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談高考作文彙編7篇

談高考作文彙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談高考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談高考作文彙編7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被“打撈”出的優秀作文終審評價提升17分

這是一篇被“打撈”出來的高考優秀作文。

最先碰到它的閱卷老師給了36分,剛及格(高考作文滿分爲60分);二評的老師判給它42分——這屬於大多數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

按照預設程序,一評、二評相差6分,它被電腦傳給第三位老師。第三位老師判39分。

“背靠背”的電腦閱卷降低了“串分”的可能性。這表明3位老師對它的評價相差不遠。

複查階段,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發現了這篇綜合判定爲37分的《懷想天空》。反覆讀了3遍,何永康終於下決心給它54分。從閱卷程序上看,這屬於“終審”,比原先的評價高了17分。

從1977年恢復高考算起,何永康從事語文閱卷工作已經30年。今年,他的職責是在及格線附近的作文裏“拾遺”,但是像這樣的情況也是“萬中無一”。

這篇文章當天就被印發給所有閱卷老師——既然3位老師同時“看走眼”,說明現行的評分標準還不完備。爲此,何永康特意寫了按語,又在文中加上點評,用的筆墨比考生的原文還多。落款時,他翻了一下日曆,那天是6月17日,是父親節。

何永康在點評中寫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爲樸實地記敘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中間一節還喊了“口號”!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淨,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父親的言語,極少,但厚實、博大;兒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發自肺腑……

“推薦它是一種導向。”何永康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況下,已經很少見到有兒子這樣來感激當農民的父親,高考作文中還沒有人用過這種筆墨。”

所謂“導向”,除了盼着青年學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閱卷者和中學語文教師能包容並鼓勵這份“來自現實生活的質樸”,因爲在高考作文中,這已經是久違的文風。

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脫離現實”“辭藻華麗”兩種傾向

何永康發現,近幾年來,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種“脫離現實”的傾向,具體表現爲,不少考生習慣於“回到古代,複述經典”。

比如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是《山的沉穩,水的靈動》。結果試卷上“堆滿了古代的山、涌動着古代的水”:一會兒是李清照的“水”,“到黃昏點點滴滴”;一會兒是李白的“水”,“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會兒是蘇東坡的“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何永康說,“寫來寫去,就是沒有自家的‘自來水’,沒有家前屋後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到了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要求以“鳳頭·豬肚·豹尾”爲話題,於是,成千上萬的考生一齊追捧項羽——烏江自刎確實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寫得大同小異,閱卷者很快產生了“審美疲勞”,一看到“項羽”就發“毛”。

此外,自從1999年高考作文“文體不限”之後,一種被稱作“秋雨體”的文化散文也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大部分考生與他們所效仿的餘秋雨相比,少了幾十年的生活積澱,用何永康的話來說,“辭藻華麗些還不要緊,怕的是華而不實,光開花不結果。”

實際上,這兩種傾向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

今年重慶市的高考作文題是《酸甜苦辣說高考》。本來高考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考生最熟悉的話題,但是重慶市永川北山中學的蔣海彬老師在閱卷時卻發現,脫離現實生活的傾向似乎積重難返。以往考生寫作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詩句和話,然後加點材料,詞藻華麗些就能得到高分。今年要寫高考,沒名人可用了,一些考生還是堅持老一套,引幾句杜甫的詩,後面添句話,說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莊子的話,說這就是莊子的高考……

作爲閱卷組負責人,這幾年來何永康在考前總是要通過媒體叮囑考生“關照現實”,可直到今年依然有相當多的考生重蹈覆轍。何永康認爲,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如此操作相當省事,相當方便。

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師奉爲指揮棒的《考試大綱》,在作文導向上也比較籠統,比如20xx年的《語文高考大綱》,在文采上要求學生“語言生動”、“文句有意蘊”。

一本賣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寶典”這樣給學生解讀“有意蘊”:寫作文時,不要說“我很悲傷”,要說“我心靈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說“女人和男人應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要說“女人應是一株木棉,和橡樹並立在一起”;不要說“沒有錢”,要說“與孔方兄無緣”,說“‘老人頭’不多”……

談高考作文 篇2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談高考作文 篇3

受訪者認爲新規不應機械;有專家擔心注意防差錯而喧賓奪主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於日前公佈,其中語文試卷每寫一個錯別字扣除一分。“錯一字扣一分”,假如錯上幾十個字,作文豈不是白寫了———這是衆多家長與學生的擔憂,甚至有人認爲這個新規定“很恐怖”。

  多數受訪者反對“一刀切”

“高考現場非常緊張,很有可能一邊構思作文一邊產生筆誤,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被扣很多分,我會覺得比較委屈。”上海嚮明中學學生田園說。

從事編輯工作的盧勁杉認爲,這是一種很好的導向,提醒考生注意紮實打好基本功。但她同時認爲,如果“一刀切”地執行,就陷入了機械化的怪圈,“比如,對於一個字頻繁使用錯誤究竟該如何扣分?”

