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高二關於車變化的優秀作文示例

高二關於車變化的優秀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導語:一切的車都是爲了遠方,正如一切的路都等待着遠行。下面是關於車變化的優秀作文,歡迎參考。

高二關於車變化的優秀作文

  篇一:關於車變化的優秀作文

於鄰鄰車聲中尋覓

自近年來“巴鐵”這一“神奇”的交通工具於馬路上出現,人們不得不對時代的日新月異由衷感慨。但在熙熙攘攘的地鐵上,火車裏,人們似乎都千篇一律地低頭注視着手機,抑或是昏昏沉沉地眯着眼,隨時準備着被到站的鈴聲揪出夢境。

很難想象這是如今的社會,某些人麻木、忙碌卻又虛無地活着,不似《詩經》中曾說的“有車鄰鄰,有馬白顛”之淳樸,我渴望人們能於鄰鄰車聲中尋覓,尋覓失去的情懷。

“今天是個瀟灑的秋天,飄着零雨,我坐在電車裏,看到沿途店裏的夥計們懶洋洋地在那裏談天,看報,喝茶。”樑遇春先生於《途中》如是說。誠然,樑先生的閒適,夥計們的悠閒令我們羨慕不已。不知何時起,車早已不是我們放鬆之場所。朝而往,暮而歸,工作的壓力令我們乘車人都昏昏沉沉,哪裏還談什麼“悠閒”?但是,一本書,抑或是對窗外風物的一次注視,都是舒緩我們緊繃的心絃。我願人們懷着一顆悠閒之心,於鄰鄰車聲中尋覓到這種熱愛生活的情懷,像樑遇春先生一樣做個“喜歡在十丈紅塵裏奔走道路的人。”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我們需在鄰鄰車聲中,尋覓杜甫這份可貴的憐憫情懷;“耶孃弟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杜甫內心對百姓的同情油然而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翁鄰鄰的車聲令白居易刻骨銘心,這些不是簡簡單單的憐憫,而是發自內心的對生命的尊重。反觀當下,車水馬龍中小女孩被軋,竟無路人出面相救,最後還是拾荒阿姨挺身而出。倘若人們擁有那樣一份可貴的憐憫情懷,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劇於漠然中上演。

於鄰鄰車聲中,我們似能尋覓到《人類羣星閃耀時》中的“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找庇護”的情懷。於一輛黑色的火車中,一人裹着大衣,外表沉靜,內心卻洶涌澎湃,他是列寧,而那輛車就是被茨威格比作“炮彈”的封閉列車。不久後,十月革命在列寧的領導下如火如荼,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武裝暴dong,而是開時代之紀元。“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希望現在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乘客們胸懷天下,於那鄰鄰車聲中覓得,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找情懷。

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但鄰鄰車聲中的那些失去的情懷,是值得我們尋覓的。

點評:《詩經》雲:“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本文作者具有強烈的公民意識,由古老的詩意中尋找一種失去的情懷,民國散文家樑遇春的閒適與現代人的匆忙的對比,杜甫《兵車行》中對士卒的同情、白居易對賣炭翁的悲憫與路人對被車碾壓孩童的冷漠的對比,茨威格筆下乘車回國引發革命的列寧與當下麻木乘客的對比,三組對比凸顯家國情懷,憂與愛盡在其中。

  篇二:關於車變化的優秀作文

 自行車上的青春

車來車往,校門緩緩拉開,涌出一羣稚嫩的臉龐。我們幾個哥們,推着單車,瘋笑着,嬉鬧着,剛邁出校門就跨上單車,疾馳在回家的路上。

每晚的回家路上,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經歷了一天的`緊張學習,滿腦的暈乎,單車上的交談傾訴成了我們宣泄的渠道。在昏黃的路燈下,我們的單車在人流中穿梭,任晚風隨意撲打着臉頰,吹走我們一天的疲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偶有怪聞趣事,就會引來一陣鬨笑;若哪個弟兄遭遇“坎坷”,還會博得同行者的安慰鼓勵。在清脆的鈴聲中,在習習的晚風中,在肆意的笑談中……我們揮灑青春的張揚。

但回家的路實在太短了,拐個彎,就來到交叉路口,同行者的數量就會減少。有時心中萬語千言還未來得及道完,就要分別。爲了多聊兩句,我經常會不惜過家門而不入,甚至會故意繞上一圈,亦或找幾塊土坡感受一下顛簸,與友人將未完的話題暢聊結束。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我的初中時光悄然流淌。

進入高中,學校搬遷到了城東,距家很遠的地方。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不是各式各樣的行人,而是一輛輛疾馳而過的汽車。車內是閉眼瞌睡的學生,小心駕駛的父母。沒有誰會搖下車窗交流,爲了安全,也因了疲憊。爲了保持車距,相互之間空下了很長的距離。車外成了封閉的世界。

