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三作文 > 有關高三作文彙總8篇

有關高三作文彙總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三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高三作文彙總8篇

高三作文 篇1

高考成績出來了,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這個成績,我很平靜。沒有太多的感慨,也沒有太多的抱怨。

高考的成績,和我平時相比,比最好的差,比最差的好一些。曾經那麼努力過,不會白費。別人是別人的成績,考的再多再少,都是有因果的。我想,我不能像那些什麼都不懂的家長一樣,只看外表的光鮮。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成績和努力還是相對成正比的。

成績出來了,我什麼都不想去看,什麼都不想去問。到時候再說吧,盡人事,聽天命。

我們的未來如何,此刻我一點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誰說成績一定決定人生了。

不知道那些高考失利的同學們,他們此時是否萬念俱灰?我的好朋友們,考得怎樣,我也沒敢去問。我們遵循查成績之前約定的原則,你不問我不答。

儘管這種方法有點自欺欺人,但是,至少看不見聽不見,心裏多少好受了點。

高三作文 篇2

我隱隱的感到一陣溫暖撫過我羸弱的身體,微微睜開雙眼,原來是夕陽的餘輝透過枯黃的枝椏來到了我陰冷的窩裏,它金燦燦的,像是來自天國。

我眯着雙眼看着燦爛的天空,看着那猶如宏大瑰麗的樂章般的色彩變幻,獨自追逐着年輕時臨風的記憶。

那是我喜愛的藍色,彷彿整個世界一下都變成了天空。我驚喜的號叫着,直衝向上,有箭一樣俯衝向海面,然後貼着海面疾飛,直到把海風都甩在後面,直到聽不清波浪的歡唱。我肆意的宣泄着飛翔的慾望,盡情的享受着臨風的快意。那個世界是那麼廣闊,廣闊的沒有天涯。

夕陽即將沉入地平線。它彷彿知道自己即將離開,像一個瀕死的畫家一樣,用最絢麗的色彩在天空這塊藍色的畫布上盡情揮灑,它是在用它的生命塗抹輝煌。它,太陽,使陽光普照大地便是它畢生的信念,直到黑暗最後來臨,也決不放棄。而我作爲一隻鳥兒,最終死在巢裏便是最大的悲哀,就像戰士逃避沙場便是恥辱一樣。我要死在空中,死在飛翔裏。只有天空與飛翔纔是我的信念。我拼盡最後一點體力向巢邊爬去。我看到最後一絲霞光戀戀不捨的離開天空,忽然感到一陣輕鬆,我覺得自己又回到了那追風的年代。。。

一個詩人看到了這隻鳥兒從樹上落下,直到墜地它仍然保持着飛翔的姿勢。他默默的把那隻鳥兒埋葬,又再詩集上寫下:

喉嚨已不再歌唱

美麗以化爲哀傷

只有羽翼化風

拋下無數飛翔的弧線

直到天空死去的那天

高三作文 篇3

哲人說:“一個時間只能幹一個時間的事,這是時間的邊界,也是做人做事的邊界。”良渚先民乾的是琢良渚玉器之事,乾的是造良渚文化之事,他們終讓時間在邊界內盡情閃現出燦爛之光,這是何等的輝煌,何等的精彩!

