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端午六年級作文(15篇)

端午六年級作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六年級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六年級作文(15篇)

端午六年級作文1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節,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

記得去年端午節,我跟媽媽一起包糉子,媽媽先教我包糉子的步驟。第1步,先和媽媽一起泡糯米和糉葉,第2步準備糉子裏面需要的各種食材,然後把糯米和食材混在一起,加點糖攪拌一下,就變成了香噴噴的食物,第3步把香噴噴的食物放在糉葉裏面,再準備一根細長的繩子把糉葉捲起來。

我跟着媽媽說的步驟慢慢的也學習包起來,可怎麼我包的糉子很往下漏米呢?而且樣子也這麼醜,媽媽包的糉子是個菱形的,光看着就流口水了,可我包的長長的扁扁的,像個小枕頭,我不灰心也不能認輸,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又開始包了起來,吸取了剛纔失敗的教訓。我先用兩片糉葉捲成一個錐形漏斗的樣子,再裝進糯米,然後把糉葉一圈一圈的捲起來,最後再用繩子把它系起來。終於成功了,爸爸媽媽向我豎起了大拇指,看着自己的傑作,我開心得笑了。我把煮好的糉子整齊地放在盤子裏,我們拿起糉子蘸上白糖,有滋有味的吃着,一家人說說笑笑可開心了。

就這樣我愛上了端午節,因爲每到端午節我就可以和媽媽一起包糉子,既能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還能和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的。

端午六年級作文2

在歡歌笑語中,在這喜氣洋洋的日子裏,我期盼已久的端午節終於來臨了。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包糉子吃,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呢。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愛國大詩人屈原,當時他因國破家亡,非常悲憤,於是投到了汨羅江裏,人們知道後,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於是便包糉子扔進江裏,這樣魚蝦們就只吃美味可口的糉子,不吃屈原的屍體了,正好那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後人爲了紀念屈原,於是就把這天定爲端午節。

說到這個糉子,你知道糉子是怎麼包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先把摘回來的糉葉洗涮乾淨,接着左手託糉葉,右手舀起糯米放進糉葉裏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糉子放在鍋裏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這天家家戶戶都在煮糉子,所以,糉子的香味是十里飄香,你只要嘗一口,保證百吃不厭,光看到糉葉你就可知道糉子到底有多香了。

一頓豐盛的午餐過後,人們就在河邊,草地上悠閒地散步,看看風景,吸收天地的靈氣,日月的精華。到了下午,人們該是洗澡的時候了,這時候人們早已燒好一鍋水,準備了艾葉,魚腥草等,全家人都要洗,說是能辟邪。其實是殺菌除溼氣,洗了以後全身就不癢了。

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當鋪來過端午節,你們一定會一飽眼福和口福的。

端午六年級作文3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大街小巷的小商們買起了熱騰騰的糉子,叫賣聲不絕於耳,整個小鎮充滿着濃濃的節日氣氛。

我和奶奶提着籃子從大街上走過,糉子裏飄出來淡淡的清香使我垂涎欲滴。奶奶在前面走,我跟在奶奶身後,我到這個攤前看看,到那個攤前聞聞,清香的味道吸引着我總捨不得離開。“濟鳴,快走”,奶奶喊道。我想,這麼多糉子咱買點可回去了,奶奶拎着籃子是要到哪裏去呢?我極不情願地只好跟着奶奶走。一會兒,我和奶奶拐進一家超市。我想,超市的糉子也不必大街差,超市就超市吧。誰知奶奶提着籃子從糉子櫃前經過還是沒買,我可等不及了,我說:“這麼多糉子您咋不買呢?”奶奶笑而不答。“到底葫蘆裏裝的是什麼藥?”

奶奶走到貨架前順手取下一包紅棗放在籃子裏,然後又取了一袋花生,掂了掂它的分量很滿意的也放在籃子裏。啊!我明白了,原來奶奶是要採購東西準備包糉子。這時我連忙接過籃子拉着奶奶來到雜糧區,稱了四斤糯米。奶奶問售貨員:“有糉葉嗎?”售貨員微笑着回答:“有,我給你取”。很快售貨員遞給奶奶一大捆糉葉。我問奶奶:“還要什麼東西?奶奶搖搖頭說:“好啦!”奶奶拎着沉甸甸的籃子,我抱着一大捆糉葉一起到收銀臺結賬。

