不長,你就不要怨怪害鳥啄走了你的種子,毒日烤焦了你的幼苗了吧。

21、外在遭遇受制於外在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成爲人生的主要目標。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對一切外在遭際的態度。內在生活充實的人彷彿有另一個更高的自我,能與身外遭遇保持距離,對變故和挫折持適當態度,心境不受塵世禍福沉浮的擾亂。

22、所謂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執著和超脫之間求得一個平衡。有超脫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人生有距離,反而更能看清楚人生中什麼東西真正有價值。

23、少年人前面的光陰和老年人背後的光陰長度大致相等。但是,少年人往往覺得前面有無限的光陰,老年人卻覺得背後的光陰十分有限。

24、人生意義問題是一切人生思考的總題目和潛臺詞,因爲它的無所不包和無處不在,我們就始終在回答它又始終不能給出一個最後的答案。

25、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她是一個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我們不妨儘自己的力量引導她,充實她,但是,不管她終於成個什麼樣子,我們好歹得愛她。

26、人生中輝煌的時刻並不多,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對這種時刻的回憶和期待中度過的。

27、至於我,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28、一個人年輕時,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機會——對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會發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在達到一定年齡以後,外在因素的影響就會大大減弱。那時候,如果他已經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就很難再使之改變,如果仍未形成,外在因素也就很難再使之形成了。

29、另一方面,對於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30、人必須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誠然不能脫離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紮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自己的錨。一個人如果把自己僅僅依附於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極其美好的事物,順利時也許看不出他的內在空虛,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風浪,例如社會動亂,事業挫折,親人亡故,失戀,等等,就會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潰。

31、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於有沒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態度關愛着那個在世上奮鬥的自我。理性的關愛,這正是友誼的特徵。有的人不愛自己,一味自怨,彷彿自己的仇人。有的人愛自己而沒有理性,一味自戀,儼然自己的情人。在這兩種場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32、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類生活的基本內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戰爭,政治,文化,財富,歷險,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按照對人類平凡生活的功過確定其價值。即使在偉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動我們的也不是豐功偉績,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顯露了真實人性的時刻,這樣的時刻恰恰是人人都擁有的。遺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們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東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

33、我們捧着一本書,如果心不靜,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更不用說領會其中妙處了。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只有安靜下來,人的心靈和感官纔是真正開放的,從而變得敏銳,與對象處在一種最佳關係之中。但是,心靜又是強求不來的,它是一種境界,是世界觀導致的結果。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的人,必定總是處在心猿意馬的狀態。

34、相反,倘若並不覺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靜如止水,光陰也就停住了。永恆是一種從容的心境。

35、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這種痛苦如何解除?我答道:這種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我心中想"這麼一想,痛苦就也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36、靈魂無非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爲成熟而不會在失去。

37、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

38、歷盡人間滄桑,閱遍各色理論,我發現自己到頭來信奉的仍是古典愛情的範式:真正的愛情必是忠貞專一的。惦着一個人並被這個人惦着,心便有了着落,這樣活着多麼踏實。與這種相依爲命的伴侶之情相比,一切風流韻事都顯得何其虛飄。

39、就像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着一口水井,由於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40、人的基本性格是難以改變的,也不必刻意改變。性格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在於正確地使用,使之產生好的結果。

41、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

42、我真的感覺好孩子是寵不壞的。你越愛他,他發展得越好。溺愛和愛就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溺愛就是給他創造特別豐厚的物質環境,要什麼給什麼,覺得這樣就是愛孩子了,但是精神上沒有辦法,不和他聊天,每天沒有在一起歡聲笑語。只要精神上有關懷,怎麼愛都行,愛不壞的。

43、我不喜歡一切等。無論所等的是好事,壞事,好壞未卜之事,不好不壞之事,等總是無可奈何的。等的時候,一顆心懸着,這滋味不好受。

44、沉默是弱者最後的尊嚴,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

45、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許多時候,我們的內在眼睛是關閉着的。於是,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看見世界,卻看不見上帝,我們的日子是滿的,生命卻是空的,頭腦是滿的,心卻是空的。