“比如說一個同學的作文寫得很優秀,原本差不多可以得滿分,但錯了15個字,按這一標準,完全可能導致他從一本掉到二本!”上海五十四中學一王姓同學說。

  專家稱不會重複扣分

“扣分沒有上限看上去很可怕,但其實一篇作文錯十幾個字的情況是很少見的,多數是三四個錯別字,也就扣個三四分,跟過去沒多大差別,考生不用害怕。”上海高考語文閱卷中心組組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宏說。

周宏承認,一篇寫得很好的作文因爲錯別字被多扣分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一般作文寫得好的考生,錯別字也不會多”。他說,按高考語文閱卷標準,重複寫錯一個字,不會重複扣分。

  教育者擔心“喧賓奪主”

上海建平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語文教育專家程紅兵說,高考語文錯別字扣分太重的話,也違背了高考選拔意義,“如果由於扣分太多而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防止出差錯方面,難免喧賓奪主。”

程紅兵比較推崇上海卷的做法:錯三個字扣一分,扣滿五分爲止。

談高考作文 篇4

與往年一樣,昨天高考(高考)語文考試結束,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目迅速揭開面紗,走進公衆視野,成爲人們最熱烈的議論對象。高考作文的命題,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價值理念和思想情懷。

今年高考作文命題,從整體來看,普遍選擇材料作文,寫作要求也更加開放,除了詩歌依舊不受待見,對文體並沒有太多強調,並且通過“題目自擬”來避免主題先行,讓考生擁有更多觀點自主表達的空間。可以說,今年的高考作文,已經將“開放性”這三個字演繹到極致。

太過開放,當然不容易聚焦。話題不聚焦,也容易產生極大的爭議性。只要看看網上對今年高考作文題的評判,就能感受到什麼纔是莫衷一是,衆說紛紜。相較於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詩意”,或是在表達某種“共同價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稱風格各異,視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題作文中,不同人面對材料,也都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也正是因爲這種不同,網上看待今年高考作文的聲音有着強烈的紛亂感。

舉例來說,被全國卷、陝西卷以及海南卷選用的材料作文“舉手之勞”,講的是船主讓漆工給船塗漆,漆工順便將漏洞補好,後來船主給漆工一大筆錢,感謝他順便補漏洞。並稱他在家人出海後,纔想起來船上有個漏洞,以爲家人回不來了,現在家人卻平安歸來,所以才感謝漆工。無疑,這樣有限的材料,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責任、人性、善良、陰謀,不同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與價值角度。

類似這樣的材料作文,今年可以說俯拾皆是。比如,重慶卷的“拯救冷庫工人”,講的就是肉類加工廠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庫室,在死亡邊緣掙扎了5個小時,被一名保安給救了。這個在企業做了35年的保安,僅因爲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問好並下午跟他道別的人,那天,他因爲沒聽到他說“明天見”,才尋找並最終救了他。同樣,這個事情讓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種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確定。

橫看成嶺側成峯。面對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鋪陳的種種社會情態,社會不同人羣很難形成某種趨同的觀點視角,這本身就是對這個價值多元與文化多樣時代的最好印證。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種可以聚攏整個社會不同人羣進行觀念表達的文化載體。

從這個意義上講,你怎麼看待高考作文,要遠比別人怎麼看待更重要。在這樣文化價值多元的時代,看待高考作文,也並不在於一定要從中梳理出某一種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價值”,越是個體的,往往就越是獨立的;越是獨立的,其實才是真正權威的。那麼,現在,不論你是考生、家長(高考)、老師、學者,如何評判今年高考作文,都得尊重自己真實內心,也只有更加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的文化判斷,才能讓這個時代因爲開放而更有活力。

談高考作文 篇5

我常去老街上看車水馬龍。我喜歡這個詞。

老街上各式緩慢雜亂的車子才能組成這個詞語。我喜歡用閒暇的目光去看一些雜亂但不慌張的話題。生活中的各種忙與緩慢的對比中讓人能夠清晰、安靜乃至幸福。儘管他們總說我是“望呆”,譏笑我說“尖子看一眼,呆子望到晚”,但是我依舊喜歡靜靜地看,靜靜地看到過去的日子: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從前的時候還沒有愛上過一個人,但我依舊愛那樣的從前。那時候生活裏似乎只有一種車,一家只有一輛車。“長征”是一種商標,也有一些隱喻的意思。那個時候生活艱難得也像是長征一樣。至少我們的日子是這樣子的。我清楚記得父親的長征自行車,是因爲坐在前面的大槓上,一路顛簸到屁股麻木,連鞋子丟了都不知道。這不是狗血的橋段,確實是很多人的經歷。後來我們自己學會了“掏螃蟹”的騎車方法,慶幸終於可以自己騎着車子,不用再憋屈在父親的懷裏。可是我們一得意卻不知道,我們再也回不到父親的懷裏。我們踩着父親的自行車長大了,離他們而去了。