“良渚”的字面意思是“佳美的水中陸地”。考古學稱,良渚文化爲距今5300—4000年,分佈在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約36500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1936年的11月3日下午,是一個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日子。年僅24歲、學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學界毫無名氣的“小人物”施昕更,在家鄉良渚朱村兜附近的棋盤墳一個狹長形的乾涸池底,發現了幾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從此漸漸揭開了良渚文化神祕的面紗。從1936年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發現良渚文化遺蹟到現在,在已經發掘和出土的文物中,石犁、石鐮、石耘等稻作農具以及各種陶製酒器,反映出當時的農業已進入犁耕稻作時代;遺存的絲、麻、陶、玉製品反映出手工業趨於專業化;氏族祭壇、貴族大墓和平民小墓顯示出不同層面的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既是先民對當時社會的理解,也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現的前奏……衆多信息揭示出一個共同的文化特徵:華夏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一種文化比一個政治單元不知要久遠多少倍,考古學家也許仍未確切地弄清良渚的時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帶給人們的驚奇,早就淹沒了對它的政治制度的興致,這也就是以“良渚文化”命名之緣由了。在我看來,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那個時代,良渚文化玉器恰似一卷卷古樸的詩書,沉穩的線條就是連綿的文字,謄寫着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要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第一個玉器製作和使用高峯期中最傑出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已知的良渚玉器數目不在20000件之下。反山與瑤山是目前所知出土玉器最爲豐富的兩處顯貴者墓地,24座墓葬出土玉器達到6000件,其中反山12號墓一座墓葬就出土玉器647件。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可分爲多種,一種爲透閃石類礦物,同新疆和田玉類似,以青色、青綠色爲多,同和田料比,較和田玉色豔、色勻,透明度高,有專家稱之爲真玉。另一類屬角內石類礦族,硬度不如前一種高,幾乎沒有透明感,有些帶有云母狀亮斑,以青色、赭色玉爲多,專家稱之爲假玉。另有出土牙黃色玉的報道,可能是蛇紋岩類的材料。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玉石,在良渚先民那裏,都被當作一個個獨具個性的生命形態來讀。

一種祭祀憑弔的心緒,融入悠遠寧靜的空氣。躉擁着對良渚文化玉器的熱切念想,初夏的一天,我走進了位於施昕更當年發掘良渚黑陶的山角邊的良渚文化博物院。顯然,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教育爲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博物院。據介紹,博物院建築由英國建築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凸顯了粗獷、大氣、厚重、簡潔的特色,體現了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和諧與融合。可不是?整座博物院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爲設計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個長條形建築組成。外牆全部用黃洞石砌成,遠看就如玉質般渾然一體。博物院的院落不大,過了停車坪,上十來級臺階便是一個大平臺,平臺左邊豎立着一根外方內圓中空的石雕玉琮。玉器造型作爲一種元素,在設計創意裏佔據的重要位置,無疑亦昭示了玉器在整個良渚文化中之無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說,第一展廳“發現求真”,讓我們跟隨施昕更試掘良渚,聽聞蘇秉琦感嘆“古杭州”,並在良渚古城的石破天驚裏,以時空爲座標穿越體驗考古學家發現良渚遺址、認識良渚文化、確立良渚文明的70年考古歷程的話,那麼,第二展廳“良渚古國”的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良渚先民的勞作場景,讓人震撼,令人感慨。

這裏有實地揭取的良渚古城剖面,有反映莫角山營建的大型油畫……尤其是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復原和再現良渚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示了5000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圖示告訴我,良渚文化的大多數精美文物都出自人工堆築的被當地人稱作“墩”或“山”的土臺,其高度在地平以上4米到10米甚至更高,土臺的佔地面積從數百到上千平方米不等,土臺的墓葬和祭壇的作用類似於埃及法老或南美瑪雅的金字塔,這樣的高臺大冢,考古界稱之爲良渚大墓。除了已經發掘的反山、瑤山、莫角山,經考證在良渚附近的大墓還有近50處。

