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9W 次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指的是小魚,烹小鮮就是烹飪小魚,魚肉是很鬆軟的,如果在烹調小魚的時候,老是翻來翻去的,魚就碎了,所以烹調小魚的時候,不要頻繁地翻動。再引申一點,我們烹調小魚要掌握火候。小鮮是各種烹飪材料中最為嬌嫩的,要細心烹調。治國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油鹽醬醋各種調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到位。《詩經·檜·匪風》毛傳也説:“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

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第六十章》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韓非子曾作《解老》、《喻老》,他在《解老》篇中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國家,法令政策不能朝令夕改,那樣民眾就會無所適從。這也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地表現,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不要過多幹預國民的正常活動。

《淮南子·齊俗訓》説:“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寬裕者,曰勿數撓,為刻削者,曰致其鹹酸而已。’”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在他的《老子注》中説:“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撓也,躁而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的眾心矣”。

唐玄宗注:“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説也。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爾”。

宋徽宗注説:“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