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草繩的散文

草繩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人類使用繩子至少已有八千年的歷史,曾有考古發現史前的巖畫上就有繩子了。那時候的人已經學會在繩子上打結用以計數,比如在叢林裏抓到三隻野兔就在繩子上打上三個結,在河裏捕到五條魚就在另一根繩子上打上五個結。至於用繩子計時,那是後來的事,即在人們發現日出日落的規律以後。最初用繩子計時的可能是女性,在母系社會的原始部落,她們居於統治地位,擁有更多的閒暇,這纔有機會觀察自然現象,也纔會有所發現。這與現代人在思想自由、生活不愁的狀態下往往具有旺盛的創造力的道理是一樣的。

草繩的散文

到了農耕文明,人類掌握了度量技術,再不用繩子計數、計時了。這時繩子成了一種雖然簡易,卻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人們在勞動時,或捆、或擔、或牽幾乎一刻都離不開繩子。勞動是藝術的源泉,此時的文藝作品關於繩子的描繪俯首可拾。“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詩經》的年輕獵人捕獲一頭小鹿,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一位如玉般的少女,便用茅草搓成的繩子捆好了送給她,從而獲得了她的芳心。“樵夫擔柴早下山,獵戶喚狗收獵叉。”才女朱淑真在那首著名的《八不打》詩裏寫了樵夫早已擔柴下山,用以說明沒人在打柴,最後讓刁難她父女倆的知府無話可說。擔柴不僅要用繩子捆住柴,還要用它繫着柴才行。列賓在其名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油畫裏描繪了一隊穿着破爛的縴夫拉着貨船步履沉重地在河灘上前行。此時纖繩裏搓進的是農奴主的剝削,也絞進了俄羅斯人民的苦難。

在農耕文明,繩子不僅用於生產資料,而且還用於生活休閒。“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蘇軾的這一首小令,雖是傷春之作,倒也寫出了明媚春光裏活潑少女的無憂無慮。行人於牆外聽見院內幾個女孩蕩起鞦韆時發出一串銀鈴般的笑聲,這時纖繩承載的是歡樂,同時那鞦韆蕩起的春風也吹開了他多情的心扉。然而,他只是簡單地打個招呼,裏面的女子便沉默不語了。行人感覺“多情反被無情惱”,正百無聊賴,驀見不遠處幾個稚童在一棵高大的垂柳下揮舞細長的棉繩抽打着用桐油塗得黃燦燦的木質陀螺。隨着“啪兒啪兒”的聲響,地上騰起了濃濃的塵霧,他這才平復了心情。而白居易在其長詩《琵琶行》裏通過塑造一位情感無所寄託女子的藝術形象,用以抒發內心官場的失意。由“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起始,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醞釀,到“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高潮,詩人的情感正是伴隨琴絃,這種特殊的繩子的顫動而跌宕起伏。

千里姻緣一線牽,這是一種用紅線絞成的帶着溫暖,嚮往美滿的繩子。“緣”這個字,是由絲、互(把上下兩橫去掉表示相交併拴住)、豕三部分組成的,可以理解爲用絲拴住豬作爲定情或婚配的信物。在農耕文明,絲特別珍貴,豬則是財富的象徵。締結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既然結爲親家就不可以反悔,更不可以離棄,因此“緣”也就成了男女結爲夫妻不離不棄的諾言。那時婚禮上的男女都要繫上紅繩子才能走進洞房,走進婚姻生活的。古詩云:“柴門深叩久不開,小倚竹枝盼月回。月老不知何處去,紅繩不繫定貪杯。”說的是一位婚姻不得志的女子晚上從孃家歸來,拍打家門良久遲遲不見動靜,便深嘆夫君紈絝、姻緣縹緲了。