走出超市,街上一股股糉香撲鼻而來,叫賣聲仍不絕於耳,我和奶奶加快了回家的步子。

端午六年級作文4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可然而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之後,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十分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然而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之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能夠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然而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端午六年級作文5

我的家鄉有在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我家每年都包糉子。媽媽包的糉子是最好吃的。端午節快到了,媽媽又開始包糉子了。

媽媽讓我幫她準備糉葉、糯米和豬肉。媽媽先將三片糉葉疊在手上,攤開,接着放一大勺糯米在糉葉上,稍稍攤開一下,然後放一塊大約足有10釐米長的豬肉在糯米上,然後又放一勺糯米攤開蓋住了豬肉。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包成糉子。媽媽將糉葉一片一片小心翼翼的包成糉子,隨手拿起一條繩子捆起來,別以爲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卻是十分難。

媽媽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煮,熱氣沸騰,還有一股糉子香味,這不,我和媽媽的身邊多出了一隻大饞貓——爸爸。

媽媽把煮好的糉子放在桌子上,我和爸爸各拿其起一對筷子。我夾起一個糉子放入嘴中,嗯!極品呀!香噴噴的糯米在我的脣間遊動,再咬一口,豬肉的香味若隱若現,讓我久久回味:糯米的醇香,使我如癡如醉;豬肉的肉香味,使我不能自拔。嚥下肚去,那股香味還在我的脣齒間盪漾。我彷彿置身於糉子國,大街小巷全是糉子,裏面包着糯米和豬肉,香氣瀰漫,我都有點捨不得一下子吞入腹中了

現在糉子的口味越來越多,有臘肉、豆沙、蟹肉……。每到端午節,超市裏、商場裏都擺滿了各種包裝精美、各種口味的糉子。可我最愛的還是媽媽包的糉子。

端午六年級作文6

清晨,我被一陣陣的糉香誘醒了,我睜開朦朧的雙眼,啊!今天是端午節,我喜歡的糉子終於可以吃到了。

我洗漱完畢,走到餐桌前,餐桌上有油條、菜角,還有我愛吃的糉子。我拿起一個糉子,先把它身上纏的線解開,然後把糉子碧綠的外衣脫掉,露出了一個三角形的白白胖胖的糉子。我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黏黏的、軟軟的、甜甜的。吃完一個,我感覺不太過癮就又拿了一個糉子剝完吃了起來。我還想再吃時媽媽卻說:“糉子不要吃太多,吃多了會消化不良的。”我只好無可奈何地放下了。媽媽看我那麼喜歡吃糉子,就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由來。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叫屈原的愛國詩人,楚王相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不久,屈原聽說楚國被圍困了,悲痛不已,最後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自殺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

從20xx年國家把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爲法定假日。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有很多習俗,比如:賽龍舟、佩戴香包,香包裏面還有硃砂、香料、雄黃,據聽說這些材料可以驅蟲辟邪。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爲了防止蚊蟲叮咬,端午節還有插艾的習俗呢,

這真是一個愉快的端午節,既能吃到美食,還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我要珍惜每個與家人團聚的日子!

端午六年級作文7

榴花開,箬葉飄香,菜場裏那些巧手的老婆婆早已擺好自家包的糉子。看着這些小巧玲瓏的糉子,我想起兩年前的端午節。

那天,外婆早早地準備好箬葉、糯米和絲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糉子,一邊聊天。我自告奮勇地說:“我也來包糉子吧!”說着就跑到外婆身邊坐下,學着她的樣子,拿起一片箬葉輕輕翻轉,把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再把多出來的箬葉折過來,蓋住米粒,結果一些米粒從裏面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箬葉把它裹住,可是米粒一點也不聽話,又從另一邊跑出來,我只好再拿一片箬葉裹住它就這樣裹來裹去的,我的糉子成了“糉子王”。最後,我用絲線把它緊緊綁住。拎着這個超級肥大的“糉子王”,我滿腹不解:“這棱角分明、清香四溢的糉子,是什麼人發明的呀!”爸爸告訴我:“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民划船想去救他,可是沒撈到他的屍體,只好把大米等投到水裏祭奠他。後來用箬葉把米飯裹起來投到水中,做成菱形是爲了不讓魚蝦啄食。所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包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佩帶香囊??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哦,原來端午節還有這樣美麗的傳說,今天可要多包幾個糉子呀!”我說。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想,年邁的外婆一定包好了糉子在門口盼着我們的到來。我已長大,再也不會像當年那樣調皮地包“糉子王”,但那年的端午節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端午六年級作文8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