真正令我怦然心動,有着強烈現場感和參與感的,則是一個碩大的良渚先民的琢玉場景。玉“聚天地之精華,得日月之靈氣”,其雖爲石,也有生命,一旦爲慧眼識之,高手琢之,則獲新生。微闔雙目,我自能想見玉匠們相互間配合默契的場景;側耳諦聽,自能聽聞隱隱的歌音。要知道,那定然是一個快樂的時代,是一個創造的時代,否則就不會有如此衆多的珍品奇物創造出來。溫煦的時光裏,和諧的氛圍中,良渚先民們更多地發揮揮並且進行着幸福的想象與鍥而不捨的切割、打磨,每一件珍品,都留下了抑制不住的興奮與熱情。儘管這些創造了歷史,創造了文化的玉匠們,最後連個名字都未能留下來,他們總是不停地付出,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喘息,但他們願意,他們樂於默默奉獻。顯然,與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相比,良渚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取得了長足進步,其中一個特點是,石英砂已被廣泛運用。已被髮掘的墓中不僅發現了可以琢玉的石英砂,而且管鑽剩下的棕蕊的發現,也證明了當時管鑽法已普遍運用到鑽孔技術中。另根據對良渚文化玉器工藝的考察,此時很可能已出現了旋轉性的原始砣具。在加砂注水的切割裏,在砣具不斷旋轉中,良渚文化玉器呱呱落地……這幾千年前的玉器,是生命,是音樂,那些靈動的流線,是良渚先民臨摹石頭、樹葉、竹枝的指紋,是他們打擊各種器物、男女歡唱的音韻的記錄。於是,有了甲骨文、青銅器,有了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傳說黃帝時史官倉頡造字,造出來後“天爲雨粟,鬼爲夜哭,龍爲潛藏”。可見,在中國人心中,文字的力量驚天動地。殊不知,甲骨文正是起源於這些流線,受到了這些流線的啓迪。更何況,這些流線吞吐過無數祈禱祝福,又沉默在地下5000年,蘊含着多少力量!透過現場,我想深入和執著,但我的手和目光只能遊走在時光的背面,就像面對一張粗糙的沙紙,它擋住了我。

在展廳中穿行,就恍如在5000年的文明時空中遨遊。而當步入第三展廳“良渚文明”時,我分明感受到最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這裏展出的琮、璧、鉞等大量良渚時期的精品玉器,充分彰顯了以玉爲特徵的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時期或同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與影響。是啊,其實每一件良渚文化玉器,都曾經照耀過也必將繼續照亮中國和世界的文明天空,其的入土和出土本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良渚文化玉器的種類,已知的有琮、璧、鉞、璜、環、瑗等40餘種,其中琮、璧、錐形器、三叉形器、梳背等半數以上的器類,皆爲良渚文化原創。是啊,每一件原創玉器,皆是古老文明的見證,都鐫刻着一段歷史的精彩;每一件晶瑩剔透裏,閃耀着良渚先民的智慧之光、浪漫之情。比如那一件件玉璜,形如航船,其藝術的靈感不就來源於生活?要知道,5000年前,船已是良渚人的生產和交通工具。正如著名作家趙麗宏所說:“一個五千年前的女子,將一艘玉雕的船佩在胸前,我想,不僅僅是爲了追求美,也是將希望懸在心頭。希望捕魚者滿載而歸,希望遠行人平安歸來,希望生活如航船乘風破浪……現代人如此想象,也許牽強附會,但我相信,古人的希冀,必定比我的想象更悠遠,更寬廣。”玉璜創作如此,那麼其它玉雕的構制琢磨呢?歲月的.湍流自可以將人世興衰沖刷得無影無蹤,然而,在不朽的玉器上,時間卻能永恆凝固。

面對每一件玉器,佇立呆看,只覺一股氣勢迎面撲來,形制各異,動人心魄,讓人深爲良渚古人的膽識、氣魄與智慧激動。爲什麼偏偏是這種形制狀態,而不是別的形制狀態?爲什麼只發生在良渚,而不發生在別的什麼地方?良渚先民究竟出於何種思考……一切都讓人感嘆不已,思量不已,深感自己纔剛剛開始閱讀一部大書。