記憶裏,繩子維繫着全家的生計,擔負着父母的責任。

農忙時母親下工回家路過草堆,當場用稻草搓成繩子鋪在地上,然後弓着身子在水平方向使勁地從草堆上拔出稻草放在繩子上。稻草灰、秸稈屑沸沸揚揚,落在母親汗漉漉的額頭,一副灰頭土臉的的模樣。母親來不及收拾自己,便連忙捆好草,蹲下身,將留出的一段繩子拉上肩頭,然而站起來背起稻草一路蹣跚回家。草梱實在太,從背後都看不到她的身影。有時途中突然下起了雨,沉重的草梱壓彎了她的腰。只見她艱難地跨過大門,顫巍巍地走進竈間,一側身甩掉肩上的繩子,稻草便落了地。不等喘口氣,便立即掌勺做飯。

農閒時母親扯回粳稻草搓繩子。這種草的草莖粗,搓出的繩子結實耐用,但容易磨破手。通常她坐在門前一邊搓着繩子,一邊向遠處張望,望孩子們放學回家。一看到我們的身影便立起身,雙手拍去草灰淘米做飯。等竈膛裏的火熄滅了,她再坐下來繼續搓繩子。我們坐在八仙桌上做作業,一邊寫字一邊與她說着閒話。做完作業我們就圍繞在她的身邊纏着她講故事。她講《牛郎織女》《七仙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都引人入勝,聽得我們柔腸翻轉,潸然淚下。一梱又一梱的草繩,爲春天的黃瓜秧搭建出一條向上的階梯,爲秋季的扁豆和絲瓜鋪設了一條成長的通道。到我上高中的那一年,三陽河的邊建起一隻輪窯,磚坯防雨蓋塑料布需要大量的草繩。在那一片“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喧囂聲中,母親用她勤勞的雙手爲我們搓出了滌卡上衣和三合一褲子。我們穿上嶄新的衣服,瞥見到她那雙褐色龜裂的手,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愛意……

父親的形象幾乎與繩子聯繫在一起,他那高大的身影都是以扛着栓上繩子的扁擔爲背景的。扁擔是用榆樹木做的,可以擔起二百多近斤的重量;繩子很粗,由三條索子通過一種叫做“匯龍機”並絞而成,即均力搖動三條索子,讓其經過一隻梭子狀的併攏器,繩子就製成了。索子有草的,也有麻的,製成的繩子就分草繩和麻繩。草繩不耐水,容易爛,一般只用一季;麻繩很結實,可用兩三年呢。三夏大忙時父親就用草繩把麥梱挑到曬場上。他先將兩根繩子分別成橢圓形地放在地上,中間隔一米多點,然後拎起麥梱置於繩子上,最後提起繩子將秸稈捆好,再插進扁擔就可以挑了。太陽照在父親古銅色的臉上如同油畫里人物。只見他挑着扁擔站立起來,一邊輕撫秸稈梱以保持平衡,一邊唱起鄉村的號子:“小娘子呀,歪歪在哪?歪過來喲,使勁上喲!”挑着擔子的父親走在田埂上樣子很威武,那號子聽得人熱血噴張。

農閒時家裏的豬出欄了。父親請來一位老伯,兩個人合力將肥豬死死的捆住,在豬的前腿與後腿之間穿進一根麻繩,然後一前一後擡到鎮上將之賣了。我們一路尾隨大人,期望賣豬以後能吃上一隻“金剛齊”或一碗小餛飩。從收購站一出來,鈔票在父親手裏還沒有捂熱,他就帶我們到附近的小吃店打牙祭。他自己是捨不得吃的,只坐在我們的對面微笑地看着。我們吃得很仔細,似要把美味全記在腦海裏。一直等我們吃完,父親才扛起栓着麻繩的扁擔,牽着我們的小手回家。到了中秋節,舅舅請我們吃飯,父親就在麻繩上放上兩塊木板,一頭挑着我,一頭挑着妹妹,經土岡,過木橋,趟淺灘,幾乎不用換肩就能到舅舅家了。

如今我們到了工業文明時代,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草繩、麻繩漸漸用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顏色各異、粗細不等的尼龍繩。這種用從石油裏提取的物質而製成的叫做聚酰胺纖維的材料,雖然美觀、結實耐用,但遠不如過去的草繩、麻繩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