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鄉村一日現代散文

鄉村一日現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惠風和暢,豔陽高照,處暑剛過,暑氣未消,我們一行十餘人驅車來到黃海邊,開始了一天的鄉村之旅。

鄉村一日現代散文

夏秋之交的灘塗蘆蕩起伏,青蒿遍地,天高地闊,灘野蒼茫。東望大海,浪滔翻滾,水天一色,鷗鳥翔集,開山島清晰可見。北眺灌河口,塔吊巍巍,工廠林立。遠灘近海,一座座風電塔柱高高聳立,直刺藍天,浩蕩的海風陣陣,風推輪轉。目力所及處,是何等壯觀。

我正在興嘆這旖旎的海邊風光,一位五十上下一臉黝黑的漢子打我身邊走過,說,“城裏來的吧?在這裏時間久了,你就不以爲然了。”他是在這裏管養看護蝦塘的蝦農,我說你們這裏多寧靜空氣多好多有情趣,他笑了,說我們在這裏喝鹹水、吃白飯、就蘿蔔乾,終日與海風相伴,連電視也看不到,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雖不覺得怎麼苦,也不覺得十分美。我這才明白,那些望景興嘆、捉筆抒懷的,往往都是些閒情逸致的過往遊客和夢幻詩人,他們匆匆而過,儘可即景抒情,全不知勞苦民衆的辛酸苦澀。

沿着長滿野花的小徑,來到他管護的蝦塘邊。一池池蝦塘齊整整排列,碧水鱗鱗,與藍天對望。這裏處於大海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原是三圩鹽場的鹽池,隨着井鹽的開發,人工曬制海鹽被淘汰,鹽務管理部門整合地方鹽場的土地資源,將鹽灘改造成封閉式的萬畝海產品養殖基地,發包給漁農。

在一泓池水邊,我看見他的妻,帶着他們的狗,住在池邊一簡易小屋。與他們攀談中得知,這裏養殖的蝦叫“基圍蝦”,蝦苗是日商從臺灣近海捕獲,運到河北省育種,出售到沿海。手機上網一查才知,此蝦屬近岸淺海蝦類,是淡水育種、海水圍基養殖的蝦,所以得名,主要品種是刀額新對蝦,它具有雜食性強、廣溫、廣鹽、耐低氧、善潛底習性,生長迅速、抗病害能力強,是“海蝦淡養”的優良品種。老漢介紹,養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蝦苗放養前,池塘要做好清池消毒,要掌握好水質、水深、水溫,投放腐熟發酵過的有機肥。待池塘中出現大量浮游生物時,就是蝦苗下塘的最好時機。前期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生長旺季時再輔投一些經破碎的螺蜆、小雜魚等。基尾蝦的收捕時間主要取決於成蝦的生長情況和市場要求。一般在養殖80至100天,達到7釐米至10釐米長的商品規格,就可放水收捕。

我問收益如何,健談的他說,那要看蝦的長勢和市場行情,弄得好一年嫌個七、八、十來萬,如果遇上病災會血本無歸,好在現在信息靈通,又有技術人員指導。回首灘塗,望着老漢健壯的背影,聽着海風喃喃碎語,我深感蝦農創業的艱辛和增收的不易,也爲百姓有此致富的機遇和良好的服務而慶幸。

離開海邊,我們踏上南河鎮的土地,來到高效農業示範園。在江蘇鹽城源怡種苗有限公司的園藝種苗中心,寬敞的育苗大棚內青綠可人,一大片西蘭花幼苗整齊地排列,鋪成平展的綠毯。農技人員介紹,大棚內始終保持適宜西蘭花幼苗生長的光線、溫度、溼度,可一次性提供種苗6000萬株。大棚外,一望無際的大田裏,自動噴灌噴頭等距離分佈在田間,剛剛澆過的土壤溼漉漉的,移植成活的西蘭花植株路路成行,從腳下一直伸展到天邊。鎮農業中心的吳主任說,7至9月份正值生長旺季,基地從下種、培育、到移植,澆灌,施肥,全部實行機械化作業,收成肯定不得醜。

中午在鎮政府食堂用餐前,鎮人大李主任向我們娓娓介紹,這裏土壤、空氣、日照、水質、地域條件等,最適合種植西蘭花。這一獨特優勢吸引了外商,鎮政府積極主動對接國際大市場的消費商機,於是,一個建設西蘭花種植基地的設想得以實現。投資商負責構建設施,帶來技術和市場,擴大農產品的倉儲、加工及對外銷售。當地鄉村則開展聯耕聯種,實行土地“二次流轉”,農戶先進入經濟合作組織,再根據自身家庭情況調整種植面積。省農科院也前來合作,在此設立蘇北首家博士後服務工作站,引進西蘭花新品種,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養殖等生態高新技術。僅兩年多時間,就快速做大做強,建有萬畝設施農業生產區、萬畝露天蔬菜生產區和蔬菜加工區等三大功能區。高品質速凍保鮮西蘭花銷往全國,並出口日本、韓國、美國和俄羅斯。

