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精選22篇)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精選22篇)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

學習與興趣的結合,可以讓愛玩的人學習,還可以是書呆子找到樂趣,世界就是那麼神奇。單獨對待某件事物事物,也許你會覺得它很無聊,但是當許多事物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它很有趣了。

歷史是一個充滿色彩的故事,但是卻被人們用文字描寫的如此單調,也許也只有史學家纔會去看了。那豈不是可惜!

歷史是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有無數個演員,有動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臺,就有人承包,恐龍滅絕後,人類就承包了這個舞臺。億億萬萬個人都在臺上出演過,有的人被歷史記住,他的光榮事蹟也唄刻在了歷史長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這急流漫無目的漂浮着的無根草,被沖刷掉,被無情的忘記,但他們也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臺上的一個演員,歷史的參與者,至少,他們活過。

這天,我終於一個與歷史色彩媲美的書了。

《明朝的那些事兒》,一本運用小說手法寫出來的史書。書很厚,有五本,但是我讀了,我第一次這麼認真的讀完這麼多的書,只因爲我感興趣。

也許,讀完了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對明朝的歷史有多麼詳細的瞭解,但在這本書裏,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爲其折服。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着歷史的軌跡。

書寫的不好,就沒人會去欣賞,只有好書纔會被人們細細品味。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

《明朝那些事兒》是由當年明月(網名)寫的,由中國友誼公司出版。這套書共有七本,主要講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直至滅亡的故事。詳細寫了各個時代官僚爲了權利的鬥爭與陰謀,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我只要一拿起它就不想再放下,讀了還想再讀,經過長時間的閱讀,我已經對明朝歷史瞭解得一清二楚。

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被作者的幽默的語言和極好的文采給吸引住了,這本書既沒有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那樣古板,卻有那麼多的歷史知識,我想:寫出如此好的文章的人,一定是個大作家,要不然怎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呢?我最喜歡這套書的第三本,這本書裏我最喜歡和最佩服的人物是王守仁。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當科狀元,望子成龍,自然而然王華希望王守仁也像他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拿個功名當個官,過着安閒日子。

而王守仁卻不這麼想,他想學習兵法,爲國效力。可他爸爸不準,必須要他考科舉,要不不准他亂來。最後王守仁考上了舉人,當了一個小官,可遭人陷害,被髮配到貴州龍場當驛丞,他在那裏經受了許多苦難,最後修成了正果,創造了哲門派——心學。這使得王守仁被人稱爲四大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還與孔子、孟子齊名。這一點更讓我無比佩服。因爲王守仁在貴州龍場的艱苦經歷打動了我。當時貴州屬於是荒山野嶺,把官員發配到哪裏純粹是受罪,但王守仁他不放棄,在那片荒山裏開拓出了新天地。

我的感受是:若是一般官員被髮配到了那裏,第一反應是到處找人送錢,拉關係,但願別去那個鬼地方,而王守仁他不畏辛苦,在那裏辛勤工作,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於是我便定下目標,向王守仁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成爲一個像他一樣的人!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爲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他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在這本書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治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這一生是我想。鐵線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爲國家獻身的信仰而活着的吧。我們要想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地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4

我對歷史的印象一直是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痛苦,對於史書更是毫無興趣。所以當得知閱讀課是要閱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內心中的小火苗被徹底澆頭。嘀咕着兩節課的大好時光就要以它爲伴實是無聊啊。

我抱着實是看的態度翻開了它,一行......兩行......一頁......兩頁......不知不覺中彷彿走入了書中,走近每一個歷史人物,傾聽他們訴說的故事......

北方的後金勢力崛起,經過努爾哈赤的治理,勢力急劇壯大。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袁崇煥就在這一時期邁上了歷史舞臺。他可以稱得上是民族英雄,但一場與他無關的爭權奪利,把他送上了死刑臺。他自“蠻夷之地”而起,奮發讀書,然資質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僥倖登科,後赴遼東,得到孫承忠的上市,於遼東潰敗之時,以獨軍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後擊潰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護衛遼東。而後收閹黨所迫離職。蒙崇禎器重再起,然而性格跋扈,調離滿桂,安插親信。用上方寶劍殺毛文龍,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於城下,致京郊怨聲四起,後不惜性命,與皇太極苦戰苦戰,大破敵軍,不顧生死,身先士卒。

他並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經過努力和奮鬥,還有難得的機遇,才最終站上歷史的舞臺。他並不完美,不收規章,不講原則,私心很重,但他絕對不是叛徒。他一生豐富多彩,困守孤城,決死拼殺,遭人排擠,縱橫馳騁,身處絕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到了。但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改變一切。

或許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死。他永遠也不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着許多或明或暗的規則,必須適應,必須放棄原則,背離良知,和光同塵。否則,無論你有多麼偉大的包袱,多麼光輝的理想,終將被湮滅。那天,袁崇煥走出牢房,前往刑場,沿途民衆圍觀,罵聲不絕。他最後一次看着這個他曾爲之獻出一切的國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護衛,卻謾罵指責他的平民。他傾盡心力,嘔心瀝血,只換來了這個結果。