也許是太湖之水天目之綠給了能工們太多的靈感,也許是錢塘之潮東海之濤給了巧匠們太多的激情,良渚先民們把摯愛與希望、虔誠與理想統統傾注於每一件玉器之中了。是的,良渚文化玉器在數量和器類上的絕對優勢,標誌着良渚文化的製作和使用達到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獨一無二的高度;在功能方面所顯示出來的複雜性和全面性,也爲中國同時期各大區系類型考古學文化所絕無僅有。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隨着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的提升,尤其是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良渚文化玉器的用途始有了質的變化。當時,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爲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利器。這標誌着中國古代部分玉器已經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走上神壇。毫無疑義,良渚文化玉器是當時輻射面最寬、影響力最強的器物,其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力幾乎達到大半個中國。

是啊,良渚文化玉器所顯示出與夏商周文化的密切關係,自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比如,良渚玉琮到了商代,不僅爲殷人所繼承,而琮上雕刻的神徽,更成爲商王朝青銅禮器裝飾上所具有的饕餮紋,呈現出一派莊嚴威武而又神祕的氣氛。《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也是後世“蒼天、黃土、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來,而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禮制,正是起源於良渚文化。漢代以後玉琮發展成“玉剛卯”,變成一種佩帶於身,具有祈福消災作用的護身符。又比如,良渚玉璧在先秦時已爲華夏民族所使用。良渚玉璧的功能既是先民用以與神明溝通的祭器,又是具有斂屍防腐功能的法器,同時還是部族間饋贈禮聘的貴重禮器。三國以降,良渚玉璧融入華夏文明,而且功能仍具有良渚遺風……可以說,其他地區出土的內圓外方造型的玉琮爲良渚文化首創,其他地區出土的玉琮都受到了良渚文化直接間接的影響。隨之秉承、變異、傳遞和發揚光大,最終融匯到夏、商、週三代文明以“六器”與“六端”爲代表的玉禮器系統之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切誠如爲“良渚文化”定位的夏鼐所言:“當時各種文化在祖國大地上爭妍競秀,並且常常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交織成一幅光采奇麗的圖景,而且爲中國文明打下了基礎。良渚文化不愧爲中國文明起源的一大源頭。”

穿梭在一片片玉石串成的歷史隧道,我想起了王蒙先生的話,良渚玉器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審美趨向,有“寧爲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有“敢爲人先”的創業新追求,有“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有“化干戈爲玉帛”的和諧友愛風尚。是啊,這些鮮明的性格,自深深熔鑄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中,良渚文化那種精緻和諧的調性奠定了杭州這座城市的審美調性,又何以不爲當下浙江人留下創新、開拓進取的文化基因?

走出良渚博物院,我心自難以平靜。良渚,吸引我們的不應該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厚重與雋永的文化符號,凝結在華夏曆史與傳統文明的骨髓中,永恆在一個民族的記憶中。什麼叫智慧?什麼叫力量?創造文明就是智慧,推動歷史就是力量。良渚文化玉器告訴了我們一個完整準確的答案。

高三作文 篇4

種下一朵花,用泥土掩埋它的種子。它會在你毫無察覺之時悄悄綻放。濃豔亦或淡雅,可是卻將它那清香永遠留駐在你的心尖。慢慢溫軟而上。

這一朵,我邂逅淡雅與珍惜

我與媽媽坐在窗臺,春天早晨的和煦陽光零散地落在我與她的身上,金黃色澤的陽光透過我們的髮梢,指縫,衣隙,散落一地,一片金燦燦……媽媽用手指挽起落在她肩上的一束頭髮,將它挽起別在耳朵上。金色的陽光折射在那根頭髮上,不經意間,我看見一縷銀絲,在陽光的映襯下露出點點寒意。媽媽仍在笑着,眼裏充滿了柔情,我用手幫她挽起另一縷頭髮指尖觸碰到那根銀絲,感到一絲涼意,用手放在鼻尖上,是一般淡雅的花香味,像極了一束牡丹,淡淡地開在我心間,媽媽欣慰地摸摸我的頭,我沉浸在這一片淡雅的花香中,眼前不覺蒙上一層大霧,正在液化成淚。