“進了合作社,致富不掉隊”,創新舉措建立新機制,做好特色農業富民文章,讓當地農民進入產業鏈,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羣衆致富增收。李主席介紹,薛蕩村外出務工的青年農民李章科,回鄉後承包100多畝地種植西蘭花,一年就實現了200多萬元的收入。像李章科這樣小有名氣的種植大戶越來越多,當地農民參與西蘭花種植的熱情也不斷高漲。目前,僅響水縣南河鎮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就有2832戶農戶從事特色種植,年收益10萬元以上的有100多位。

飯後從南河鎮的農業園轉到運河鎮的農業園,這裏,江蘇沃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大棚與南河的差不多,棚內也是綠油油一片,不同的是,苗牀上培育的是大蔥苗。對面的'庫房裏,一摞摞裝有大蔥苗的包裝筐整裝待發。農技人員介紹,這裏採用機械播種育苗,把大蔥種子定量播種在培養基的無數小格子中,每格三粒,形成適宜的空間,均勻地吸收養分和光線,促進蔥苗生長,也便於銷售過程中計量。他說,過去,大蔥育苗盤多爲日本進口,每個成本高達50多元。現在使用的是經國內研發改進的具有數十項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的國產新型苗盤,每個苗盤成本降到了11元,更適合響水當地的機械化種植。公司新近還引進了幾臺全自動大蔥定植機,讓農民們告別過去費時費力的手工移栽方式,實現了大蔥生產從丸粒化育種、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到自動化收穫全程機械化。

育苗大棚的對面,是一壟壟已經成熟的大蔥,白根青葉,蔥杆肥茁,煞是喜人。一塊田邊有“低收入戶種植大蔥第二組”的標牌,陪同人員介紹,這是鎮裏創建的扶貧“同創園”。由鎮裏出錢,村組劃出218畝土地返租給109個低收入戶,黨員幹部引領低收入戶一起種植。同時實行“三減兩落實”,即土地租金、種苗成本、農資費用減半,落實市場價託底回收和每戶2萬元貼息貸款。目前春季的大蔥早已賣出,夏秋大蔥可以種植三茬,還可以套種的白蘿蔔等,光大蔥每畝純收入就可達4000元。

駐足“同創園”前,掐一截大蔥入口,脆生生的,蔥味十足,滿齒留香。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我想,如果實行土地流轉,開展聯耕聯種,引進高新農業龍頭企業,是加速本土合作生產組織向科工貿一體化機制的轉變,那麼,幹部帶頭,黨員引領,就是政治、思想、作風上的大轉變了。有這樣的創新、求變精神,什麼事不能成功?

目前,運河鎮新一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初戰告捷,四套、二套、正茂村種植的大蔥已達3000畝,預計到今年底將達到6000畝,連同輻射周邊的田畝將達到萬畝。已形成育苗、種植、冷藏、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高品質大蔥產品暢銷全國,每畝年產可達8000斤,年收入達萬元以上,不僅爲當地帶來了人才流、信息流、資金流,還創造了數百個就業崗位,帶動一批低收入農戶在家門口實現脫貧致富。

驕陽似火,處暑過後的秋老虎還在大耍餘威。領隊李部長帶我們到一個消暑的好去處——韓家蕩的萬畝荷花園。車漸行漸近,只見千頃盪漾,滿目飄綠,大片大片的晚荷在夏風吹拂下,搖曳生姿,迎接我們的到來。在荷亭小憩,蒸騰的水汽,淡雅的荷香,令暑氣全消。沿草徑且行且看,時節雖晚,仍有朵朵白荷、粉荷或含苞或綻放在碧波中跳躍,青黃的、將熟的蓮蓬仰臉向上,顯擺她孕育的狀如珍珠的蓮子。睡蓮、青萍,仰面朝天,讓我們欣賞她們的坦蕩和嫵媚。循着曲折的木製棧道走向荷塘深處,兩旁一人高的荷梗擎起碩大的荷葉,爲我們遮陽。我彷彿看到淺水中殘荷老葉下,蓮藕在滋滋地生長,調皮的泥鰍在蓮間鑽來鑽去。再過兩月,下面的藕們就有出頭之日了。

夏末早秋時節看荷說荷,其實主角是藕。主角一登場,好戲在後頭。與南河鎮的西蘭花、運河鎮大蔥不同,響水在種植淺水藕方面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就有“淺水藕之鄉”的美譽。韓家蕩這一大片荷塘,幾年前就產出大量優質淺水藕。去年成立了淺水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5000畝淺水藕,帶動周邊村居連片種植。除了藕本身的直接銷售,還與國內大型飲料企業合作,建立了食品加工廠,四條生產線,生產藕粉、藕汁、藕片、荷葉茶等28種藕製品,銷往海內外。