那時候的袁崇煥,到底在想什麼?他應該很絕望,很失落。因爲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負才能被瞭解。或許永遠也沒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終也許只是遺臭萬年的罵名。

然而,就在行刑臺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江東。

這是一個被誤解,被冤枉,且即將被千刀萬剮的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留下的詩句。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沒有絕望,沒有失落,沒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兩個字——堅持。

蠻荒之地的苦讀書生,福建的縣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堅守孤城的寧遠道,威震天下的薊遼督師,逮捕入獄的將領,揹負冤屈死去的死囚。

無論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終堅持。或許不能改變什麼,或許並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或許所作所爲並無意義,但他依然堅定地毫無退縮地堅持下來。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

讀《明朝那些事兒》我感受到歷史的精彩,揣摩人物的心理,體會動盪的社會氛圍,“樂在其中矣”大概就是這樣吧。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5

迄今爲止,只有這本書讓我反覆啃讀了將三遍,書中包含着風雲變幻的歷史更變,包含着有關權力的激勵角逐和對人心裏的細微思考等。當年明月一個普通的公務員花了幾年漫長時間,潛心寫下了這本讓人收穫非益的鉅作。

下面寫一些關於每次讀後的感想:

感想一:當把一個人逼到無路可走時,什麼仁義道德、什麼真情可貴、什麼報效國家都比不上自己活着這件事重要。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實現一切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任何的牽絆都應該剷除包括身邊最親的人。

感想二:士爲知己者死。當遇到那個能真正理解你懂你的人,爲了回報對方,通常可以爲止去犧牲自己的一切榮華,甚至性命。

感想三:不管你讀了多少書,不管你位置多高,不管你曾經有着怎麼樣的崢嶸和凌雲壯志,有時候爲了生計,你不得不變成二皮臉、不得不丟掉良知爲虎作倀。

感想四:正義這個東西其實是存在的,存在在每個普通民衆的心裏,可是正義基本上到來的都會比較晚,都會來的有些痛苦,都要建立在那個正義者的屍體腐化的時候,或是更晚!

感想五:一切打着爲民旗幟的、喊着爲名口號的不過是爲自己的利益贏得勝利的籌碼。漸漸的在安逸享樂裏丟掉了這個籌碼,爲人所不齒、爲民所恨最終被民所滅。

感想六: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是得到後再失去,如果報仇就讓你恨的人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之後,再一件件讓他失去,讓他痛不欲生。

感想七:真理的堅持者和站在權力頂峯的人往往是孤獨的,往往最後都是比較悽慘的下場。這麼多恨你的嫉妒你的眼睛在頂着你,讓你如芒針氈。

感想八:成大事者,親情不重要、沒有友情沒有愛情、沒有法律約束、沒有道德監督,他眼睛裏有的就是更大的利益誘惑,也許是更多的金錢、更至高無上的權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爲了這個誘惑爲自己犧牲。

感想九: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女人可以改變的,不要小看女人。因爲女人惡毒起來可以滅絕一切,當然除了女人還包括不男不女的太監。

感想十:爲了自己的一份責任去努力死而無憾。也許世界上沒有人會懂,但是歷史的河流終會洗去獻身者身上的塵埃,讓偉大的光芒照耀。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6

今冬,凜冽而漫長。窗外,凝滯的灰色從屋頂鋪排到天際,煙鎖重樓。許久不聞喜鵲啼叫,只有北風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穿過樹叢,掠過馬路,叩問窗櫺;病毒和人們的恐懼像一對形與影,遊蕩在曾經喧囂的空曠人間。雨聲浸着清冷,淅淅瀝瀝地落在心頭。萬籟沉寂,宜於冥想。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大開本,一頭跌進了另一個世界: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悲痛,將時間和空間上了鎖;在徹骨的寒冷和刺痛中,我不抽身而退,也不妄圖抗爭。

此刻,窗外一隻孤鳥飛過,消失在漆黑的樹叢中,留下一聲哀鳴在空中盤桓。清澈的悲傷流水般沖刷着許多往事,記憶像水底的石頭顯露出來。

西子湖畔,三臺山麓,于謙祠。

袁枚詩云:“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嶽王廟的鼎沸人聲早已收束在一片蒼翠裏。跨進祠堂大門,走進于謙的一生——

前殿,石灰岩一塊,指向于謙舊作。十七歲少年求學時偶然所見讖語一般成爲他一生的自我期待和寫照。向正殿走去,鎮河鐵犀一座。在晉豫巡撫任上,黃河水患頻發,于謙厚築堤障,輕徭薄賦,積糧糶民。十八年間,父母妻子相繼於離世於杭州和北京,來不及見親人最後一眼,來不及丁憂守孝,奔喪之後,于謙匆匆回任,在旱澇頻發的山西和河南,馬足車塵不暫閒,一年兩度太行山。