這一朵,我邂逅芬芳與幸福

煙雨濛濛,我聽到下課鈴後,走出教室。聽到一路上都有此起彼伏的抱怨聲。我卻一點兒也不擔心,原因是爸爸。從小到大,爸爸風雨無阻地接送我上下課。我來到校門口,四處張望,踮起腳,尋找那個熟悉的背影,終於尋到那個寬大的背影。爸爸用他溫暖的臂膀,將我擁入傘下,輕觸到爸爸身上熟悉的衣服香味,似曾相識。我在傘下,又回憶起之前的一幕幕放學後傘下的時光,偶然覺得下雨也很美,也很開心。氣氛在氤氳,我沉浸那一片爸爸的衣服的肥皂香味中,好似一朵芬芳的百合開在我的心中,我靠着爸爸更緊了一些。

這一朵,我邂逅濃烈與留戀

今日是媽媽的生日,我已是十五歲了,如今坐在餐桌前,望着父母倆人逐漸老去但卻依舊精神的面龐,燭光斑斑,透射在我們每個人的臉上,是幸福亦或是開心。媽媽閉着眼,許下願望,我和爸爸兩人微笑着拍着手,爲媽媽唱着生日祝福歌。此時,此景,此人,我想時間在此停止,讓父母慢點老去吧。望着他們開心的笑容,我不知道還能再有多少次陪媽媽過生日,還有多少次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光,我默默對着燭光許了個願;願我們三個人永遠不要分開。時光,時光,你慢些吧——這一次,我聞到濃烈而又如此真實的花香。我忘記了呼吸,更忘記了流淚,這一朵好似一朵玫瑰那麼濃烈的香味,久久難以逝去,名爲留戀。

有這樣一朵花,它的枝葉是媽媽的柔情,她的枝幹是爸爸的保護,它開出的花則是屬於我們三個人的幸福與時光與相互的愛,這一朵花永遠開在我心中,淡淡地散發出她的香味,使我久久沉浸在其中。

高三作文 篇5

汶川地震一週年我們班正逢體育課,14:25上課,決定推遲幾分鐘來默哀。

一年了,我感慨在一年前,我們正處在中考前夕的壓力緊張下,爲我們人生第一次大考拼搏着。

記得那天下午5點左右,一個同學說四川發生了大地震,我們並沒有感覺出什麼異樣,因爲電視上幾乎每天都有報道,世界上哪個哪個地方發生地震,死傷多少。也不怕笑話,我們整天奔波在學校和家之間,偶爾聽見一點兒電視聲都很難,並不去關注這些。

然後接着上課。

回家後,爸媽也開始說,原來真的。

第二天到學校又聽同學說,挺嚴重的啊!

回家看電視,死者5千。

到學校,聽同學說搶救事件。

回家看許多臺都在放。

519全國哀悼日。

我在14:28時正走在去考場考信息的路上,車停鳴笛,人停默哀。

大家從沒有笑着談過這些事,我們知道這並不好笑,我們沒有權利笑。

今年的512的14:28,安靜極了,那些平時說話一分不歇的也都安靜了。

我們給大家的印象是沒有良心,輕視生命。

可是,沒有良心的人會再和父母吵架後哭嗎?輕視生命的人會因爲害怕父母離開而希望父母活得比自己更長嗎?

高三作文 篇6

心情有寫莫名其妙的煩躁,黑板上的倒計時是八十三天。這就意味着還有八十三天就要結束高中的生活了。依舊是陰雨天氣,這幾天老是這樣,沒有陽光。高考一天天的逼近,我越來越爲高考擔心了,那一座獨木橋有千軍萬馬往過沖呀,仔細想起來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的事情。想讀大學都想瘋了,估計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心態,他們或許比我更期待。瘋了也上不了大學,這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實呀!

