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端午初一作文

端午初一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初一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初一作文

端午初一作文1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每到這一天,全村子的人都要吃糉子、賽龍舟、老老少少載歌載舞,處處洋溢着節日開心的氣息。

端午節那天,我和奶奶約定好,叫奶奶教我包糉子。我早早地起牀了,並且把奶奶從睡夢中喚醒,手牽手地去了集市買材料。奶奶不虧是包糉子老手,三下五除二就把十斤糯米、一包蜜棗和一斤赤豆買了回來。

回到家後,奶奶叫我先把昨天從河邊新採來的糉葉拿出來,接着燒上水。並把糉葉泡在開水中,再撈出瀝乾,然後把煮熟的糉葉浸在冷水裏。奶奶告訴我:“如此反覆浸泡可以使糉葉又綠又韌。碧綠糉葉配上潔白的糯米,讓人食慾大增!”

糉葉大功告成了,目前開始弄餡了,奶奶便叫我把蜜棗與赤豆洗乾淨,再放到水裏煮,等煮到七分熟的時候拿出來,並嵌入糯米里,看着白裏透紅的糉餡,我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開始包糉子了。我站在奶奶身旁,有模有樣地挑了一片較大的糉葉,計劃包一個小糉子。我先把糉葉捲成漏斗狀,然後把一大堆白裏透紅的瑪瑙灌入“漏斗”,再驚慌失措地往糉子上裹糉葉,只聽“啪”的一聲,糉葉裂了一個大縫,糉餡像一羣放學回家的孩子子,嘩啦啦地往外“跑”,我眼急手快,連忙找了一片糉葉補在裂縫上。可糟糕的是,我補了這邊,那邊又漏,補了那邊,這邊又漏,很不容易把裂縫補上了,並繞上線。奶奶見了我包的糉子,“撲哧”一聲笑了出來,我看了看自己包的糉子,呀!這簡直就是從戰場上下來的傷兵,處處“傷痕累累”,我忍不住自己都笑了出來。

在奶奶的精心指導下,我的心冷靜了下來。看着奶奶一次次包,我一次次學,終於我又包好一個糉子,比剛剛的那個可好多了,看着我們的傑作,我的心中升騰起一種無名的自豪感,讓我特別快樂。

“5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糉葉飄香時。片片葦葉片片情,每天都有好心情。幾枚紅棗幾顆心,祝你高興又順心……”我心中默唸着這首詩,一邊吃着糉子,一邊期待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今年的端午節,我真快樂!

端午初一作文2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當這一天即將來臨時,大家都會忙着包糉子。

在端午節是送給自己的親人。糉子又稱“角黍”、“筒糉”,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爲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我真期盼端午節的到來,因爲我可以吃到美味的糉子!

端午初一作文3

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農曆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端午節這個字的由來有了一定的瞭解呀!

再講講端午節的由來。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糉子,划龍舟等風俗。我們全家都非常佩服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媽媽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能手。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先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將上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顆棗和肉,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等她把糉子包好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40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媽媽包糉子的原料及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食慾,所以我每次都吃的欲罷不能。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雖然我的家鄉看不到的賽龍舟,但是我可以在電視上看。幾十個槳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力氣奮力地划着,擂鼓的鼓手士高氣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啦啦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槳手們不得不更加努力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是多麼壯觀、激烈!在電視機前的我,也有着同樣的心情!

吃糉子、賽龍舟……這些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初一作文4

端午節,是一個難忘的節日,更是因爲我過了一個別開生面而又非常開心的“網絡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一定有它迷人的傳說和多彩的慶祝活動。於是,我帶着滿心的好奇,早早的就打開電腦,遊樂於端午的喜慶和神話境地。在這裏,我瞭解了,二千多年來中華各族人民歡慶節日的“龍舟競渡”、“吃糉子”、“佩香囊”、“懸艾草菖蒲”、“掛鐘馗像”等傳統習俗。我還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和意義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紀念春秋時期的忠良伍子胥的忌辰,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和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的。