帝在權宦王振的鼓動下五天之內集結五十萬大軍以及隨駕文武重臣倉促出征瓦剌。在從頭至尾的指揮錯誤之中,五十萬大軍並沒有倒在與三兩萬瓦剌騎兵衝鋒的路上,飢渴混亂之下不戰而潰。英宗生生被擄,王朝北方同袍甲兵連同朝廷半數文臣武將們頃刻間塵歸塵、土歸土,折戟沉沙,哀鴻遍野。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獵獵秋風卷着殘旌,沙石散落於亡魂之上。沉痛,在八月十五的土木堡留下一道寒光。

土木堡之後,明王朝北方軍事力量盡失,直接暴露在瓦剌鐵騎之下,無兵、無糧、無政治統帥。危難中,于謙力排南渡王朝的提議,冒極高的政治風險擁立郕王爲帝,領導北京保衛戰。軍事防禦上,大明精銳殆盡。于謙急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經通州自行運糧入京同時。堅壁清野,令軍隊全部列陣在城外迎敵。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違抗軍令者格殺勿論,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戰端即開悉閉諸門,有敢擅放入城者立斬。他親自帶兵,鎮守在正面迎敵的德勝門前。北京保衛戰,就在於謙等向死而生的決心和周密部署中取得了勝利。

一年後,于謙力主迎英宗回京,七年後英宗復辟,于謙以“雖無顯跡,意有之”的謀立外藩之罪問斬抄家,然家無餘資。

到了晚清,整個民族籠罩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飄搖之中。時任浙江鹽運使的林則徐捐獻了自己的官俸重修于謙祠。修葺之後,林則徐留下一副楹聯——”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懸於現如今的祠堂之中。

神臺之上,于謙依然保持着他那從容的神態,想來他在臨刑前也是如此吧。五百多年過去了,于謙似乎從來都沒有離去過,他始終站在這裏,俯瞰着這片他曾用生命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衛的芸芸衆生。

往事歷歷,芳草萋萋。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7

爸爸的書架上有很多書,最近一套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書吸引了我,通過這套書,我知道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書中寫了明朝16位皇帝,在位最長的有48年,而在位最短卻只有一個月,其中有一位皇帝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他是誰呢?他不是開創了大明王朝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也不是組織鄭和七下西洋的永樂大帝,更不是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他是被人們評價爲“既是一個好人,又是個好皇帝”的明孝宗——朱祐樘。

雖然他36歲就去世了,但是他爲人寬厚仁慈、勤於政事,努力收拾老爸留下來的爛攤子,讓大明帝國重新走上了正軌。而且他對老百姓也非常的'好,通過一系列的整治,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受到了大家的愛戴。

讀了這套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你這一生做了多少對社會有益的事!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8

《明朝那些事兒》,由當年明月創作的史學小說,敘述了百餘年前曾經鼎盛一時的明王朝種種的血雨腥風。

當歷史老師第一次向我介紹它的時候,我便愛上了這本勾人心絃的小說,我一直爲它牽掛。一次偶然,我同學在書城裏發現了它,把它收入囊中。一天後,她將它帶到了我的面前,我興奮不已!喊着求着的,纔好不容易把它借了過來。那一晚上,我都是興致盎然的讀着它。它在我心裏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書了,而更像是我的一個朋友,他孜孜不倦的和我探索着明朝的過往煙雲。

當年明月不愧於他的那些頭銜榮耀,他是真正做到了把枯燥的史實寫成了故事,讓不懂歷史的人看了都能懂的故事。我仔細地看着他寫出來的字裏行間,每次有歷史邏輯的時候,他都要向人們解釋明白,這些話語雖然淺顯易懂,但這纔是最難得的,我彷彿看到了他在思索表達方式時那眉頭緊皺、處處堪憂的樣子。很明顯這本書證明他想通了,他頓悟了——其實,小說不需要華麗的修飾詞,也不是寫給某個人看的,它是給予每個人的,每個熱愛它併爲之着迷的追求者的。

只有大衆的熱愛,才能使它成名,才能使當年明月成功!當一個想要服務大衆的人明白這些道理了之後,他就可能成功了……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9

《明朝那些事兒》很長,花了比較久的時間讀完了,其實這本書完全可以看做是很多枯燥道理的歷史演繹版本。比如“要爭做第一,第二名和最後一名沒有區別”、“做傻的聰明人”等等。

文中最佩服的是王守仁,這個“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家,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有高尚的理想並不足夠,還要有能力才能實現,好人要想實現高尚的目標,要比壞人更會玩詭計、更加聰明。

比如王守仁送5兩銀子給錦衣衛,被嫌少仍了,他誇讚錦衣衛清廉無比,並說要寫文章表揚,讓錦衣衛不敢找他麻煩。

寧王叛亂時,由於缺少時間募集足夠的兵,他用各種花樣造成進攻南京是個大圈套的假象,讓寧王白白等了十幾天。雖然他的很多手段看起來並不高尚,甚至有很多陰謀詭計,但確達到了高尚的目標。

