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美麗的慶陽散文

美麗的慶陽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在中國的版圖上,有一片宛若芭蕉葉狀的地形鋪展在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上,這裏就是甘肅省東部的慶陽地區,習稱隴東,其地理位置在黃河中上游,西北與寧夏接壤,東南和陝西省北部及關中地區毗鄰。橫穿兩省的莽莽子午嶺上聳立的橋山山脈與西部崢嶸突兀的六盤山脈東西對峙,形成了獨特的“慶陽盆湖”地理地貌。一個以山、川、塬、樑、峁、嶺錯落相間的複雜環境,構成一幅典型美妙的黃土高原溝壑區自然畫卷。

美麗的慶陽散文

在慶陽這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曾出現過許多中國乃至世界之最:1978年在環縣出土有1.4億年曆史的“環江翼龍”,成爲世界年代最久遠的古生物化石;1973年在合水縣出土的300萬年前的“黃河古象”,成爲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個頭最大的古象化石。在海拔1200~1500米的慶陽,這裏就是被稱爲“隴東糧倉”的蕫志塬,黃土層厚度達200多米,是全世界黃土層最深厚、面積最大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塊黃土殘塬。呈南北走向的子午嶺,面積約4187平方公里,這裏生長着400萬畝的次生林,屬於全國黃土面積最大、植被環境最好的水源涵養林之一,所有這裏的一切,使這塊黃土地顯得古老、神奇、厚重。

慶陽地區四季分明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年2500~2600小時的日照和500~600多毫米的降雨量,質地鬆軟肥沃的黃土地,溝壑山樑上的原始生態植被,是遠古時代各類動植物繁衍和原始農業的發源地,最終從這裏孕育了華夏民族的農耕文化,使這裏成爲中華民族的搖籃地。

歷史積澱深厚,文化遺產豐富多彩,便是慶陽地域的又一特色之一。如果要作以扼要表達的話,有幾個“第一”可以涵蓋幾千年人文科學以及圍繞它們而蘊藉的文化內涵,中國第一枚舊石器就是從這裏發現,1920年,在今天慶陽市華池縣一個叫洞洞溝的地方出土了一枚舊石器標本,險些被國外人盜出國門,現在被保留在中國自然博物館裏,這至少印證了在20萬年前,這塊黃土地上就有人類在活動,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個燦爛的信號,劃破了中國考古史上的漫漫長夜,拉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人文研究的帷幕,從此否定了西方考古權威人士的“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的斷言。

隨着舊石器時代人文歷史研究的深入和遺址的不斷髮掘,在慶陽市區同時期的還有姜家灣、劉家岔等十幾處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史料,相繼被被發現,並載入了中國考古歷史,使慶陽踏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爲華夏民族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我國第一部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藍本就是在這裏誕生的,出生於慶陽的醫學鼻祖岐伯被謄爲“天師聖醫”,雖然他的許多著作現在已經失傳,但民間流傳着他鑑別草藥性能和爲民衆治病的許多傳說,《黃帝內經》是黃帝活動於慶陽時與岐伯探討濟世通途的對話記錄,它的意義在於炎黃民族在遠古的時代就揭開了人體生命科學這一頁,譜寫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篇章,將“天人合一”的科學自然觀運用在民生的範疇內,爲中醫、中藥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出生於慶陽的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先河時設立的第一座大本營,就在董志塬的慶陽市西峯區溫泉鄉境內的劉家店村,公劉經過祖、父三代人的不斷艱苦創業,在這片黃土地上紮下了根,終於結束了原來半農半牧和粗放的原始生產方式,慢慢適應了董志原上的`農業生產,公劉繼承祖輩創業的風格,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相其陰陽,把握節令,勘察水源,播種五穀,種桑養蠶,設立集市,掘地而據,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爲中國古老的農業生產活動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容,使這裏成爲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周部落從這裏不斷壯大,爲後來建立強大的周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慶陽,特別是《黃帝內經》的誕生和農耕文化的開創,是對華夏民族認識自然,適應環境,圍繞最生活化的思想觀念創造和總結出的文化結晶,對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當你從古城咸陽出發向西北行進,在國道312線的鳳翔路口進入與秦直道平行的鳳甜公路,經過半個小時的車程後,你就會進入涇河谷地。這時,你放眼向北望去,千萬年風雨剝蝕而形成的道道山脊和條條溝壑告訴人們,前面依然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然而,沿盤山公路緩緩而上,登上“山頂”之後,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出現在你面前的,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植被稀疏、黃沙彌漫的羣山,而是一片蔥蘢而開闊的平原。這就是被人們稱爲“天下黃土第一原”的董志原。

“深谷峻坡山無峯,萬頃平疇出橫空;媧皇補天欲取土,始將峯巔移蒼穹。”這是清末詩人李良棟眼裏描繪出來的的董志原,詩人大膽的想象,使董志原的形成罩上了神奇的色彩。董志原的形成是極其漫長和艱難的,據地質學家考證,大約在距今二億二千萬年的二迭紀,這裏尚是鄂爾多斯內陸盆地的一部分,從距今約一千二百萬年開時,這裏慢慢開始出現了土狀堆積物,這種土狀堆積物就是現在呈現在黃土高原底層的紅色黏土,即三趾馬紅土,在距今二三百萬年以後,由於世界性冰期、間冰期的交替出現,鄂爾多斯盆地的氣候已開始逐漸演變成像今天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在凹凸起伏的原野上,可以看到相互交錯的湖河沼澤,高大粗壯的櫟樹,成羣結伴的劍齒象和羚羊、駱駝、野馬、犀牛在林草間覓食、嬉戲……後來,隨着喜馬拉雅板塊的慢慢升高,東亞大陸季風氣候的形成,熱帶草原在西伯利亞的狂飈中逐漸消失了,席捲着沙塵的大風日復一日地向這裏運送來了層層黃土,經過上百萬年的漫長歲月,黃土高原終於在今天的黃河中游地區形成。在黃土高原之中,就出現了一個以涇河上游以北、固原以東,以今天董志原爲中心、土層深厚的大原。

據史載,今天的董志原就是西周時所稱“大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唐代,“大原”更名爲彭原,今天,彭原、董志是慶陽市西峯區所轄的兩個重要鄉鎮,扼守着慶陽市區北、南大門,今天這條“大原”人們不再叫彭原而已經習慣稱爲董志原了,“大原”的名稱在改變,風蝕殘破也在不斷繼續着,季風在經過不遺餘力的運土堆造之後,又不遺餘力地剝蝕肢解着這塊古老的黃土地,雨水在不惜血本滋潤這片黃土地之後,又與河流一起不惜血本地在沖刷、切割,將本來完整的隴東黃土高原慢慢分割成一個個殘缺不全的小原面。如今,在慶陽市境內形成的屯字、孟壩、臨涇、平泉、新集、西華池、早勝、春榮、盤克、宮河、永和等11個小高原,就是偉大大自然無情肢解隴東黃土高原的“傑出作品”,它們與董志原猶如一母同胞的兄弟,手牽長兄,分立四周,所幸的是,大自然倒還有所偏愛,雖將董志原變成了一個極不規則的葉片似的模樣,卻將它仍然雕塑得平坦而寬廣,它不僅在慶陽的黃土殘原中排行第一,且在全國所有的黃土高原殘原中,也是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黃土層最深厚的地方,從而贏得了“天下黃土第一原”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