其實,讓我最掛心的,不知不覺當中推着我的思緒走的,還是想知道雅安災區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小同學小朋友們,他們的端午節有糉子吃嗎?過得快樂、幸福嗎?帶着這個牽掛,我再次走進網絡。在網絡上,我看到了琳琅滿目的活動場景:有的人通過電話交談獻上一份關懷,有的人悄悄爲災區小朋友送上端午節文具、勵志書籍、糉子等禮物,獻上心中的一份愛;有“牽手災區同齡人——端午創意活動”,萬名學生向災區同齡人發出了“撫慰信”,在千紙鶴上寫上自己對災區同齡人的美好祝願;廢墟邊上、帳篷裏,有做取名叫“傳遞愛”的遊戲的,大家齊動手,開展包愛心糉子的比賽活動……風雨後彩虹依舊燦爛,這些來自遠方充滿愛和希望的祝福,通過節日把全國人民與四川災區人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同歡樂、同悲傷、同堅強。“同樣的節日同樣的愛”,看到這些,我那顆懸着的心終於安了下來,開心終於戰勝了憂心。

是啊,端午節寄託的是一種哀思,是對家國的眷念和對生命的關愛。“地震無情,人間有愛”,人性之美、同胞之情,我們中華民族崇高的傳統美德,在這次傳統節日中再次得到集中的體現和昇華。我欣喜,我自豪,仁愛之心得到無限傳遞,寶貴精神永駐人們心間!

午節,雖然沒有一家人一起去爬山、採野花、燒烤、吃農家宴的詩情畫意和閒情逸致,但它卻讓我最難忘!

端午初一作文5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我今天才知道這是屈原——偉大的愛國詩人所寫。也知道了爲什麼端午節人們吃糉子,賽龍舟插艾條的由來了,也知道了端午節與屈原故事有着密切的關係。

在很久以前,賽龍舟是因爲人們想更快的在江裏找到投江的屈原,所以都把船頭雕琢成龍的形狀,以此想用龍頭嚇跑江河裏的魚怪,爲了紀念他好快點找到屈原的屍體,免得讓屈原受到江河魚嚇的傷害。

從此以後過端午節,除了各地民間的賽龍舟,還有就是包糉子插艾條了。糉子是白玉之食,它象徵着屈原那高尚和純潔的品德。人們向江河裏投糉子給魚蝦吃,也是爲了祈禱屈原不會遭到魚蝦的傷害。還有就是也讓屈原的靈魂得以安慰,插艾條的習俗也代表了,爲屈原的靈魂起到了去毒避邪的寓意。

過端午節那天,家家都要團聚在一起吃糉子,我們一早就來到了爺爺家,姑姑叔叔們也都來了,於是媽媽和姑姑嬸嬸一起包糉子,看着她們熟練地包着糉子,我在旁邊也躍躍欲試想嘗試一下,仔細觀察着媽媽怎麼包,只見媽媽取兩片寬大的棕葉,用手卷成圓錐形狀,用手指在圓錐筒裏轉轉,讓錐筒形狀更加美觀好看,然後再投入江米和其它餡料,再把多餘棕葉按順序纏繞在上面,直到完全把糯米口包嚴了爲止,然後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紮緊就完成了。我也學着媽媽的方法去包,可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總是搞的手忙腳亂,不是糉葉破了就是糯米漏出來了,要不就是太難看了。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很快掌握了方法要領,包出來的糉子還挺“漂亮”呢!這個時候媽媽和姑姑們看了也都開心的笑了。

這一天,我度過了一個愉快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初一作文6

一陣陣艾的奇異香味飄來,是那樣香,那樣誘惑。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着艾,無聲無息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每到這時,我那慈祥的奶奶都會給包糉子吃。

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提前做籌備,做我最愛吃的豆沙糉子。奶奶一直要耗費非常大的精力去做餡兒料,煮熟、過濾、翻炒。時間非常漫長,但奶奶做這部分的時候依舊是那樣高興,而我則是在旁邊驚慌失措的給奶奶打下手。奶奶一直一邊給我講着端午節的來歷和故事,一邊包着糉子。小糉子在奶奶的手中是那樣的聽話,而我包出的糉子卻一直張着大嘴巴,一個接着一個的嘲笑我,沒任何一個能勉強的算上合格。直到這部分糉子一個個的被奶奶請下鍋,我纔開始了漫長的

等待。時間非常漫長,不知曉過了多少個小時,糉子還是沒出鍋。此時的我就像等待千層麪出爐的加菲貓一樣,恨不能立馬就可以吃到糉子。忽然,我聽到一聲,糉子出鍋了,話音未落,我就立刻去看糉子了。糉子被奶奶一個個的夾出來,泡到了涼水當中。隨後,奶奶不緊不慢的將糉子夾到碗裏。我並沒像奶奶一樣不緊不慢,而是伸手就去抓,結果,我被燙得嗷嗷叫,手紅得不能了,差一點就腫了。看樣子,我還是得拿筷子去夾呀。我從糉子裏挑了一個夾到我碗裏,剝開一嘗,一股甜甜的.味道頓時停留在我的舌尖上。這使我立刻了解了,糉子裏不單單有着糯米和豆沙,還有着奶奶滿滿的愛。

