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鄉的壽豐橋散文

家鄉的壽豐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我的家鄉本沒有山,然而小鎮的街面卻是純麻石鋪就,密匝匝地撒落一街。秋日的一天,我陪友人踏着落日的餘暉,走在曹家鎮彎彎曲曲的石街上。友人若有所思地自語說:“這街石怎麼與別的地方不一樣?”

家鄉的壽豐橋散文

的確是不一樣。據鎮上的老人說,這些鋪街的石子,本是當年鎮上建造東西兩座大石橋時剔下的邊角料兒。

這兩座大石橋,都叫“壽豐橋”。東街頭的一座叫“第五壽豐橋”,西街的一座叫“第三壽豐橋”。它們都是半世紀前,由故里先賢、愛國人士鬱芑生先生慷慨解囊,爲造福家鄉人民特地興建的,並且把它們都命名爲“壽豐橋”。

先生乃曹家鎮人,原名世豐,改名壽豐,又名鴻興,芑生是他的字。他在自己的衆多名字中,獨獨挑選“壽豐”兩字作爲所建大石橋的用名,其寓意也許是祝福家鄉的人們長壽年豐、吉祥幸福吧。

記得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常來石橋上玩耍。喜歡躺在平展的橋面上打滾,摩挲石匾上凸現的圖案和石獅子雕塑,還用白紙蒙在橋石上,再輕輕地用鉛筆塗色,複製“壽豐橋”的拓片玩。那時壓根兒不知道“壽豐橋”是如何造出來的,竟天真地以爲是天生就有的。

長大後我才知道,當年僅這兩座大石橋的建造,工程就夠浩大的。先是派人走南闖北,從崇山峻嶺間劈山採石。那些大型條石壓載在成百上千條駁船上,先後從小港一篙一槳地划進運河,再劃入長江,划進家鄉的運鹽河,最後才抵達曹家鎮,泊在蘆葦叢生的小圩河裏,足足有幾里路長。其中有些載重上百噸的`駁船,每次千里迢迢也只能運回一塊巨型石坯。聽鄰里老人說,這些巨型條石卸航時,好幾十個搬運大漢號聲震天,每一擡腳都踩得船艙和踏板顫顫發抖,船身傾斜得幾乎要沉下去。這些條石再經來自安徽、山東的石匠精工雕鑿,從早到晚錘聲震天,歷時八個月之久,這才把東西市梢的兩座“壽豐橋”建造起來。而那些劈剩下來的邊角碎料,便鋪就了一條兩華里長的石街。

前幾年東市梢那座壽豐橋已被拆除,那兒的一截圩河也被填掉,重砌了一座水泥橋。眼下唯有西市梢的那座“第五壽豐橋”安然無恙,巍巍屹立。它歷經滄桑之後,依然雄居小鎮街頭,儼然蒼龍之首,而石柱石欄則是龍角,橋堍頭延伸的弧度是正卷的龍鬚,那條兩華里長石街上的麻石,宛若龍身鱗片,於夕照裏熠熠生輝。彷彿只須一聲斷喝,它就會騰空而起,直撲雲天,追趕日月星辰。

順着河道往北,二效鎮的南市梢也有這樣一座“壽豐橋”,編號序列爲第十一橋,橋上有副對聯真實地披露了家鄉人民對鬱芑生先生的崇敬之情:

興業有爲,立德立功真不朽。

經營伊始,利人利己本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