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生活的印跡散文

生活的印跡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水是兩天前退去的。

生活的印跡散文

水退去的時候,路上,街上,滿是泥濘。

這是七月裏南方經常能看到的光景。雖說雨季似乎已經過去,但它留下的高溫、溼熱一經陽光暴曬,還是給土地帶來許多更嚴重的傷害,比如板結,比如酷熱難耐,或者張牙舞爪的塵煙和灰霾。

因爲迅速老去,那些曾經爲湖水增添光彩的荷花變成了蓮子,那些亭亭如蓋的荷葉,也逐漸喪失流光溢彩而變得十分埋汰。它們從淺深不一的顏色中扯出一些裂痕,斷斷續續地陳列在滄桑十足的道路的兩邊。

因爲燥熱,路上明顯少了行人,他們留出來的空白被蟬的聲音填補,不僅熱鬧,還特別煩躁。每當蟬聲響起的時候,灼熱是一種流動的疤痕,它們使勁地貼着地面呻吟,很像是一種魔咒,來自遠方,通向遠方,一往無前,不止不休,根本無法消停。

而這個時候,在地裏,許多的莊稼正趕上自己的收成。它們的葉子發黃,它們的果實飽滿,它們變得更加渴望有人來破開自己的胸膛。

我和母親一起在地裏收拾玉米棒子。熟透的玉米棒子盈實、沉甸,露出透明的澄黃和珍珠一樣的光亮,它們和陽光一起築成生活的牆,雖然暫時擋住了日子的馨香,卻讓非常辛苦的營生有了方向,有了義無反顧的膽量。

這個季節,到地裏採剝玉米棒子的`人無數。他們和我一樣兢兢業業地趕着生活的場,頭戴着很重的遮陽帽,身上裹着厚厚的布衣,任由汗水在身上、臉上溼了又幹,幹了又溼,也不肯將自己變爲一個四體不勤的人,讓別人覺得自己辱沒土地的斯文。

歲月是一條大河,有時流着流着,突然會分出不同的方向,像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人生軌跡。記得小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夏天,我都是和父母在田地裏度過的。父母教我種地,教我耘秧,還教我如何跟土地交流感情……很多時候,我覺得他們熱愛土地尤甚於熱愛我,但他們的理由我無法反駁:土地生我們,養我們,沒有了土地,或不種不收,我們連死都沒有葬身之地!天下其實沒有那麼多的公理,生活就是沒日沒夜,周而復始,咬牙堅持。

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成了一個土地情結很深的人。關於幹活的很多本領,比如犁地、耙田,扯秧、栽苗,也都是那段時間學會的,而且此後一直成爲我謀生的武器。

現在,除了莊稼(主要是玉米和黃豆),我還在地裏種了些梨和棗,還有一些山野的葡萄。賣不了幾個錢,主要是爲了生計,偶爾也希望能達成桃花源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默契。

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生命給了我們存在的根基,在不同的環境裏,擁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就是我們學習、生活、努力的前提。選擇什麼樣的方向,可能就會有與選擇方向一致的結局。

就如我的孩子,因爲不曾經歷過我曾經歷的苦,所以,每一天將自己打扮成一個快樂的小天使。當她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鏡子裏顯擺的時候,她總是懷疑鏡子裏的人不是自己。她從來沒有用手洗過一件衣服,也極少瞭解春夏秋冬的鮮花有何不同,偶爾跟我到鄉下,看到螢火蟲,看到滿地的瓜果,除了高興得大呼小叫,似乎也沒有長時間在鄉下生活的衝動。

有一天,在院子裏的葡萄架下,我跟她一起切一個極大的西瓜,當聽到西瓜突然的爆裂聲,她直接嚇哭了,問我“西瓜是不是很疼?”

我非常愕然,當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隱約覺得,很多事情我不應大驚小怪,包括她的脆弱和敏感,她的喜好,她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反應,畢竟時代和環境都變了,她生活的社會,與我當初的已經完全不同。

七月休假,我照例回老家。這回不再帶孩子,她願意留在城裏。既然她適應了城市裏快節奏的生活,就讓她在那樣的節奏裏學習成長好了。

故鄉依舊,田原的風光依舊。

我和年邁的母親繼續在地裏幹活。我們拉家常的時候自然聊到孫女。不同的三代人,用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聯繫、切割,又聯繫,又切割。我母親覺得這是幸福,而我呢,覺得這就是生活:形成於這片土地,觸角延伸到各個角落,自己延續,平常也簡單,就像莊稼生長,歲歲年年,周而復始!