奶奶做的糉子是超市裏買不到的,是與衆不同的。我愛過端午節,也愛吃奶奶做的糉子。期望奶奶每次都能爲我做出這麼美味的糉子。

端午初一作文7

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在北京,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五一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數也數不清,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

小時候,每年總有一段時間,北京的超市裏堆滿了一箱箱的糉子,大的,小的,有許多種口味,那段時間,不管是在幼兒園裏,還是在家裏,都能吃到糉子,我問媽媽爲什麼現在老吃糉子呀?媽媽就給我講了一個故事,那就是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的由來。

相傳古時候楚國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便划着船去救他。他們爭先恐後地划着船一直追到洞庭湖卻還不見屈原的蹤跡,無奈之下只能返回,大家怕魚把屈原的身體吃掉,就用葦葉包好糯米丟進河裏餵魚,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大家就划龍舟,包糉子以紀念他。

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每年的五月五日,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去年我就和奶奶一起包了糉子,我們提前把糯米泡好、把糉葉洗乾淨、奶奶還準備了小棗,豆沙和火腿;開始包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把糉葉捲成一個卷,就象個冰激淋筒,在底部放兩顆小棗,在上邊在放上泡好的糯米,再放幾個小棗,用糉葉把米包包成三角形,然後再用細線捆好,我覺得這是最難的一道工序,捆不好就漏了,我開始包了幾個都漏了,由三角形的變成了多角形,奶奶看了,手把手的教我,並且告訴我捆糉子的訣竅,經過幾輪的試驗,我終於成功了。我趁熱打鐵又包了具有創新口味的糉子,嘿嘿,你一定猜不到是什麼餡的?告訴你吧,是櫻桃味的!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我還要研究新口味的糉子,到時候一定帶給同學們嘗一嘗。

端午初一作文8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聽說,是因爲楚國一個大臣屈原,他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了。人們怕他的食物被魚吃了,紛紛把食物包起來扔到河裏,後來就發展成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

過端午節時,外婆和奶奶也會包糉子給大家吃,她們包的都是五角形的,味道各種各樣,有蛋黃的、有紅豆的、還有西米的……她們把糉葉折個角,再放糯米、豆子、蛋黃等進去,然後用草繩捆起來,放入鍋中煮,過幾個小時,就能吃到香香的糉子了。想起吃糉子的情形,都忍不住咽口水。

在端午節那天,外婆和奶奶早上會掛艾篙,聽說是用來辟邪的,而且還能保佑平安。下午,我們全家都會去看龍舟比賽。比賽現場可熱鬧了,遠遠望去,河兩岸人山人海。因爲龍舟賽一年只有一次,大家都很珍惜。說起龍舟比賽,那我來說一說龍舟吧,龍舟的船頭是一條龍頭的形狀,它的身子是五顏六色的,船尾是一條龍的尾巴形狀。船內可以坐幾十人,划船的時候,那些人整齊地划着,船就快速前行,真像一條真龍在水裏遊動!多條龍舟一起向前,船上的選手拼命划水,一時間都不相上下,場面可壯觀了!再加上船身五顏六色,隊員們服裝各異,船上擺着的鑼鼓顏色鮮豔,整個河面簡直花枝招展,美麗極了!

每一條龍舟都代表一支不同的隊伍。船頭坐着一個人,他是負責敲鼓的,我覺得他應該是隊長吧。這個人打得“咚咚,咚咚咚”的,節湊是“12,121”;划水的跟着節奏整齊劃一地揮動雙槳,配合得挺默契。岸上觀衆熱情不已,都爲自己喜歡的隊伍加油吶喊。鑼鼓聲、音樂聲、吶喊聲響成一片……

看完比賽後,大家都去吃“龍船飯”,其實也就是糯米飯了。這飯味道一般,但吃飯氣氛熱烈,讓人難忘。

我喜歡過端午節,可以看龍舟賽,有糉子和糯米飯吃。真開心!

端午初一作文9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終於到了。

奶奶一大早就把我叫起來。讓我跟她一起包糉子。奶奶邊包邊哼着小曲兒:“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哼完小曲後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因爲奶奶年紀大了,快包不動糉子了。我還指望你包糉子給奶奶吃呢!所以你一定要學會這個手藝。”我連忙說:“好,好。”一轉眼奶奶已經包了十個,而我只包了一個,奶奶包得真快呀。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到中午了。遠在外地的哥哥終於回來了。他一進門就大聲對奶奶說:“奶奶,端午快樂!”我一聽,連忙糾正說:“哥,你應該祝奶奶安康,不是祝快樂。”

“切,端午是節日,哪有節日不能祝福快樂的?”哥哥一臉不屑地說,“我是你哥,想忽悠我,可沒那麼容易。”

t/“哼,是不是忽悠你,你可以上網查啊!”

