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關於捨得的議論文

關於捨得的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其中真諦。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關於捨得議論文,歡迎大家一起來閱讀!

關於捨得的議論文

  篇一:捨得議論文

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並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捨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麼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有這樣一個典故: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伕勸他丟掉金子,可他捨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一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捨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衆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捨去很多了。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貪色的人,常日裏,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後卻又什麼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後連自由、性命都舍了。“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悟不到。

捨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捨得捨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後才能得。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捨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昇華。捨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司馬遷捨棄男人的尊嚴,得到了《史記》千古流傳;陶淵明捨棄爲“五斗米折腰”,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紅巖的英烈們捨棄生命,得到了與青山同在……當然這些都是大“舍”與大“得”,雖高山仰止、心嚮往之,普通人卻難以企及。

“舍”與“得”可以說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樣“舍”,又怎樣“得”?值與不值,在於人們心中的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價,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等價。常聽老人們講,年輕的時候爲了學業、事業,我們捨棄承歡膝下,捨棄與家人團聚,我們覺得值,因爲我們得到了學業、事業。但當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機會承歡膝下、沒有機會彌補對家人的虧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對當初的選擇發出疑問:值嗎?多少年來,人就在這樣的怪圈中,不斷地輪迴。

墨子說,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牀。不要奢望得到佔有一切。特別是在物質方面,捨得意味着自己的富有。不是一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捨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個窮人把討來的飯讓給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爲貧窮,他的佈施才更有意義。因爲這體現了他的心量和胸懷,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窮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間的親情和一切都捨去了,夠可憐的。

人生需要捨得,捨得豐富人生。

  篇二:捨得議論文

捨得之間,智慧之花綻放

捨得,捨去纔會得到。可是捨去什麼纔是對的呢?

人的一生就像一個盛水的杯子,生活中有無數的誘惑,有有利於人的,也有不利於人的,一個人不可能得到所有,想要裝進一杯清泉,就必須倒掉手中的陳水。生活的藝術就平衡得失的藝術。捨得捨得,適當的捨去纔得到更美好的東西。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以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面對生死,是捨生取義,還是貪生忘義。孟子給了我們答案。在南宋時期,文天祥堅決抵抗侵略,失敗被捕後面對元朝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手qiāng,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秋瑾放棄了平靜安寧的生活,選擇了參加革命,最終犧牲。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英勇犧牲。他們都捨棄了金錢生命權力的種種誘惑,選擇了爲國犧牲,最終換來了百姓的幸福生活,名垂青史。

捨得,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一隻瘦弱的狐狸從一個小小的洞鑽進一個葡萄園裏偷吃葡萄,因爲貪吃葡萄導致身體發胖而鑽不出來最終被主人捉住。雖然只是個故事,卻告訴我們,舍不去貪婪,也得不到好的結果。

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我們有太多的人一直在追求得,卻沒想到舍,結果活得太累。《弟子規》中有這麼一句話“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意思爲我們所得到的與所付出的,心裏要分明,給的應該多些,得到的應該少些。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爲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她卻一生清貧。她在付出時絲毫沒有想到要怎樣巨大的`回報,只是專心地研究,沉浸在科學之中,即使後來她成功了,她也並沒有驕傲,還謙虛地說:“鐳元素是全人類的。”居里夫人一生捨去了很多,卻不計較得到的多少。

捨得,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學識的沉澱,品德的突顯,我們只有捨去貪念,纔得到真善美。捨得之間,智慧之花綻放。

  篇三:捨得議論文

舍——意爲捨棄;得——意爲獲得,極具智慧的中國人竟用這二字組成了“捨得”,這個蘊含深刻人生哲理與規律的詞語。

陶淵明面對世事矯揉造作,“不爲五斗米折腰”毅然隱居,不與世俗相爭,“舍”那“五斗米”的富貴,“得”晚年採菊東籬、悠見南山的天倫之樂;屈原看破官場的昏庸險惡,“衆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汨羅江邊,風拂長髯,放眼滾滾江水,決然投江,“舍”的是單薄一命,“得”的是世人千秋萬代讚頌與懷念。海子看到一個純真時代的終結,風華正茂的詩人在二十五歲生日含淚臥在鐵軌上,嘴中還輕吟着“幸福”的詩,眼角還餘有溫情的淚,一切只爲他心中那美好的願望。祭奠了那個90後的我們無法看到的純真時代,“舍”掉私己,“得”來渾噩的人們頭頂那一聲震耳的醒鍾。

而今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近乎瘋狂的追逐着名利,幾乎沒有人心甘情願地去“舍”。

有何不能“舍”,一切事物發生之前就已定好了結局,就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能帶走的只是一段回憶。既然除了記憶什麼都帶不走,爲何不讓那段僅存的記憶變得美好、變得值得回憶,讓我們自己變得更有價值。現在我們所說的“舍”,無非是提前了“舍”的時間。在有生之年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東西,留下美好的回憶和在之後不得不“舍”的地步再舍,相信前者更是大家所期盼的結果。

“捨得”,有舍必有得,如今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爲何還不釋懷。

緊握拳頭,你什麼也沒有;攤開雙手,你就擁有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