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鳳凰琴》觀後感範文

《鳳凰琴》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7W 次

《鳳凰琴》觀後感(一)

《鳳凰琴》觀後感範文

星期五下午,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鳳凰琴》,影片講了一位高考兩次落榜的農家女因不願隨父輩下地種田,在舅舅萬主任的介紹下到大山中的界嶺小學當代課老師。她被山區艱苦的教學條件所震驚。老校長每天給幾十個學生娃娃做飯,僅有的兩位教師不僅上課,還要天天接送學生。儘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國歌還是會伴隨着冉冉升起的太陽迴響在山區學校的操場上??

在界嶺小學經歷了種種的主人公,以親身感受寫了篇題為《大山;小學;國旗》的文章,並將文章發了出去。引起強烈反響,學校還獲得了一個轉正指標。但她卻執意不要,把這個機會留給了老校長的妻子,但最終老校長的妻子也沒能如願以償地轉正就離開了人世。影片看到於校長對轉正的老師説:“只要你記住,在這裏還有很多上不起學的學生。”的時候我潸然淚下。看到那裏的學生在那麼惡劣的學習環境中認真地學習,再想想自己,有着比他們好幾百倍的學習條件卻不懂珍惜,整天只想着玩,中午吃飯還東挑西揀,把不喜歡的菜隨意扔掉。看到這裏我很羞愧。

在這部影片中我還看到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工作者——老校長,在他身上有着最質樸的東西,忍住寂寞、忍住貧窮,在那樣的環境裏,他依舊堅持着,守着孩子們!讓他們快樂成長。我要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像老校長一樣能為山區孩子做出犧牲的老師。

《鳳凰琴》觀後感(二)

《鳳凰琴》是一部講述了山村學校的電影,我看了,感觸非常深。

故事是這樣的:女主角張英子因為考了兩次大學都沒考上,只好去給山裏的學校當老師,一開始,她看着這麼差的生活環境,非常不情願,但漸漸地從一系列的事情上看到了這個學校的好,還寫了一篇作文上傳,讓城裏人知道了大山的苦,最後,她到名校去進修了,校長還送了她一把她彈過的鳳凰琴,看到這裏,我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

大山裏的環境真的非常差,可山裏的孩子都比我們要好學多了。他們吃飯,菜都是他們自己種的;他們燒飯,柴也是他們自己撿的;他們上學,都是要越過幾座山的,他們卻也自己走。有一個小女孩都差點被狼吃了呢!不像我們,都可以坐在父母的車裏上學??而且,山裏的老師也很難當,一所小學,一共只有五個老師。一個老師都要分擔好幾個老師的工作。早上要去半路接孩子,晚上又要送回去??非常辛苦。

山裏的孩子生活條件沒法和我們比的,可他們卻比我們勤奮許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幫助他們,為他們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鳳凰琴》觀後感(三)

《鳳凰琴》是一部現實電影,他直面山村教師的生存困境和山區教育的落後現狀。通過張英子的視角,影片再現了以餘校長為代表的山村民辦教師不畏清苦生活和嚴重滯後的教育設施環境,想方設法保證山區孩子有書讀,讀好書的山區教育現實。為不讓山區兒童失學,山區教師默默地做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和犧牲。從而歌頌了山區教師熱愛祖國,對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

影片初期,我們發現老師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十分辛苦,餘校長等三名山村教師也各有自己的算盤,都想擺脱這樣的物質條件,都想轉正,所以他們為了藥材錢讓學生放學後採草藥,為了獎金在掃盲調查中弄虛作假。可這些沒有一項是為了他們自己,藥材錢是為了給學生交學費,獎金是為了修繕學校。他們除了上課還要接送、照顧學生,工資長期拖欠,生活十分清苦,然而,他們仍然盡心盡力為着山區的教育事業。他們已經把教育當成了自己的事業,恪盡職守,憑藉自己滿滿的愛和教師的責任感,在極為艱苦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搞好山區教育,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和犧牲。平凡的教師,艱辛的工作,清苦的生活,然而,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山區教師撐起了祖國美好的明天。

到轉正名額真正來到學校的時候,他們又互相謙讓,最終給了殷雪梅老師------她當年因為參加轉正考試落下病根,多年疾病產生,需要人照顧,最後殷雪梅老師為了教育奉獻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她終於轉正了,人生也因此圓滿終結。