同時,要有強大的內心,爲人處世要淡然,不要計較一時得失,不要浮躁,而要從更長遠的看待問題。如果忍耐能夠避免無必要的衝突和風險,那麼忍耐就是值得的。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看看明朝那段不怎麼光明的歲月,看看那段歷史,也許更能夠理解當今社會,抓住時代大潮,順勢而爲。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0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許多電視劇都演的他如何智鬥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歸......然而,這些情節都不是他真正的生活。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纔看到了真正的唐伯虎,那個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爲懷才不遇的中年人,又成爲心灰意冷,徹底墮落的老人。一個才子成爲一個社會的敗類,真是當時封建時期的悲劇。

唐伯虎1470年生於商賈之家,他十分聰明,悟性很高,衆人誇耀他,使他整日飲酒作樂。朋友祝枝山勸告他不要這樣。唐伯虎聽從了勸告,開始苦讀。在鄉試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稱爲應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進京趕考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財子,叫徐經,答應唐伯虎可以在他那裏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經買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狀元。並且他還在發榜前說自己一定會是今科會元。結果被告了黑狀,關進了大牢。出獄後,唐伯虎回到了家鄉,可鄉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連妻子兒女都敵視他,甚至連家門口的狗,見到他都汪汪大叫。這使他更加絕望,更加墮落。寧王朱宸濠要造**,把唐伯虎請了過來,他不願幹,裝瘋裸奔,最終逃了出來。後來他可謂是徹底墮落,他墮落的同時並催垮了他的身體,1523年,他鬱鬱而終。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說不冤,也有些冤,說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問題。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禍從口出。唐伯虎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對錯誤的人說了錯誤話。從此,他的人生從巔峯步入低谷,並且仕途盡毀,他正是因爲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過驕傲,枉打誑語,才落得這個下場。

當然,當時的社會也十分黑暗,考生們經常告黑狀,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話,那他絕對能像電視劇裏說的那樣,懲治奸臣,報效國家。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嗎?什麼話對什麼人該說,對什麼人不該說,如果弄不清楚,是對我們的前途有一定的影響的。總之,唐伯虎的一生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管住嘴,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說自己不該說的話,纔是最重要的。

悲慘的唐伯虎,只有那首《桃花庵歌》能訴說他的心願: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1

對於理科生的我很少看歷史,或者說基本不看歷史,但這本“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實在是太精彩,金戈鐵馬讓你熱血沸騰、奸臣當道讓你咬牙切齒、文人氣節讓你心生敬佩。作者用現代流行文學的描述手法和表達方式,讓一個普通人能用輕鬆的讀懂歷史。

用一句話概況:“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字字震撼心靈。

明朝從不懼怕北邊的瓦剌和韃靼,南邊和東邊的倭寇,以及後期的後金,不服就一個字“打”,一直打到服爲止。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的和平交流,並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的國家的真實面貌。

中國人向來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向大明朝致敬。非常感謝“當年明月”給我們帶來如此經典的作品。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2

王守仁的生活,可以說是非常令人興奮,他不僅創立了學習的心臟,武術也是非常高的力量。一般來說,它在洞裏,孟,朱生賢着名。

王壽仁12歲的已經撥號,決心做聖人。他的父親非常不滿意,他喜歡聖徒的方式,開始柵格竹。甚至幾天,最終只收到了感冒。探索軍隊,科學,言論,道教,佛教,希望獲得,但30多歲,依然沒有。更有意思的是,他去看佛教也把老禪師的資深老將說服了家。後來他一直在尋找理由。最後,他被降級爲只有龍住在地方—長田野,在一個安靜的夜晚,他發現了原因,理性在心中,天堂是慾望。他將是衆聖徒之一。後來,他獨自在這種情況下,尋找盟友,放下了寧王朱陳浩的叛逆,而不是爲了名譽和財富,也教了許多門徒,世界的名字。在王守仁的主顯中,偉大的哲學—心學校誕生了。他的心靈很神祕,幫助他解決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並放下了叛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快樂,在生死攸關,保險風險爲了人們的緣故,說服了。

王守倫的射箭很好,一旦在太監們想羞辱他,讓他在訓練時射箭。他爆發了三個箭頭,都擊中了紅色的心,迎來了一陣掌聲,太監可以描述爲偷雞。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真的不是能力不夠,想節省一天,不僅有聰明的頭腦,而且有實力。

王守仁在放下叛亂,人民的心,冒着生命危險,不尋求任何名利和財富,因爲他有這種精神,只有移動中央太監,並肩戰鬥,放下叛軍,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

王守仁知識淵博,善於運用藝術,在人力短缺的情況下,巧妙地打敗了寧王朱陳昊的叛軍,我想他可以成爲一名合格的軍事顧問。他可以在罪人的法庭上自由行動,表明他是靈活和靈活的。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3