我之所以這麼自信,是因爲前不久剛從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帖子上說:不是所有的節日都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和端午節,只能互祝安康。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的。所以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也是個祭祀的日子。說祝福的話當然不能用“快樂”,可以用“祥和”和“安康”等字句。

“原來如此,還真是我錯了。”很快,哥哥就通過手機查到了相關的帖子,她一邊自言自語,一邊不好意思地衝我做了個鬼臉。

剛吃完飯哥哥就問我園子在哪裏,我剛跟他說完,他就立馬飛奔過去。剛進菜園他就隨手抓了一個黃瓜,沒洗,擦擦就咬了一口。嘴裏一個勁的喊着:“好吃,好吃。”臨走時,他還帶了一大筐園子裏面的菜和水果。

端午初一作文10

又是糉子飄香,艾葉芬芳的端午佳節了。近幾天,到處都有人爲過節在購買糯米、紅棗及各色的豆子,臉上洋溢着節日的微笑。

但我知道,端午節是紀念楚國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們應該表示悲痛纔對呀。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爲歡。”也許,事情已經很久遠了,這種悲痛早已消失,留下來的只有紀念。

昨晚,爸爸媽媽很晚纔回來,他們一直很辛苦。今天雖然是假期,我想,不能睡懶覺,我來做早飯,給他們一個驚喜……

一邊做飯,一邊誦讀屈原的《國殤》,還回憶起了去年的一件趣事。

去年,我在學校被老師點名上黑板背寫屈原的《國殤》。我把屈原的名字寫錯了,老師告訴我:“你今天晚上趕快準備一些禮物祭拜他老人家,否則,屈原先生要找你算賬了。”

晚上,我回到宿舍後。馬上從揹包中拿了五個蘋果,放在了枕頭上,等着屈原先生託夢給我。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到了半夜,我夢見了自己正坐在田野中,一輛樸素的馬車來到了我面前。屈原先生下來了,對我說:“年青人,好好的讀書吧,日後爲國家出力,還要孝敬父母!”我說:“小生謹記先生教誨,永不言棄。”

當我擡起頭仔細看時,只見屈子高髻長髯、寬衣博帶,飄然而逝……

醒來後,既高興又惋惜:高興的是能與屈子在夢中相見,惋惜的是沒能更多到聽他老人家的教誨。

我的心裏又悟出了一點點道理:一個人,只要爲國家和民族着想,人們將永遠記着他!

我再次情不自禁的誦讀《國殤》,媽媽高興的在臥室裏喊:“高冰,是你在朗誦嗎?看來,我們要過一個有詩意的端午節了。”

早飯後,爸爸第一次親自到超市買來了糉子。

端午初一作文11

在每一年的節日中除去新年,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了。由於在這一天我不僅能夠吃到香香甜甜的糉子,而且還能親自動手包一包糉子。

說到端午節,我先來跟大夥講一講端午節的來歷吧。這一天,大家爲了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由於屈原在5月初五這一天給皇帝提個建議,皇帝聽了,如何也不認可他的建議,他就非常生氣,在5月初五這一天,他走到江邊,投江入死。大家在這一天,就划着船在河面上探尋屈原的屍體,可是,如何也找不到屈原的屍體。就把包好的糉子一個一個的投進江河裏,不讓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讓魚蝦把糉子吃飽,就不會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所以每年5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有賽龍舟,包糉子的習慣,就延續下來,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也非常想領會領會這種氛圍,便向奶奶需要,讓她教我如何包糉子。包糉子,第一要把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籌備好棗子、綠豆、肉等做餡,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塊揉勻,最後把糉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奶奶告訴我,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怎麼樣,就看四個角是否勻稱,是否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一直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奶奶就不只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在想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便捷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如何這世界上就沒圓糉子呢?經過千辛萬苦,我的糉子總算包好了。放到鍋裏煮的時候,我不停地打開蓋子,嘴裏還念着:“好了沒、好了沒。”把家人逗得哈哈大笑。終於糉子出鍋了,我狼吞虎嚥的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想:我的糉子雖然難看,但太美味了!

這真是難忘的端午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