三年的歲月過得真的是太快了,我曾無數的想抓住這一段青蔥歲月,可是時間老人還是要離我而去,我只能站在這個落滿憂傷的結尾裏,偷偷的仰望孤寂的天空,輕輕的瀉下淚水。

我要記憶懷念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多得如這個春天裏的陽光,一片又一片。陽曆三十號,我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過完了一個冷冷清清的十九歲生日。就像一個冗長的夢鏡,夢裏的我只是一襲白衣,行走在這個慌亂的世界裏。我相信,那不是真的,因爲那個十九歲生日裏我似乎沒有感到任何的快樂。多麼希望有一個人與自己心心相印,彼此輕輕的細語一番,指點青春,讓青春在話語之間由平淡變得熱烈而富有節湊。

我清楚的記得生日那天的樣子,天高雲淡,陽光和煦。只是在那個明媚的日子裏,我的心卻是一片傷感,高三就這麼毫無徵兆的的隨着歲月的流逝過去了,又不是曇花,爲什麼僅在生命裏匆匆的一現呢?我多麼希望這一切都是夢,不是真的。然後,我從夢中醒來,一切都是美好而溫馨的。

還是那個老樣子,一天八節課,四節自習。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似乎對這種生活感到憎恨。不知道被世人所說的黑色高三是不是這個意思。

春天的腳步已經到了,大地開始復甦,雨水成了家常便飯見怪不怪。從操場經過的時候,我還是習慣性的轉頭看看報欄,看看那些泛黃的報紙。又有很多天沒換了,估計換報紙的人正在家忙着做春夢。操場上有人打籃球賽,圍觀的人並不多。他們的球賽只是校園內的一道風景罷了,對於這道風景我光顧得很少,高三的確是太忙了,忙得暈頭轉向死去活來。

高三的卻是太殘忍了!

所有的人都一副“壯士一去不復反”的心態迎接着這場殘酷的高考大戰,也使得我們各自心目中的大學更加神祕了。我們天生就是做夢的孩子,不相信命運的安排,於是我們就在命運的琴絃上苦苦掙扎,翻來覆去。夢是我們的全部,爲夢而生,爲夢而死,在所不惜!

我有的時候想,我這樣執着的朝着夢想的方向追下去,是否真的能追到我們想要的幸福呢?年少的生活是夢一定是夢,如果不是夢那我的青春爲何是這般的清冷呢?同學們總是那樣沒心沒肺的笑,彷彿高三隻是我幾個人的高三,與他們無關,他們只是一羣觀看錶演的人,觀看像我一樣的少年們,觀看着我們在爲高三呻吟吟,觀看着我們在花季裏狼狽落魄的樣子。

高三比高一高二多了很多的參考書,這是我始料爲及的。在我心目中,整個世界開始有了一種很濃烈的奇妙味道,濃的讓人有有點想要暈。高三的味道,青春的味道,十九歲的味道,試卷上油墨的味道,陽光劃過臉頰的味道,偷偷流淚的味道還有夢想的味道。所有的味道交織在了一起,這個生活似乎也有了一些意義。

真的不敢再回憶高一高二時的生活了,那種生活對此刻的生活而言真的是太奢侈了,也太無法無天了。

夢想的道路如此艱難,夢想的大門還不曾爲我們敞開,夢想的翅膀已經摺斷,夢想的花朵有怎麼會開放呢?

所有的試卷上紀錄了我們的青春,所有的草稿紙上紀錄了我們的青春,所有的作業本上紀錄了我們的青春,所有的參考書上紀錄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的青春,點點滴滴的青春,像是一場盛大的死亡,像一個被硝煙瀰漫的戰場,故事在高三上演,在紙上開放,在日日夜夜的淚水裏成長。

高三作文 篇7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我”、穿紅雨衣的姑娘、傘下的一對都對眼前的小事發了牢騷,我認爲這些牢騷不必發。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不能發牢騷,不平則鳴,人之常情,發發牢騷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從大的方面來講,牢騷也是社會輿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中可以體民情、察民意、斷是非、知得失;再從個人方面看,發發牢騷,宜泄感情,一來可以調節心理,二來可以促進他人工作,可謂一舉兩得。