端午節傳統習俗是吃糉子。快到端午節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着包糉子活動,大人們先把兩片竹葉疊在一起,然後放入糯米等各種調料,包成立體的三角形,再用細繩纏緊。 糉子的口味有很多,如:加糖的,肉餡的,還有加蛋黃的等等 就連糉子的形狀也是各種各樣的,如:圓形,三角形……讓我看的眼花繚亂。 過了一會兒,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拿來蒸,過上半個鐘頭,媽媽把糉子放到桌上,我看到糉子像一個小胖娃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撥開它的竹葉,我又看到裏面的糯米從肉色變到黃色,我情不自禁的嚐了一口,啊!好吃的無法形容…… 忽然,我聽到外面傳來了一陣陣“嘿喲”,“嘿喲”的吶喊聲,我連忙從窗口望出去,只見湖裏的龍舟上一個人在擂鼓,還有八個人在劃漿,而且比賽隊員都整齊有規律地吶喊着,划動着,個個都生龍活虎,並且精神抖擻。看那一艘艘龍舟就像一支支發射出去的利箭一樣向前衝去。在岸上的啦啦隊員們也都大聲的喊着;“加油”,“加油”!龍舟聽到大家爲它喊“加油”似乎變得更快了。

啊!端午節既能吃上美味的糉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賽龍舟比賽,真是趣味無窮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節那就好了!

端午六年級作文9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與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之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與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爲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之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六年級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爲國忠誠。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有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爲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與“五”這個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六年級作文11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儘管端午節是一箇中國人非常最受歡迎、最隆重的節日,在中國南或北,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覺得,端午節在南方比北方更有趣,更豐富的氣氛,更能展現出端午節的特色。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糉子。清晨,太陽會早早起來迎接我們,青草喜歡熱鬧的聲音,都迫不及待地醒來。我也有點迫不及待,看看我的母親在包糉子,包糉子一定很有趣吧。我立即跑過去,對他母親說:“我要包糉子。”母親答應了。包糉子主料是精白的糯米,餡料是矩形的、新鮮的、半瘦半肥的豬肉,切成一大塊,以及花生、綠豆、芝麻和其他材料。包糉子的竹葉也要提前泡在盆裏一天一夜。首先把兩片竹葉,頂部和底部各一層層,然後向自己的方向一轉,像一個圓錐體,先放糯米,再放把肉,花生,然後然後在再邊上加一片糉葉,再把側邊的糉葉壓下去。我拿着糉繩,並把糉子五花大綁後,別出心裁,有可愛的蝴蝶結。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桶中,可是不小心扯到了線頭,只聽得“嘩啦”一聲,散落在地面上。我又要從頭開始,竭盡全力,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最後,糉子放入鍋中。一個多小時後,香甜可口的糉子,和最後的鍋,終於出鍋了,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糉子的清香。

傳統的端午節真有意義,它提醒我要珍惜,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端午六年級作文12

最近,有同學上課提問屈原爲什麼在端午節那天死?這個問題頓時讓老師啞口無言,也讓原本有些吵雜聲音的教室也變得鴉雀無聲,同學們紛紛爲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震住了。

話說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分幾部分來分析,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屈原是爲什麼死的,其次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又是什麼,或是又得分析屈原當時的心理狀況又是怎麼樣的。

經過仔細分析我得出了答案一:當時屈原死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端午節這個節日,由於屈原特別喜歡這個節日,實在被皇帝壓迫到死,不如選擇端午節死。答案二:當時並不存在端午節這個節日,直到屈原在這一天投河而死,人們爲了紀念這個忠臣所以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以紀念屈原。

至於端午節爲什麼要賽龍舟、吃糉子,我又想了一想。大概是賽龍舟爲了演繹一出當時人們恨不得快船開去營救屈原。吃糉子大概就是因爲屈原生平特別喜歡吃糉子,這一天往河裏丟點過期糉子,也讓屈原解解饞。

啊!屈原爲什麼在端午節那天死,真是一道不好回答的問題啊!