近日,堅持讀完了這本書。在大約5年前,這是本暢銷書。

首先說書。文字很流暢,對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有作者自己的見解,雖然大多的話都是雞湯,但終歸是獨立的思考與評價,很不容易。

其次說史。歷史上的人和事要放在當時的條件下去評判,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的發展雖然會因一些人物的作爲而受影響,但依然按照某種規律在運行。人們把這叫社會規律,也有人說是宿命論。我更偏向宿命說,因爲歷史充滿了偶然,至今都沒有哪個學派能讓人信服地解釋歷史如此發展的背後原因。

再說感悟。讀歷史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社會和人,並能從中獲得處世的方法。帝王將相與凡人平民一樣,都有難以逾越的鴻溝。我們認爲重大的事件往往都是由幾個人草率決定的,而後就爲這個草率的決定找到足夠的理由與證據,並努力讓事物的發展按照這一決定運行,以顯示他們的英明。歷史的舞臺屬於每一個人,如何上臺如何表演全靠自己,命運既是註定的又是受自我掌控的。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4

在豐富多彩的寒假生活裏,我品嚐了許許多多的好書,其中,最讓我流連忘返的當然是《明朝那些事兒》》

能寫出那麼精彩絕倫的書的作者非當年明月莫屬了。出版社是全國兒童喜愛的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此書一共有七冊,每一冊都讓人愛不釋手。第一冊是講的是朱元璋起義,反抗元朝,最終成爲了皇帝。後面幾冊都有非常精彩的權謀之術,殘忍的戰爭,大臣與皇帝之間的爾虞我詐。這本書語言是用老百姓所說的普通話來描述的,非常的簡潔明瞭,讓人一看就懂,讓我知道了歷史並不是那麼的枯燥無味,而是趣味生動,彷彿自己就是一個角色。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爲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也許你知道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但你知道“薛仁貴”、“曹操”和“劉備”也到明末來了麼?這絕對不是穿越小說裏的場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義軍隊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塊雲”,甚至“三隻手”這樣的名字嗎?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目標:做事要像朱元璋一樣雷厲風行,朱棣一樣果斷,朱高熾一樣善良,朱瞻基一樣聽從下言。

這本書十分精彩,希望大家多多看看。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5

成功的人生是什麼?

好像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啊。

《明朝那些事兒》會告訴你答案。

《明朝那些事兒》不是歷史小說嗎?的確,《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事。在作者當年明月的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歷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每個章節都在結束時設置一個懸念,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但是,當年明月講述的已經不僅僅是歷史,他還講述了忠誠與背叛、氣節與軟弱、熱情與冷漠、堅持與妥協……可在一部書的最後,當年明月卻寫了徐宏祖(徐霞客)的故事:徐宏祖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業,但是,爲什麼他卻死而無憾呢?

不因爲他留下的《徐霞客遊記》爲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是因爲,他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這也是徐霞客足以藐視所有的王侯相將的原因——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當年明月)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了。王朝也是如此。”

“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如果一個人,他的一生就是規規矩矩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再抱個孫子,然後一邊領着退休金,一邊慢慢變老;在臨終前,他猛然想起——我這輩子都幹了什麼?讀書—工作—結婚生子—抱孫子—老去……這不就是個電腦程序嗎?他悔恨,可已經來不及了……

人生只有一次,沒有“重試”鍵。人生成功與否,只取決於——是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中,千千萬萬個人物,或偉大,或渺小,但他們終將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中。人生的成敗,到千萬年以後,只有對自己的意義,對別人沒有意義。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不留遺憾,這一生,值得!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6

如果有人貿然說,哪本書對他的影響最大,就基本可以判斷出他的價值觀和喜好。雖然很不想爲它背書,但是誰叫咱讀書少呢,那麼,這就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套書。

這套書作爲明史的啓蒙讀物比較好,可讀性非常強。我記得我高二時在操場借了同學的看,意猶未盡,借了來,看到了半夜三點,後又去圖書館讀完了這套書。這套書講述也很完整,一共九部,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從興起到覆滅。關於版本,我推薦原來的版本,原來只有七本,這個增補版我買來很不喜歡,增加了很多圖畫和底下的延伸故事。

這套書,我甚至想改一改作爲睡前故事給我的孩子讀,我喜歡看歷史的原因是,如果是文學,作者的設定就是天道,觀賞性有餘但是我不喜歡。我喜歡看真正的規律,喜歡看各種性格的人碰撞起來究竟是什麼樣的結局。

第一部書講的是朱元璋的歷史。初時加入農民起義,和諸多名將東征西伐打天下,天下打下來,又上演了一出飛鳥盡,良弓藏。進而肅清朝野和建立制度的一段的歷史。

藍玉是明朝的年羹堯;陳友諒敗於鐵索連舟,是曹操的昏招;朱元璋又很像劉邦。歷史真的是重複上演的。

第一次讀時,比較泛泛,這次讀也不能說深刻,其實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就是認識了一羣人。