即使車內,也是令人窒息的。偶有交流,就那麼重複的幾句對話,“到了嗎?”“快了。”“今天考得怎麼樣?”“還行。”“你要好好學習!”不是不知道父母的焦慮與緊張,只是機械重複的學習已經麻木了我的神經,已經沒有訴說的激情,那種與友人跨上單車馳騁晚風中的青春已越來越遠離我的生活。車內充溢着的疲憊身心讓世界變得凝固。

高考放假期間,難得進車庫一次。一眼就瞥見多年未騎的那輛自行車,已落滿灰塵,鏽跡斑斑。也難怪,是我將它無情地拋棄,我早已忘卻,那自行車上曾有的歡聲笑語,曾有過的傷心痛苦,曾有過的好友哥們……那是我終將逝去的青春。重新擦洗了一遍老舊自行車,將乾癟的輪胎打上氣,跨上單車在小區裏轉悠。“咯吱咯吱”,輪胎與擋板相互摩擦,車龍頭僵硬,每踏一圈都費力不少,昔日的輕靈早已不再。

唉,面對現代街區與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輕易交出去了,不允許有任何閃失,不允許有任何時間浪費,高考成了唯一的奮鬥目標,安全、高效成了父母考慮的唯一要素。那單車上騎行的日子,那與同伴激情調侃的歲月被塵封。

但我又是何等懷念,一羣像風箏一樣在街上騎行晃盪的青春少年呢?

點評:單車上的日子讓人回味,與夥伴結伴同行的回家路只覺太短,車來車往的馬路上滿是青春的印記,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父母汽車接送的漫長而沉默的放學路,正如王開嶺在《消逝的放學路上》所感嘆的:“眼前充斥着的只是私家車和眼巴巴的家長,孩子們被這些貴重行李箱一一運回了家,放學的路上很快只剩下了空空蕩蕩的小街。”車的變遷讓我們再也看不到露天的青春和一羣像風箏一樣在街上晃悠的孩子,只有深深的追憶和感懷。

  篇三:關於車變化的優秀作文

十八歲出門遠行

一切的車都是爲了遠方,正如一切的路都等待着遠行。

人身上大概總有不安分的因子,叫囂躁動,橫衝直撞,唯有真正踏上旅途,才能找到歸家的方向。爲了走出洞穴,人們開闢出路,爲了走得更遠,人們發明了車。

車連接了家和遠方。

陸機說:“門有車馬客,駕言發故鄉”,門前有車馬經過,是顧念我久久未回的故鄉舊友遠涉而來。遊子的心思常常由故鄉車馬勾起,車是比路更親切的物事,它一路相伴從家鄉走來,一同深陷在漫天狂灰中行進,偶爾剎車失靈,難民般的風馳電掣,具有某種靈魂知性的本相。故鄉是輪胎縫裏殘留的黑色泥土,是萬里奔波風塵僕僕時車窗外的世界。

車連接了現實和夢想。

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中寫:“現在我根本不在乎什麼旅店,這汽車這司機這座椅讓我心安理得。我不知道汽車要到什麼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反正前面是什麼地方對我來說無關緊要,我們只要汽車在馳着,那就馳過去看吧。”是啊,只要汽車在馳着,就馳過去看。生活如此光怪陸離,也就無需知道前面是什麼地方,抱緊了座下這與你同溫度同呼吸的愛馬,隨時昂揚起來奔向天邊。無怪三毛溫柔地自稱自己的車爲“白馬”,白馬非馬,宛如通向遠方的虹橋。

車連接了現在與過去。

幾十年前,一個身材粗短的外國男人坐着美國人稱爲“灰狗”的長途客車來到奧克斯福,他在那個比郵票還小的小鎮上轉了一圈,然後就去了福克納的墓地,獨自一人坐了很久,“灰狗”到站就走了。一個關於車的溫暖的故事,加西亞·馬爾克斯和威廉·福克納兩位大師的生死交流,是通過再平民不過的“灰狗”進行的,馬爾克斯在想什麼,福克納又如何迴應,只有那輛“灰狗”知道。車在這裏彷彿能讓現實與精神故鄉高度契合。

人經歷了單車歲月的傳奇,機動車年代的輕狂和汽車時代的熟稔與珍重,有些隨你遠走,有些同你回家,那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它陪你度過了漫長歲月。

我知道有車,無論何時動身遠走,回家的路都實實在在,不會成爲虛空。

點評:餘華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講述了一個少年獨自搭車上路的故事。本文作者由此獲得啓發,三個角度展開對“車”的思考:車連接了家和遠方、現實和夢想、現在與過去。由陸機、三毛到馬爾克斯、福克納,關於“車”的素材信手拈來,感性理性交織,豐富了“車”的內涵,引發關乎當下、夢想與未來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