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中古詩《望嶽》教學實錄

初中古詩《望嶽》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3W 次

課前放鄧麗君演唱的《 明月幾時有》,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置身於古詩詞 演唱的氛圍之中。

初中古詩《望嶽》教學實錄

一、導課

師: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藝術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浩如煙海。山川河流、花草樹本都成為詩人歌詠的對象。如我們學過的寫樹木的詩有:

生:《詠柳》。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無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寫山的有:

生:橫看成嶺側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寫花的呢?

生::《梅花》。

師:同學們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師:舉不勝舉,如果説古代詩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麼杜甫的詩就是那最閃亮最璀燦的一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去聆聽詩人心靈搏動的顫音,感受詩人生命之歌的變調 。今天,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學習杜甫早期所寫的詩歌《望嶽》。

展示課件一:踏歌而行覓古韻,餘音裊裊仿古詩。請同覺説説這句話的意思。

生(思鴻):唱着歌尋覓古詩的韻味,在餘音裊裊中仿寫古詩。

師:對。這堂課要求把握而兩點:一是體會《望嶽》詩歌意境;二是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師:《望嶽》這個“嶽”指的是哪座山?

生:齊答“泰山”。]

師:對,是有“五嶽獨尊”之稱的泰山。(老師板書“望嶽”,簡單畫泰山輪廓)

老師畫的泰山象不象?

生:齊答“象”(笑)。

師:這首詩比較好懂,同學們課前做了預習,請同學來介紹杜甫及這首詩有關的內容。

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子美。

生:杜甫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杜甫被稱為詩聖。

生:齊答“杜甫的詩反映了當時歷史,稱為史詩 ”。

生:杜甫詩的風格主要以“沉鬱頓挫”為主。

師:同學們介紹得很清楚,全面。同學們對詩人寫作《望嶽》的背景是否有所瞭解?

生:杜甫的《望嶽》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

]生:《望嶽》這首詩是杜甫二十四歲時寫的。詩人在詩篇中遠望泰山,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盪…

師:説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學課前對《望嶽》一詩進行了深入地探討。下面我們分組討論、學習這首詩。第一大組討論①、②句,第二大組討論③、④句,第三大組討論⑤、⑥句,第四大組討論⑦、⑧句。

學生互相討論三分鐘,老師參與討論並作指導。

師:請停下。請第一大組的同學來鑑賞①、②句。

生:這兩句主要寫了詩人遠望泰山。

師:從哪個地方看出詩人是遠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從“齊魯青未了 ”這一句來看。因為在泰山周圍,遠看一大片的綠色。

師:這寫出泰山什麼特點?

生:齊答“寬廣”。

師:很好(老師板書“廣”)。第一大組同學説①、②句寫出了泰山的寬廣,詩人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呢?其他組同學幫忙想一想?

生:從這一問一答的句中,看出詩人非常喜愛這泰山。

生:齊説“一種喜悦的心情。”

學生看到林翠娜誇張的手勢,都笑了。

師:是啊,在寫景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情感,正應了這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

第二組的同學説説 ③、④句。

生:③、④句描寫了泰山景色秀美。

師:從哪裏看出來?

生::“造化鍾神秀”就是説大自然把神奇秀麗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師:對,這個“鍾”解釋得好。

師:這裏哪個字用得好?

生“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開一樣。師:這個字找得好,這兩句寫出了泰山的特點:高大(師板書“高”)其他組同學對③、④句還有沒有問題?

生:還寫了泰山的秀美。

生:齊説“已經説了”。

師:噢,第二組已經説到了。很好。(師板書“美”)。第三大組説説⑤、⑥句 。

生:從這兩句看出詩人心胸很坦蕩。

師:心胸坦蕩。詩中“蕩”字是什麼意思?

生:激盪。詩人的胸懷隨着泰山之雲霧繚繞而激盪。

師:對,同學們看看語文書封面,這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生:齊説“有山,有云”。

師:對,山與雲連成一片。第四大組説説⑦、⑧句。

生:就是寫詩人登上泰山的`時候。

師:登上泰山了嗎?

生:齊説“沒有,是説一定要登上去”。

師:詩人為什麼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組同學剛才説了什麼?

生:因為泰山很高、很美,詩人想一定要登上去。這兩句説,登上泰山頂就會覺得其它山都小了。因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廣。這樣寫,就襯托了泰山的高大。

師:覺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發出同樣的感慨。同學們知道是誰嗎?

生(陳金龍):是孔子。他説“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師:登上泰山。覺得天下都小了,這裏用了什麼手法?

生:齊答“誇張”。

師:這是誇張。杜甫説“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還沒登上泰山,就説“一覽眾山小”,詩人這裏是一種怎樣的思維方式?

生: 齊説“想象”。

師:對。寫詩就要展開想象。想象是詩歌的生命。當時詩人才二十四歲,正值胸懷遠大抱負的時候。同學們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會有何感想呢?

生:有一種被征服的快感。

生:是一種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祖國的山河真是美。

生:就因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邊有眾山圍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樣。

師:説得好。李白就曾來到泰山,也寫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覺,同學們課後讀一讀。

生(吳海燕):我覺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這個世界創一番事業。

師:很好,有抱負,有凌雲壯志。讀這首詩,我們感覺到的不僅是對泰山美景的讚揚,更是一種泰山精神,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時過境遷,千百年過去了,《望嶽》以及詩歌體現的精神與泰山同垂不朽。《望嶽》被喻為寫泰山詩歌的絕唱。以後很多人來過泰山、寫過泰山,但無人能比。明代有位詩人寫到: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