認識了常遇春,認識了朱文正,認識了張定邊,認識了吳琳,認識了張子明,瞭解了宋濂。

這本書中,也發現了我最羨慕的愛情藍本,朱元璋和馬皇后,我真的覺得多疑之人的信任,嚴酷之人的妥協更像愛情。我覺得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會折服於馬皇后這種人。如果我被郭子興關起來等着被餓死,有人給我送餅,哦,送就送吧,等我出去了,一定會報答你,那出不去就算了嘛,是吧,哈哈。救命之恩,那麼榮華富貴以報。而只是爲了讓我吃得好點,就把熱餅藏在胸前,把自己燙傷,然後給偷偷帶進來。我首先是疑惑,我們這種理性的人首先會想到爲啥不送涼餅。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我不信他不吃涼餅,也不信涼餅比熱餅不充飢。而她這樣,是存了珍重之心,被人輕賤欺壓慣了的朱元璋,在自己一無所有之時被別人如珠似寶的珍重,怎能無動於衷?誰能無動於衷?癡愚真心,最無以爲報。

我也最想求一顆真心,於我而言,風花雪月可以風吹雲散,也不算什麼。如果有人真的像馬皇后一樣對我,我也扛不住,命算什麼,給你就是。如果真的有人如此愛我,可能我也沒機會知道,不是說患難見真情嗎?我還是過我一帆風順而普普通通的一生吧,哈哈哈。

其中也有很多道理,怎樣做會產生威信(朱元璋初時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有計謀,身先士卒,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怎樣做可以叫賢(朱元璋說宋濂,二十多年,從來不說假話,也從不說別人的壞話,真是個賢人啊),疏而間親的事能不能做(有傳藍玉跟朱標說找人望過朱標的氣,將來會謀反,朱標轉頭和朱棣說了,朱棣就給藍玉使了絆子)。其實很多那種聖賢書都明確了什麼是道德仁義禮,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什麼是豪傑,怎樣可以稱爲好學。這些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但是如果你不讀書,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沒有是非的觀念。說白了,無知。別人無知,尚且可以原諒,自己無知,怎麼可以忍受。

還懂了,唸書好雖然沒什麼值得誇耀,書念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事。但是那些書念得好,又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真的是很有能力。

關於劉基之死,說是,有可能是敗於朱元璋的忌憚。我之前看那個林正剛老師的培訓課的時候,說,新進入一個羣體的時候,你要畫座標,看看這羣人的行事偏向什麼,比如說,合作-對立,友善-敵對,這類。而你要順應他們的行事作風。好像周易裏也有這樣的話,具體我忘了。如果劉基能夠知道朱元璋是強勢不容人的人,他就應該隱藏自己,但是我想諸葛亮不用。

這是一本明史的啓蒙書,我還沒讀透,現在我讀書,就是讀一遍,做一些摘抄,然後寫讀後感的時候再過一遍,比之前只是讀能瞭解更多。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7

幾周前,孟老師送給我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兒》。我想:不就是歷史書嘛,乾巴巴的!因爲那時我剛讀完《大清十二帝》,雖然我對歷史感興趣,但讀到裏面長篇大論的片段時,我總有一個感覺——暈。

可是,當我翻開書,剛看了一篇,就被吸引住了:書裏既講解了正史,又不乏幽默的語句,真是學習、娛樂兩不誤。而且,書中的人物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嚴厲的朱元璋、一臉正氣的方孝孺、驕橫的藍玉、精神抖擻的朱棣……這些歷史人物都有聲有色地被描寫了出來,好像站在你面前似的。

特別是讀到李如鬆在平壤炮轟日軍小西行長部那段時,我彷彿看見了“數百門小弗朗機、大弗朗機一起發射,無數的石子、炮彈從天而降,日軍被打得稀里嘩啦”的情景。再聯想到後來的侵華戰爭,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連連失利,真讓人感慨萬千啊。

看來,如果不進步,就會被他人超越。後來的清朝,“以鐵騎平天下”,最後還是輸給了八國聯軍、英法聯軍,被迫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公平條約。這就是因爲別人在進步、圖強,戰鬥力飛快地上升;八旗卻在漸漸腐敗,戰鬥力越來越差。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也要不斷進步,不能虛度時光。比如,放假的時候複習一下知識,有空補習一下自己比較薄弱的科目等等。只有不斷進步,才能不斷超越自我。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8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從小就喜歡歷史,到一個歷史感厚重的城市,也總會探究在很多年前的今天這兒發生了什麼?當時的他們是如何的心境。縱覽世事變遷,也總想從過去的人事中領悟到人世間的道理。最近靜下心來又再一次重讀了網絡連載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明朝那些事兒》一共7本,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讀的時候也不會覺得特別枯燥。

