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難忘初一的餃子散文

難忘初一的餃子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初一的餃子

難忘初一的餃子散文

五更天,熱氣騰騰的餃子一出鍋,就盛在了一個大盤子裏,擺在了方桌中間。每人面前再放個小盤兒,那是倒老陳醋和臘八蒜的,再滴幾點兒小磨香油,頓時香味撲鼻。

全家都坐好,但不能吃,要靜靜的等着。

孩子們攙扶着我八十二的老孃,落了上座。娘雙手合十,微閉雙眼,口中唸唸有詞,那是代表全家在敬天、敬地、敬神靈、敬祖宗呢!禱告保佑全家安康,日子紅火,人丁興旺……

娘禱告完說:“吃吧,吃餃子吧!”

我說:“娘,您先吃!”按規矩,老人要吃第一口的。

娘高興地夾了個餃子,放在了嘴裏。

全家都看着她吃。娘沒有了牙,咀嚼了半天,竟從嘴裏吐出個硬幣來。

“呀!呀!呀!您老真是好福氣呀!”

“鴻福齊天啊!”

“錢途無量哇!”

都說‘老換小’,真是一點都不假。娘頭一口就吃出了“錢”,那可是大吉大利啊!娘興奮得像個小孩子似的。

我不知道真是娘吃出來了的,還是媳婦們哄娘高興做的手腳,不過怎麼說都是今年的好兆頭啊!

大家說着笑着,搶着吃“錢”。

初一的餃子香,初一的餃子熱,初一的餃子與平時的餃子截然不同,裏面包裹着濃濃的年味兒哩!

嘻嘻嘻!

哈哈哈!

呵呵呵……

笑聲穿過窗戶,飛上蘭天,在空中盪漾!

這就是年味兒呀!

初二的面

吃麪,由來已久。

追根溯源,麪食中的麪條最早出自我國。其歷史長達2000餘年。“麪條”的名稱在宋代以後纔出現。

在我國春節吃麪有很多講究,俗話說“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實質是把“人之常情”“世間常理”物化在麪食中了。

小時候記得奶奶初二早早起來就開始和麪。和麪不用水的,先把打雞蛋打在碗裏,按每人一個雞蛋計算。奶奶說“一個人吃不了一個雞蛋和得面”,我不信,看着奶奶和麪,一小碗雞蛋竟能和出一大塊面來。和好了面,蓋上籠布,讓面醒着。

捅開火,坐上鍋,倒了油,蔥花雞蛋打滷,噴兒噴兒香!

醒好的面柔軟而光滑,撒上補面,用棗木擀杖擀。擀一圈撒一層補面,直擀得那面比擀杖還長,才把麪皮摺疊起來,拿起菜刀,在缸邊正蹭幾下,反蹭幾下,開始切面。

切面是最講究的,切得面寬窄要勻,不能連刀,越長越好。奶奶說“麪條兒就是錢串子,面越長今年掙得錢越多;面越長,就能把好運纏得牢牢地跑不了;面越長,財源就會滾滾而來;面越長……”奶奶嘮嘮叨叨的,都是吉利話。

我不信,奶奶用眼瞅我:“不能瞎說打鍋話,這都是俺奶奶傳下來的……”

面撈出來,過清水,上碗澆滷,一家人圍着桌子“吱溜吱溜”地吸着那不到頭的麪條兒,爺爺端着大海碗,側着耳朵聽,好像是嘩啦嘩啦的元寶聲……

奶奶把擀麪條兒的技術傳給了娘,娘又傳給了她的兒媳俺的妻。

今天一大早就聽見嘀嘀咕咕的說話聲,原來是老伴兒在廚房裏教年前進門的兒媳擀麪條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