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審題立意

高考作文審題立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審題立意,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考作文審題立意

高考作文審題立意1

1、寓意揭示法對於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話、漫畫等,須透過材料的表象,進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聯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內涵,從而確立論點。

示例

驢子馱鹽渡河,它滑了一下,跌進水裏,鹽溶化了,它站起來時輕了許多。這件事使它很高興。又有一天,它馱了海綿走到河邊,故意一滑,跌進水裏,那海綿吸了水,驢子站不起來,終於淹死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切應從實際出發,情況變化了,我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應隨之變化,如果墨守成規,或盲目套用,必將招致失敗。寫作時要透過驢子馱鹽和海綿的表象,把握並取其寓意作爲文章的論點。

2、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蘊含着命題者的情感,審題時必須充分捕捉這些語言信息,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爲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好事之徒”,“趨之若鶩”,貶斥之情溢於言表,顯然對想接上斷臂這種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讚賞態度。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要有獨特的美;②要順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與人。如不顧材料的傾向性而提煉“攻關不怕難”、“堅持就能成功”之類的觀點,就有跑題之嫌。

3、互補完善法

示例

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孰是孰非?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當然,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還有很多,而各種方法也並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體的審題立意過程中能靈活地綜合運用,效果則更佳。

4、主旨領悟法

這是材料作文最爲常用且最爲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如果能準確地領悟材料的中心,並以之爲文章的主旨,那麼,所寫文章定能既切題又有深度。

示例

《華爾街日報》報道:海灣戰爭前夕,該報記者到駐沙特的美國陸戰隊採訪時,驚奇地發現,在沙漠的帳篷裏,待命的軍艦上,美國的官兵正在爭相研讀中國的《孫子兵法》。陸戰隊司令格雷將軍指令:《孫子兵法》爲陸戰隊官兵必讀書。

綜觀材料,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官兵之所以學習中國的《孫子兵法》,是用以指導他們的戰術,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據此,可提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類的觀點。當然,這是顯性的;從隱性看,外國人尚且如此重視對我國文化遺產的學習,那麼作爲中國人的我們,則更應“重視祖國文化遺產的傳承”,而這在某種意義上更具深意。

5、關鍵把握法

關鍵詞句往往是“文眼”,蘊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將其作把握材料、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關鍵詞句常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爲世界著名球王,並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這“下一個”三個字,既體現出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又蘊含着藝無止境、不斷創新的哲理,閃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這個關鍵詞,便抓住了材料的靈魂實質。

由於材料作文加重了考生的審題能力,如果沒有充分的把握是很容易跑題的,所以應該充分的把握,上面就是一些高考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對於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的方法來審題,就很容易的理解題意確立主題了。

高考作文審題立意2

一、作文材料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

二、審題立意

今年的江蘇作文題依然延續近兩年高考的做法,力圖體現思辨色彩,想在個性與創新兩個詞語上做文章。

顯然從內容看,與近兩年的高考題又有些變化。前年談一個話題“青春”,然後涉及到“朽”與“不朽”的對立關係,去年談一個話題“智慧”,可以徑直找到它的對立面,於是出現“智慧”與“不智慧”,“大智慧”與“小聰明”的比較;今年則有些不同了,是談相互之間似乎有些聯繫的又不是對立關係的兩個概念,有點複雜。

首先,“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說話、做事,當行則行,該止則止,不勉強,不繞舌,不推諉,不賣弄,不大話,不低調,不虛與委蛇,不空話連篇,不偷工減料,不節外生枝。直性坦率,從心出發,不忘本初,保持童趣,天真爛漫,這叫有個性!想那東坡先生,有話就說,有屁敢放,該喝就喝,酒到話狂,痛快時罵得狗血淋頭,不痛快時一言不發。得罪了人,那是因爲別人的小雞肚腸,給小鞋穿,扣大帽子——那是小人的`事兒,我管不着,我沒記性。難怪他老子蘇洵給了他取了個名:“軾”。這“軾”的特性就是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抹角,對那些肚腸彎彎繞,還九曲十八彎的人——東坡先生一定討厭至極!這話講的是彰顯個性,活出真我。於是纔有了“明月清風泛赤壁,大江東去流千年”的文壇佳話。

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僅僅指個性?談言語的效率、做事的風格、說話的智慧行不行,當然。

其次,“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這話如何理解?防止考生不懂,命題人解釋了——有話則短,因爲別人說過;無話則長,因爲別人無話處正是發現創造大有可爲的地方。難怪有陳寅恪的“三不講”,難怪有課堂上的“發出我的聲音”的那些老師喜歡的學生。似乎這一句的理解更傾向於“創新”一詞,是這樣嗎?

不盡然。這個話也可以這樣理解:“有話則短”,該說不說,不敢招事,推脫責任,缺少擔當勇氣;“無話則長”,王顧左右而言他,偏重就輕,無理攪三分,廢話連篇,不幹實事,騙吃騙喝,皇帝的新裝,這是貪腐的官員最擅長的本領,這就還能是創新的意識?

再者,“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也可以體現自己的創新?長話也好短話也罷,都可以從創新出發,言別人之不敢言,說別人之沒有說,這不是創新又是什麼?而“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講過的不講,別人不說的我偏說出三五六、八九十,江水滔滔停不住。這份不走尋常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求新標異的精神,不也是一種個性精神的體現?

所以,個性與創新,這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而是兩個有一些交叉的概念。彼此中沒有必然聯繫,其間關係總有些剪不斷理還亂,所以在材料的後面小心翼翼地加上了兩個“有時”,一個“也許”。顯然,命題人主觀上想對前兩年作文命題的一點小突破,以體現穩中求變的命題原則。而事實上卻有些將“說話”、“個性”、“創新”三個詞語生拉硬拽,強行扭在一起了,出了一個有點怪怪味的題目。

那麼,揣摩出題者的意圖,這篇文章的立意該這樣來確定:1、寫個性;2、寫創新;3、寫個性與創新的同向性;4、個性與創新的區別與聯繫。

那麼,寫“說話”行不行?似乎不妥。因爲出題者意圖是用“說話”引出“個性”與“創新”的思辨的。可是我要說,根據我的解讀,談“說話”也行,因爲“有時”“有時”,更因爲三者之間的相遇,是有些隨意的。所以今年作文一部分考生是可以套用事先備好的宿構作文一揮而就的,談“個性”,談“創新”的文章早已是廣大應考師生準備了的熟題。而另有一部分考生鑑於今年作文命題的突破,可能會想:咱們“文化大省”不至於這麼簡單的考查我們吧?於是他們心懷疑慮,就有可能將後兩個詞語或三個詞語拉在一起進行思辨,攪成一鍋粥,出現一些雲障霧罩的讓人頭暈的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