明朝是個戲劇性的時代,英雄輩出,也是一個奸邪小人輪番上陣的時代,從一個朝代的興起,到它的輝煌,到最後走向衰退直到被另一個朝代取代,在這276年裏,有那麼多東西,比如天道、氣數、理想、熱血、堅持、黑暗、殺戮、殘忍等等縱橫交錯着,影響了演出這幕歷史的人也決定了這個朝代的命運,歷史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演繹着,來到你的面前猶如凝視!在明朝的歷史長河中徜徉,你也會有很多的疑問?對於我來說,可能就會來得更感性一些。明朝皇帝奇葩甚多,但是一個比前朝幾代皇帝都要勤勉努力的君主崇禎皇帝無法力挽狂瀾最後成了亡國之君,明憲宗爲什麼專寵比他大17歲的萬貴妃?當細細讀來,歷史也總會給你答案。

當崇禎皇帝從明熹宗手上接過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他也勵精圖治,希望奮發有爲,但是他卻生不逢時。當時明末戰亂四起,內憂外患,李自成縱橫關內,皇太極雄視中原。明朝內部又腐敗不堪,雖然崇禎皇帝夙興夜寐,也未能實現其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宏偉志願,成事在於天時地利人和,這也許就是他的宿命吧!在明憲宗朱見深被廢太子這段黑暗的時光中,當身邊的人紛紛收拾行李離開另尋光明前途時,五歲的孩子還不懂得這一切,“你會走嗎?”朱見深只問了萬妃一個問題,“我不會走,我會一直陪在你身邊”,萬妃在那孤獨無助的歲月裏,守護在明憲宗的身邊,始終如一,不離不棄,用行動詮釋了誓言。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萬妃暴病身亡。憲宗非常傷感,哀嘆說:“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在這世上,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但在你的一生中能夠和你不離不棄的人又有多少呢?也許你也不用埋怨那些半途下車的旅伴,畢竟人生從來都是一個人的旅行。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人生也就像大海一樣茫然,總是起起落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跨過歲月山河,最終發現也不過如此。世間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結果,那些曾經讓你執着的人和事,在時光的錘鍊和歲月的打磨中,都會變得可有可無。朝代易主,多少風雲霸業,都在歷史長河裏無聲淹沒,浩瀚五千年,每個人也都是歷史變遷和歲月長河之下的一粒塵埃,身不由己地做着各種情願或不由己的選擇,最後淹沒在時代洪流裏,歸於平靜。

書的最後也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你的人生!也許幾百年前楊慎的《臨江仙》,是對生活最好的詮釋吧,“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切也都是最好的安排,如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說的“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我唯一願意視爲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9

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喜歡讀讀史書。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回味。

對於史學書,筆者曾有幸拜讀過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的得失》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可能是其由於學術性質較強,語言有點晦澀無奈難懂。而本書作者當年明月筆鋒活潑幽默,在字裏行間裏就把一個人的興衰得失用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方式寫了出來。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一捧便不釋手。

明朝,在歷史書上只用了三頁紙帶過,對於明朝,我從書上也只曉得了朱元璋“廢丞相,文字獄”。但當我執起這本黃色封皮的描寫正史的書時,方知朱元璋的不朽歷史功績。

本書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寫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從朱元璋帶領農民起義,經過艱苦戰鬥,打敗強敵陳友諒、張士誠,憑藉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等重權大臣,重權獨攬,最後病逝。

作者詳細地剖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徵,讓歷史又一次精彩起來。這裏面最叫人敬佩的人物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於亂世之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來了一切。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追捕,從死人堆裏爬出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

上天註定要苦苦磨礪他的意志,就像鳳凰只有經過火的淬鍊才能涅槃。上天只有讓他失無可失,他才明白自己有多強大!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着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起了大明帝國。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在起義的過程中,他也有無數的可能會戰死,然而那麼多參加義軍的人,成功的僅有他一人而已。走上權力之巔,一定是有什麼東西一直在支撐着他,這個東西就是“自己內心的強大”。只有心的強大,纔是真正的強大!他身上,還有着不同於他人的特質。那是英雄的特質。他有才能,他不但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思慮深遠,還很講義氣,有危險的時候第一個上,這一切都讓他擁有了崇高的威信。與他的一個強大的勁敵陳友諒相比,他算得上正義很多了。這個陳友諒心狠手辣、膽大妄爲。厚黑學是他的專長,在弒君奪位後還能把自己的年號取爲“大義”。在明朝,“厚黑學”是許多忠臣、奸臣的拿手好戲。爲了生存爾虞我詐地鬥個你死我活,在這裏,沒有任何真誠、信義可言。畢竟,在朱元璋即位後,許多功臣名將不是被賜死就是族誅。想要保命便無所不用其極。在時光的長河中,沒有人能夠永恆。任何一個豐功偉績的人,在權力面前,在歷史面前,只是輕易就被翻過的幾頁,儘管這對他而言是幾十年。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他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對人是如此,大明王朝亦是如此。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爲有着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爲。