電影給了我啟示,現如今教育改革不斷加快,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學生學雜費全免,教師待遇得到提高,我們還有什麼後顧之憂呢,我想如果你是個合格的教師,你必將付出全部精力於教育之上。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昇華自己的思想,師德的形成離不開積極地自我反省。儘管電影中幾名老師爭着轉正,卻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教師職責,最後通過反思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成長為師德高尚的教師。我們要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珍惜所有,關愛學生,提升自我,努力拼搏,書寫壯麗的教育人生。

《鳳凰琴》觀後感(四)

昨天飯後之餘在網上觀看了電影《鳳凰琴》這部電影,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電影。該影片的主要故事情節描述的是一位上個世紀90年代高考落榜的高考生在命運的安排下被分配到一個偏僻的山村任教。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故事的主人翁張英子是民辦教師的身份從事教學工作。在工作中,雖然上課效果好,但由於缺乏生活閲歷,將學校在一次考評中弄虛作假的行為舉報上級部門。該行為給學校帶來了重大的損失,使學校失去了改善教學環境的機會。這時候,主人翁張英子才意識到過於認真和正直有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由於內疚和自責,主人翁寫了一篇紀實報道將文章發表在省報刊上,該報道引起了社會和政府對山區教育和民辦代課教師的關注。社會對該山區小學給予捐款,同時政府也給予該學校一個轉正的名額。這個名額本是給張英子的,但她將該名額轉給餘校長,最後又身有疾病的明愛芬。或許是由於滿足和興奮,明愛芬去世了。這次事件,大夥最終還是將該名額給了最有希望的張英子。

該影片並沒有一味的描述教師高尚的一面,而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描述了鄉村教師喜怒哀樂,讓人感覺到故事的真實性。

看完該片之後,讓我們不斷反思鄉村教育的困境。作為一名在大城市黨員教師,自身的感受和影片中略有幾分相似。造成該局面的原因又在哪裏呢?

首先作為鄉村山區教育的特點,其有着歷史的必然性。目前我們國家正處於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過程,在農村人口占多數的上世紀90年代,全面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是不現實的,因為教育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投入。從人力上來説,如果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就必然要對代課教師實行事業編制,但大量的代辦教師如果轉正就必然佔用大量財政資源,對於經濟正在發展的國家來説這是無法實現的。同時由於農村人口是不斷變動的,如果解決代辦教師的轉正,同時還要解決其日後的就業問題。從物力和財力上來説,對於鄉村教育,尤其是山村教育,由於其是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必然造成人口聚集度不高,同樣的物力和財力其覆蓋人口必然不如在城鎮中覆蓋人口多,在經濟需要發展的時候,在資源相對短缺的時候那麼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城鎮當中效率會更高。

明白了其必然性,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就水到渠成。該必然性只有通過發展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解決,那就是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第一:對於不適合城鎮化的農村和山區,以及不適合現代化農村的農村和山區,最好的一種解決方法就是退耕還林,將農村人口逐漸遷移至城鎮中,使得該地區為零人口。存在即合理,需求即合法,沒有了人自然就沒有了需求,自然就不存在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第二:對於可以適合城鎮化的農村自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快城鎮化建設,將農村人口聚集起來,實現教育資源最優化配置。對於一些可以現代化的農村可以實現農村現代化,或發展旅遊業和特色產業。經濟發展了,自然就可以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教育當中。

其次在教育資源分配的過程當中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如何才能保障教育資源的相對公平性,那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實現代課教師的全面社保化。也許對於90年代的中國而言,或許這點困難性比較大,但對於目前城鎮人口已經50%以上的我們國家而言,這一點是可以實現的。考慮到底去差異,可以將社保標準按照就近城鎮原則實現。第二:對於一些特殊地區,允許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擁有第二職業。對於一些財政困難的地區尤為明顯,同時對於後教師化的生活也能有所保障。第三,我們需要法制化,需要體制的健全。在目前的我們國家,封建思想和資產階級思想依然普遍存在,情理法需要平衡。但是在平衡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失衡,這樣就出現了情大於法,造成了明愛芬的悲劇,所以法制化建設是需要不斷加強的。

在這部電影裏面,我也看見了那些可愛的教師們,也看見了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幸酸。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是屬於這些人的,也必將會屬於這些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