46、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的習慣是隨便走走,好奇心驅使我去探尋這裏的熱鬧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這途中,難免暫時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記起回住處的路線,否則便會感覺不踏實。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47、和太強的人在一起,我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會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強弱相當的在一起,我才同時感覺到兩個人的存在,在兩點之間展開了無限的可能性。

48、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嚮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

49、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靈、更超脫、更形而上的,那時候他們的靈魂已經抵達天國的門口,人間的好惡和批評與他們無關了。

50、庸才比天才耐久。庸才是精神作坊裏的工匠,只要體力許可,總能不斷地製作。創造的天才一旦枯竭,就徹底完了。他沒有一點慰藉,在自己眼裏成了廢物。他也的確是一個廢物了。

51、也許總有少數幸運的天才,正是通過他們,世人在接受他們的同時也接受了他們所賞識的其餘不幸的天才。

52、創造靠智慧,處世靠常識。有常識而無智慧,謂之平庸。有智慧而無常識,謂之笨拙。庸人從不涉足智慧的領域,所以不自知其平庸。天才卻不免被拋入常識的領域,所以每暴露其笨拙。既然兩者只可能在庸人的領土上相遇,那麼,庸人得意,天才潦倒,當然就不足怪了。

53、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

54、疾病會使人變得更人性一些,更輕功利,也更重人情。對愛和友誼的體味更細膩。

55、不管生命多麼短暫,我們要笑着生,笑着享樂,笑着受苦,最後笑着死,這纔不枉活一生。

56、男人不信夢,但也未必相信現實。當男人感嘆人生如夢時,他是把現實和夢一起否定了。

57、愛情是盲目的,只要情投意合,彷彿就一醜遮百醜。愛情是心明眼亮的,只要情深意久,確實就一醜遮百醜。

58、不管世界多麼熱鬧,熱鬧永遠只佔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裏有着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

59、一種精神素質,而挫折則是這種素質的試金石。

60、好處常借信奉之名交戰。

61、但凡被信任和寬容損壞的,猜忌和奢求也決心拯救不了,那就讓該毀掉的毀掉吧。

62、由此可見,無聊生於目標與進程的分別,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閡的心境。

63、神話衰敗,哲學崛起,人要自己來說明和部署一切了,他簡直在遲疑滿志的同時就發現了自己力不從心。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着的芸芸衆生,覺悟的智慧感到到一種神性的快樂。面對宇宙大全,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侷限,不得不蒙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卻並不能成爲一個神,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64、讀了很多書,當你考試之後,還能在生活中留下來的,能讓你養成智力活動的快樂,這就是真正的教育。好的學習,就是興趣,加上主動安排學習。

65、寂寞是想近人而無人可近,無聊是想做事而無事可做。然而,離人遠了,離神就近了。眼睛不盯着手頭的事物,就可以觀賞天地間的奧祕了。

66、要想讀西方哲學,不妨先讀羅素的《西方哲學簡史》,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你喜歡什麼就讀什麼,這樣學習就會有效果。

67、找一個最親的人,是愛情的終極目的。

68、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

69、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爲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70、人人都知道死是必然的,它是一個我們一出生就通報要來訪的客人,現正日夜兼程,一步步靠近我們。可是,當它敲響我們的門時,我們卻感到突然,怪它是最唐突的不速之客。

71、有一種靈悟,其來源與祖先和前任皆無關,我只能說,它直接來自神,來自世界至深的根和核心。

72、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73、一切外在的信仰只是橋樑和誘餌,其價值就在於把人引向內心,過一種內在的精神生活。神並非居住在宇宙間的某個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們在內心中感悟到它。

74、悟性這個東西是你本來就具有的,但是要開啓它,開啓的一個辦法就是讀好書,讀那些有非凡悟性的大師們寫的書,他們會幫助你形成和堅定正確的價值觀。

75、愛默生相信,人心與宇宙之間有着對應關係,所以每個人憑內心體驗就可以認識自然和歷史的真理。這就是他的超驗主義,有點像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