可是,如果事無論大小,只要不順心,就發一通牢騷,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如果人人牢騷太盛,意見一大堆,表面上看,熱鬧得很,痛快得很,可是沒有人沉下性子去解決問題,難免會空談誤國;如果一個人牢騷太盛,表面上看他事事莫不關心,實際上他事事都把自己擺在旁觀者的位置上,等於是事事漠不關心。我覺得有些事我們雖然有權利發牢騷,但大可不必去發,就拿上面這個故事來說,面對一堆碎玻璃,我們就沒有必要去發牢騷,因爲大家只需舉手之勞,就可以使問題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如果一味發牢騷,光說不幹,碎玻瑞有可能傷害更多的人,也會滋長自己的消極思想,於人於己都不利。

毛澤東同志曾說,“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最”。對自己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要只是長吁短嗟,以牢騷代替實幹,而要把胸襟放大一些,眼光放遠一些,拋棄私慮,積極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爲發十通牢騷也比不上做一件具體的小事。

高三作文 篇8

太陽一升一落是一天,而我的眼睛一睜一閉卻是一年。當我站在初二的尾巴上,茫然地望着曾經走過的路,發現除了影子,我還有一份孤單的心情。曾經傷害過很多人,辜負了很多人,現在終於明白自己想找的,只是一個回憶,一個我想要的最美好的記憶。

令人眼紅的畫面,那一幕幕像幻燈從我夢中一一閃過。我喜歡它們,淡淡的。此時此刻我是寂寞的,脫着離開貪婪的塵世後疲憊的身子,站在窗旁靜靜地等待,那輪金黃的圓月使我的靈魂掠過了一絲顫動。暗黑黑的夜,我總會想:星星那麼美,那麼多,到底哪一顆纔是月兒的最愛呢?呵,勾勾頑固的嘴角,我深吸口夜裏孤單的空氣,我依舊選擇執着。

回憶,是我執着堅守的,與其讓我一一數落還不如深深藏在心底,慢慢回味。以前的種種,在夢中總會讓我措手不及,想緊緊將它們抓住不放,可是,手握的太緊反而什麼也得不到,它們都從我試圖抓緊的指間溜走了,我知道曾經,我永遠無法找尋歸來,它從不會屬於我,惟有——珍憶。

我喜歡雨的瀟灑,記憶裏那雨中的故事,城市童話中,一個世界,一場雨,一把傘,兩個人。雨,說來就來,要去就去,從不留戀什麼,也不放棄什麼,“風雨故人歸”……未來,離我那麼遙遠,過去,顯得那麼蒼老,我——依舊活在記憶中。

有時候一個人走,有時候很多人走。可是我不明白,怎樣的滋味纔不會莫名的被孤獨包圍?街景依舊未蛻變出原有的孤單。那麼我,又何苦要改變自己脆弱的心情,爲什麼要丟掉那些記憶呢?

很想讓時光這樣一直一直後退,對於前方的埋伏,或許有太多,都是我不曾接觸。很想讓回憶這樣一直一直延續,對於曾經的銘心,或許有太多的錯誤都來不及追悔……。珍憶。撥開人羣我找到了真心,撕掉了虛僞。我望着後背,很多結尾遠到誤認爲是他人的傷悲。是不是遺失了我堅強的本能!以此來發泄多年的積累?以此來忘卻自己的慈悲?是不是一路向北之後就無法選擇後退?是不是離開過去就可以繼續欣慰?

有些人不會懂淚的鹹味……有些人從不曾在乎那些回憶……

而我,透漏着不安和恐懼,裝滿了宣泄和純粹,我會守住那份記憶,永遠。“也許我們一直在尋找,屬於淚水的休止符號……”畢竟我如此抗拒宿命的卑微。

“珍憶”,我相信,命中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