端午六年級作文13

一片綠葉包裹着糯米,用一捆細繩紮起來,放到鍋裏慢煮,那糉子香味飄散着。關了溫暖的燈,來到屋外,擺起鋪子來,一聲聲的糉子喚醒了人們的記憶,那臉上的笑容從未消失。

已近農曆五月,心中的棕香萌動着。在記憶的書籤,兒時的那段記憶如潮水般涌上心頭……

太陽曬暖的午後院子裏,我坐在木凳上,等待着奶奶做好包糉子的準備,一盆浸泡的糯米,一把煮過的糉葉和一團線繩,整齊的擺在奶奶面前。只見奶奶熟練地拿起一片糉葉,在水中涮過後折成漏斗的形狀,然後把糯米放入其中輕輕壓實,又拿起一個蜜棗放在裏面,再把糉葉合起,用一根細細的線繩,三下四下,轉來轉去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看着,看着,我被奶奶包糉子的姿勢震驚了。

“奶奶,爲什麼要包糉子“

“端午吃,爲了紀念屈原。“奶奶的手一直忙碌着,一邊耐心的回答我的問題。

等待是個漫長的過程,當一股清淡的棕香慢慢飄滿院子時,奶奶已經將一盆糉子端到我面前了。剝開糉葉,香甜的棕味沁入心脾,吃上一口,脣齒留香。

猛然間,腦海中浮現出屈原的背影。一條沉重的河流和一頁小舟,在寂寞的歌裏,飄過五月,這時候,兩岸的艾葉,總在痛苦的抖動,他憤憤走入江中,而那些魚兒卻沒有感動,幾千年還在遊動,結滿眼淚的沉甸甸的糉子,在我們心頭,淚流滿面,無法沉默。

撫摸着散發香草芳香的小糉子織品,我會讓那棕香流傳久遠,久遠。

端午六年級作文14

一轉眼,就到了端午節。我和媽媽走在路上,到處都是糉香、艾香,因此,空氣都變得清新了。賣糉子的,賣艾蒿的,賣香囊的……隨處可見。那艾蒿如翡翠般綠,散發着香氣。過路的行人一般都要買個幾把,插在門上,放在櫃子上,插在蚊帳裏,可驅邪,也可淨化空氣。還有的人賣梔子花。我央求媽媽買幾把艾蒿,媽媽答應了。

晚上回到家,爸爸已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以慶祝端午節。吃完飯,爸爸端上了綠豆糕和糉子,又把艾蒿插在門上,放在櫃子上,屋裏頓時變得很香很香,如同仙境一般。一家人聞着艾香,吃着香噴噴的糉子、糕點,十分溫馨和甜蜜。

端午節,讓我想到了一位偉大的愛國將士——屈原,後因國家毀滅而跳河自殺。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屈原自殺那天定爲端午節。人們在那天舉行賽龍舟,吃糉子,插艾蒿等習俗。

在我小的時候,我爺爺家都會在電視機前看關於端午節的節目,鄰居也常常請我們去他們家吃糉子,像一家人一樣。那時我特喜歡吃糉子,但因爲時間的推進而改變的胃口,我漸漸的不喜歡吃糉子了,不過還是很喜歡吃肉糉子。糉子家裏人也不想吃,吃也實在端午節才吃,和我一樣,他們也有自己喜歡的口味。

坐在電視機前看激烈的賽龍舟比賽,爲自己喜歡的隊加油喝彩。我想:中國的文化多悠久啊!

中國的傳統佳節多精彩啊!

香飄端午節!

我愛端午節!

端午六年級作文15

聞着糉子的香味,我饞得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拿了一個糉子,剝開糉葉,哇!裏面包了肉、香菇、小蝦米等佐料,好吃極了。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五”通“午”,端午節又名“端五節”,另外又稱“端節”、“午日”、“重五”。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相傳在五月初五這天,屈原投淚羅江自盡,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蛟龍水獸吃了,因而紛紛划船下江撈救。可是河水很急,早已不見屈原的身影了,於是人們往江中投飯糰,外系五彩繩、雞蛋等食物,讓蛟龍水獸有東西吃,就不會傷害屈原了。漸漸的就流傳着在端午節這天要划龍舟、包糉子的習俗了。

以前的端午節我沒什麼印象,可是今年的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端來一盆香噴噴的糉子,一個個青翠青翠的。糉子的形狀有棱形的、四角形的,有肉糉子,也有八寶糉子的,還有鹼糉子等等各式各樣,看上去真不錯。問着糉子的香味,我饞的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拿了一個糉子,接着又拿了一個糉子。媽媽對我說,糉子雖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消化不好。

我們一家人圍着吃糉子,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感覺真好,端午節也將一直流傳下去,成爲全世界人民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