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從沒去過塞北。但是,對塞北好象並不陌生。這當然不是因爲那首家喻戶曉的《我愛你,塞北的雪》,儘管它留給我的印象不能不說深。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對塞北的熟知,主要還是因爲那些要早得多的、從小就開始習讀的關於塞北的詩。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盧綸的《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高適的《燕歌行》:……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塞北,留給我的,是遙遠,廣袤,蒼涼,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是沙場點兵、殺聲四起、鼓角連營。

這次有了個機會。

乘車從太原往呼和浩特去,經過了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恆山山脈的勾注山,以春天南雁口銜蘆葉北飛、至此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而得名。"天下九塞,雁門爲首",其所在的恆山山脈抵幽燕,接太行,與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一起,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護佑着古時的中原大地。

出雁門關,便是塞北。

塞北,也稱塞外,雁門關外的塞北,又稱雁北。這些都由雁門關而來。塞北,雁門關要塞之北;塞外,雁門關要塞之外;雁北,雁門關之北。

天地一下開闊起來。一馬平川、一覽無餘、寬曠無垠的高原,澄澈明淨、朵朵白雲如輕絮般隨風飄浮的藍天,看上去似乎就在眼前,一伸手好像就能觸摸到,其實是總也走不近的遙遠的天際線……帶着潛藏在記憶深處的那份記掛,熟悉而又陌生的塞北,就這樣如海潮奔騰般涌入了我的眼簾。

從戰國直至元明,2000多年間,塞北既是走馬驅羊的遊牧之地,也是烽火連天的血腥戰場。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在此與匈奴10萬精騎激戰。西漢初年,高祖劉邦三十萬大軍被冒頓圍困於此。東漢末年,烏恆鮮卑乘亂西進關下致邊民流徙失散。隋末唐初,李世民以疑兵之計在這裏解突厥大軍之圍。五代十國,契丹在這裏與後晉各據一方久久對峙。北宋初年,楊家將駐守關下與遼軍你來我往多番廝殺鏖戰……

如今,昔日寒衰蒼涼的遊牧地和黑雲壓城的古戰場已經看不到任何痕跡。時間改變了一切,歷史超越了一切。

遊牧文化被農耕文化取代。

從雁門關經大同直到陰山腳下的呼和浩特,也就是說,從山西北部到內蒙南部,這麼一大片廣闊的疆域都已經成爲優質高產的現代農耕地。時值金秋,正是收穫的季節,除了少量等待收割的晚熟作物,大片大片收割盡了的玉米地、穀子地、莜麥地、高粱地、甜葉菊地、向日葵地,都悄沒聲地酣睡在秋日的陽光裏,甜蜜、安詳,通體透露着它們享受陽光享受太平爲塞北爲中華民族傾力奉獻後的滿足與驕傲。是的,不要說山西,就說內蒙:它不僅是大草原,同時也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其中玉米、大豆、向日葵產量分別在全國排第5位、第5位和第1位;“塞北處處似江南”早已不再只是詩人心中的夢想。

兵戎相見以民族大融合落幕。

2000多年間,伴隨着一次次你攻我防、你退我進的,是一次次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自秦以來,歷史上大的民族融合有三次。秦漢時期,從中原北移的漢民族與戰敗了的匈奴部落在塞北一帶互相交流文化,互相學習生產技術,和平共處,共同生活。昭君出塞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至今她還長眠於呼和浩特市南的大黑河畔。魏晉時期,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鮮卑族、氐族等諸多少數民族又與漢民族和睦相處,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桑乾河兩岸出現了一個個城邑。唐宋元明清時期,雁北的居民幾度大規模遷徙、交流,促進了漢民族與沙陀、契丹、女真、韃靼、火篩、滿族等少數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了感情,達成了共識,習俗也逐步在接近。

落後走向先進,紛爭走向融合,在中國,這是誰也無法否認更無法改變的歷史事實和未來趨勢,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和內在的規律;任何試圖否認和改變這一事實、趨勢和規律的想法及行爲,不僅是徒勞的,也是可笑的、愚蠢的。

尊重歷史,順應趨勢,服從規律,相向爲之而不逆向動之。

這是人類最高、最大的智慧;是歷經滄桑、飽經風霜如今欣欣向榮的塞北大地告訴我們的最簡單、最樸素同時也是最深刻、最精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