離去的村口有通往遠方的汽車。不是豪華的巴士,是冒着黑煙的三輪。這些轟鳴的傢伙捲起煙塵很有些囂張與傲慢。可我們對他們所要去的城市和方向樂此不疲。爭先恐後地爬上去,將父親給的沾滿油膩的錢幣換來一張通往城市的入門券。車在城鄉之間並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他們是一種角色,一種改變人的思路與命運的角色。他的速度決定許多人生活的維度。他們打敗了生活的安靜與沉着,卻又能讓那些落荒而逃的不肖子孫樂此不疲。我就是其中一個。如果說高考是改變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現場,那麼車則是連接現實與夢想的一個重要角色,他改變了速度、方向以及生活的面貌。他是這個荒誕世界以及盲目生活中的掮客。

但車依舊在路上。只是人已經改變。速度與激情的寄託,不僅僅是對車的追究,更是對生活本身的暗示與隱喻。馬車、自行車、汽車、火車以及動車,他們改變了生活的路數,也體現着人們夢想的嬗變。說到底我們的夢想纔是車子的加油站,纔是速度的離合器,纔是方向的掌舵人。車快是因爲我們的腳步和心念變快了。我不知道是讚美還是擯棄這一切,因爲我們確實光鮮亮麗地活着,不好再說那些南轅北轍而忘乎所以的昏話。

可是我依舊喜歡“車水馬龍”這個有些古舊而散漫的詞。那時候車子很慢,生活也很慢,我們連寫字都很慢。但是似乎比現在想得清楚,看得幸福,還常常安靜地給自己一個微笑。

談高考作文 篇6

語文高考試卷的作文題,歷來備受關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個熱點話題,人們對高考作文的關注已遠遠超過它作爲一道題目應承載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爲每一年度的社會道德觀、價值觀、文化觀等等的折射或引領。今年儘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題,但高考作文命題有其穩定性的特點,這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就呈現出新的趨勢。

首先,選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將會繼續堅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體自癬題目自擬)爲特點的開放式話題作文,但從我們閱卷情況來看,有些考生對話題作文的“三自”特點理解很片面,以爲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忽視了話題範圍和話題材料的限制,忽視了寫作內容與話題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開。高考作文命題限制立意的價值取向,已逐漸被證明是一種較大的缺憾,如“誠信”、“心靈的選擇”等話題,只能從正面立意,很難立足其他角度,這種所謂正統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寫作的主題,也束縛了考生的手腳。去年的話題,沒有預約的主題,考生不必爲迎合某種主題而忍痛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不同層次的考生能夠根據他們對話題的把握,可以正寫,可以反寫,也可以辨證地寫,寫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現自己的認知判斷與價值判斷。

再次,更加註重思辨。去年的話題牽涉到“情與理”、“知與行”、“判斷和處理”的關係,對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無疑更進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裝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樣一個辨證、動態、相互轉化的過程,客觀地公正地對待事物、認知事物。可以說,去年的高考作文題對我們的作文教學也是一個

提示:作文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還要引導學生用辨證眼光去判斷、分析和思考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

應該注意六大點

因此,對今年考生而言,有幾點是應該注意的:

思考社會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要進行認真地獨立地思考,不要滿足於現成的答案。拿到一個話題,要把問題再推進一步思考,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判斷,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構思時獲得立意的深度和內容的廣度,也就容易出彩。還須強調的一點是,關注社會問題並不等於追逐社會熱點,那種牽強附會地找高考試題與社會熱點之間直接聯繫的做法,無疑是幼稚的。

加強審題訓練

對作文題目的含義和要求給以仔細的審辨,這是寫好每一篇考場作文的第一要着。幾年來的話題作文降低了審題的難度,使不少人產生了話題作文審題不必費多大勁的錯覺。例如,去年有一篇題目爲“在汽車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寫一個瘋女人在公交車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說,文筆流暢,形象豐滿,推理想象也有獨到之處,但我們的閱卷老師怎麼也無法把這篇小說的立意與高考作文話題聯繫起來,這就純屬拋開題目、另起爐竈之作!