其恰如中國古老的哲學中所云:

知其不可而爲之。

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處。然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很喜歡作者對本書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也是很難做到的一句話。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0

在歷史的篇章中,跳躍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變更腥風血雨的同時,也隱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祕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讀史或者說讀書,便可瞭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開了石悅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重溫不一樣的明史。

大明中國古史中的一抹縮影,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由盛到衰歷經276年,傳了12世,共計16位皇帝。最後一個在中原地區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將火器、航海、造船技術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於生計,參加義軍。卻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軍事才能,起於微末之中,卻能外攘蒙元,內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長、劉基、徐達、常遇春……在一大批賢臣良將的輔佐下,和幾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個前期較爲安定、國防力量強大,經濟穩定發展的時代。當然有太陽照射的地方,就會有向陽面和背陰的地方。一個“廢相、特務橫行,太監掌權、權杖大臣、大殺功臣”並由其子孫發揚光大的黑暗時代,也將悄悄得拉開帷幕。

總的來說從明英宗開始,權力的轉變基本圍繞三種勢力進行着,以科舉出身爲首的內閣,特殊人種執筆、司禮太監等,皇帝及其直系親屬。爲了站在權力的頂端,基本上無所不用其極。什麼兄弟相殘、挖坑設陷、投毒下藥、皇子早產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權傾朝野、八百徒孫、開宗立廟、買賣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歲的魏忠賢魏大人來說,真的都只是“關公門前耍大刀”,賣弄都談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這天能夠寫一部血與淚的成名史,但是這血是烈士的血,淚是孤兒寡母的淚。有時候形勢是吝嗇的,但歷史終會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棄、仇罵總是那些背離廣大人民懷抱、脫離人民羣衆只顧自己利益的好戰份子。

比較悲哀的就要屬崇禎皇帝了,從爺爺的爺爺開始(並非嫡傳),大明帝國的新陳代謝就已經開始逆行了,壞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長久。傳到他這一輩已經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了,而努爾哈赤、皇太極帶領女真部落也從不消停,後金的鐵騎橫掃了整個遼東防線,直逼北京。當然歷史又一次證明,在危難時刻終會有英雄登場,袁崇煥這個扶即傾之大廈的小巨人,在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擅殺島帥毛文龍”爲自己埋下了禍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蓋主總會有人妒忌,魏千歲的餘黨再加皇太極的反間計,最終送走了這位小巨人。小巨人沒有了但叛亂開始了,農業減產、軍閥割據帝國的經濟基本崩潰,飯都沒有的吃,那還有制度可言,所以農民暴動了,扛槍扯旗給吃的就參軍,指哪打哪絕不含糊。最終崇禎皇帝煤山自縊,闖王李自成得了天下(當然也沒坐多久)。

農民並非暴動不穩定因素的代名詞,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會有反抗,哪種階級、哪個種族都一樣。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們處於最底層,處於被剝削的最頂端。大都沒有什麼奇珍異寶、良田美榭之類,有的只是租來的土地,三餐溫飽的雜糧。上繳得除了這些,也僅剩妻子兒女。所以爲了活下來,無路可選。

即使在黑暗的歷史,也有人能乘風破浪、指點一下江山。劉伯溫、常遇春、張居正、戚繼光……在短暫的歷史也擋不住文化的發展,《理學》、《心學》小說的興起,百花齊放、各取所愛。

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歷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兒》總有不同的地方。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1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滾滾長江依舊在,淘盡英雄......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闡述了三百年間明朝的人事更替、歷史興衰。讓人閱之不倦卻又惋惜不已。然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如何抉擇是個重要的課題。作爲一個政治家,需要步步爲營,一不小心便萬劫不復。因此只有在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的前提下審時度勢,排除身邊的靡靡雜音,站在問題的制高點才能作出相對正確的決斷。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然其父親朱標早逝,沒有給他打好相應的政治基礎;另爺爺朱元璋在爲他掃清障礙的時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勳集團中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爲一個皇帝,一個政治家,更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便激進削藩導致藩王謀反發動叛亂。靖難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勝利卻因爲沒有充分認識自己和對手導致屢屢抉擇失誤,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賊朱棣(等於給朱棣賜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錯再錯,註定失敗。所以當朱棣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於宮殿內。

雖然朱棣篡位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但到底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向勞模父親朱元璋看齊,兢兢業業,創造了“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合上書本,三百年間浮浮沉沉大明朝的歷史依然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

後人讀前人史記是一個經驗、教訓、明鑑、秉承、沉澱過去和導向未來的過程。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我們融會貫通、以史爲鑑、懲前毖後.......站在先哲的大思想大智慧上辯證的看待問題,便會豁然開朗。

洞悉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

芸芸衆生百相,皆滄海一粟耳。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將歸於塵土,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裏。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糞土。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2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狀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狀況下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堅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以前說過“我堅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堅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爲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必須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