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瑤胞的尋根情結散文

瑤胞的尋根情結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瑤族,從遠古蹣跚走來,道路泥濘而沉重,每行進一步,總是伴隨着苦澀的淚,慘重的血。

瑤胞的尋根情結散文

瑤族,是一個苦難的民族。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居無定所,不斷遷徙。後來,在南嶺腹地,尋得一方寶地,於是披荊斬棘,墾荒蓋屋,繁衍子孫,幾十代人下來,門戶千家,自號“千家峒”。在峒裏,人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用強韌的筋骨和凝重的汗珠拓展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生命空間。曾幾何時,一場浩劫,從天而落。官兵征剿,殺人如麻。千家峒屍橫遍野。哭聲震天撼地。爲了護峒保家,瑤人奮起抗爭。穿巖山頂壘起了抗擊官兵的城牆,大遠河畔燃起了川流不息的火把,叢林中吹響了驚天動地的號角。至今在那呲牙裂嘴的山石上,在那溝壑縱橫的山灣裏,在那涼風習習的野澗中,仍能聞到當年鏖戰的硝煙,看到血與火的刀光劍影,聽到瑤民廝殺吶喊的電閃雷鳴。那瑤民圓睜的怒目,那風中嘶啞的戰鼓,那山頭搖曳的旌旗,幾乎就在眼前。想想當年峒中慈母的白髮,春閨的遙望,稚兒的夜哭,我的心爲之震撼。

瑤族,是一個刻苦勤奮的民族。千百年來,爲了生存,他們忍辱負重,流離顛沛,從遙遠的北方來到橫貫東西的江南五嶺。他們在大山中勤奮耕耘,以鄰爲友,希望的只是尋求一小塊能安身的樂土。他們有什麼錯?竟然遭受官兵如此兇殘的殺戮。我不知道史官們如何書寫這段歷史,但在瑤民的心中將永遠銘記着這段嘩嘩作響的抗爭篇章。

面對官兵的血腥屠殺,瑤民被迫逃亡。千家門樓上,十二節牛角生離死別,相約五百年後再相聚。他們有的再次南遷,流落雲貴;有的逃亡國外,旅居南亞;更有甚者,飄洋過海,遠涉歐美。一百年過去了,他們沒有回來。三百年過去了,他們沒有回來。五百年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回來。但是他們的子孫,儘管遠隔千山萬水,異國他鄉,卻還記着那離別時的誓言,卻還懷念那曾經丟失的樂園。馬山的號角依然在他們的心頭震響,他們把那節牛角傳承子孫,期望千家峒裏的重逢聚會。

有人說,血緣關係是宗族的天然紐帶,而鄉土觀念則是一種連哲人也難以剖析的複雜情懷,思鄉永遠是人們難以稀釋的情結。天下瑤胞嚮往千家峒。因爲千家峒不是哲學家用邏輯推理設計出的航燈路標,不是文學家用形象描繪營造出的詩化樂土。它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人間樂園。在這片土地上,每一條溪流,每一片山石,每一座村莊,每一個姓氏,都會向人們訴說千家峒當年的美好,都會向人們控訴當年官兵的兇殘。即使在官兵的屠刀下,一些倔犟的瑤民依然不捨這塊經過幾十代人拼搏纔開發出來的樂土。他們雖然躲進了更深的山裏或周邊的地域,但他們在等待時機,決心重返故里,重建家園。於是,多少年後,一部分瑤民陸續回到峒裏,重新創家立業。經過百年滄桑,峒裏才又慢慢地人丁興旺起來。

然而,歲月無情。歷史的潮流洶湧澎湃,新的東西不斷崛起,舊的東西不斷消亡。社會的發展和演變,使歷史的痕跡由清晰變得模糊。瑤人爲了生存,他們也不得不與其它民族相互融合,和諧共存。民族的文化與文明在相互滲透與借鑑中,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於是那些撲朔迷離的民間傳說慢慢地多了幾分傳奇色彩,少了幾分真實的內涵。千家峒的故事經過千年流轉,也就變得愈加神祕,愈加難以猜測與考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悄悄地興起了一股“尋根熱”,這是人們在衝破了思想禁錮後的一種精神追求。但是,千家峒在哪裏?卻衆說紛紜莫衷一是。翻開塵封的書頁,歷史總是蓋着一層厚厚的塵土。那些似是而非的傳說和記載,就象霧裏看山,有幾分朦朧幾分虛幻,讓人生出許多猜疑許多聯想。爲了找回瑤胞失落已久的家園,爲了找回淹沒已久的瑤族文化和文明,許多民族學專家,歷史考證學家,甚至國外的瑤族民俗專家不辭勞苦,四處追尋探訪。武漢大學教授宮哲兵帶領一羣學者,深入五嶺山脈,走訪二十多個縣市,經過二十餘年的`考查論證,初步斷定,湖南省江永縣大遠瑤族鄉就是千家峒的古遺址。於是,天下瑤胞,紛紜沓至,來到江永尋根問祖。他們期望能從那莽莽的羣山中找到盤王的蹤跡,他們期望能從那秀麗的山川中感受先民的快樂和幸福,他們也期望能從那血跡斑斑的古城牆上聽到瑤胞抗擊暴政的吶喊。他們來祭拜盤王,認祖歸宗,更想爲建設新的故土樂園而盡一份力。千家峒是民族的根瑤人的魂,瑤胞的尋根情結是一部用懷念氛圍釀造的常憶常新的朦朧詩卷,尋根祭祖已成爲天下瑤胞的思鄉夙願。

江永縣委政府深知千家峒有着神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於是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盡全縣之力傾力打造千家峒。當然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尋根不能象某些文人那樣,把壓縮在泥土中的血腥歷史翻扒出來,去極度舒展人的野性和矇昧;祭祖也不能象某些凡夫俗子那樣,默唸禱詞,頻薰香火,祈求祖宗保佑升官發財;更不能象某些農村那樣,借大修族譜去擴張宗族勢力,重築帶有封建釉彩的狹隘圍牆。今天,我們尋根祭祖,是要構建一座開放型的思想殿堂,是要打造一個通向興旺發達的精神堡壘。於是縣委政府從基礎設施開始着手,先耗巨資修建連通各個村寨的水泥公路。然後利用天然資源開發衆多的旅遊景點。再把國有土地進行整治,修建一座座風光秀麗的新式莊園。最近又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而又不失現代韻味的盤王廣場。還建造了一座能容納萬千物象的盤瑤博物館。瑤族的民俗民風在這裏得到了展示,瑤族的文化文明在這裏得到了彰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髓在這裏得到了新的印證。

如今的千家峒,水如碧羅帶,稻若綠絨毯,楊柳枝頭黃鸝啼鳴,蓮荷池裏鴛鴦交頸 ,新屋樑上春燕壘窩,香樟樹椏喜鵲築巢,花園裏蝴蝶翻飛,屋脊上信鴿勾勾,秋渚上羣雁棲息,長空中蒼鷹行進……“五香”特色農業已逐步發展成爲區域經濟的品牌商標,“三千文化”已逐步成爲連通天下的旅遊名片。

我站在高高的古城牆上,眺望那園田牧歌式的新式農村,感悟那“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意境,心中自有無限的甜美和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