汲取作文養料

在關注現實材料的同時,考生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視線投向文學與歷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澀的材料庫,並擴展自己的寫作思路。擁有相當文史知識又能有意識地將其運用到寫作中去的學生,絕不會再有心枯筆澀的感傷。近年來,一些考生從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尋找創作靈感,或反彈琵琶,或舊說新解,像去年全國卷作文中出現的《寶釵鳴冤》、《孫臏訪談手記》等,都吸引了閱卷老師的眼光。

注重個性閱讀

考場作文,倘能讓你個性化閱讀的內容爲文章的主旨服務,你的文章就會別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在於作者巧妙地向閱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閱讀個性,據說她平時酷愛《三國演義》,很多章節能熟讀成誦。還有一位考生對音樂頗有研究,在考場上就借音樂表達獨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學的興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時,能根據文章內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個性化閱讀,展示你獨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該會具有怎樣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點

閱卷老師找尋的是考生作文中難能可貴的“亮點”。亮點很多,意境深遠,構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複習中,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思維活躍的,使之工於構思;語言豐富的,使之精於表達;思想深刻的,使之開掘內涵……對於普通學生來說,最適於發展的“亮點”是語言,高考作文閱卷,就十分重視考察語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動的詞語和靈活的句式,使人讀來眼睛一亮,這就是亮點,亮點多了,就容易獲得加分。

不過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來的高考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有些考生認爲,在一個小時內寫800字左右的考場作文中,最能引起閱卷老師注意而又比較容易體現創新的就是在行文體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來考場颳起一股以文章樣式取勝之風,書信、日記、消息、通知、報告,乃至病歷、案卷等應用文體和童話、寓言、故事新編、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聲等樣式競相登常少數真寫得好的自然不會被埋沒,不少考生誤以爲這樣可以換取高分數,他們並不具備真正的寫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獵奇,寫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是非驢非馬、不倫不類,這正是語文學習中浮躁之風氾濫的一種表現。

談高考作文 篇7

兩位老師的觀點都很新穎,也談得很有道理,確實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問題的要害。但我認爲,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們應該從高考的角度來認識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來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談談我對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認識,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與科舉取士

談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讓人想到古代的科舉取士。中國古代的科舉取士基本採用的是一文定終身。關於這種形式的好壞,在語文界一直有爭論。有人認爲這種形式好,能比較全面地檢測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有人認爲因爲存在着評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過多地誇大作文的選拔功能。到現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語文試卷中究竟該不該加大作文分數,更有甚者甚至引發了高考語文試卷中還要不要作文題的爭論。《現代社會需要這樣的高考寫作嗎》一文中就說到:“爲什麼不少發達國家因爲(作文)缺少客觀性的評價而不考作文,爲什麼我們的近鄰——有濃郁中國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考場作文並不給予評分,在同等情況下翻出來以供參考,這恐怕是工業社會對寫作內容、方式、數量的要求與農耕時代的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有關吧,老師筆記《漫談高考作文》。”我認爲,也不應該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之下,取消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現實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選拔功能,我們就拿走向極端的古代科舉“一文定終身”來說,它不也選拔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嗎?中國古代出名的文人裏,多數還是通過這條路走出來的,你敢說他們就不是人才嗎?當然,你完全可以說,是人才,無論採用哪種選拔方式都可以脫穎而出,既然這樣,我們還要現在的高考幹嗎?我並不是替科舉取士辯護,我們現在的高考也並非科舉取士,我也並不是說現在的高考就沒有問題,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認爲應該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還自有其選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觀辯證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應該說,恢復高考以來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過了一條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不斷嘗試的道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各領風騷好幾年,發展到現在,應該說呈現出來的是百花齊放的局面。我認爲,出題人也算絞盡了腦汁,每年出完題以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評和指責。而社會呢,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因爲只有批評和指責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水平——我沒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當然,我也並不認爲高考作文題不可以批評和指責,我只是想說,不要動不動就採用全盤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題人對自己出的題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有他們的想法。

我認爲,目前高考作文的癥結還主要表現在命題的傾向性上,它直接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權利。無論是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在作文題的原材料部分,幾乎都有“明顯”的審題傾向性,這很不利於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這也許纔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們帶到哪裏去》一文中所說的“語言華麗、內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歷史故事說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編亂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爲學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審題立意(材料裏面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應該往哪方面寫作),只需要“玩弄”點小技巧就可以輕鬆地得高分,他爲什麼不這麼去做呢?可以這樣說,目前絕大多數的高考作文題都在漠視對學生思維的考查,富有思辨、爭論價值的作文題如鳳毛麟角,學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樣,堆砌點歷史的或現實的材料,去闡發一通出題人已然給出的思想,就可以贏得高分。這當然直接違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