江蘇天荷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的丁副總請我們到園內的“老風書屋”休憩,滿目圖書、詩畫,讓人眼前一亮。在書屋品嚐“清藕”品牌的鮮榨飲品,聽主人介紹。爲了放大“響水淺水藕”國家地理標誌和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他們與中科院武漢水生植物研究所合作,建立淺水藕產學研基地,開發新品。由此我想到,南河鎮、運河鎮也都與江蘇、山東省農科院建立合作關係,三鎮的共同特點,是依傍高新企業和科研單位,讓這些“土”產品注入科技“洋”元素,變粗放種植爲科學種植,讓大田生產園藝化、產業化、規模化,這實實在在的技術支撐,定能爲響水新型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的迅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韓家盪開發鄉村旅遊是今年五月以來的事。爲了讓本土蓮藕成爲高附加值產品,他們多方籌集資金,依託蓮藕種植基地,推進產業延伸,成立“天荷源鄉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高朋旅遊公司合作,拓建上海到響水二日遊蘇北旅遊專線。前不久還邀請“北上廣”和本土詩人來此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詩會,帶走響水濃濃的鄉情,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詩章,擴大了響水萬畝荷塘的知名度。據說七、八兩月已經接待省內外遊客2萬多人。目前正在挖掘黃河故道文化、蓮藕文化底蘊,與無錫規劃設計院合作,對基地景點進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改建。

觀美景,聽佳話,話未來,我們爲“荷”而來,我們留“蓮”忘返了。天色不早,還有美景在前頭,只得依依惜別。

來到這裏豈能不到雲梯關一遊?這千年古關是響水的一大瑰寶,流傳着許多歷史文化典故和美麗動人的傳說。徜徉亭臺樓宇之間,斜陽中的雲梯關風物還在,美景依舊。曾多次來過,已覺得不那麼新鮮了。早就聽聞省市縣相關部門已立項規劃,籌集巨資,拓建歷史古蹟,開發鄉村旅遊,大概還在等待時機,蓄勢待發吧?

去尋黃河故道,就見小橋橫跨,連接濱響兩縣。佇立橋頭西望,霞光晚照下,一彎河道如一條弧形的玉帶飄向遠方,頗有藝術感的護坡給它鑲嵌上一道銀邊。遠處河面上,原始的扳罾正緩緩收網,水中小舟悠悠,漁人俯拾游魚,好一幅漁舟唱晚圖。

黃圩鎮的王鎮長領我們去看千畝葡萄園和千畝黃桃園,這是在千畝荷塘的基礎上開發的新產業。今年葡萄、黃桃已經栽植成株,長勢良好,明年就將掛果。走在櫻花大道聽王鎮長介紹,還要擴建西蘭花等優良特色蔬菜種植基地,拓展高效農業的發展空間。我想,現階段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爲結構性矛盾,區域經濟的格局將重新調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南河、運河、張集、黃圩的地方政府和廣大鄉民順應潮流,抓住機遇,重整資源,作了深度嘗試,這條路定將越走越寬廣。呵呵,白露未到,時節未秋,我卻收穫了一個色彩斑瀾的秋,一個瑰麗壯美的秋,一個沉甸甸的秋。

晚餐後漫步文化廣場,跳舞健身的人們已經歸去,一尊仿古巨鼎在柔和的路燈下鼎足而立,彰顯古云梯關的歷史和文化。廣場對面,一間“聚賢堂公益書社”還亮着燈光,進去瀏覽,字畫滿壁,圖書滿架,農書,科技書,文學類的書,還有幾十年前的舊書,五花八門,琳琅滿目。鄉人無論白天夜晚隨時可以來此免費閱讀,切磋交流。腰包鼓起了的農民已不再滿足於物質生活的富足,他們在追逐時代,追尋高雅,追求精神生活的提升,一個物質、精神雙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呈現在眼前。

一天奔波,走馬觀花,探新訪奇,響水的土地成了綠色工廠,響水的農民成了產業工人。響水的半壁河山美不勝收,響水的特色農業已經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院所指導、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統計數字表明,響水2016年,新增特色高效農業6萬多畝,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排名上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99元,同比增長9.3%。難怪縣委書記崔愛國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對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有着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響水的實踐充分證明,只要堅持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農民致富就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想起雲梯關大雄寶殿裏的一副對聯:“放大光明敢向無生說妙法,得真解脫須從華里認如來”。這興農的妙法從創新中認知,富民的真經從實踐中得到檢驗。只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沿着特色高效農業的道路奔跑,響水興農富民的大業必定大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